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野下哈尼梯田聚落保护研究论文_李鹏伟1,杨星星2

1云南旅游职业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元阳哈尼梯田2013年6月22日成功申请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其梯田文化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元阳旅游。本文通过对箐口村实地调查,观察旅游业对文化景观带来的影响。结合研究,从文化景观保护的角度提出景观环境的刚性保护策略和适应外部环境的人为活动约束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景观;哈尼梯田;保护

1 绪论

1.1研究现状

文化景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景观,即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存在的景观;一类是文化景观,即原始景观经由人类活动改变以后的景观。2013年,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以其独特的森林、水系、梯田、村寨的“四素同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遗产。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的叠加是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哈尼族文化景观组成包含:森林,蘑菇房,梯田。

梯田是哈尼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哈尼族人在千百年辛勤劳作过程中形成的。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哈尼梯田形成历史分布特征与现状。王浩在研究国外梯田开发模式和广西龙脊梯田开发的基础上,提出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保护的建议。角媛梅等学者全面讲述了哈尼梯田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野外调查和GIS地形分析,为现代梯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其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的大量游客给当地带来诸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无规律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梯田荒废等等,故梯田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保护文化景观视角来看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针对旅游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选取箐口村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区作为案例区探讨其旅游发展对遗产区环境的影响,对于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2 箐口村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

2.1箐口村概况

箐口村位于元阳县新街镇南部,是土锅寨村委会属下的一个自然村,占地面积约5公顷。箐口村是元阳典型哈尼族传统村落,是经哈尼族漫长的迁徙最终一个哈尼族分支爱倮支系定居在此,文化传统传承至今,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由自然与人为相互作用而成(图1)。箐口村是元阳境内保存完好的一个哈尼族自然村寨,村中生活着180多户哈尼族人家。哈尼族人居住的蘑菇房,随等高线而建,错落有致。村庄保留了哈尼族传统的寨神林、水渠、分水木刻、水碾房、水磨房、水碓房等生产生活设施。

图1 箐口村卫星影像图

2.2自然环境的限定性

地形地貌:箐口村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以南,滇南哀牢山区。该地区受新构造运动和红河水系各支流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剥蚀构造地形,河流水系切割,导致地表破碎,地形崎岖,地面坡度随河谷的深切而比较陡峻,极易产生水土流失,且流失速度快、流失量大而流失面积广。

土壤植被:箐口村土质主要是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土母质大多上是板岩,砂岩,页岩和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土质粘度高,透水性低,有隔水层,形成浅层裂隙水。土壤的粘性和保水性是梯田形成的重要条件。广阔的森林围绕村庄,森林对雨水有吸收和存储作用,哈尼族村寨周围有大面积的森林,这些森林使地下径流增加,以地下水的方式为梯田提供灌溉水。减少了山区的水土流失量,是梯田得以有效的循环利用。

2.3人为活动的选择性

环境文化地选择:哈尼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现云南省哈尼族人口有163万人,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的第二大民族。哈尼族从最初的“虎尼虎那”(长江源出地区)经不断的迁徙,到达如今红河流域地区。在此过程中,依靠“摩批”和“咪谷”的师徒相传,形成一套独立的记忆系统,最终哈尼族文化得到传承。800多年前,哈尼族爱倮支系选址在这块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形成今天的箐口村。

哈尼族利用河谷地区的雾、雨资源,为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因此,水便成为哈尼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元阳的哈尼族居住环境高温炎热,这样的气候使得水份大量蒸发,蒸发后的水汽在山腰间遇到冷空气,就形成山间云雾,云雾不断积累便凝聚成雨,在山间汇集为溪流,水源在这样的形成机制下可以重复循环利用,所以元阳地区水系发达,遍布整个梯田和村落。

箐口村房屋大部分建在半山腰的向阳缓坡地带。为便于农耕,这样可以很方便的把森林中的水通过沟渠直接引到村庄和梯田里。还可以在自家屋顶上看到梯田,方便管理和观看水稻和劳作的家人。选择中山居住是哈尼人适应梯田农耕的真事写照。

2.4人为活动的创造性

哈尼族文化不仅体现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上,也在他们极具创造性的改造自然,创造性的改造自然加上哈尼族辛勤劳作的优良传统成就了今天让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景观。

由于没有平整的土地,哈尼族将起伏的山地采用牛耕法犁的方式改造成台地式,开挖沟渠和发明分水木刻解决的稻田引水、蓄水的问题。经哈尼族人世世代代辛勤耕种,形成了今天的哈尼梯田。

水利用是哈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从哈尼族山顶森林经过村庄,梯田,最后汇入河流,贯穿了哈尼族人的生产和生活。也体现的哈尼族人的勤劳的智慧。哈尼族对水的利用表现在:水资源的利用和梯田灌溉水的利用方面。“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哀牢山区降水充沛,雨水在山中汇集,人们通过开挖水渠的方式,将水引入村庄。并发明刻木分水,把水平均分配到每家每户的梯田中。此外哈尼族根据水往高处灌入梯田,流过挨家挨户的梯田,哈尼族发明了“冲肥”技术,使梯田的施肥更加方便快捷。

