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

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陈子琪[2](2021)在《基于CRO视角下中药临床研究现状评价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最早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其凭借专业化、高效率、低成本等服务优势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国际药品研发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世纪90年代,CRO行业发展的热潮进入了中国,同样带动了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热情。在2004年-2014年CRO黄金发展的十年中,CRO参与了多数本土医药企业的化药研发、仿制药项目,其市场规模与增速也因此大幅增长,成为了金融投资医药细分领域板块中的“黑马”。在此期间,有一批本土 CRO也凭借其优秀的人才、项目经验优势迅速地发展壮大,成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龙头企业。中药及天然药物的研发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药品的发展还并未完全实现中西医发展并重的模式,加上中药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中药的新药研发难上加难。因此,如何借助CRO的研发力量帮助中药行业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将会是中药行业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的:以CRO视角为切入点,以中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链的参与方为对象,开展对医药行业中药研发情况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药研发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乏力的问题与原因,探寻CRO开展中药研发项目与一般CRO研发项目的服务需求差异,为CRO提出能够提升中药研发服务水平、中药研发竞争力及公司自身价值的建议与对策。方法:(1)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近年间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中药研发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对影响中药临床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并为后续的问卷调研内容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PEST、SWOT分析。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行业报告、统计年鉴、法律政策等进行PEST与SWOT分析,不仅可以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别得出现阶段限制CRO公司经营的中药临床研究项目的原因与问题,还可以相应的四类策略,为CRO经营中药研发服务提供建议。(3)问卷调查法。根据文献研究、PEST、SWOT分析等结果,以医药企业和CRO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公司规模、业务类型及其占比、研发药品注册分类及其适应性、研发意愿等一般情况,未来业务占比的预测,中药研发优势、劣势因素等方面展开调研。对医药企业和CRO的问卷主要通过线上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与整理。(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整理后录入SPSS 20.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随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5)个案分析。本研究选择以经营中药临床研究为主的CRO公司:北京度衡之道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为案例研究对象。实际研究对象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业整体的特征与发展规律,有助于研究者对CRO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现象归纳、总结,了解CRO的运营模式及其成功经验。结果:(1)采用PEST、SWOT分析方法对所搜集的文献、政策、法律法规、统计年鉴、行业报告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宏观的角度下,法律政策对中药研发的影响最大,决定了中药研发的质量与方向,这主要体现在对中药评审要求与体系的改变上。因此,制定满足中药发展特点的政策、法律法规、具体操作标准等,从而塑造一个适宜中医药研发的大环境,是现阶段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在微观的角度下,寻找符合中药的临床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现阶段医药行业中医药企业、机构及CRO公司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本次调研总共收集到112份医药从业人员的反馈,其中,有66人来自医药企业,他们通常是研发外包项目的发起方(申办方);46人来自CRO公司,他们通常是研发外包项目的执行方。通过对双方不同角度的回答结果分析发现,CRO接手的中药项目的占比较低,约占CRO接手项目总数的35%,经营中药项目的企业/公司规模还是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行业抗风险能力会相对较弱。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药物的疗效好”、“药品受众面广”的优势和“药物的毒副作用难明确”“缺乏金标准”的劣势是影响中药(临床研究)项目的主要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不会因行业内公司或者企业角色不同而造成显着性的影响。中药临床研究在实际中操作并不简单、运营成本也不低,甚至盈利空间也会相对较低,这也是中药临床研究项目相对于化药、生物药在CRO中占有的市场份额较低的一部分原因。此外,相对于更易受到宏观环境影响的医药企业,CRO则更容易受到微观(自身能力)环境的影响,例如:行业知名度。所以,CRO公司还需加强在“企业宣传”“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建设。(3)中药项目与CRO公司一般情况下负责的项目不同,需要考虑“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评审体系。在这三个方面中,一般从业人员也仅在“临床试验”方面的经验相对丰富,还缺少对“中医药理论”和“人用经验”的深入了解。“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可以通过员工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但是,“人用经验”则需要从业人员在项目的实践中慢慢探索并熟悉。因此,CRO需要格外注重对“人用经验”这一新概念所涉及的证据、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将其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临床试验开展前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让中药研发不仅停留在临床试验的验证阶段,还应当对临床治疗中的创新点进行主动探寻。除此之外,CRO还需做好中医药背景人员与技术储备,为随后开展的中药临床试验做好前期铺垫工作。(4)随着药品研发项目不断地复杂化,仅凭借提供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务将不再是多数CRO继续盈利的主要方式,CRO需要将目光转向医药研发的全产业链当中,提供新的业务模式来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例如,成为投资型CRO,以资金投资为主,研发辅助技术服务为辅;在专注药品研发的同时,对具有一定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项目进行投资盈利。结论:通过对所收集的中医药研发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类宏观影响因素以及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四项微观影响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对CRO行业中中药项目的实际调研结果,最终,总结并归纳出了中医药行业中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为即将接手中药研发服务的CRO公司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发展方向。

