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个着力点论文_唐鹏飞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个着力点论文_唐鹏飞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省 454000

摘要:当前,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应急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协同合作,强化舆情监测,加强科技应急平台建设,发展高科技应急产业,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及管理水平,以最终达到“有急能应,少急呼应,无急可应”的良好状态。

关键词:政府治理;应急管理;网络舆情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种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政府作为公权的代表,必须在处理因应急事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建立应急型政府,实现政府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1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缺失

我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在公共应急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制度不是很完善,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的领域较多,需要多个部门来协调处理,但在具体事务的决策上,必须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而我国恰恰在这方面比较缺失,在很多危机发生前无人处理,致使很多可以避免的危机被矛盾激化而失去控制,这将大大降低政府采取措施缓解矛盾的有效进程。

1.2管理层级太多,基层政府缺少处置危机事件的应有决策权

我国政府的管理层级是金字塔式的,领导层人员少,基层的人员多,而权力大多掌握在领导层手中,当发生危机时,基层人员无权进行处理,要一层一层向上级汇报,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其优点,但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弊端就凸显出来,政府组织层级过多,权力过于集中,基层组织缺乏决策权,层级汇报不仅拖延了办事效率,还促使危机矛盾激化,加重公共危机带来的后果。

1.3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界限不清

常态管理是指政府相对于平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处于正常运行态势下所进行的管理,而危机管理,则是自然环境或者社会冲突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日常情况下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是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的统一体,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常规性公共管理中潜藏着非常规性的因素,而在非常规性公共管理中也蕴含着常规管理的一般规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寓危机管理的意识于常态管理的实践中,在常态管理中要有危机意识,在危机管理中要有长效措施,把管理的危机意识贯穿于管理始终,并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以防止、减少危机的发生。正确认识并注意处理好公共管理中的“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的辩证关系,将有益于克服日常公共管理中的麻痹思想,有效避免和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管理非常欠缺,往往把常态管理和危机管理混为一体,使危机管理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2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个着力点分析

2.1借助媒体,快速反应,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促进潜在危机消除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社交平台及工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常见的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展现出极大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话语表达力。倘若将新媒体融入到应急管理中来,势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遏制或更正突发的不良网络舆情事件,并及时消除其潜在的危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政府的应急观念应将眼光聚焦在媒体本身,与时俱进,建立网上移动端交互平台,不再将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传统的现实动态监察和管理上。与此同时,还需将应急管理的内容拓展到线上的不良事态以及网络舆情监察。借助网上移动端交互平台,开放社会群众言论自由,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建议等,对网络中转发频率较高、短时间内转载频率较高、关系到人民群众以及公共安全的事件进行科学甄别与审查。一旦发现不良网络舆情事件,及时进行网络拦截等快速处理方式,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夯实基础,强化基层,力求日常应急准备工作常态化、社会化

应急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方面紧密相联,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大量工作,还需要基层群众转变认识,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理水平与能力。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容易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甚至还会降低社会稳定性。基于此种情况,在该应急过程中,政府及基层人民群众可能会产生对突发自然灾害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突发事件防范力度不足。因此,夯实基础,强化基层,从群众入手强化基层日常应急准备工作,是提高防灾控制理念和应急管理建设意识的关键。政府的应急管理,其根本落脚点在于基层,群众则是管理基层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使得基层日常应急工作趋于常态化和社会化。一方面,将应急管理观念和知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提高基层群众的应急意识;另一方面,将应急演练、应急队伍建设作为基本工作,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及社区组织力量,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能力,打造应急处理的第一道防线。

2.3技术贯穿,重视智库,大力推进科技应急平台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形成直接的生产力,不管世界变迁,科技的基础性与有用性并未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可见,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在政府的应急管理当中,应加强科技应急平台的建设,以技术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是对应急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作用,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当前,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国内外局面及形势日趋复杂,重视智库建设成为我国政府实现“群力群策”的关键,充分发挥和利用全社会的智慧力量,使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各类灾害防控能力提升,潜在危机发生几率大大降低。所以,以技术贯穿,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智库”,构建科技应急平台,对突发事件情况客观全面了解,通过应急平台反馈的应急情况,寻求多方协作,利用智库力量,对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反应,由全社会共同应对不良突发事件。而对于未能发生的潜在危机,同样利用应急平台迅速响应,结合智库带来的全社会智慧力量,合理分类,寻求专家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支持,真正做到多方共治,防患于未然。

2.4注重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一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危机的发生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任何一种危机都可能是国际性的危机。特别是在发生公共危机时,政府要提高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在危机管理中积极寻求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在资金、技术、人力上的支持,尽快化解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5完善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要让公众能够了解到公共危机的发展进程和处理的结果,让他们了解到政府为了化解危机所做的努力,这有助于化解公众矛盾,避免公众情绪激动而使危机加重,也有利于树立政府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另外,信息公开可以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政府了解公众的意见,帮助公众更好地解决问题

结语

总之,以上就是我个人见解。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要更加重视危机管理,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完善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的管理模式,做好日常准备工作,强化舆情监测,加强科技应急平台建设,发展高科技应急产业,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及管理水平,以最终达到“有急能应,少急呼应,无急可应”的良好状态。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2006,3.

[2]斯亚平.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1.

[3]陈敏尔:《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中国应急管理》,2014年第2期。

论文作者:唐鹏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个着力点论文_唐鹏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