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文红玲

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文红玲

文红玲

衡阳市中心血站 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目的:探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时间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根据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组,对照组(n=50)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n=50)出现不良反应,分析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过敏患者高于发热患者,普通冰冻血浆以及冷沉淀型血浆的不良反应较高;观察组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发血至输血的间隔时间在30min以上以及输入血浆的患者高于对照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输血前对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式,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以及输血技术越来越规范的同时,输血治疗的安全性越来越高,但由于患者体制之间存在差异且血液的成分较为复杂,在输血的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并且在输血过程中若出现处理不当现象会污染血液,不但会影响疗效,还会导致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在输血前对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输血安全性,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探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需要输血的患者100例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47.5±6.5)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8.5±6.5)岁。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均在研究标准内(P>0.05)。纳入标准:(1)出血量在600ml以上需要输血治疗者;(2)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者;(2)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者;(3)依从性较低者。

1.2方法

根据输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判定患者的病情,对于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应该密切观察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医生需要如实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单,并将报告单送回至输血科进行记录,采集患者输血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患者的病历进行详细记录,所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输血日期、患者性别、年龄、输血史、过敏史以及所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然后进行相关总结[2]。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患者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其出现的不良反应,若输血之前患者体温正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结束之后的1h至4h内出现体温升高大于1℃的现象,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则表示患者在输血中出现发热现象;若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休克、呼吸不畅、荨麻疹、胸闷以及瘙痒等症状则表示患者出现输血导致的过敏反应,系统分析影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之后进行相关记录[3]。

1.3观察指标

分析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n(%)],采用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50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的有23例(46.00%),过敏的有27例(54.00%),过敏患者的概率稍微高于发热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所输注的血浆中普通冰冻血浆24例(48.00%),冷沉淀型血浆17例(34.00%),悬浮红细胞血浆6例(12.00%),机采血小板血浆3例(6.00%),其中普通冰冻血浆以及冷沉淀型血浆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观察组输血次数在2次以下的患者有6例(12.00%),3次以上的患者有43例(86.00%),对照组输血次数在2次以下的患者有30例(60.00%),3次以上的患者有19例(38.00%),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

观察组发血至输血的间隔时间在30min以上的患者有28例(56.00%),对照组发血至输血的间隔时间在30min以上的患者有12例(24.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输入血浆患者有20例(40.00%),对照组输入血浆患者有11例(22.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患者有14例(28.00%),对照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患者有27例(54.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输血虽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血液的特殊以及复杂会降低治疗安全性,出现输血风险,患者经过输血之后无明显治疗效果,但出现较多的负面反应则为输血不良反应,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提前预防对于治疗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者输血后短时间内出现过敏、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新的体征以及症状则为输血不良反应,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4]。

经过系统分析发现,导致患者输血过程中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其中出现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为同种异体白细胞导致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反应,体内产生的白细胞抗体会加快白细胞的溶解,进而释放大量的热源,出现发热症状。另外,血液存储期间白细胞所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均会导致发热;过敏反应的出现主要是输血的过程中存在导致患者过敏的过敏原,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在过敏体质患者中较为常见,输入的血浆中含有的异体蛋白会引起过敏反应,但症状比较轻微,多数患者是在输血结束之后的48h至72h左右即可恢复正常。所以在输血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提升输血安全性[5]。研究中患者输入的血浆制品不同,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大不相同,为避免相关不良反应的出现,在输血时应该重视对血液类型的选择,并且在输血前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然后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有效防范,对于存在过敏史的患者应该选择无过敏史捐献者提供的血液进行输注,患者可在输血前半小时服用抗组胺类药品缓解过敏反应。研究中输注普通冰冻血浆以及冷沉淀型血浆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以及机采血小板血浆的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则相对较少,这与刘松良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患者输血前对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爱英,王海燕.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9):74-75.

[2]佘廷志,杨顺,刘书明,等.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8,39(03):248-250.

[3]李晋阳.探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1):71-72.

[4]曾晓新.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与影响因素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4):3674-3676.

[5]刘敏静,杜思远.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8):68-69.

[6]刘松良,俞建飞,王丽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05):3358-3355.

论文作者:文红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  ;  ;  ;  ;  ;  ;  ;  

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文红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