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_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_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调整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新古典的传统观点从竞争均衡的假设出发,认为在竞争均衡条件下,所有部门的劳动和资本都能带来相同的边际收益,所以需求的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并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而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增长是结构转变的结果。生产结构通过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在人们的预见力不足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的条件下,结构转变往往是在非均衡条件下发生的,在要素市场尤其如此。因此,资本和劳动不断地从生产率或边际收益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或边际收益较高的部门,正是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新古典理论与结构主义观点的最重要区别,体现在它们的假设条件上。新古典理论假设,经济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和相等的边际收益,因而无论从生产者还是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资源都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即帕累托最优化。这样,在任何既定的时点上,劳动和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都不可能增加经济中的总产出,资源的重新配置仅仅发生在经济扩张时期。结构主义则认为,现实中有许多限制性的因素,这就导致经济中的完全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不能假设充分的最优资源配置,其结果是,劳动和资本使用在不同的方面,收益就会不同。

如果我们把新古典理论和结构主义所假设的经济作为两极,现实经济则处于这两极之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情况距新古典理论的假设相对比较接近,而发展中国家则无疑接近于结构主义的假设。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完善,不仅生产要素之间,甚至一般商品之间的替代性都非常有限,非均衡现象,诸如要素市场的分割和调整滞后等,表现得尤为突出,有时甚至出现市场均衡完全失效的短缺和过剩。例如,从要素之间的替代性来看,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同时存在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劳动力并没有充分替代资本;从要素在部门之间的配置来看,多数发展中国家通常是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不足,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过剩,部门之间的要素配置很不均衡,不同部门中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率水平差别很大。但经济增长不仅是产出总量或产出能力的增长,而且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没有结构不变的经济增长,也没有不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变化的经济结构。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和经济转轨时期,这既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又是经济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能否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作用,有没有必要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结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均衡,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实现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以及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的自由转移,都会使经济结构趋于均衡,而货币政策不会也没有必要对经济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它的主要任务是调控总量,即促进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均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人们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本身就会影响经济结构。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同部门的边际收益也是不同的,因而对货币供给的竞争能力不同,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它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因此,当货币扩张时,并不是经济中的各个部门等比例地扩张;当货币紧缩时,也不是各个部门相同程度地收缩。一般来说,在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落后部门便有了较多得到资金的机会,而一旦实行紧缩政策,落后部门便首当其冲。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是近年来由于货币主义的影响,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比较小,因而它对经济结构的这种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无论如何不能否定的事实是,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幅度,二是不同部门边际收益差别的大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低,又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即使是由“相机抉择”向“单一规则”过渡,也难以达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相对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至于不同部门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差别就更大了。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交织在一起,货币供给量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

信贷结构安排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重要工具。本世纪70年代以前,有的西方国家,例如英国,就曾经通过信贷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 of Credit)以及信贷上限(Credit Ceilings )等直接控制方式,来鼓励一些经济活动, 同时限制另一些经济活动。 直到1971年,英国才放弃了信贷的数量控制。在我国,目前中央银行仍然可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银行信贷的基本原则,在不同时期制定出不同的信贷倾斜政策,规定各专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重点投向,同时还运用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手段引导其它银行,支持国家重点发展的部门和行业,而对于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部门和行业,则在贷款上实行控制。

除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安排之外,利率曾经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工具。60年代以前,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英国,就曾经通过利率结构影响经济中的支出结构。直到1994年前,我国的“拨改贷”还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规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规定优惠贷款利率,促进其发展;对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地区和项目,则规定比较高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这种差别利率制度,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差别利率制度在我国经济转轨初期,是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或不够完善,因此难以实现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而其它经济政策工具又因为作用的基础不牢固,作用的条件不完备,或者是作用的力度不够,因而需要用货币政策来补充,这样,货币政策就不仅承担了总量调控的任务,而且还需要在一定的程度进行结构调整。例如,国民经济中急需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部门,由于价格体系不合理和资金进入壁垒的限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瓶颈部门,要发展这些部门,从根本上看,必须改革价格,发展资本市场并实行财政贴息,但由于价格的改革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发展资本市场需要一个过程,而进行财政贴息又由于受到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限制而无法充分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为基础,实行结构性的信贷政策甚至是结构性的利率政策,就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必要的。虽然它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可行的,它促进了我国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也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货币政策影响结构调整的方式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货币政策一般被认为是总量政策,它的主要目标是调控总需求,政策的功能通过市场的机制起作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等作为基本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效果评价都要利用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实行计划经济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府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仅要调控总量,而且要安排结构,通过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政策的目标是总量约束下的结构调控,政策的功能以计划安排和行政命令为主,政策工具多采用信贷指标,政府决定利率和汇率等手段。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仅反映在总量方面,而且表现在结构方面。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得不进行改革。在转轨时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机制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并逐步地在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和行政手段在经济活动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双重体制的摩擦,由于经济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因而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条件的总量政策,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继续采用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以满足资源配置的要求,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主张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为:以总量政策为主,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相结合。

