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_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_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征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特征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2)01-0065-04

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劳动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并在众学派的争论与共同努力下不断拓展,其理论范式与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基本保持内在一致性,并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 962)中提出并系统阐述的。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范式是指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规范的总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1]。

库恩认为,一门学科自进入科学时期后,它的发展一般说来都经历着下列几个阶段或时期的循环往复,即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常规科学又在新范式指导下渐进式发展,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激烈论争,在该学科领域逐渐有一种学说得到公认,这时便形成了该学科的范式,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转换”,即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2]。

库恩的范式理论对促进劳动经济学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只有弄清劳动经济学是否具备独立的理论范式,才能明确其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地位及意义,这是劳动经济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其次,范式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纲领及可模仿的成功先例,正如库恩所指出的,范式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是“共同体共同使用的成功事例”,是“科学研究不可缺的事例”;是“一种科学成就,它为共同体规定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和采用什么方法”,“它是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展开活动的基础”。建立劳动经济学范式体系理念对于正确把握构成该学科范式的理论、增强其应用性及拓宽其应用领域均有重要意义[3]。再次,科学的发展是范式转换的过程,“范式转换”理论揭示了学科演进的历程和内在发展规律,研究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对把握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方向具有启发作用。

二、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从其演进过程来看,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始终离不开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革命和转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不乏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贡献。

(一)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的前科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了劳动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是,这些研究还依附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劳动经济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学派林立的局面,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在与历史学派、制度学派的长期论战中,新古典学派吸收了对方的部分思想,针对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的不足进行了调整,并拓宽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在劳动供给模型,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工会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确立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劳动经济学已经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其理论范式的微观体系基本形成。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可以使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协调地运行,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打破了这种神话,西方经济学面临范式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建立了以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为主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又一次革命,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自发的充分就业的假设条件,明确提出了劳动力资源利用问题,极大的拓宽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就业与失业问题成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用工制度、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工资刚性、收入差距等问题都进入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其理论范式的宏观体系基本形成。

在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革命与转换过程中,劳动经济学逐步发展为包括微观和宏观内容的相当完整的理论范式体系,研究方法也日趋完善,不仅改变了滞后于其他学科发展的局面,而且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开始在整个现代经济学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的常规科学时期

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在前科学时期,一门学科尚未形成范式,即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没有达成一致,各种学说争论不休。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激烈论争,在该学科领域逐渐有一种学说得到公认,这时便形成了该学科的范式。范式的形成标志着该学科已形成了系统的学科体系,标志着该学科进入了常规、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

在劳动经济学宏微观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劳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基本确立,该学科发展进入了常规科学时期,在众学派的共同努力下,其理论范式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劳动经济学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比较突出的理论成就表现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就业失业理论、工作流动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另外,工会理论、集体谈判理论、歧视理论、效率工资理论、隐性合约理论等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这一时期是劳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高峰,劳动经济学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科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三、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征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是在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革命性演变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从其基本特征来看,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与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仍然保持内在一致性,但已经从依附于主流经济学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理论范式,并构成对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补充。

就本体论而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力资源稀缺性引起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已经形成微观个量分析与宏观总量分析并重的完整理论体系。经济体系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劳动力也是稀缺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劳动力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揭示有效配置和利用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资源的规律和原理,劳动经济学主要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和结果,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就业和劳动报酬相关的公共政策等[4]。现代劳动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基本理论框架。微观层面主要研究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及不同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和就业的决定,宏观层面主要研究收入分配、劳动生产率及就业总水平等总量问题。

就认识论而言,由于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市场与其他生产资源和市场的不同,劳动经济学形成了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并重的特征。劳动力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劳动力所有者为依托,作为劳动力市场交换客体的劳动力只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在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出去之后,劳动力的所有者依然对劳动力使用的所有方面有全面的联系,如工作条件、环境、安全、职业发展前景等,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反过来会对劳动者产生全面的影响[5],因此,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仅对经济现象做出客观分析是不够的,试图超越和排斥价值判断是错误的,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必须有机结合。

就方法论而言,劳动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问题,并因为不同时期研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20世纪中叶之前,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变迁的历史、劳动法及法庭重要案例、工会的制度结构及集体谈判等问题,研究重点在历史发展、事实、制度和法律因素上,因而其研究方法带有很强的描述性和历史性,虽然也有关于劳动力市场运行和失业问题的研究,并相应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但毕竟是少量和肤浅的。现代劳动经济学在资源相对稀缺性假设的前提下,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的目的性行为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运用选择理论来分析和预测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劳动力市场运行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多的运用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劳动经济学分析从历史的、制度的、法律的材料中摆脱出来[6]。当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特征导致了失业、收入差距、劳资矛盾等社会经济问题,描述性的分析方法并没有被完全放弃,针对这些劳动经济学领域内特有的问题,劳动经济学家正在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和独特的分析方法。近年来,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也为劳动经济学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工具,使其研究方法日趋完善和科学。

四、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发展趋势

目前,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已经进入了常规发展阶段,内部怀疑和争论相对减少。社会经济在不断变革,现实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劳动经济学者深入研究,劳动经济学以其成熟的理论范式正在吸引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这一理论范式仍然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基本达成一致,各学派之间论争减少,相互借鉴,出现融合趋势,这也表明该学科的范式进入了常规、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

第二,研究内容将继续拓展。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经济学将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和制度性的因素,如失业、贫困、弱势群体、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委托-代理问题、福利制度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劳动力的国别歧视及国际福利区别、经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特征及运行机制等问题也将成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三,更加注重实证的分析方法,运用博弈论、微观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并寻求可靠、权威的数据支持,力求实证结果更加准确可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劳动经济学特殊要求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第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交叉并用促进学科范式的拓展。近几年,劳动经济学家非常注重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比如利用社会学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同群效应理论研究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聚集理论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7];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企业竞争和劳动力市场[8]。这种与其他学科交流沟通的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标签:;  ;  ;  ;  ;  ;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