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农场小城镇建设的认识_小城镇论文

对国有农场小城镇建设的认识_小城镇论文

对国有农场小城镇建设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论文,小城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农场突破了单一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建立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对此,新洋农场在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中,有计划地搞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整洁的新洋小城镇,使得新洋小镇不但成为全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而且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回顾该场加速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主要体会是:认识统一,意识超前,措施扎实,作用明显。

一、小城镇建设的两个必要性

一是加速发展小城镇是农场经济腾飞的客观要求。中央一再强调,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农村工作的议事日程。这对于深化国有农场改革,促进农业和农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新洋农场的发展来看,首先,从1984年开始,实行了农业的双层经营体制,发挥了机械化程度高和科技力量强的优势,使得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全场农业创利润34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643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8%和426%。农业剩余劳力明显增加,其次,新洋的场办工业发展较早,50年代就已起步,到70年代末已崭露头角,拥有了粮食加工、农机、化工、电子元件、造船和织带等6家工厂,固定资产原值235.96万元,1978年实现产值368.71万元,经营利润70万元。而到1986年,场办工业已发展到7家,实现产值2752万元,经营利润344.6万元,全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2007人,占全场职工人数的46%。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就业结构只能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从第一产业不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就地非农化”势在必行。

二是加速小城镇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随着农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职工群众迫切需要改善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小城镇人口相对集中,工商业较发达,基础设施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有许多优越条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广大职工群众,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国有农场绝大多数处于江、湖、海滨,远离大都市,交通通讯欠发达,日常生活不便,使企业发展缺少凝聚力。

针对上述情况,农场领导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长远利益出发,加速小城镇的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场的发展

一是小城镇建设起了场办工业及第三产业的依托和阵地作用。实践告诉我们,要增加农业职工的收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诚然是一条路,但仅靠第一产业显然不足以使农业职工都富起来。所以,国有农场要致富奔小康,必须加速场办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发展二、三产业,必须要以小城镇为依托。因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相对集中,非如此不能取得规模效益和最佳效益,而集中的结果必然是走向城市化,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加速集中,这是农村工业化的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新洋农场在加速小城镇建设的几年来,较好地促进了农场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增加了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到1994年底,全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3264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73%。实现工业产值2.56亿元,创利润1372.7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和利润的73%和48.4%。同时,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的逐步转移,也为农业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去年全场204名农业人员人均种地221亩,劳均创利税10万元,充分体现了国有农场现代化农业的优势。

二是解决了职工“买难卖难”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有农场内部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职工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必须到集市上去交换。如果他们的生产、生活用品不能就地解决,而往返于较远的县城去买卖,则不但浪费时间、影响农副产品的保鲜程度,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经济效益。农场小城镇发展以后,他们可以就地买卖,想买的东西基本能买到,想卖的东西当天也能卖掉,因而促进了农场多种经营业的发展。

三是减少了耕地占用。我国是个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的国家。就新洋农场来说,以前不但场部、分场有宅基地和学校校舍,而且生产队也有宅基地。加速小城镇建设后,使得人口集中居住,改变了分散办学的老办法,采取集中办学和集中办其它福利事业,因而减少了耕地占用,扩大了耕地面积,近5年来,该场共复耕耕地1000亩。

四是丰富了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缩小了城乡差别。由于农场小城镇的发展,不但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而且美化了农场的环境面貌,使得农场有条件集中资金增加文化福利设置。近几年来,农场投资上千万元,兴办了图书室、职工俱乐部、灯光球场、卡拉OK舞厅和有线电视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设施,大大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由于农场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了吸引人才的条件,自1987年以来,该场先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400多名,为促进农场经济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几点做法

一是认真解决好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的思想障碍,面向社会“兴镇”。目前,我国农村城市文化水平还很低,在边疆不发达地区更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的自身因素外,历史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步、传统的户籍制和“身份”等级观念、机械的城乡划分等因素,使不少人的思想观念囿于这种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而表现为封闭、僵化、保守和停滞地看待农村的长远发展。对此,农场在加速小城镇建设中,突破了这种狭隘的旧观念,经过动员、讨论,全场上下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确定了面向社会的“兴镇”战略。农场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规定不管是场内还是场外人员,只要能在新洋街道旁建两层以上楼房并从事工商业的,均可以来农场小城镇“安家落户”,从而吸引了外地商贩来场经商办服务业的积极性。目前在新洋小镇经商办服务业的有近千人,活跃了农场经济。