万颖[3](2021)在《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痛影响60%-80%的世界人口,其中20%的人发展为慢性腰痛(Chronic Back Pain,CBP)。我国腰痛患病率达42.7%-72.0%,CBP患病率约30%,是造成中国人群伤残负担的主要原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CBP临床研究中存在测量与报告指标、选择测量工具、疗效判效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核心结局指标集(Core Outcomes Sets,COS)是指特定健康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应当报告的最小指标集合,即业界公认的临床结局、结局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点等的最小集合。COS是解决以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等不统一问题的关键。针对CBP临床研究中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异质性的问题,我国尚未建立体现中医诊疗特点的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Core Outcome Sets of Chronic Back Pain,COS-CBP)及核心结局指标测量工具集(Core Measures Sets of Chronic Back Pain,CMS-CBP);而且国外构建的(COS-CBP及CMS-CBP存在不一致等问题,加之文化适应性等问题,不能直接引入国内CBP研究。目的构建具有循证证据支持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集(COS-CBP)及核心结局指标测量工具集(CMS-CBP)。方法首先,建立CBP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及其测量工具的清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系统评价近5年CBP中医临床研究,整理总结CBP临床研究相关的结局指标,形成CBP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清单的主体部分;第二,通过对临床医生及慢性腰痛患者的访谈,补充其认为重要的结局指标;第三,通过数据库检索国外已有的相关COS-CBP和CMS-CBP,补充CBP结局指标清单。据此,建立CBP结局指标清单,并将其归类于 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网站提供的结局指标框架。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慢性腰背痛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骨科、疼痛、针灸、推拿、康复等科室的专家及方法学专家、循证护理专家、杂志编辑、厂家代表、政府代表共40人,选出多方利益代表均认为重要的结局指标。每轮问卷的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均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规定1-3分代表结局指标“不重要”,4-6分代表“重要”,7-9分代表“非常重要”。结局指标重要性判断标准:参与德尔菲调查的多方利益代表≥85%判定“非常重要”,且<15%判定“不重要”的条目,将被保留进入专家共识会议,定义为A类结局指标(非常重要的结局指标);参与德尔菲调查的多方利益代表≥85%判定“不重要”,且<15%判定“非常重要”的条目,将被排除,定义为C类结局指标(不重要的结局指标);其他结局指标将被保留进入专家共识会议,定义为B类结局指标(一般重要的结局指标)。最后,采用名义群体法进行专家共识会议。通过目的抽样确定参加共识会议的专家,选择不同利益群体代表,其中以临床专家、临床研究者为主,还包括政策制定者、患者代表、医药代表、医学杂志编辑等,共18人。通过专家共识会议,对结局指标及其测量该工具的重要性进行投票和讨论,建立具有循证证据支持的COS-CBP及CMS-CBP的专家共识。结果系统评价共检索出37899篇文献,经查重和筛选排除不相关文献后最终纳入临床研究3028篇。结合专家推荐与患者访谈及国外相关COS-CBP,共有57个结局指标及348个结局指标测量工具进入结局指标池。经过两轮德尔菲调查,共有10个结局指标进入专家共识会议,这10个结局指标分别是有效率、肌肉相关结局、疼痛或不适、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腰部功能障碍、疾病病程、疾病发作频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指标。经过最终的专家共识会议,构建的COS-CBP是:疼痛或不适、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腰部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指标。其对应的CMS-CBP为:疼痛或不适用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Pain,NRS-P)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Pain,VAS-P)量表测量;运动功能用功能评分指数(Functional Rating Index,FRI)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测量;腰部功能障碍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用健康调查36条目简表(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测量;安全性指标无对应的测量工具。其对应的测量时间点是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2周、4周和8周。结论对于CBP临床研究,专家及患者均认为重要且必须报告的结局指标(COS-CBP)是:疼痛或不适、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腰部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指标。其对应的CMS-CBP为:疼痛或不适用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Pain,NRS-P)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Pain,VAS-P)量表测量;运动功能用功能评分指数(Functional Rating Index,FRI)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测量;腰部功能障碍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用健康调查36条目简表(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测量;安全性指标无对应的测量工具。其对应的测量时间点是治疗前(除外安全性结局);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2周、4周和8周。

杨忠奇,唐雅琴,杜彦萍,汤慧敏,张磊,高蕊,胡思源,唐健元,元唯安[4](2021)在《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发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介绍涉及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指出随着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进步,临床试验成为中药新药研发重要环节。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必须遵循《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要求和伦理学要求;针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殊性,我国构建了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体系,开展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认证。为指导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开展,相关部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指导系列原则,构建了中药新药评审体系和开展临床试验技术要求。为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从1983年开始建立"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目前已有96家中医院成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2家中医院建有Ⅰ期病房,能够满足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在长期实践中技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经验和技术力量得到显着提升,大批专家成为我国中医临床研究中坚力量。简述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主要特点,指出要重视风险、受益评估,重视人用经验选择科学、客观、合适的有效性指标,做好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鼓励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采用电子化手段。