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造教育环境的营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创造学家韦斯伯格说:“实质上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环境启发人,环境养育人,环境造就人。开展创造教育,关键是营造一个符合21世纪教育特点的、全新的、宽松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的环境和氛围。江泽民总书记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主要包括课堂、班级、校园、家庭、社会五个方面。
一、营造有利于创造的课堂环境
开发创造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开展创造教育,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应该将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坚决摒弃知识本位教学观念,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寻找创造教育的生发点、结合点,使课堂教学堂堂都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二要制定主体课堂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时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三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作出评价,注重培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乐于创造。四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创造学科教学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用心运筹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策略,教学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
二、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班级环境
和谐的教育情境,优良的班风学风,有效的激励机制,浓郁的教室文化氛围,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风貌是学生创造志趣、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班集体中,要做到师生之间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思想上交流,让“爱”的气息弥漫在教室内外。在班集体中,既要教育学生尊重集体意志,执行集体决议,遵守集体纪律,热心集体公务;又允许学生别出心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发挥个人个性特长,鼓励个人脱颖而出,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自我教育是班级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班集体中,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人人做班级的主人,给每个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思想性、知识性和综合性的班、队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审美、个性品质、创新意识、能力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要特别注意利用主题班、队会的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形式多样等优势,让学生充分显示创造力,让学生的综合智力得到发挥和培养。
三、营造有利于创造的校园环境
营造校园创造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环境,二是制度文化环境,三是精神文化环境。
(一)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的表层面,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实施创造教育、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如学校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创造教育的校魂、校风、校训;校门口建起富有创造感召力的大型壁画和雕塑;校园内树立有关创新及创造的名人名言语录牌;校园甬路两侧设置写有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字样的路灯、灯箱;教学楼走廊和教室里悬挂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化名人的画像和科学名言录;等等,都会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制度文化环境
制度文化是校园环境的中层面,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学校开展创造教育的制度保证,是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领导班子,选拔和培养一位创造型校长和一大批创造型教师,构建有利于创造教育实施的评估机制,等等。
(三)精神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环境的观念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教风、精神风貌等。它是创造教育环境创设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创造教育的精神动力,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隐性课程。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过程中洗礼,在参与中创造;这就需要建立领导与领导、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师德、师魂、师艺、师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师德,浇铸可敬的师魂,训练精湛的师艺,倡导良好的师风,营造全校上下和谐民主,奋力竞争,共同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家庭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在创造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庭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幼儿园,而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堪称一流“学府”,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综观大量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创新,而他们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都是从小开发和培养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家庭教育的成功。这就需要:
1.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人类第一美德。”兴趣、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想象展翅飞翔的催发剂,是引导儿童走进科学创造的大门,“我没有特别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激发、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具有创造灵性的“艺术家”,中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试着想新颖的主意和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特,这里面萌动的或许正是孩子们未来的创新思想。正如爱迪生曾把鸡蛋揣在怀里企图孵出小鸡,牛顿攒下零用钱买来锤子、锯子、钳子整天敲敲打打……孩子的好奇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活中,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们好问好动的态度上。因此,家长一定要更新观念,一定要具有培养人才的超前意识,一定要具有随机教育的创新意识,做“有心人”,抓住孩子多思好问、活泼好动的契机,进行适时的随机教育,启发孩子独立思考,促使孩子善于交往,引导孩子积极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教育孩子与人合作,培养孩子利用信息,锻造孩子坚强性格,对孩子的创新动机和创造活动予以积极配合,使孩子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雨露的滋润”,充分的挖掘,有效的培养,全面的发展。
2.要为孩子做出榜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好胜心强,家长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榜样激励。在怀着一颗童心与子女的积极交往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走出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单一”、“过分溺爱”、“重批评轻鼓励”、“包办代替”等误区。要努力探求创新型的家庭教育形式和方法,“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夸美纽斯语),不光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心理需要,尊重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利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感染和带动孩子,鼓励和激励子女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社会环境
创造教育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级。
宏观上,创造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全社会营造出有利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包括对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建立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还有必要通过政策及法律的制定来促进和保护人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成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创新风气的形成。
微观上,社会是学习创造的大课堂,“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陶行知语),“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语),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的道路。学校要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坚持开放式办学,探索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拓宽和增大创造教育的时空,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智能结构,让学生在经受创造实践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如组织学生参观植物馆、天文馆、科技馆、成果馆,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影视片,组织学生参与“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征文等各级各类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劳动,组织学生校外考察调查等等。学校可以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寻找社区教育资源,做到统筹开发,综合利用,调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机构,包括少年宫、少年之家(站)、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乐园、野外营地、劳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娃娃创造科学院、少年经济学院、少年农科院、少年天文学院、少年环保学院、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校外教育,让学生的触觉伸向广阔的天地,触及到国家建设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强化其从事科技发明创造的意识和动机。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一到社会“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