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视域下天祝土族民俗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视域下天祝土族民俗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视域下天祝土族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张海燕

(武威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甘肃 武威 733000)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作为西北特有的少数民族,除了青海省以外主要聚居在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土族民俗文化可以作为甘肃特有的优势社会资本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天祝土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当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有助于政府从本区域旅游发展的“短板”入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从而促进天祝县土族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旅游强区的目标。

关键词: 土族;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动态表现形式。土族作为西北特有的少数民族,除了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外主要聚居在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土族民俗文化可以作为甘肃特有的优势社会资本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当前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的建设,为振兴甘肃土族文化提供了机遇。

1土族文化研究综述

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极富民族特色,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对土族文化形态的研究并且成果丰硕。关于土族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青海省,相关专著有:《土族百年实录》(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土族史》(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土族纳顿节》(文忠祥);《土族民间传说与女性文化研究》(白晓霞);《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钟静静)等。过去对甘肃的土族关注较少,有关甘肃土族的专著我仅见到《甘肃土人的婚姻》(许让,比利时)和《甘肃土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李占忠)两本。

近几年来,受到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关于甘肃土族民俗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有关土族民俗文化的论文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为3类:①婚姻家庭研究。②民间文化。土族受藏传佛教和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都很深,因此其民间文化具有较明显的汉化、藏化特点。③服饰文化。土族服饰体现了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刺绣也因为其独特的技艺而名闻天下,它们都具象的表达了土族民族文化的含蕴,所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2天祝土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民俗旅游业持续升温,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关注热点和发展趋势之一,成为旅游业的生力军。对天祝土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当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为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2.1 优势分析

2.1.1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天祝县是土族的故乡之一,全县22个乡中都有土族分布。居住比较集中的有地处大通河流域的天堂乡、炭山岭镇、石门镇等,其中天堂乡朱岔村为土族村落。朱岔村位于天祝县西南部大通河流域,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隔河相望。全乡森林面积1万hm2,草原面积1.33万hm2,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属高山峡谷地带,动植物种属众多。大科什旦河和小科什旦河在峡口汇合称朱岔河,经朱岔川注入大通河,沿岸有风景优美的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和著名的天堂寺,是已经开发的旅游景区。

朱岔峡全长20多千米,作为祁连山东端林海中一条有名的深峡幽谷,气候是天祝境内最好的地方之一,也是天祝三峡中最长、风景最秀丽的一个峡。而朱岔村就位于朱岔峡旅游景区内,距离峡口仅1km,距离天祝县县政府所在地华藏寺镇85km,区位条件良好,可进入性很强。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提出了一带三区13板块的总体布局,天祝县正位于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中。省政府提出将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民族交流融合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历史事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2.1.2 土族民俗文化风貌独特。天祝是藏族自治县,属于安多藏区的范围之内。天祝土族是民国开始从青海迁移来的,长期处在藏文化的包围之中,受藏文化影响较深。但是天祝土族聚集的朱岔乡、天堂乡离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仅一河(大通河)之隔,河两岸的土族人民一衣带水,联系紧密,因此天祝土族不可能完全被外族同化。此外,随着近几年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山里人走出大山,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他们必然会受到汉族的影响。基于这些因素天祝土族就形成了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不仅很好的保留了土族传统民俗文化,并且在汉、藏两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有别于青海土族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

2.1.3 旅游业发展已具规模。天祝县的旅游业在全省旅游业大发展环境的带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8年一年就举办了乌鞘岭国际滑雪艺术节、天堂寺酥油花艺术节、“美丽中国·和谐武威”全国少数民族天祝赛马大会、天祝县抓喜秀龙首届民俗文化暨草原风情节、大红沟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十多项系列节会。目前初步形成了县城—天祝三峡—天堂景区休闲祈福风情线,县城—乌鞘岭景区—抓喜秀龙草原运动观光风情线,县城—松山草原—松山古城藜麦体验观光风情线,武威—祁连冰沟河景区生态休闲风情线四条旅游线路。全年接待旅游人数98.06万人次,同比增长47.5%,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30.93%,旅游收入在全县GDP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2.2 劣势分析

天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应当理清发展思路,做到以下几点。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以及黑客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升级发展,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网络通信的过程当中,极易出现数据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不仅如此,很多不法分子,往往会恶意删除、破坏用户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的发生,我们就要积极的应用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进而阻止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1]