房屋建造:据《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蘑菇房是其先祖在观察蘑菇后,借鉴蘑菇大打伞能挡雨和稳定的结构,结合人居住的需要,改建的蘑菇房。哈尼族房屋建造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蘑菇房就地取材。通过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物尽其用。哈尼蘑菇房的形成除当地自然环境的诱导外,其当地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的潜移默化也是产生很大的作用力。

2.5自然与人为活动的叠加

箐口村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哈尼村落,保留了哈尼族传统文化,有完整的哈尼族空间格局,也保留了聚落作为自然本底与人为活动叠加的痕迹。其文化景观由森林、村寨,梯田和河流4个系统组成,在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河流沿等高线分布的格局,具有保持水土、获得清洁水源、提供农产品、维持系统稳定等功能,是人地和谐共处的持续景观和持续农业的示范案例(图2)。

哈尼文化景观不仅依托自然在满足对生活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哈尼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为了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和自然相互调整,相互适应,使自然环境变成更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所以说哈尼族文化景观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图2 箐口村空间格局图

3 箐口村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

2008年云南省世博集团和元阳县旅游局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世博公司出资,组建“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把箐口村定位为乡村旅游。

3.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2009年(图3)和2015年的卫星影像(图4)对比,6年间村庄西南部,东北部,增加新的建筑;围绕村庄的森林有所减少,村庄南部森林尤为明显。

图4 2015年箐口村卫星影像

3.2 对人为活动的影响

箐口村以代表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的姿态向公众开放,在外界文化的冲突下,哈尼族传统的蘑菇房逐渐减少。据统计,村内的房子是波形瓦顶和平顶砖房,之后政府出资对这些房屋的屋顶进行了改造,加盖蘑菇顶并在房屋的外墙上抹上黄色的灰土。蘑菇顶大稻草是从临近县运来的,或是从国外进口来的,颜色比传统蘑菇房顶要暗,并且在搭建蘑菇顶的时候,稻草下面还搭了石棉瓦,因此,不能起到传统蘑菇顶那样“冬暖夏凉”的效果,只是从外观上保留了传统。

箐口村在旅游开发中,投入资金建设和改造箐口村的道路和当地居民的磨燕房,还新建了厕所、哈尼族民俗文化陈列馆、图腾柱、广场等旅游设施。

3.3人为活动的选择性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箐口村部分水泥房代替了蘑菇房,村民牛仔裤、衬衫代替了民族服装等,哈尼族物质文化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教育开展,新知识分子的产生,重构了社会权利结构,导致了“摩匹”文化精英阶层的改变、宗教观念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劳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造成了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原本相对闭塞的哈尼山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哈尼族青壮年劳力向外地输出,这样的转变,造成对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传统生存方式的冲击,也随之改变着伴生于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哈尼族文化。

3.4人为活动的创造性变迁

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引进开发商进行景区改造,改变了原生态文化场域,这一切都导致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嬗变。

4 保护与发展策略

哈尼文化景观的保护主要在森林,水系,梯田,人居环境,公共空间,民居建筑,行为引导和政策配套方面。对森林,水系,梯田此类的本底环境要强制的刚性保护。其他方面进行合理的引导。

4.1本底环境的刚性保护

哈尼文化景观本底环境是主要由森林,水系,梯田组成的自然环境。承载了哈尼族文明。森林是哈尼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景观视觉上对哈尼文化景观做了补充,也对水的净化和储存有重要的作用。水系是哈尼文化景观的主动脉,也是哈尼文化命脉。做好水系的保护至关重要。梯田是哈尼文化景观的代表,是哈尼族粮食生产地。

4.2适应外部环境的人为活动的约束

梯田景观价值的时代性变迁:长期以来,自然是哈尼族获取食物的来源地。哈尼族人改造梯田,就是为了索取食物。梯田带来的红米,紫米维持了哈尼族几百年的发展。但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外界粮食通过交通运输来到元阳,哈尼族人可以用钱就可以买到粮食,而梯田农业种植带来的效益有比较低下。从而淡化梯田种植的必要性。随着旅游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元阳,被哈尼梯田的美丽所震撼。可以说哈尼文化景观为元阳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元阳梯田是哈尼文化景观的代表,也成就了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条件。梯田从早期单纯的农业生产变为梯田文化旅游。随着潜在的文化价值被开发,元阳县居民生活条件得以明显的提高。旅游带来的收益远比农业,而旅游发展又离不开梯田农业。文化旅游要发展,梯田农业更要持续。

