心理战争:一个没完没了的战争故事_使馆论文

心理战争:一个没完没了的战争故事_使馆论文

心理战:一个说不完的战争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不完论文,心理战论文,战争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战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战场秘密战手法,也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战争故事。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见解。这大概是最早明确提出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战战法。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孙子强调的心理战术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冲突中仍得到广泛运用,与常规的军事行动并驾齐驱、同步进行,使战场格局更加扑朔迷离。

科索沃上空的心理战交锋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巴尔干地区自古以来战事不断,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借口所谓的科索沃问题,对南联盟实施旷日持久的野蛮轰炸,悍然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又一次点燃了“欧洲火药桶”。

早在战争打响之前,北药国家与南联盟的心战宣传方面的激烈交锋就已经开始。为了给发动战争寻找借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编造谎言,无中生有地不断渲染所谓的南联盟军警如何镇压科索沃民众,诬称南政府在科索沃进行“种族清洗”。他们甚至颠倒黑白,将被政府军击毙的阿族恐怖分子说成是“被屠杀的阿族平民”。

南联盟政府通过舆论工具号召民众做好抗击外来侵略的准备,其电视台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反映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希特勒军队作战的爱国影片,激发军民们的国家利益至上和为国献身的精神。同时,南联盟不断驳斥西方媒体有关科索沃局势的歪曲报道,以有力的证据澄清事实真相。

为了动摇南联盟人民的意志,空袭开始后美国政府通过卫星向南联盟人民播放了录有克林顿总统和奥尔布莱特国务卿发表的心战宣传讲话。克林顿在讲话中挑拨道:“米洛舍维奇的行为正在削弱南联盟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使你们处于暴力和动荡之中,从而把你们孤立于欧洲之外。”奥尔布莱特干脆用塞尔维亚语发表讲话,试图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不料,这位国务卿的苦心却带来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奥尔布莱特还是个沦为难民的捷克犹太小女孩时,一个塞尔维亚族家庭曾搭救过她全家人的性命。奥尔布莱特通过卫星发表的塞尔维亚语讲话令人想起了这段往事。南联盟电视台将计就计,采访了那个曾搭救过她的塞族家庭,抨击这位国务卿忘恩负义的行径。这个塞族家庭还在电视上出示了奥尔布莱特小时候的一张照片。美国和西欧各家媒体纷纷转载照片,就此事对奥尔布莱特大加嘲弄,令她狼狈不堪。

南联盟十分注重提高军民的士气,利用多种手段鼓舞人民和士兵保卫祖国、抗击北约入侵的热情。国家电视台及时报道反击战果,尤其是播放了击落F-117隐形战斗机和俘获3名美军侦察兵的画面后,极大地鼓舞了军民们的斗志,也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震撼。克林顿在美国国内的支持率连降几个百分点。对于击落F-117等北约飞机的有功人员,米洛舍维奇总统亲自接见,予以嘉奖,并由新闻媒体做了公开报道。

正因为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南联盟的新闻机构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竟丧心病狂地轰炸南联盟电视台等新闻设施。与此同时,北约不断派飞机投放传单,为自己的野蛮侵略行径强词夺理。100多名美国男女军人躲在德国一处美军基地的机库里,为一座心理战电台制作节目。他们中的一员比德·利墨尔承认:“每天,我们都制作、播放与贝尔格莱德电视台节目内容恰恰相反的电视和广播节目。”

战争打响后的第二天,南联盟政府就向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记者下了逐客令,指责他们“挑动北约对南联盟发动战争,并误导了世界舆论”。有分析人士指出,此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南联盟政府怀疑他们的某些人在从事情报活动。

不过,考虑到要让全世界人民了解这场侵略战争的真相,了解北约轰炸给南联盟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后来南联盟政府还是允许部分西方记者前来采访。

南联盟为了防止新闻泄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战争打响后,该国新闻部原先颁发的记者证宣布作废。记者们必须到南联盟人民军新闻中心办理“战时记者证”,办理时记者事先准备好的本人照片不能用,而必须由军方摄影师现场拍照。

南联盟方面的新闻审查是非常严格的。3月30日下午,有3名外国记者前往连续几次遭到轰炸的潘切沃飞机制造厂采访。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成功地说服了厂长允许他们进厂拍照、采访。可当离开厂区时,他们却被两名突然出现的军官拦住了。军官要求外国记者交出全部胶卷和录像带以供审查,如果不涉及军事秘密,第二天将原物奉还。