2.2.3 旅游基础设施差,接待能力弱。天祝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建设的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在2017年祁连山环境保护整改中全部拆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空白,公路等级普遍较低、景区之间连接不畅,没有形成大旅游环线,通达能力差。主干道沿线和景区景点停车场、观景台、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较为短缺,以游客为中心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消费购物等场所总量不足、层次较低。另外服务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的问题特别明显,尤其是旅游专业人才跟不上旅游发展的形势,规划策划、研发管理、宣传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几乎没有,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供给需要。

三是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为解决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管理不规范、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水利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公益性业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为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受气候影响当地旅游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夏秋时节,各生态旅游景区气候宜人,景色秀丽,为旅游旺季,客游量大,旅游企业效益较好;而冬春时节,生态旅游景区气候寒冷干燥,游人很少光顾,旅游资源及宾馆饭店设施大部分闲置,旅游企业收益较差,明显的季节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视域发展甘肃土族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2.2.1 旅游季节性强。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土族较为集中的炭山岭镇、天堂乡年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480mm,相对无霜期135天。夏秋季短促,冬春季漫长寒冷。因为属高山峡谷地带,虽然风景优美,但山区气温垂直分布明显,小区域气侯复杂多变,时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

2.2.2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特色不突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土族民俗文化虽然有了一些开发和利用,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意识,开发体系也不完善。对天祝土族原汁原味的民俗、民族风情的综合开发还没能形成科学的体系,重点也不突出。近年来,虽初步形成的一些旅游景区,但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叫得响的品牌,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文化在旅游当中的比重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牵引拉动作用弱,特色不浓、吸引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使游客在景区游览呈现“游多购少”,消费不足的现象。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从整体上看,天祝土族文化旅游产业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

3.1 加快文化旅游融合步伐

第一是摸清现有管网的建设资料,建立管网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已有管网基础上进行管网的优化布局,加大已有管网的维护管理。

看到妈妈疼成那样,我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折磨,哭着对妈妈说:“妈,我们一起去死吧。死了就不疼了。”妈妈吃力地摇着头说:“不,不到最后一刻,我绝不放弃。我想尽可能多一天看到你。”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契机下,天祝县相关部门应深度挖掘土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特色元素融入文化产业之中,形成产业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附加值。同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倡议致力于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平衡发展,实现共赢,天祝县应以此为目标,加强与临近青海省互助县的联系,推动跨区域的合作,开拓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增强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的目的。

3.2 树立品牌响应扩大目标市场

按照天祝县旅游局2019年的发展规划,全县旅游业要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倾力打造“青藏之眼·绿色天祝”旅游新形象,推动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作为天祝县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民俗文化是其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发展土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土族民俗文化村要注意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的文化旅游产品。

3.3 加大对土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

天祝土族人口少,为了不被强势的汉、藏文化同化,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平时要注意对土族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态,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如果允许建议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使得天祝土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型态,传承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旅游业的发展使逐渐萎缩、消亡的土族民俗文化传统得以复苏,再现生机,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使得旅游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实现双赢。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精英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

4结束语

天祝县作为土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拥有十分丰富的土族民族文化资源,这些年来,土族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特色之一。但是与比邻而居的青海省互助县对比来看,甘肃土族的文化挖掘及相关研究,乃至由此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相对落后。专门对天祝土族地区旅游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因此,立足天祝县实际情况,将本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做系统的调 查、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天祝土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振兴和进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从土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这个角度对天祝土族聚居区旅游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政府从本区域旅游发展的“短板”入手,针对本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逐步提高旅游发展相关要素在本区域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天祝县土族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旅游强区的目标。

图2为以甲基紫降解率为指标,焙烧温度为400℃,玻璃板表面TiO2薄膜涂覆层数对光催化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

[参考文献]

[1] 史润玲.“一带一路”视野下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8,7(30).

[2] 李国印.甘肃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0,10(5).

[3] 宋春光.天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选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3).

[4] 尹峙,周正浩.青海土族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J].度假旅游,2018,(9).

[5] 张凤松,肖生禄.经济落后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8,(7).

[6] 蒲蕊,丁静.甘肃天祝土族的主要民俗活动[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6(3).

[7] 乔高才让.天祝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8] 李占忠,闫万象,哈守德.甘肃土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6.

[9] 天祝藏族自治县旅游局2018年度工作总结[OL].武威市天祝县旅游局官网,2019,1.

收稿日期: 2019-04-04

作者简介: 张海燕(1979-),女,河南温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F590.3(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15—0014—02

标签:;  ;  ;  ;  ;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视域下天祝土族民俗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