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资本市场解决困难--中国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_公有制论文

依靠资本市场解决困难--中国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_公有制论文

靠资本市场解难——中国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资本市场论文,中国资本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企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需求问题。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以前单纯地靠财政和银行的资金供给方式已远非解决国企改革中种种问题的良方。因此,有效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来推进国企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取向及问题

影响国企改革发展取向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市场主体的客观要求;二是国家在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运行基础上所采取的基本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前者是基础性的,内在的,它要求企业以及管理企业的政府不断地修正自己,转换角度和位置,它的表现形式是长期的。而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时效较强,且对企业的发展取向影响在时间上相关度更大。因此,在确定国有企业改革取向时,应着重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归纳起来,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公有制主体问题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制度取向 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资本金。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措施取向 一是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二是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三是制定各项配套改革,尤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

当然,在改革发展取向中,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决定着改革的内涵,影响着改革的进程。为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入探讨。

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从我国实行股份制试点的改革实践来看,股份制是实现公有制的理想形式。它一方面使社会资产在物质形态上为社会共同占有和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资产通过票据化、证券化,使其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从而具有分割性、市场价格的确定性和高效的流动性。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提出,公有制与股份制是否兼容?提出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性质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股份制是长期存在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企业组织形式。它能否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下的企业组织形式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公有制是什么,股份制是什么,它们的内在关系又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清晰,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性质,影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常进程。简单地说,公有制就是以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为基础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而股份制是利用股份公司的形式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它以股份公司为核心,以发行股票为基础,以股票交易为依托,其实质是一种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组织形式。公有制是相对私有制而言的,它有其阶级属性。公有制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股份制是相对其他一些资源配置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包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的承包制、租赁、合作社等形式。它可以存在于私有制条件下,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股份制的特点就在于没有阶级性。

②国家控股问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改造中,国家控股是保证国家是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地位的重要形式。当前,国家控股的范围一般定在以下两个层次上:一是对国防、科技、教育、邮电、交通等一些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实行控股;二是对一些国家兴建的基础设施实行独资经营,而对于一般性国有企业的方针是“抓大放小”。事实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抓大放小”的战略思路还体现不甚明显,从比较容易反映其真正内在实质的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便可见一斑。目前,在我国深、沪两市发行的所有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一般说来,国有股、法人股占75%左右,而社会流通股却占25%左右。固然,政府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限额控制在这种水平是有其考虑的。一是要保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国有资产掌握在人民手中;二是防止国有资产所有制性质的转变。倘若允许部分国家股、法人股上市,把比例调整过来,即以拥有25%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控股地位,来控制股权分散的75%的流通股。其优势在于:有利于为企业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实行有效的增资减债;进一步促进已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保证已上市公司的市场声誉,激励非上市公司进一步改善经营,提高效率。

③配套改革的成本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不仅是国有企业,而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当前,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

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但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要为改革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支付成本。就国家而言,国家所支付的成本有两部分:一是国家本身为实施改革而直接带来的成本。如需要设立新的机构,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花费更多的财富。假定把这个成本用C[,1]表示,那么, C[,1]就必须小于或等于其维持原状态下的支付费用。 或在改革后的国家收益E[,2]要比改革前的收益E[,1]要大。从股份制试点的状况来看,当还没有全面铺开的时候,要做到这两点是不会有太大问题。二是国家在实施改革中由于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地增加了支付成本。如破产企业中的个人再就业和养老问题,国家无论是积极扶持还是任其发展的方式都将为此付出间接成本。这种成本体现在,如果扶持则要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服务,对养老人员支付养老金等。而任其发展,则要为社会安定的确定性等因素支付附加成本。

相关分析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已面临严峻考验,突出表现在改革的外围工作逐步完成,而一些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愈显突出。如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兼并、拍卖、破产等产权流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得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既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单纯依赖于国家的信贷资金运营的低效率,又能为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力手段。我们选择发展资本运营高效的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之所以能承担为国企改革解除疑难的重担,主要是由资本市场的功能决定的。