所谓总量政策就是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采用调节经济总量的无差异的政策工具,诸如统一的利率政策、统一的存款准备率政策、单一的汇率政策以及广泛采取的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从总体上来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以达到法定货币币值的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总量政策随着经济转轨的完成与一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充分接轨,将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体制的惯性以及克服改革过程中的经济比例失调问题,结构性货币政策仍然在调节结构方面具有暂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是在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尚未发育完善,旧的经济体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在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常产生结构性失调现象。为了使经济增长在转轨时期能够顺利实现,就不得不在一定的条件与环境下,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这种政策的实施,在调节货币的总量的同时,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的方向及其数量,其核心是用政策手段代替市场机制来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结构性货币政策总是以相应的经济发展计划与产业政策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的配套措施为其服务。货币政策不可代替产业政策的作用,必须正确估价和运用货币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中央银行在通过信贷、利率等工具的运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在调控住信贷总量、保持总供求平衡以及货币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如果过分依赖货币信贷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并可能引起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状况的出现。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有信贷结构的安排、差别利率制度以及运用行政手段引导或控制金融市场的资金向不同企业流动,以形成合理的资金配置结构,推动国家计划的完成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实现。

1.信贷结构安排。根据国家(政府)制定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确定信贷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性质的投向和投量,形成与实质经济相符合的信贷结构,以此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最主要的手段。中央银行通常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以及银行信贷的基本原则,在不同经济时期,制定出不同的信贷倾斜政策,规定国家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重点投向,同时还运用中央银行的再供款、准备金等手段和政策引导其它银行,在支持经济效益好、产品适销对路企业生产的同时,还注意支持那些效率一般,但社会效益好、属于国家重点发展和支持的部门、行业和企业。对于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企业,在贷款上实行严格控制。

然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银行必须向商业银行转变。从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来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建立债务约束硬化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平等的客户关系,银行如果仍然是国家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执行者,这种关系总是会被扭曲,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借入政策性贷款,被认为是国家的钱,可以不归还银行,这不仅会造成企业债务约束软化,影响企业制度的改革,而且还会造成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从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它与其它企业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商业银行承担着政策性金融业务,各级政府必然要干预银行,使其不仅要执行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还要执行各级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而商业银行无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配置资金,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由于改革以来,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系已经市场化,形成了硬约束,如果由于上述两种原因,银行与企业的贷款债权关系不能硬约束,必然造成银行贷款呆滞,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效益降低,影响银行自身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因此,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再作为指令性信贷指标的执行者。信贷结构安排这种直接的行政调控手段必须逐步减小其所使用的范围。

2.差别利率制度。是国家通过规定银行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项目规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来影响资金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对于国家鼓励的行业、地区以及项目,国家规定比较优惠的贷款利率,使其在较低收益水平上,也可以达到借款的要求,以刺激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而对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地区和某些项目则采取限制性的高利率的政策,使其在非常高的收益水平之上,才能够承受借款的利息负担,以减少信贷资金的配置需求;对于一般的行业、地区和绝大多数项目,则按照市场利率的水平来确定贷款利率,使利率呈现出无差异的作用。这种差别利率制度包括优惠利率、惩罚利率和市场利率。中央银行运用差别利率制度,来调节信贷资金的需求结构,使其服从国家的经济计划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这种利率结构政策由于是从需求方面来诱导信贷资金的流向,更适合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条件下使用。我国从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随着直接的行政性调控手段的逐步减少,过去以信贷结构安排为主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渐渐地让步于以差别利率制度调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

