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_金融风暴论文

论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_金融风暴论文

论金融危机的微观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微观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十年代以来,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了三次:一次是1992年西欧货币危机;一次是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最近一次是1997年7 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有鉴于此,许多学者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本文所考察的金融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按克罗凯特(A.crockett)的定义,金融体系的风险是:“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活动,或大量的经济和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而金融危机则指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乃至崩溃,表现为所有的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各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陷入严重困难并大量破产,对实物经济的运行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说金融风险尚只是构成危机的可能性的话,那么金融危机则直接对金融经济产生实际的巨大破坏。因此研究金融风险如何向金融危机转化并藉此阻止这种转化是有意义的。

一、研究金融体系风险和危机的两条路线

由于研究的是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因此对金融体系本身性质的判断构成了不同的理论基点,一般有两种思维路线:一种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另一种思路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稳定的,具有内在完备性,金融体系的动荡是由于不确定的随机事件冲击的结果。后一种思路又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把金融体系的动荡归咎于外界随机事件的冲击;另一个方向则是认为金融动荡来源于“系统内部的随机性扰动”,而并非外在的噪声或袭扰,这正是非线性经济学的观点。

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二:一是明斯基(Hyman p.minsky)提出的金融体系的周期性振荡假说。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他指出正是经济繁荣时期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因为这个时期投机性和高风险的借款人增加,而较为安全的具有抵补性的借款人比重下降。但当经济运动的长波走向下滑时,任何打断信贷资金流入生产部门的事件,都将引起违约和破产的风潮,而这又反过来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机构的破产如同传染病迅速蔓延开来,金融危机就爆发了。二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就银行间接融资市场而言,存在两个环节上的困难:第一,存款人对银行是否有信心,是否会发生同时挤提现象;第二,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否是高效率的和低成本的,是否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每个环节上交易双方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都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或危机。在证券直接融资市场上,由于不存在银行中介情况下那种借贷双方一对一的谈判,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尽管存在强制性信息披露这种制度安排,但其作用大小依赖于市场有效性强弱。我们知道,即使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也只是近似达到半强式有效,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有效性就更弱些,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动荡更为频繁。密希肯(F.mishkin )正是从这一角度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定义:“所谓金融危机,就是一种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致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 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Frederc.mishkin.1991)。

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范式和线性推理模式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稳定的,金融活动中风险与收益具有对称性,并且金融市场是有高效率的,其自身存在一种收敛的、均衡的倾向,若非大的外来事件,不会发生大的金融危机。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金融体系中常见的无序状态、投机者的非理性冲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动荡。特别是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的暴跌,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及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股票市场的波动是由战争、天灾、谣言等不相关的外来偶然事件引起,然而人们在黑色星期一前后并未发现明显的这类事件,股市下跌的巨大幅度及时间序列的高度相关性清楚地表明这是一种非线性效应,因而经济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非线性经济学的热潮。

二、非线性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对金融风险的解释

非线性经济学的理论源泉是物理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人们发现,即使是简单的决定论系统,只要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也可以产生表现十分复杂的非周期的紊乱运动,这就是混沌现象。该理论把混沌产生的原因归结到系统内部的因素即“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由于经济系统中的时间不可逆性、事物之间多重因果链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经济系统处于一个不均匀的时空中,具有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经济学认为:简单的确定的系统可以产生复杂的不确定的行为,金融体系本身是完备和确定的,之所以存在金融危机即混沌状态,是由于体系中内在随机性的金融活动造成,而无需归因于金融体系外的干扰或冲击。例如,在完备的金融体系中,投机资本的收益与风险是对称的,如果突然出现某个投机资本的冲击,则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可能产生对称性破缺,导致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的高度集中,例如发生从众行为,并引致价格的暴跌或暴涨,即出现所谓报酬递增规律,如此就形成了金融体系的混沌即金融危机。混沌行为对初始条件有极强的依赖性,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能带来行为结果的巨大变化,这被称为“蝴蝶效应”。这种效应在金融体系中广泛存在。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非线性经济学在解释金融风险和危机上有如下重要特点:一是整体性。线性关系具有可叠加性,而非线性关系中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因而线性系统可以分开来研究,而作为非线性系统的金融体系只能从整体上研究,宏观金融风险并不是各类微观风险的加和,某一单个微观金融风险就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危机。二是动态性。研究非线性系统必须与时间相联系,并且时间是一维不可逆的,因此金融体系具有了演化的性质和方向性,在考察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这个不可逆过程时,可以发现金融风险的累积和演化具有时间依赖性,从本质上说这种不可逆性是由非线性机制产生的。三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性。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是必然的,因而在复杂的金融体系中,确定性与随机性是统一的,金融风险与危机就是由确定的非线性机制和随机的偶然事件共同促成。四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性。非线性经济学认为,金融体系中宏观变量大的波动,可能来自于体系中微观元素的小的变化,因此为了探讨金融危机的产生机理,必须研究它的微观机制。但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又不能将系统进行分割,因此宏观与微观必须统一。下面本文正是通过分析作用于微观主体的非线性机制,来考察金融体系的风险是如何转化为金融危机的。