通过分析近五年全国中药临床试验情况,指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活跃度不高,中药新药创新能力不足,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投入不足,各方面能力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对中药产业升级和产生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工作,以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元唯安,唐健元,高蕊,胡思源,赵艳玲,邹冲,李博,张俊华,张磊,杨忠奇[5](2021)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关键问题的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实施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后,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有了显着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质量问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是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些共性问题以外,还存在跟中医药相关的特殊质量问题。在安全性数据方面如人用安全性数据收集不规范、申办者对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SAR)处理与判断专业度不高及不及时、研究者对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关系判断依据不充分,有效性数据方面如量表类主要疗效指标无法溯源、中医证候数据达不到新修改GCP中对"源数据"的要求及中药安慰剂质量不高,在整体质量体系建设方面申办者、研究机构并未建立符合中药新药研究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问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在遵循我国现行GCP及ICH-GCP的大前提下,还应考虑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本身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切实提高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整体质量,对促进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安晓玲[6](2021)在《新政策环境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研究》文中指出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是药物研发上市的关键环节和“限速步骤”。加强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研究,有效管控风险,对促进临床试验顺利实施及新药上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学习研究相关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政策文件及分析国内外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从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策略四方面研究并提出了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措施,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为管控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提供参考。自2015年以来,为了全面推进我国创新药物发展,国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政策法律文件,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程序逐步优化,临床试验机构管理逐步完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逐步加强,形成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物研发政策体系,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运用工作分解结构法梳理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主要环节,学习研究相关政策法律文件及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意见,将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因素归纳为9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31个二级指标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31项风险因素综合归纳为药品及生物样本管理风险、试验方案设计风险、临床试验机构风险、安全性报告管理风险、伦理审查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和受试者管理风险等七大主要风险。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存在于临床试验全过程,需要重点加强关键环节风险管控,尽量避免或减少临床试验的风险。结合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识别评估结果、临床试验实际、专家意见三方面情况,从政策法律、临床试验机构、试验方案设计、伦理审查、受试者管理、试验用药物、生物样本管理、数据管理和安全性报告管理等九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并提出建立风险管控组织协调机制、风险管控专家咨询机制、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和风险管控评估机制等四大保障机制,确保管控策略实施到位。

刘炳林,薛斐然[7](2020)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技术要求历史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本文回顾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其技术要求随着中药新药审批法规、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颁布及实施,从起步开始逐步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结合近年来国家中医药扶持和鼓励政策、国家药品监管政策与法规修订以及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技术要求发展趋势,分析认为,中药临床试验及其技术要求需要基于现有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现状逐渐完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虽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相关各界共同努力,但基于药物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能够评价中药作用特点的临床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发展方向。

薛志鹏[8](2020)在《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文中认为背景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已经在相关的共识和指南中得到推荐,尤其是早中期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却较混乱且标准不一,不同文献报道的疗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缺乏较为一致的、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进一步导致了临床与科学研究可重复性不高,且疗效之间难以横向比较,降低了原始研究之间的数据利用,不利于中医药的循证发展及为证据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核心指标集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临床实践中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选择的问题,它规范了特定疾病或特定病种必须测量的最小结局指标集合,既能有效的简化试验方案的设计,降低实施过程中的偏倚风险,又能增强临床研究的实用性。基于此,我们将核心指标集理念引入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中,开展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工作,形成临床可行性高的疗效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的临床验证,旨在规范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提高原始研究的数据利用和向证据决策转化时的质量。研究目的1基于核心指标集“最重要、标准化、共识性”的理念,建立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临床评价指标进行验证;3通过横断面和回顾性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影像评价指标进行验证。