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多元化经营:凯旋门还是滑铁卢?_宗庆后论文

WA多元化经营:凯旋门还是滑铁卢?_宗庆后论文

娃哈哈的多元化:是凯旋门还是滑铁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娃哈哈论文,凯旋门论文,滑铁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项目是否成功,其惟一标准,就是看在3~5年时间内能否实现盈利,或者进入明显良性循环且加速发展的状态。只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在“成功”的考量上,已经算是“及格”了,至于其他的,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流水如印钱”已成为了人们头脑中的一抹记忆。

2013年11月5日,无论是好是坏,都将在娃哈哈集团历史上,注定成为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娃哈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宗庆后正式宣布进军白酒行业,以茅台镇为原产地的酱香型白酒——“领酱国酒”,也随之横空出世。

一时间社会上各种质疑声接踵而至,不少人都感觉宗庆后有点老糊涂了,纯粹在瞎折腾。其实,这些对于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宗教父”而言,又何尝不知道呢?毕竟白酒行业水深水浅,之前他都是领教过的。

发布会现场的宗庆后,表情与其他人不太一样,千般滋味、万般感触,都夹杂其间。这里面首先是踌躇满志,宗庆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将娃哈哈集团带入世界500强,并进一步做大,继而永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此外,多多少少还有点忧虑,前面是凯旋门还是滑铁卢,都是天大的一个未知数。头顶光环,明知风险极大,却又不得不做,这才是英雄心中最大的隐痛!

白酒,只是娃哈哈多元化布局中的一环。在宗庆后眼中,娃哈哈的多元化版图,有几个重点方向:首先是饮料主业的上下游,也就是奶牛养殖等源头原料,以及包括超级终端在内的流通环节;其次是高新技术产业,锁定的目标在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第三则是矿产资源,曾考察过菲律宾的一些项目。目前已经实质性运作的,包括童装、爱迪生奶粉、娃欧商场、节能电机、欧洲精品货进口,以及新近正式涉足的酱香型白酒。

这些项目乍看上去关联度不大,却具有共同的特征:一是产品单价较高,属于零售价至少几十元、上百元的产品;二是毛利率空间较大,如果将单价和毛利率相乘,单次零售所获毛利,相对来说较为可观。这与其饮料主业有着本质不同,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500毫升的饮料,主流零售价为3元,即使按照90%的毛利率计算,卖一瓶的利润也仅为2.7元,而这个钱还得在厂家、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促销员、物流公司和地产物业等众多利益相关方当中进行分配。

从最近15年饮料价格的走势来看,基本稳定在2.5~3元之间,价格弹性极低。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娃哈哈饮料真实的成本构成,但各模块成本的增长都是刚性的,特别是像人员工资和储运物流这样的模块,十多年来翻了2~3倍。有些成本在利害关系的“强制”下,表面上可能不会增长,但“关键人”的积极性却在下降。

世人皆知“卖水”是暴利,然而其间痛苦欢乐,也只有“大当家”的自己更加清楚。快销品的经销商都越来越感觉自己是“搬运工”,赚来赚去也就赚点“辛苦费”,其实厂家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呢?15年下来,“卖水”早就不再是当年的暴利行业了,净利润率早已回归正常,“流水如印钱”,更多成为了人们头脑中的一抹记忆。

照目前情况,一瓶500毫升的饮料,主流价格能卖到5元,已经是相当不容易,要想卖到10元,比“阿波罗登月”容易不了多少。

为了应对日趋微利所带来的挑战,饮料企业一般有几个方面的事情可做:其一、不断推出更大的包装形式,如600毫升、1000毫升、1500毫升等,在此基础上做高零售单价;

其二、捆绑促销,将3~5瓶饮料捆绑在一起,整体上给一个优惠价,拉高单次交易额和整体销量;

其三、在瓶型上花心思“创新”,多搞几个“异形瓶”,在消费者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偷工减料”,价格还按常规的500毫升卖,实际早就换成了450毫升或400毫升;