关于利率的作用,在我国居民储蓄和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当政府提高利率时,一般来说,居民的储蓄存款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企业的投资贷款往往并不会因此而大量减少,因此,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利率可以达到减少消费而不影响生产的效果。我国企业对利率提高的不敏感,首先,是因为传统经济体制仍起作用。由于信贷约束软化,企业连本都可以不还的时候,它是不会在意利息高低的;但是随着经济改革,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就会对利率的高低很在意;其次,是考察期限的长短。在短期内,由于企业无法调整生产方向甚至无法解雇工人,在固定成本支出既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产,尽管贷款利率已经调得很高,它也不得不贷款,但是在长期,尤其是在企业对未来收益预期一定的条件下,贷款利率的高低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轨的完成,差别利率制度本身也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在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之前,差别利率是纯粹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被认为是国家的,银行首先强调的是执行国家的计划和产业政策,而不必考虑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但在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之后,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它首先应该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必须按照市场利率去进行,这时商业银行就不再是直接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了。在这种情况下,差别利率制度的实施必须与相应的贴息制度相配合,即谁确定优惠贷款,谁就必须按照市场利率来对商业银行贴息,商业银行不能因为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而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国有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之后,差别利率制度由单一的货币政策转变为货币和财政相结合的综合性政策。

3.引导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引导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而支持产业政策的实施,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1 )中央银行和证券主管机构可以通过审查批准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资本证券的发行及上市交易,支持那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企业面向社会筹集资金,满足其生产与投资的需要,限制那些国家产业政策不鼓励发展的企业从资金市场筹集资金。从过去的经验看,这种有区别的资本市场资金管制政策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资金市场比较发达时,它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更大。(2 )中央银行还可以组织和引导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改善资金流向和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

4.选择性的信用管制。选择性的信用管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而且有效。这种与金融规管相结合的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不是一种全面的政策,而是局部性的政策。当某个部门、某些环节、某种交易或某类企业的经济活动发展对经济整体产生负作用时,结构性的矛盾就会显得非常突出,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泡沫状态,这时就有必要采取选择性的信用管制。通常采用的管制方式有:(1)证券、 期货以及其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例,通过这种规定,以限制证券过度投机。这种管制即使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经常被采用。(2)消费信贷管制 ,主要目的是限制过度的超前消费,或在特殊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管制。二战后,许多国家采取了鼓励超前消费的政策,主要办法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这种管制的对象是最低现付额和最高偿还期。(3 )房地产信贷管制,目的是限制由于房地产业过热而产生房地产泡沫经济。(4 )利率最高和最低的限制,以稳定利率水平。当然,这些管制措施都带有很强的行政干预色彩。

应该强调的是,转轨时期是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任务是完成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一时期,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应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而不断减少,逐步让市场机制来取代行政干预,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但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九五”期间,中央银行仍不宜放弃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管理,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向更多的总量性货币政策来过渡。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取代了行政手段,成为资金配置的主渠道,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结构的方式,也由直接的计划分配资金方式过渡到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启动经济杠杆来调节各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使其在追求微观利益的同时,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从而间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我们主张:我国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应该依据现实条件,适度地采用带有行政干预色彩的结构性政策措施,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应逐渐减少。至于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促进产业政策有效实施的货币政策,则应积极地采用。

四、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限度

在我国的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调整结构,但是,绝不能对它的这种作用寄予太高的期望。

首先,用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是在货币供给总量得到严格控制的前提下来进行。离开了总量的控制来调整结构,必然会由于货币供给的结构性扩张而导致总量扩张,从而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在总量控制的条件下,政府鼓励发展的瓶颈产业货币供应的增加量,就取决于限制发展的长线部门货币供应的减少量,如果长线部门的货币供应量难以减少,那么瓶颈产业部门的货币供应就不能随便增加。而政府通过利率和信贷政策来限制长线部门、促进短线部门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人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集聚资金进行结构调整是不足取的。

其次,用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与金融体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程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渐减少传统的计划管理和直接的行政控制,而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所采用的主要是行政手段,它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的缺位,但也有可能为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造成障碍,例如,它有可能不利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因此,在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采用这种手段是为了暂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并为市场机制的形成创造条件,最终要用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来调整经济结构,而不是用货币政策来替代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随着经济转轨的实现,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应该逐渐减弱,最终象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主要用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而不是调控经济结构。

标签:;  ;  ;  ;  ;  ;  ;  ;  ;  ;  ;  ;  ;  ;  ;  ;  

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