人居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是哈尼族居住的空间,继承传统,尊重哈尼族文化和箐口村地域特色。保持现有的环境格局,保持箐口村的村落特征,包括宏观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空间格局和中观的村落格局、街巷道路、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空间、和其他特色结构,以及微观的房屋样式,建筑材料,体量色彩等。

公共空间规划:村寨公共空间是哈尼族建寨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房屋建筑不断增加。是依据村庄的地形条件排布公共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体现了哈尼族的村寨特色,也是哈尼文化景观的组成元素。

民居保护与更新:蘑菇房是哈尼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哈尼族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哈尼族人为适应自然条件,建造的土坯墙体,木架结构,茅草顶的建筑疾结构,满足居住要求。保护蘑菇房至关重,但蘑菇房主目前为民居提供的居住条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所以保护蘑菇房的关键是提高居住的舒适性。要求保持原来蘑菇房的样式和外观,对居住空间进行适度调整。

居民行为导则: 哈尼文化景观的构成是由哈尼族人经历漫长的岁月开垦修成的,人为要素是形成文化景观的动因。哈尼梯田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去种植,去维护。目前哈尼文化景观面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从事哈尼梯田农耕的劳动力流失,导致梯田面积萎缩。

4.3保护策略

项目保护策略

森林(1)保护森林的连续性,种植林木,按照原来的森林格局,种植林木将现有的斑块林地串联起来,有助于增强森林景观的稳定性。

(2)禁止随意砍伐树木,严格限制梯田向周围的林地扩张,做好垃圾收集处理的工作,防止农业污染和游客垃圾对林地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水系(1)要保护水质安全,防止水体污染,生活、生产垃圾和其他能产生污染的物质远离水源地。

(2)可进行雨污分流,已污染的水要处理达标后在排放。

梯田(1)扩大梯田保护区面积,发展生态农业。

(2)做好梯田的排水沟渠,防止田埂冲塌和水土流失,还要合理的适用化肥和农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业效益,保证农业带来更多收益,吸引当地居民参与梯田农业,保证为梯田注入更多的劳动力才是保护梯田可持续的根本。

(3)结合梯田旅游资源构成和梯田景区的特点科学设置生态旅游项目,保护性开发景区生态环境资源,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保护机构和预警系统。

人居环境(1)制定保护规划,对村子进行统一规划保护,组织实施具体的保护工作,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2)保护哈尼族传统文化,蘑菇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提醒游客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以促进符合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与发展。

公共空间(1)保持村庄原有街道格局,避免大拆大建,新建房屋要与传统建筑匹配保持蘑菇房样式。

(2)规划垃圾收集设施和排水设施。村庄信息公示牌,路口导示范牌用于展示民族风俗和村庄特色。

(3)规划公共活动中心,小广场,休息亭,文化交流中心等等的公共设施。制定合理的绿地景观规划,丰富村庄视觉美感。

(4)磨秋场,祭祀房,水碾房,水碓房,水磨房等为展示本民族文化,做好相应的完善和维护。

民居建筑(1)蘑菇房应实现人畜分离,部分民居牲畜和杂物安排在房子一层,人住上层。人畜分离是人居住空间卫生条件提高,空间利用更合理。

(2)一层空间改造。一层空间面临的问题是:采光和通风不足,并且屋檐低矮。建议在一层适宜的位置开窗。抬高房子整体。或是向地下挖出一定的深度,达到增加地面和一层屋檐的距离,但要注意加固地基。

(3)更新建筑材料。在保持建筑风格不变的情况下适度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例如像目前箐口村的样式,墙体外侧敷一层水泥,按土坯的样子突出隔痕,在涂成土黄色。杜绝新建小洋楼,形成格格不入的建筑景观。

(4)做好放虫,防腐,防火等处理,保护蘑菇草顶。

行为引导人人参与梯田种植,维持梯田景观的可持续。自身尊重本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服饰,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等。

5 结论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人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并结合人类作用在自然环境上的结果,主要包括梯田、村寨、森林三个方面。

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成功,极大的促进了哈尼族梯田旅游。旅游业发展影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使当地哈尼族人民对梯田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梯田不只是粮食生产地,更是本民族文化的代表。

从梯田文化景观;哈尼族传统文化;梯田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

作者简介:李鹏伟(1974—),男,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资源工程学院,高级讲师,云南大学土木工程与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建筑规划、土木工程方向

参考文献

[1] 角媛梅,胡文英,速少华等.哀牢山区哈尼聚落空间格局与耕作半径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3):66-72.

[2] 王浩,叶文,薛熙明.遗产视角下的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基于国内外梯田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J].旅游研究,2009,1(3):23-26.

[3]JIAOYuanmei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i terraced fields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美学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2006,25(4):624-632.

[4] 徐敬瑶,毛志睿. 一个传统哈尼村寨的开发历史反思——以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为例[J]. 价值工程,2016,35(9):198-201.

论文作者:李鹏伟1,杨星星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文化景观视野下哈尼梯田聚落保护研究论文_李鹏伟1,杨星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