二是摸索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镇规划是一门科学,因此,制定农场小城镇规划建设纲要,明确小城镇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意义十分重大。对此,该场把加速小城镇建设作为农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首先农场成立城建办和街委会,对农场小城镇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做到思想明确、目标清楚。其次是借鉴外地经验,农场领导多次组织搞城建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到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参观学习,吸收苏南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长处,克服乡土观念和封闭意识,做到着眼长远,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坚持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分散开发,不搞“遍地开花”。因此,农场在加速小城镇建设中,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从初构雏形、分段开发到完善功能,从而使小城镇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三是采用“四个结合”的办法,加速小城镇建设。(一)把小城镇建设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要切实解决好资金问题。该农场是实行住房制度改革较早的单位。为了加速小城镇建设,农场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职工买房建房,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鼓励职工在小城镇的规定地点建私房,并对他们进行住房补贴,每个建房职工可补贴2000元左右。自1986年以来,全场共有1344户职工自己建了住房,去年的建房户达299户,目前私人建房户占全场职工总户数的46.1%,总建筑面积达1344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29平方米。同时农场积极兴建商品楼房,向有关职工出售。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使得小城镇建设方案得到稳步实施。(二)把加速小城镇建设同集中连片发展二、三产业、搞“小区开发”相结合。近几年来,该场共开发了5个社会事业区,并新建了18个职工住宅区,同时,扎实抓好“新洋小镇一条街”的建设,路南楼房一律为个体户,路北则为公有的街面,人称“中英街”。这样有利于扬长避短,优化配置与组织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农场经济全面发展。(三)把小城镇建设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在加速农场小城镇建设中,该场按照小城镇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商、金融、交通、通讯、科技和信息等服务组织机构,扩大服务范围,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现在农场小城镇不但有工商、银行、邮电通讯、车站和商业网点等服务机构,而且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四)把加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结合起来。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改造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小城镇有着综合的功能,也是小城镇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此,该场积极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医疗方面的投入,围绕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农场不断吸引人才,强化设在农场小镇的盐城农垦农科所的地位和作用,投资上千万元兴建了在盐城市属一类幼儿园的场中心幼儿园和托儿所,创办场寄宿中心小学和盐中分校,建立了江苏农垦肿瘤医院。这样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但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加强了对外交流,而且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四、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好农场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就新洋小城镇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笔者认为国有农场小城镇发展应当结合区域规划和资源调查,对其现状、历史、自然、社会协作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据农场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起工业、交通电讯、商业、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生产和生活服务布局规划,并通过这些经济网络,把农场和所在经济区的发展直接协调起来,以农场经济和城镇各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综合平衡,确定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任务,防止在一个小城镇内各单位的工业、商业和公共福利设施各行其是,造成城镇综合效益差,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二是应改革农场小城镇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农垦系统是国营经济一统天下,企业办社会形成了场管镇的不合理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农场范围内出现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有农场独家办社会的现象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场管镇,一方面会使小城镇建设的任务都落到国有农场身上,加重国有农场的负担。另一方面,政企不分,削弱了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农场小城镇应当建立镇政权。这样做不但为发展商品经济所必需,也是建设好小城镇的重要措施。建立镇政权后,应当实行场镇分开,由镇政权统一主管小城镇的行政、治安、市政及其它社会性工作,使农场集中力量领导生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顾此失彼现象的产生。同时,有了镇政权就可以建立镇财政,统一向社会筹集资金,扩大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速度。

三是应当全面发挥小城镇的综合功能,国有农场的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不可偏颇。因此,从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现状来看,应着重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居住的功能,这种小城镇建设虽然使得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当初没有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划设计,因而显得杂乱无章。一些辅助性的建设,如供水、排水、绿化、道路、垃圾场等设施不配套。二是倾向于经济功能,诚然经济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点,忽视小城镇其它方面的功能,如文化、娱乐、消遣等方面,那么小城镇就会显得没有生机和朝气。因此,必须把小城镇办成多功能、具有乡村都市情调的社会活动场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最终达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目的,并逐步把小城镇建设为社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心和阵地,充分体现国有农场小城镇综合功能的优势。

标签:;  ;  ;  ;  ;  ;  ;  

对国有农场小城镇建设的认识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