由此可见,南联盟军民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不仅有着不屈不挠、宁死抗争的精神,而且还有着很强的防谍保密观念。

为诺列加举办“摇滚乐”音乐会

1989年12月,美国军队以“保护美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由,入侵中美洲运河国家巴拿马,以旋风般的速度推翻了在任总统诺列加,扶植起亲美政权。

在陆海空通道全部被美军切断的情况下,12月24日诺列加被迫逃入梵蒂冈驻巴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请罗马天主教会提供保护。美军立即团团包围了梵蒂冈大使馆。

一方面,美国政府对罗马教皇施加巨大压力,逼其交出诺列加,另一方面美军心理战分队也展开了一系列别出新裁的“攻心战”。从12月28日开始,美军调集了第一心战营中的精兵强将,从四面八方赶赴梵蒂冈大使馆。他们在大使馆对面的公园里架设起一排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摇滚乐和抨击诺列加的文章。其中一首摇滚乐的名字就叫做《无处可逃》。值勤的美国士兵说,这是专门放给诺列加听的,因为他是有名的歌剧迷,但是极为讨厌摇滚乐,尤其是美国摇滚乐。

在美国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当有记者问到这种“音乐轰炸”的目标和效果时,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微笑着说道:“我当然很高兴看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士兵能想出这样的奇特点子。”虽然他否认这种音乐骚扰是为了摧毁诺列加的精神,而强调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干扰一些新闻单位试图偷听大使馆的往来电话,但是,实际上,这种高分贝的心战炸弹,伴随着大使馆上空盘旋着的直升飞机的巨大轰鸣声,已经对诺列加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耳边充满了刺耳的摇滚乐,透过窗户看到的全是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真可谓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不由地产生了强烈的失败感和绝望感。而向他提供庇护场所的梵蒂冈大使馆官员也被这一奇特的干扰搅得心烦意乱,情绪越来越低落,对诺列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12月30日,美国心理战部队又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活动,一批批市民和士兵来到大使馆门前,按响汽车喇叭,挥动着巴拿马国旗,不停地高喊“凶杀”、“杀人犯”等口号,要求梵蒂冈把诺列加交给他们处置。1990年1月3日,这种示威活动达到了高潮,成千上万的人涌到了大使馆前面的广场,把大使馆围得水泄不通。远远地望去,人流如潮,口号震天,场面极为壮观。

在美军心理战的强烈攻击下,诺列加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他惶惶不可终日,精神防线濒临崩溃。自12月28日起,他几乎整天躲在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与任何人都不接触。1990年1月1日,当他再次出现在大使馆的院子里时,人们发现他显得极度疲惫、紧张、孤独和冷漠。而更为关键的是,梵蒂冈大使馆方面已经承受不住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决定将诺列加交给美国,以便早日结束这种不堪忍受的“音乐轰炸”。

1月3日,已经关闭多日的大使馆铁门突然重新打开,诺列加在比利亚努艾瓦神父的陪同下走出大门投降。包围大使馆的美国士兵立即冲上去,给这位昔日铁碗人物戴上冰冷的手铐。当晚9时,美国总统老布什得意洋洋地宣布,美国进攻巴拿巴的4个目标已全部达到。一场惊心动魄的特殊攻心战终于拉下了帷幕。

给侵朝美军送圣诞卡

20世纪50年代初,几乎从踏上朝鲜大地起,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根据国内战争中“瓦解敌军”的传统经验,以对美国为首的敌军展开了猛烈的心战攻势。

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志愿军共组织了9次大规模对敌心战攻势,向敌人散发各种宣传品6000多万份,广播5000余次,与敌人阵地对话数千次。此外,还有计划地向敌人“送礼”。这些心战宣传产生了巨大效果。

志愿军开展火线心战宣传的方式丰富多彩。其中一种是根据敌方的风俗习惯,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节日攻势”。例如1951年圣诞节,志愿军向美军送去了大量的圣诞袋、圣诞树、精致的圣诞贺卡等礼品。仅第63军就送出了圣诞袋153个,圣诞老人画像4幅,圣诞树5棵,圣诞节宣传品5种50多万份。通过送礼和送宣传品,不仅向美军官兵祝贺节日,进一步宣传中朝两国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一贯主张,而且告诉他们,如果不是由于美方代表的毫无诚意和百般拖延,停战协议早已达成,美军士兵也可以回国和家人团聚过圣诞节了。