其四、持续推出饮料“新品”,增加不同口味,增加自家品牌被购买的机会,或者倍增同一消费者购买频次,部分“新品”甚至还拥有良好的“提价”功效。包括娃哈哈在内的饮料巨头,这些手段基本都应用过。

上述手段对于饮料企业解决“单价”偏低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帮助。大包装消费比例本来就偏低,弹性较小,提高不了多少百分点。捆绑式打包促销,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不能常用。“减量不减价”,对于提高零售单价没有任何帮助,也就是降低几分钱的生产成本,其他成本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推出新品,也并不能促使零售价格翻番。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些都是饮料行业难以破局的“硬伤”。

而娃哈哈所选择的多元化领域,无一例外,都是零售单价高,且毛利空间大的领域。比如现在推出的“领酱国酒”,价格为100-400元,而按照白酒行业通行的说法,再好的白酒,其生产成本即使放到极限也在20元之内。宗庆后的多元化,更多是为了突破饮料行业所固有的局限,谋求更高效率、更大空间的发展。

100~150亿的闲置资本,宗庆后会作何选择。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012年,娃哈哈各项经济指标连续第14年登上中国饮料行业榜首,公司自1987年成立26年来,年均增长超60%。2012年,娃哈哈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6.31亿元,同比负增长6.23%,实现净利润80.58亿元,同比增长16.93%。而在2008年,娃哈哈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27.2%,利润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36%。从2009年到2011年,营收每年都增长20%以上,从2010年至2012年,娃哈哈连续三年营收增速下滑。2011年,在全国饮料20强企业中,娃哈哈的产量占总产量的25.6%,收入占43.4%,利润却高达53.8%。按照这些数据进行测算,2007年娃哈哈的利润率为12.89%,2008年为15.24%,2011年为10.22%,2012年为12.66%。2011年饮料行业前20强整体上的利润率为8.25%,除娃哈哈之外的其他19家,其利润率为6.69%。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饮料行业总产量为13024.0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73%,我国饮料行业总产量从2000年的1490.8万吨,迅猛增长到2011年的1.2亿吨,年均增长率高达20.7%。照此计算,2012年我国人均饮料消费量接近100公斤,平均每人每天消费0.27公斤,大约半瓶500毫升的水。

2000年以来,我国饮料产销量“井喷式”发展,更大程度上受益于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集中,以及工商业空前繁荣、客运和旅游事业的长足发展,大大刺激了饮料消费量以一种超乎想象力的速度增长。这些年以“火箭”速度做大的,娃哈哈可能最为典型,除此之外还有伊利、蒙牛等乳品企业。媒体上曾这样形容蒙牛及牛根生,“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般的速度”。现在回想一下,也真是时势造英雄。

时至今日,我国城市化基本进入了发展中后期,人口更大规模涌向城市的景象,将不再重现,靠消费者数量激增来拉动饮料行业,似乎也变得不太现实,顶多也只能在人均消费量上做文章。

据欧睿国际信息咨询事务所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年人均饮料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是阿根廷,为131公斤,紧随其后的3个国家是:智利、墨西哥和美国,年人均消费量分别是121公斤、119公斤、112公斤。参照这些标准,我国年人均饮料消费量,顶多达到150公斤,上升到200公斤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按照150公斤的峰值计算,我国也就只剩下3~4年的时间,2016年前后,饮料产销量就会出现饱和,之后好年份仅能稳定,不好的年份还会出现负增长。然而,就在2012年,娃哈哈已开始出现负增长。这实际上也很正常,毕竟他是行业老大,负增长提前三五年出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过多解读。

按照产业经济学原理,某个行业市场空间一旦见顶,产业集中度又比较高,前三甲品牌要想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价格战”、“促销战”、“渠道银元战”基本是不可避免的。