三、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非线性机制考察

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和市场参与者组成。金融市场是资金商品集散地,它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制度的集合,由金融法律、金融规则和金融惯例等组成,可分为间接融资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市场参与者大致可分为:原始资金供给者,最终资金需求者,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间接融资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等四类。对四类微观主体而言,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是铁的法则,金融风险具有自我平衡的性质,例如银行贷款给低信用等级的企业,将会加收一定利息,作为风险补偿以求得平衡,因此就微观层次而言,金融风险不致于发展到金融危机这种极不利的境地;即使就微观层次而言,金融风险也只是一种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导致金融危机的条件,金融危机之成为现实,还有赖于某些非线性机制的作用,这些机制正是通过作用于微观主体,而使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剧变,从而使金融风险转化成金融危机。非线性机制的特点是能将某个信号按几何级数式放大或扩展,而并非只是线性加和,因此极容易导致金融危机这种混沌状态。它主要蕴含于金融制度之中,也可能产生于微观主体的理性或非理性行为。试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较强关联效应是一种非线性机制。银行系统中的各家银行被同业支付清算系统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加深和扩展了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网,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即多米诺骨牌效应。普通企业的破产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而蔓延,但第一轮的次级效应是递减的;而一家银行破产,将会把其影响范围传播得越来越广,每一轮的影响后果可能是递增的。这样单个银行的风险,经关联效应非线性扩张,终于演变成整个体系的金融危机。

第二,金融市场中的操作者存在从众行为,即所谓羊群效应是一种非线性机制。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经济人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因此易作出一致的预期,从而采取相似的行动,这就是从众行为。例如储户在银行出现暂时性支付困难时,有可能进行挤兑,这就把一种平常的、极小范围的金融风险转化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再如投机资本攻击股市或汇市,本来也不一定能掀起狂澜,但也正是羊群效应这种非线性机制,将初始信号多倍放大,导致了股价或汇价的暴涨或暴跌。从众行为是一种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非理性行为,从个人占有的信息有限来看,其作出从众行为的决策也许是最优的,但个体理性的加和并不一定是集体理性,实际上大部分金融危机都与这种如出一辙的个人理性行为有关。

第三,金融衍生工具在技术性质上具有的杠杆效应是一种非线性机制。金融衍生工具是以基础性金融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付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只须缴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得到相关资产的权益,等待到期日再进行反向交易,而进行差价结算。这决定了金融衍生工具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推动数倍的相关资产交易。这种杠杆特性的非线性机制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有推波助澜和放大效应,同时有利于一些投机者有意造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金融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将原来合在一起的金融风险进行了解捆,金融衍生工具一方面便利了转移和分散市场风险,但另一方面多倍增加了信用风险,衍生工具的出现是金融领域的一大革命还是一大灾难,尚在争议之中。

