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有一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有些课堂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认为遗憾有如下几点:
一、运用多媒体,忽略了板书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在讲解《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的既有听觉感受又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不少教师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再如一些教师往往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都用多媒体来展示,这样其实同样是满堂灌,是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落后的语文教学。
总得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
二、合作学习等同于非有讨论不可
讨论式教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广泛。但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在有些课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讨论缺乏精心的设计,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缺乏实质的交流;小组中只听或只看好学生的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有的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马上展开交流,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间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在三言两语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小组间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提出问题时要留有“空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回忆、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切记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在思考时就让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讲;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更要留有足够的“时空”,要让学生有探讨研究的时间、有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有创造的余地。
讨论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如何的培养。在实施小组讨论前,成员要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应分配给小组中每个成员一定的任务,给每个成员角色分工。语文课中,有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有些是适合问答的,有些是适合讲授的,有些是适合朗读的,有些是适合背诵的,不必千篇一律。
三、拓展变成了无拘束的想象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或者说是形象思维能力,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一个时髦的词——“拓展”。有的老师把“拓展”变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无拘束的想像。在教学中拓展应有范围,这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拓展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不然就会形成“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语文自己了”。如《散步》一文,教者设计了《一家人各走各的路》的拓展题,看起来的确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其实此题已离开了本文的中心,拓展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要注意,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增强思维的深度,扩大思维的广度,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拓展。
四、课堂评价一味地尊重学生
我们在很多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讨论,终结是:甲也对,乙也不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大家都没错。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个性”发言?他们可以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只顾排遣自己的感受或者非常任性地宣泄自己的观点。读了《背影》后不顾文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说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可以说愚公“没有效率观念”……我们的老师对此类行为是默许甚至是鼓励的。其实,这里有一个个很严重的倾向,阅读教学严重地不尊重文本了。“重视阅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这个提法并不错。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更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在学生曲解、误读时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
叶圣陶先生给一位中学教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总之,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管怎么新鲜都不可脱离文本,不可远离文本的中心。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潜在的深意,这样才有语文味。
论文作者:马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给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安塞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