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科学基金会发展新模式的探讨_基金论文

崇高的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国科学基金事业发展新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任重而道远论文,崇高论文,事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新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成就与困扰

中国的基金会是在改革的形势推动下,于80年代初出现的。1981年成立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开始了中国民间基金会(社团法人)的发展道路;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6年正式成立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创了科学基金制管理(事业法人)的发展道路。这两种基金会构成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中国基金会事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1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科学基金体系的雏形:以国家科学基金为主体,地方科学基金与行业科学基金为两翼,基层科学基金与民间科学基金会为补充的科学基金网。1982年,中国科学基金只有3千万元人民币,目前,全国科学基金的总体规模约为15—20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年度资助强度已由最初的0.3亿元增长到5亿元,14年增长了15.6倍,年递增率为24%(“七五”期间由0.8亿元增长到1.35亿元,年递增率为15%;“八五”期间由1.84亿元增长到5亿元,年递增率为29%)。14年来,仅国家科学基金的总经费就已超过20亿元,全国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科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的投入共约40亿元。

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科学基金网重点推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基础研究。完成了数万个面上项目与数百个重点项目,取得了数千项省部级以上的获奖成果;发表了数十万篇科学论文与数千部专著;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科技人才,数万名中青年研究生从科学基金的资助中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数千名科技人员获得的各种民间奖励,推动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数百名中学生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得到的支持与奖励,唤起了青年学生择业科学事业的热情。

“九五”末我国若实现R&D/GNP的比值为1.5%,其中基础研究(J)/R&D为12%;以此测算,2000年我国R&D的投入应由目前的286亿元增至1300—1500亿元(已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科学基金网的总体年度资助强度届时应达到150—180亿元,比目前的总体水平增长近10倍。实现这个目标,就能使我国的科技开发与基础研究适应下个世纪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历史经验与有关方面的意见综述,我国科学基金制要由起步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重点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加大科学基金的投入强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我国科学基金网的牵头协调单位,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其基金实力大约要占总体实力的20%~30%,因而,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年度资助强度不应少于40亿元,即为目前水平的8倍,其余各地、各部门的科学基金增长约为10倍。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而且应当发动社会的广泛支持。

2.认真研究科学基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不少科学家呼吁,科学基金虽有了一套“自由申请,同行评议,公开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但还应重视学科发展战略,正确指导基金资助方向;注意避免委内外个人的干预(即走后门的苗头),坚持真正的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对于资助项目的经费还应过细地研究其各项开支的合理性,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和信息情报交流的浪费。

3.加强基金管理,避免腐败之风的侵蚀。科技界最大的民间基金会——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近年新任的专职领导班子(一位局级、三位处级干部),一年就私分、贪污基金逾百万元的重大犯罪行为应引起科技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基金实力的增长,各地从事科学基金管理的同志应十分注意防止“拜金主义”的影响,维护自身的声誉。

二、观念再思考

中国目前的科学基金制本质上是一种区别于行政拨款方式的科技拨款制度。其发起与发展基于这样两个原因:一是适应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对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理论课题,国家提供稳定的经费,以保证稳定人才、稳定项目。二是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思路,在科学研究的经费管理中倡导科学家的民主管理,实现基础研究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这两个初衷基本得以实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的科学基金体系如何与之相适应,持续、健康地发展,关键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基础研究也应建立政府扶植与社会支持的双重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负担R&D的经费超过其总量的70%,而发达国家则靠多渠道解决科研经费,财政仅负担R&D开支的30%—40%。此外,R&D占科技活动总经费的比重,我国仅为1/3,国外一般为1/2。从这两组数字对比说明:我国财政对科技活动的投入结构亟待优化,并需财税在政策上促进企业对科研的投入、社会对科学的支持。笔者在担任中国科协振华基金会法人代表时,首倡了国内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的表彰奖励,1990年7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一消息,一些中小学生主动捐款并写信希望中国学生夺取更多的学科奥赛冠军。这一事例说明:从事科学基金会的工作,也要开展让社会广泛理解科学的工作,主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2.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与宣传是繁荣科学事业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对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优化科学研究能力各要素的配置,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科发展,繁荣科学事业。笔者近年主持“如何提高我国科研人员国际地位”的课题,根据青年科学家、老一辈科学家、海外学者的反馈意见,普遍认为,科研人员要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应抓好四方面的工作:①改善科研条件(主要指实验手段、情报资料);②活跃学术空气,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研究水平;③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促进社会的理解;④倡导科学奖励,提供更多显示成果的舞台(意在使科研人员获得多种精神鼓励的机会)。科研的物质条件固然影响科研工作的成效,但海外学者十分重视学术环境与社会对科学的理解,国内的青年科学家似乎更需要社会给予精神上的激励与支持。这说明,对科学成果的宣传与表彰,使社会更多地关心、了解在科学攀登上忘我工作的人们,是进一步发展科学基金事业重要的社会基础。

3.树立科学基金是科学活动持续发展的“资金水库”的意识

“基金”的基本含义是指为某种目的而储备的资金。现代社会对某些有风险的活动,普遍通过建立基金实行盈亏调剂,即当这一活动有盈利时则存入基金,当这一活动有亏损时用基金予以弥补,这种持续保证资金支撑的功能正成为当代各种基金会的经营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基金运营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甚至发挥“反馈放大”的效果。因而,现代的基金组织已逐步发展到不用每年集资增加基金投入,全靠增殖收入开展活动,这就使基金会真正成了“资金的水库”。科技界著名的诺贝尔基金会在1896年创办时为3300万瑞典克朗,其后每年没有新的集资收入还要支付大量的奖金和评审费用等,全靠基金的融资增殖,这样运营下来,每年的基金积累率为+4.1%,百年后现已达到18亿克朗,总增幅为50多倍。

三、发展新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将中国科学基金未来发展的模式概括为如下的战略框架:

对此发展模式的实际操作,此处简单做几点说明:

1.科学基金的整个运行工作应包括四个阶段。目前各地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几乎全在资助项目的择优与拨款、监管,这些工作基本属第三阶段的任务。实现科学基金全方位的运行,不仅应当有委内外的自然科学专家,还需配备熟悉基金运营的经济、法学专家以及科研成果向社会宣传的专门工作班子和科学活动运行的组织人员。

2.认真研究各地区、各行业科学基金的集资渠道,扩大基金来源。在国际学术交流与科学合作中也应开拓基金的合作。1993年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合作是一次有战略意义的成功尝试,应广泛推广。

3.基金增殖是基金委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我国科学基金总体规模的增加,这项工作将提到重要的位置。笔者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有三点体会:一是全国的科学基金网宜形成统一的、相对集中的运营,并由可靠的专门机构进行运作;二是要完善基金运营制度;三是有关业务人员的品德素质十分重要,反腐倡廉、钻研业务、多创效益是基金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4.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以往偏重于按学科划分类型,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按研究或活动的产出效果划分类别的高一级层次,这一层次的出现旨在适应成果的社会评价系统。

5.科学活动的社会效果不仅对发展物质文明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不少工作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这方面的评价、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国际科坛的了解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标签:;  ;  ;  ;  

崇高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科学基金会发展新模式的探讨_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