第四、金融市场上存在攻击者优势现象即“锁入效应”是一种非线性机制。在金融市场上,首先发动进攻的一方在引发从众行为后,可能主导价格的变动方向,即使具有同样强大甚至更为强大的资本实力的中央银行奋起防守,往往也难以抵御进攻的潮流,也就是说,攻击者由于时间优势和市场路径依赖性而锁定了金融商品的价格变动方向,路径依赖性是与报酬递增相联系的概念,一般使金融体系出现混乱的正是这些伺机而动的投机资本的攻击,尽管中央银行由于决策失误而自乱阵脚的情形也不少见,但毕竟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守护者,是天然的防守方,即使有再多的外汇储备,也不会主动充当攻击者角色。因而在锁定效应下,中央银行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导向金融危机的一个潜在因素。当然尽管如此,投机资本能否将市场变动方向锁定是不确定的,因为中央银行掌握政策工具和舆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调整大众的心理预期,加之国际金融组织力量的介入,攻守双方的博奕结果单凭锁入效应是无法判定的。

第五,金融的信用本质和符号性质导致的正反馈效应是一种非线性机制。金融实质是一种信用关系,金融的发展就是人们信用关系的扩展。但信用本身是不稳定的,其形成和消亡都具有正反馈特点。一旦存在信用,则会有更多的受信机会,但是一旦信用受到质疑,则信用的崩溃也是加速的。此外,金融市场是虚拟商品的运作市场,具有符号经济的特点,而符号经济具有正反馈特征,一方面符号经济与实质经济相互之间具有正向加强的特点,经济形势好时,两者互相推动,既可能使经济加速发展,又可能导致经济泡沫化,一旦经济出现一点危机苗头,则两者又相互促退,经济金融形式急剧恶化;另一方面符号经济自身就是有正反馈性,金融市场是一个规模递增的网络,符号经济自身无限扩张,在数量上和速度上远远超过实质经济的发展,但脱离了经济基础的符号经济最终必将出现回归,从而金融危机就发生了。

四、结论及建议

从非线性经济学的观点看,金融体系本身是稳定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系统内的随机事件和非线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关联效应、羊群效应、杠杆效应、锁定效应和正反馈效应等非线性机制的展示,为我们遏制金融风险和危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良好思路:削弱非线性机制的作用力,斩断金融风险的非线性蔓延,就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

首先,建立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网,减少关联效应的影响范围。这可作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改善支付清算系统;发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提供某种明示或默示的存款保险制度;分业经营或实行类似隔离墙制度的分业管理;完善金融监管和金融业自律组织;开展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建立国际金融的安全保障体系。

其次,为淡化羊群效应,减少人们的从众行为,应该强化信息披露标准,增强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经营的透明性,同时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规范信用评级制度,减轻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程度,使投资者有较好的信息条件作出各自的理性判断。

再次,改善金融市场的技术性质和市场结构,限制杠杆效应催化金融风险,同时嵌制正反馈效应中各环节的顺畅传递。对金融衍生品交易要严格控制和监管,例如加强内部审计,交易职能与清算职能分离等,而且考虑加以适当限制,降低其在市场交易量中的比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具有周期短、频率高的时间特性,这固然可以体现市场的活力,保持高度的流动性,但也正是这种极强的流动性或连续性,导致了正反馈环节中的顺利传递,使金融产品价格得以在极短时间内飞涨或猛跌,完全脱离实质经济在长周期中才能体现的业绩。因此在适当时候改变证券市场的时间特性,如涨跌停板制度,以间断性交易替代连续性交易,让投资者有时间理性思考一下,让困难中的金融当局有时间权衡利弊,有助于阻止金融危机的轻易发生。

最后,为了避免陷入攻击者优势带来的锁入效应,金融体系应该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和措施。主要是建立宏观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预警系统,包括建立测度风险的指标体系和坚持不间歇的监测。一旦危机苗头出现,金融当局应有条不紊地加以处理,包括入市干预、舆论诱导、实行应急的短期措施,调动国际援助等等。这样不致于被攻击者的锁入效应牵着走,但是代价可能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这有赖于增强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了。当然中央银行平时多些这方面的历练,有助于培养危机关头的从容处置能力。这是个演化着的世界,包括央行在内的所有经济体都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标签:;  ;  ;  ;  ;  ;  ;  ;  ;  ;  ;  ;  

论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