做了接近30年的饮料,又属于行业老大,还曾一度卫冕“中国首富”,宗庆后对于这些数据和潜在问题,自然是心知肚明。自2010年以来,宗庆后拥有100~150亿的闲置资本,没有太好的去处。在这种情况下,摆在宗教父面前的选择,无非这么几个:

第一、将这些资金继续存在银行吃利息。这样做表面看起来稳当,但一是可能跑不赢CPI,财富甚至还会出现实质性缩水,二是与宗老板追逐财富急速增值的性格与经历不符;

第二、将其投入饮料行业,用来扩大再生产。100多个亿砸下去,娃哈哈的产能至少会扩大20%~30%。暂且不论现有产能是否饱和,新增产能正式投产后,销量至少需要同比增加30%,甚至还会超过50%,在整个饮料行业消费量即将见顶的情况下,行业龙头要实现增长,并非完全不可能,但需要以消灭行业利润的方式去“血拼”为代价。宗庆后已经明确表示过,他不想跟同行恶性竞争:

第三、寻求多元化发展。比较理想的领域,或者是未来5~10年能实现高速成长,或者是目前产业集中度很低并有巨大的整合和提高空间,或者是单价较高且价格炒作空间极具想象力的领域;

第四、将这些钱拿去搞房地产或者资本运作,做PE、VC之类的事情。但这些领域似乎风险同样很大,而且宗庆后本人还是钟情于实体行业,这种专注于“实业”的偏好是很难改掉的。这是来自骨子里的精神力量,是内化到灵魂深处的一种底层代码。

首富重塑“神话”能否成功?

实际上,无论是联想“造酒”,还是武钢“养猪”,都不应当作个案看待,里面都存在着与娃哈哈类似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娃哈哈和宗庆后来说,多元化已经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去做的问题。2012年宗庆后曾如是说,“这个多元化关键就是你企业有没有需要,第二个你有没有能力,第三个你有没有机会,才能决定你能不能搞多元化”。

在宗庆后看来,主业面临天花板,又不想血拼,还要将集团营业额做到1000亿,顺利进入世界500强,发展多元化就是势在必行的一个事情了。

截止到目前,除主业继续向更多细分领域切人外,娃哈哈的多元化帝国版图,包括这么几个基本成型的板块:

一、童装项目,启动于2002年,坚持“中高档品位,中低档价位”,采用特许经营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已在除青海和港澳台外的30个省市发展了800余家童装专卖店(厅),其中拥有90家省会城市为主的商场直营专柜和700余家分布于各省省会、地级市、经济发达县城的特许加盟店。

二、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启动于2010年,产品委托荷兰百年皇家乳企贴牌生产,原装进口。为了和奶粉以及乳饮料配套,娃哈哈在新疆建立起一家养殖规模为4000头奶牛的牧场,其大理、宁夏、黑龙江、吉林等五大奶粉基地陆续建成投产,成为上游原料供应基地,此外还将目光放到了农业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西部地区,考虑设立牧场。

三、城市综合体,这属于典型的商业地产项目,已初步确定在天津、贵阳、宜昌、南阳、新乡自建城市综合体。刚刚过去的11月12日,娃哈哈第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娃哈哈宜昌购物广场”正式动工,项目包括商业购物中心、超高层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和高层住宅。

四、娃哈哈国际精品商场,即原“娃欧商场”。该项目启动于2012年11月,即企业25周年的庆典当日,其第一家商场设立在杭州钱江新城,其定位在于通过批量进口欧洲精品货,“扭转国内奢侈品价格畸高的消费现状,让大众可以买到时尚的平价国外精品”。宗庆后表示3~5年内开设100家此种商场。他们已引进一百余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品牌,包含了男女服饰、鞋帽箱包、珠宝首饰、家具家居、进口食品等,最终还将延伸到食品、日用品等其他类别的领域,而合作品牌商也将拓展到三百多家。