1.资本市场筹资功能为市场经济条件的企业提供更多资金需求

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大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依赖银行向企业进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而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不仅能弥补以前单一融资形式的资金短缺,而且能使国有资产的存量盘活,增强其流动增值。其机理是通过把资产在价值形态上进行等额分割,出售给愿意购买的持股人,使企业通过分散出售而集中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资金。由于股东不得任意抽回成为资本的资金,因此,企业就获得了资金的长期使用权,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更大的资金实力。截至1997年10月,深、沪两市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已有810余家,发行总额为1774亿元;发行B股的公司为101家, 境外筹资50亿美元;境外上市公司为35家,筹资65亿美元。发行B 股和境外发行共筹资达115亿美元。应该说, 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增资减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优化效率;增强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资本市场的效果功能使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并刺激企业不断地提高经营效率 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获得资金后,对业主而言,其产权实行部分转换,从而获得继续发展企业的资本增量;而对资金供给来说,一方面由于其获得股权,拥有对上市公司的法律权益;另一方面也存在重获资金问题。这一问题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功能来完成,从而具备较灵活的流动性,大大地提高了股东的参与积极性。此外,由于购买股票的股东会随时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并根据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来决定持股和持币,从而引起上市公司股票的涨跌。因此,这无疑给公司经营管理者以较大压力,刺激上市公司更好地改善经营,以保证本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声誉。

利用资本市场

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搞活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利用资本市场搞好企业重组 企业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在企业重组中,利用资本市场来促进企业重组。其优点在于:一是通过资产的证券化。使不可分割的物质形态通过转变成价值形态,从而能小额出售给社会上的分散率较高的闲散资金持有人,达到很快筹集资金的目的。同时,企业的存量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中的流通,也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二是能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由于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快捷、充分,且交易设施齐全。比如,企业要通过产品市场来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或进入新的行业。它需要经过市场调查、主管审批、招聘人才、购买技术、引进设备、组建厂房、拓展销路等一系列问题,而通过证券市场则只须要通过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参股、控股而达到盈利目的。因此,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三是促进企业的债务重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可以将企业的负债通过债务人负债责任转移和负债转变为股权。这样,企业原有的应该在某一时期偿还的债务就变成了企业的股权,或者转移到其它的法人实体,企业对债务的偿还责任就没有了。通过负债重组,可以减少企业的长期负债,使企业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经营上,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增长指标。

2.利用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仅靠产品经营扩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对企业来说,不断增加新的产业,涉足更多的行业,往往风险更大。当前,利用资本市场来进行企业的规模扩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关注。在资本市场中,企业在扩张规模时一般采取发行新股、债券、配股、送红股等方式,或者利用以上方式筹集的资金,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企业需求,选择适当的目标企业来进行收购。如企业想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可以收购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然后注入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并将其纳入本企业的销售渠道。或者企业想降低投资风险,开拓新的行业经营,但又缺乏开拓经验,这也可以通过对目标企业进行参股、控股来增强企业实力。事实证明,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企业扩张的速度远远比产品经营快得多。

3.利用公债市场、基金市场搞好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 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改革成功与否同样深刻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社会安定。公债市场、基金市场对搞好经济体制改革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一方面可以满足配套改革的有效资金需求。国家可以通过建立配套改革的机构,并以机构的名义发行债券和基金证券来获得长期资本,融资运作则按照规范的债券和基金证券的管理办法实施。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基金专家进行基金管理,使暂存款项保值增值。

4.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 目前,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应如何促进企业改革呢?投资银行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应在业务上不断创新。一是以融资服务作为满足企业根本需求。国内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短缺、求贷无门。投资银行能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则两者将成为互惠互利的忠实伙伴。投资银行可以获得当前上市公司股票的承销、发行、交易等权,效益相当可观。同时,投资银行则根据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搞好融资、理财,使企业提高增资偿债能力,促使企业不断壮大。二是为企业搞好配套服务。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许多企业迫切想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包括改组、改造中的程序问题,而且包括上市、兼并、破产后的一系列服务,如资产重组、债务重组、投资咨询、政策法规指导等。尤其是并购服务,一方面为并购方策划寻找目标以及并购后的整合;另一方面协调被并购方的战略防御和反收购献计献策。因此,投资银行当前业务方向的不断拓展,将对企业改革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  ;  

依靠资本市场解决困难--中国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