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化:经济转型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包容性增长”方式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包容性论文,成人教育论文,视角论文,方式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00(2012)05-0003-06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又称“包容性发展”或“共享式增长”,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一概念,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会议时再次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包容性增长”反对“国富民穷”,提倡“民富国强”,本质是民富优先、人人机会平等。因此,“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所在;平衡发展、公平发展、全面发展是其三个基本立足点。成人教育也应该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实施公平、包容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全体民众,面向更多的弱势群体,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学习权利,在提升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缩小贫富差别、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过程民主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成人教育“全纳化”:内涵与特征
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这种缘起于关注残障儿童成长的特殊教育,其思想和行动必然扩展和渗透到其它教育领域,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上已经提出了“全民职业教育”的口号,建议将传统的TVE(技术与职业教育)改称为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各类人群。同样,这种理念也要求成人教育实施“全纳化”教育——“全纳成人教育”。它“容纳所有社会成员,反对歧视排斥,促进全员积极参与,注重团队合作,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岗位的需要”[2]。它主张教育是每个成人都应享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给所有社会成员(含弱势群体)以均等的、有效的教育机会;这种教育不仅要求学习者要努力“学会生存”,不断适应主流社会,而且更要以社会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和改造社会;它主张人人平等、民主,强调群体、合作,其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个全纳的社会,在这个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团结和精诚合作,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权观、民主观、平等观和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和谐的、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思想。这种思想致力于摆脱传统的精英化教育理念,关注真实的教育情境,回应知识的革新和社会阶层变迁的需要,整合个人、群体、组织、社区以及文化的需求,并重视“促进形成一种追求社会公平、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全纳社会”。从这些涵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全纳化”成人教育的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全员性。它既要面向受过良好教育且处于重要地位的社会精英,也要面向处于社会底层的低文化、低收入的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无论是青年、成人还是老年人,他们都应该是成人教育的对象。
二是平等性。它主张每个成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主张发现每个成人的特点,扬长避短,激发成人的自信心,消除所有成人的自卑和挫败感,满足所有成人独特的教育需要。让所有成人都能够平等地、有尊严地参与学习和生活,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接纳和包容。
三是人本性。以人为本,维护人的尊严,提倡宽容与和平,主张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体现了教育对人权观念的尊重以及对人性的极大关怀。
四是参与性。正如《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所说,要“实现人类进步和权益的巨大潜力,取决于人们能否有机会获得必要的教育”。“全纳化”成人教育提出了成人个体“积极参与”的口号,即成人个体作为社会主人的身份团结和精诚合作、民主讨论、积极参与并改造这个社会,较之于“学会生存”——立足于教会个体如何被动地适应主流社会,显得更加主动和积极。全民参与,人人获益的教育将是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五是互动性。“全纳化”成人教育不是一种行为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不断学习——行动——反思的过程。
六是发展性。它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促进每一个成人个体的自身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达到社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可以看出,“全纳化”成人教育是一种人权,它反对排斥、歧视和隔离,主张融合与参与,尊重差异,促进民主与平等,关注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权,进而建立全纳的和谐社会。所以,它跟“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国要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实现“全纳化”发展,这是21世纪国内外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成人教育“全纳化”: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现实基础
茅于轼说:“解决不平等问题,实质上不可回避的是对健康、教育、技能上的投资,用财富再分配的办法是无法解决的。”[3]给予财富使人产生依赖,只有给予知识才能真正让人站立起来,成之为“人”。因为在职人员的技术素质直接制约生产方式转变的程度和速度。“巨大的经济运动总是伴随着教育上的拓展的”,“技术上的变革改变着传统的行业或增加了新的职业,因而要求大规模的训练或再训练。任何刺激于国家经济的活动事先也要在教育方面作出相应的努力。”[4]成人学习和教育在应对当代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成人人口每一年平均提高的教育水平可以相应地使长期经济增长3.7%,人均收入增加6%。[5]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6]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安杰尔·格尔在谈到教育和知识经济的关系时说,“在高度竞争的全球化经济中,知识、技能和懂得如何做,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提升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的测评显示,在平均教育年限的基础上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时间,单位GDP就会提高4个到6个百分点。可以从两方面解释这一结果:首先,教育增加了人力资本,使得劳动者更具生产效能。其次,教育提升了国家创新能力,而国家创新能力是发展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7]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指出世界银行对发展教育的意义时也指出:“教育是发展的核心……教育是减少贫困和减少社会不公平最有力的手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8]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和英国经济学家斯科特等人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自然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够使其他要素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递增的收益保证着长期的经济增长。显然,“人力资本理论”、“新增长理论”均反映了成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而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刚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9]可见,一个国家的少数人拥有高端技能不如整体人群基本技能的提升能给宏观经济带来增长,因此投资“补求性”的文化教育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10]在我国“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成人教育要把自己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给全体成人创造提升人力资本的有效、平等的平台与途径;采取教育对象“平民化”和“零拒绝”原则,面向所有社会成员,不论贫富贱贵,给他们创造均等的、公平的、有效的终身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正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古利亚在2010年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谈到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国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时所说:“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应该包容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应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解决中国长期以来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部长级会议上也明确指出:“物质差别我们有时无奈,人为的因素我们责无旁贷,愿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11]