这一宣传行动在厌战思乡的美军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志愿军所散发的礼品绝大多数被一抢而空。有的美国士兵勇敢地把志愿军赠送的和平鸽章别在帽子上,称这是表示“友好”和“象征着战争即将结束”的礼物;有的取走礼物后,主动放些香烟和罐头表示答谢;有的破口大骂杜鲁门害得他们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另一心战宣传是开办火线广播。开战后,志愿军在第一线各军的防御地区,建立了数十个播音宣传站。每个站有固定的播音员,配备5部扩音机和5部留声机,每天用7至8个小时进行对敌火线广播。火线广播着重宣传板门店和谈的情况,宣传中方对俘虏的宽大政策,驳斥敌人的造谣污蔑。同时,还与美军拉家常、问寒暖,联络感情。不少美韩士兵就是受了火线广播的影响而投诚过来。

志愿军制作心战宣传品很讲究针对性。美军人员喜欢看颜色鲜艳的画片,不愿多看文字,志愿军的宣传人员就尽量把每张传单搞得文字简短,图画鲜明,印刷精美。因此,有不少美国士兵把这些宣传品收藏起来或寄回家去当纪念品。合众社记者对此评论道:“中国军队传单的形式与内容表明,中共已选择了最优秀的宣传家参加了战时宣传。”

实施心理战是志愿军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军虽然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但是志愿军通过各种心战手段影响了敌人的士气,削弱了其战斗力,在美军中扩大了我政治影响,最终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

战后,美国陆军部宣传处不得不承认,志愿军的心战措施“涣散了士兵的战斗情绪”,美军士兵由开始时怕当俘虏,到后来认为“当俘虏比作战安全”,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转变。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美国侵朝的最初一年半内,就有4.7万美军士兵开小差,以后逃兵数量保持在每年3.54万人。

英格兰情歌回荡在大西洋战场上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大举进攻有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与英国军队展开多日的激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英阿马岛战争。心理战术在这次战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常规战术有机地结合,给战争万花筒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色彩。交战双方都把心战宣传作为击溃对手的一个辅助手续,摇唇鼓舌,以从精神上摧垮对方军队的作战意志。

一首缠绵悱恻的英格兰情歌《可爱的珍妮薇芙》幽幽地回荡在血肉横飞、浓烈硝烟的南大西洋战场上,不断撞击着英国官兵的耳膜,勾起他们对远方故土上亲人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有些多愁善感的士兵听后,握枪的手颤抖不已,两眼也潮湿起来……

以上剪辑的是马岛冲突期间无数心理战中的一个场面。阿根廷驻马岛部队架起高音喇叭和心战电台,向英国特混舰队发起猛烈的宣传攻势。女播音员说着流利的英语,在伦敦议院钟楼钟声的伴奏下巧舌如簧、甜言蜜语:“HELLO,亲爱的小伙子,你大概很久没听到这亲切的钟声了吧?回去吧,那里有你的亲人和情人!回去吧,那里有你美丽而可爱的家园!别在这里送死、充当炮灰,别徒劳无益地将美好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在这凄凉的大西洋!”

英国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在军舰和滩头阵地上设置高分贝的喇叭,大放阿根廷国家足球队的比赛实况录音,并播送《阿伊娜》等阿根廷流行歌曲。英国女播音员用西班牙语对阿军士兵循循善诱:“亲爱的,快快回家吧!在电视机前欣赏一下马拉多纳的足球绝技该有多美妙!或者请你们早早放下武器投降,否则你们将全军覆没,务必不要错过良机……”

当英军获悉阿军士兵在岛上水土不服、许多人染上伤寒和痢疾而影响了士气时,他们更是不失时机,发动宣传战,诱降、迫降,动摇阿军士兵的军心。

广播并非心理战的惟一方式。5月1日,英国逆火式轰炸机对阿根廷港第一次空袭,其目的不仅仅是破坏,而且是企图对阿方施加更大的心理压力。英国人希望在这种军事压力之下,由3人军事执政委员会领导的阿根廷武装部队内部会出现分歧和裂缝。

英国人还运用假情报战术来迷惑对手。当阿军占领马岛后,英国毫无防备,感到措手不及,但是为了遏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演出一场“空城计”。英国政府故意放风说:“壮丽”号核潜艇为保卫马尔维纳斯群岛,已经开赴南大西洋。所有英国报纸都以醒目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事实上,该潜艇根本就没有出发远航。人们事隔不久发现,它仍然停泊在苏格兰附近的海域。

标签:;  ;  ;  ;  ;  ;  

心理战争:一个没完没了的战争故事_使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