五、酱香型白酒,该项目正式启动于2013年11月5日,本次推出的“领酱国酒”,娃哈哈出资控股80%,合作方金酱酒业占20%。其实早在今年9月份,娃哈哈集团就与贵州仁怀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150亿元,整合当地中小型酒企,涉足酱香型白酒。在白酒领域,娃哈哈将以参控股方式,快速提升酱香型行业集中度。

对新领域不熟悉,品牌迁移存在一定难度,渠道和资源匹配程度较低,都是横在娃哈哈多元化道路之上的障碍,这也是所有执行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唱空者”,都是以这些方面为理由的。

事实上,企业经营本来就是高风险事业,即便是坚守自己相当熟悉的主业,同样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悖论和死结照样一大堆。从长远来看风险也并不一定低,这在当年诺基亚和通用汽车这些巨头起落无常的命运轨迹中,就有着很好的印证。

当然,在最初的几个发展阶段,风险确实要比坚守主业大很多。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尽可能去规避风险,大幅提高投资的成功概率。针对这个问题,宗庆后显然是有准备的。在他看来,多元化本身没有问题,是企业做大的必由之路,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能否有相配套的现代化管理平台。

宗庆后还表示,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会考虑合作的方式进行投资,选择和内行企业进行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

这里还有个虽然没有明说,事实上非常清晰的思路,就是“投资组合”,也就是选择不同领域和行业进行多项目投资,利用不同的产品特性及行业周期,一边尽可能去分散风险,同时在整体上将最大的风险对冲掉。

相对而言,宗庆后本人是精于此道的,在饮料主业的各个细分领域,他早已将“投资组合”游戏玩的相当娴熟了。

由于在饮料行业属于龙头老大,因此社会上对娃哈哈所涉及到的多元化项目,所抱期望异常苛刻,动不动非要风生水起、顺风顺水,再造传奇。如果在三五年时间达不到这个“标准”,遭受冷嘲热讽似乎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一个项目要想实现爆发式增长,浓墨重彩再造传奇,投资方和运营者的能力只是一部分,套用老话来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风云际会才靠谱。

当年人人传诵“蒙牛传奇”,一时间牛根生宛如“一尊神”,但那个时代像娃哈哈、伊利、光明、汇源这样的企业,同样是在狂飙猛进。在当时,我国正在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巨变,为这些企业的成长提供的千载难逢的“天时”,这在当时很多人也许难以感受到。回过头来看,最起码这些企业“大牛”们,最应该感恩的是政府、是整个时代。

每个年代都会出现“井喷”发展的行业,在之前的年代,宗庆后确实押对了宝,但其目前投资的项目,是否跟下一时代的脉搏相契合,重塑“神话”,我们不得而知。

项目是否成功,其惟一标准,就是看在3~5年时间内能否实现盈利,或者进入明显良性循环且加速发展的状态。只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在“成功”的考量上,已经算是“及格”了,至于其他的,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苛求,即便是做到微软、苹果那种状态,可能也都算不上什么成功。

按照这个标准,娃哈哈那些多元化项目,存在的问题肯定举不胜举,但也不能想当然给它贴上“失败”、“不成功”的标签。

娃哈哈童装尽管在行业内的认知度、品牌度和市场占有率仍需继续提高,但基本还是成功的。年营收两个多亿,毛利率比行业38%—39%的水平还要高一点,又坚持了12年之久,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婴幼儿配方奶粉、城市综合体、国际精品商场都是新上马的项目,只要是新项目,问题多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是有点企业经营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谈论项目成败,还为时尚早。假如过了3~5年的市场磨合期,一些基础性问题都没有真正解决好,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且加速发展状态,那就基本可以判定是失败了。

商场如战场,只要是经过冷静思考、周密计划和努力拼搏,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要以成败论英雄。

在和平时代,企业家就是浴血沙场、开疆拓土的将军,最应该值得人们去尊重。善待他们,其实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标签:;  ;  

WA多元化经营:凯旋门还是滑铁卢?_宗庆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