因此,在国家实施“包容性增长”过程中,成人教育必须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全员化和全纳化发展模式,这是“实现平等和包容性、减贫和建设平等、宽容、可持续的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12]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包容性发展的现实基础,更是成人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促进成人教育“全纳化”发展:对策与举措
成人教育要做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促进我国包容性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开放、包容、多元、全纳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多向沟通,吸纳多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关注协调整合,实施多种方式的有力结合。
(一)树立全纳化、包容性发展理念
在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效率优先”与“排他性增长”的年代,成人教育可以重点开发经济价值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精英化教育,但这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加重社会经济差距的拉大,导致政治文化变迁延缓。转型期间的中国是一个异质、分化的社会,或者说是“断裂的社会”,社会中同时存在着若干相对独立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的社会结构成分,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剧,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弱势群体人数日益增加,各群体间的社会、政治地位逐渐拉大,社会和谐问题日益凸现,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所在,随即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开放式经济发展目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关注社会现实,树立全纳化、包容性发展理念,加强全纳教育实践,切实满足所有人们的教育需求。首先,要重新定位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从化、全纳化成人教育。我们每一位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对现存的成人教育观念进行认真反思和再认识,理清成人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将只面向少数、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的英才教育思想,转变为面向全体、造就全体的全纳化教育思想,并且更多面向农村、面向中低收入阶层、面向弱势群体,从而通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弱势补偿)促进社会公平。充分发挥教育的个体生存性价值,发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平等与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从根本上改进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其真正成为“大众的、平民的教育”,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我国全纳成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社会广大媒体,包括电视、报刊,特别是网络要进行全纳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宣传,让全社会人员都了解、重视,并形成‘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资源共享和个体发展多样化’的全纳教育核心理念。即要消除城乡、地区、阶层、民族、性别等差距,确保人人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实施教学,最终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均等以及教育结果均等。为此,从政府到成人教育机构都要确立成人教育为每一个成人学习服务的宗旨,挖掘现有的办学潜力,把封闭性、有限性的教育改为开放性、持续性和终身化教育,使全纳成人教育从一种理念成为每个人的终生学习实践。
(二)加强全纳成人教育政策与立法措施
法制化建设是推动全纳成人教育理念提升、保障全纳成人教育过程实施的基础,也是推进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包容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更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成人教育方面成功经验的借鉴。因此,要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确保他们人人享有终身的教育权利,必须走法制化轨道。首先,国家层面必须加快立法步伐,出台“终身教育法”和“全纳成人教育法”,通过立法树立成人教育的地位,规范成人教育的管理和办学行为,制订全纳成人教育发展的措施,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教育政策支持。目前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英国、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已经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成人全纳教育上升到国家教育制度的层面。我国各级政府尽管在职工进修学习、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成人扫盲等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措施,但它不是国家层面的,不具法律效应。尤其是对一些下岗失业、农民工以及老年等弱势群体的教育与培训无法得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贫富差距的存在。政府应该建立“弱势补偿”措施。如对那些全面开发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的教育产品(农村教师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老少边穷地区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应采取降低私人成本、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加以扶持,或直接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罗尔斯指出,为了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对他们实行不平等的分配,“不平等必须确实有效地有利于最不利者的利益,否则这种不平等是不允许的”。[13]其次,政府应该在落实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上借鉴和吸收国外较为成功的做法,加强舆论宣传,消除偏见与歧视,并通过相应的途径和机制来落实和保护各项全面的、具有包容性的、综合的法规与政策的落实。第三,成人教育组织机构和管理者要依法办学,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并采取灵活措施,设计出关照弱势群体的课程框架,同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全民高质量的非正规教育课程,确保全纳成人教育的法制化和正规化。
(三)构建交互式、立体性的全纳成人教育服务体系
要实施全纳化的成人教育,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必须变革现有的“单一性、条块型”的传统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学校、企业、组织“合作联动”,政府、社会、个人三方互动的交互式、立体性的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服务体系。首先,要吸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成人教育,搭建立体式的服务体系。一方面,成人教育是全社会的教育,全社会各个群体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着成人教育,因此,应该由全社会来共同关心、关注、参与并实施成人教育,让每一所成人教育机构都必须有责任、无条件地接收各类成人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其自身发展所需的一切教育保障;另一方面,也只有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力量,才能为各类成人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协助成人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社会,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明确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以及成人个人的职责与关系。作为政府和国家的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做好全纳成人教育的规划和具体工作的引导、制度的制定与规范、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奖惩等工作;作为社会和组织而言,对全纳成人教育应给予“推波助澜”的作用,将精力和资源积极投入到成人教育之中;作为成人个体而言,应该自觉地、积极地接受有意义和科学的成人教育,在接受教育中始终发挥主体、能动性作用。第三,要重视成人学校的建设,做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协调发展,注重成人院校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第四,要着力建立教育沟通衔接制度,以及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认定、互认的相关机制,搭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衔接和沟通的“立交桥”。总之,要确保成人教育全民化、全纳化,必须一切教育界、职业界、政治界、商业界机构都参与联动,国家、社会以及成人个体在分享全纳成人教育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构建交互式、立体性的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有效地履行和承担起各自应尽的社会责任,促进成人教育全纳化、可持续发展。
(四)创建开放化、市场化的全纳成人教育办学体制
教育开放化、市场化改革,不是政府在成人教育领域职能和责任的让渡,而是政府履行和实现自身职能方式的调整和优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市场的开放和政府的均衡,一方面改变成人教育由国家单一投资、国家扮演权力至上和全揽包办的现状,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减轻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负担,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自主性,充分调动各级办学机构的积极性,促进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增强自身的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另一方面为成人学习者建立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使成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根据个人意愿、兴趣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途径进行学习,不受层次、资格、专业、入学考试、工作性质的限制,便捷地在教育和职业两个领域自由流动,从而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更好地符合教育公平的需要。但是,为了避免市场的寻利性和教育公益性的矛盾,政府在将市场引入教育的同时应对市场给予限定,即成人教育应采取适度公共化与适度市场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此,首先要把由国家办学为主的旧有体制,转变为国家办学、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公助或其他一切有益形式共存的新办学体制。其次要形成更为有效的开放性的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更富于弹性的招生、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免试入学,注册学习,完全学分制,建立校内外各类教育形式之间学分互认互通的运行机制;三要变革传统的教学形式,构建网络化的学习平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方便学习、灵活学习和高效学习创造条件,发挥“人机结合”的最佳教学效能,实现教育机会和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及教育质量的最优化。英国著名的远程教育领域专家约翰·丹尼尔曾明确指出实现全民教育的三种途径与方法,一是发展和完善公立教育;二是鼓励和支持私立教育;三是引进计算机,改变学习方式。可见,面对教育对象全民化及“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形势,成人教育只有实行开放化、市场化办学机制改革,才能有效扩大入学机会、改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全体成人终身学习的需要。
(五)实施多元化的成人教育发展模式
成人教育要实施全纳化教学,满足各类成人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必须借鉴国外成人教育成功经验,拓展成人教育服务领域和功能,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类型,实施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从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心理健康、优生优育、保健、家教等方面全面实施教育与服务。
一是以陶冶性情为目标的博雅成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鲜明的“非职业性”,它以追求个人发展、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完美自我为目的。(2)这类成人教育活动或课程往往“隐含”于各种活动中,以消遣的形式出现,如读书会、民众文化活动、语言学习、娱乐等。(3)主要由民间团体来推展,显现了相当的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和自发性;二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人的职业能力的开发,通过开展丰富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满足成人个体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以社会变革为目标的成人教育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最早由保罗·弗莱尔提出,弗莱雷认为:“要实现人性的解放,不能依靠压迫者而应该寄希望于被压迫者,并主张通过教育来完成这一使命,实现人类的人性化,促进社会变革。”[14]面对压迫的社会和非人性化的制度,保罗·弗莱雷呼吁成人教育不能保持中立,应该致力于社会的变革和制度的改造。他认为,成人教育应促使人们对世界作出反思和行动,通过积极的反思和实践,来改变现行制度,促进社会的变革。因而,成人教育实践更应该面向民众,让处于“文化沉默”的“边缘人”的弱势群体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提高他们的意识水平,养成批判意识,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打破“文化沉默”,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并促使他们投身于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最终获得人类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的变革。
(六)构筑良好的成人全纳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人积极参与学习与充分发展的前提。成人参与学习既受他们个人的先前经历、生活环境以及生涯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更依存于一定的组织机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通力合作,它是成人自主参与和制度、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及其个人的需要、能力、态度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谐、民主、优美、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在塑造人的性格、启迪人的智慧、锻炼人的意志、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人的创造力与潜能、推动人的身心发展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它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人群体工作繁忙,家庭事务多,生活压力大,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存在怀疑,学习信心不足,持消极、退缩的态度,尤其是那些下岗群体、农民工群体和老年群体,他们因处于弱势地位而自卑感强,心理又特别的脆弱,特别需要教育机构营造一种民主与开放、宽松与自由、合作与包容、和谐与温馨的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创设一种情感和认智互相促进的、适合成人特点和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家庭、社区、社会的教育与学习环境;需要其周围的人,如朋友、领导、街道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对他们参与学习给予一致认同和积极鼓励。并充分尊重他们的信念、自尊和价值,重视他们的人生经验,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总之,在倡导“包容性增长”和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成人教育应当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理解和重塑自身,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在教育对象上扩大受众,反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方式上,促进积极参与,注重协作,尽量满足需求差异;在内容和模式上积极进行改革。通过坚持教育机会均等、能力差异施教、弱势补偿倾斜和社会效率优先等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体制与机制,创建全民终身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远程化、开放性的全纳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实现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以及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