方法1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首先,通过文献的系统评价,检索2015年—2017年中英文数据库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提取原始文献中的结局指标,并进行规范化术语表达,按结局指标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其次,设计德尔菲问卷调查,通过两轮德尔菲医师问卷和一轮患者问卷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筛选,集中,获得关键利益相关群体对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选择的意见与观点;最后,通过面对面的共识会议,确定最终构成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及测量方法,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因实际病情需要自愿采用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23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评价指标的得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测量所需时间,对临床评价指标的效标效度、反应度进行验证。3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影像评价指标的验证分为两部分:(1)一致性验证: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231髋)患者的X线,对其进行等距抽样,选择6名骨科医师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同一观察者的复测一致性验证;(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已接受人工关节置换,且置换前进行保关节治疗至少2年的病例X线片进行动态观察,由一名高级职称医师对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及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变化进行评分,观察其动态变化并探索置换前的X线片与人工关节置换的关系。结果1 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1.1 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本研究共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文献共11697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3828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剔除综述、病案报道、动物实验等不符合要求文献,对1207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411篇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提取的149个结局指标按照症状体征评价,远期结局,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价,安全性事件,中医指标评价,满意度评价,理化指标评价,住院时间评价,手术相关评价10个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并依据原始清单设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德尔菲问卷。1.2 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两轮临床医师问卷调查:第一轮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7份,回复率为91.8%。采用Likert评分9分制对每项结局进行评价,将重要性评分均值≥4分的结局指标反馈给专家,共27个,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Harris评分、影像稳定率(综合X线、CT、MRI)、股骨头生存时间、MRI坏死范围、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跛行、行走能力、SF-36量表、ARCO分期改变、BMD、不良反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MRI骨髓水肿、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血浆粘度、有效率、成骨细胞计数、破骨细胞计数,且有20个结局指标的变异系数CV>15%,说明专家评分离散度较大;协调系数检验W=0.255(χ2=495.411,p<0.000),说明专家协调系数一般,对于结局指标的评分较不一致;第二轮调查开始前反馈第一轮结果,参照专家意见,调整问卷结构,继续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0份,回复率为82.2%。根据50%的专家认为该结局指标非常重要(7—9分)且重要性评分均值≥7分的原则,共8个结局指标作为潜在核心结局指标进入共识会议阶段,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其中,变异系数CV均<15%,说明专家评分的离散度较小;且专家的协调系数W=0.504(χ2=237.995,p<0.000),一致性较好。患者问卷共调查103位,排名前10位的结局指标包括疼痛、关节活动、行走距离、跛行、影像学表现、上下楼梯、关节畸形、穿鞋袜、日常生活、扶拐。1.3共识会议确定疗效评价方法共识会议共两轮,第一轮投票共6个结局指标纳入核心指标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和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第二轮投票确定了测量标准和计分方式,形成了疗效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两部分,临床评价指标总分10分,包括VAS评分(0—10分,系数0.5),屈曲度数(0—10分,系数0.3)和行走距离(0—10分,系数0.2),分数越高,代表临床症状和体征越严重;影像评价指标总分10分,采用X线作为依据,包括股骨头形态(塌陷程度测量,0—3分,系数1),坏死面积(囊变范围测量,0—3分,系数1)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K-L分级测量,0—4分,系数1),分数越高,代表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越严重。2临床评价指标验证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的231例经过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无需辅助工具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单侧发病148例,双侧发病且一侧稳定无症状83例,男151例,女80例,平均病程31.87±41.51月,年龄45.24±13.64岁。2.1效度检验通过与Harris评分的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评价指标的屈曲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活动度分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4、-0.768,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中的行走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功能分数,治疗前后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5、-0.753,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总分与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782、-0.767,与V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768,说明治疗前后总分与Harris评分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VAS评分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2反应度检验通过对临床评价指标中行走距离分数、VAS评分、屈曲度数和总分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行走距离评分降低,行走距离增加(p<0.000);VAS评分降低,疼痛减轻(p<0.000);屈曲度数评分降低,屈曲度数增加,活动范围增大(p<0.000);总分降低,整体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00)。Harris评分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与总分治疗后分数均明显提高(p<0.000),说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两评分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计算VAS评分、屈曲度数和临床指标总分进行治疗前后变化值,效应量和标准化反应均数的计算,得出其效应量分别为2.43,0.86,1.96,标准化反应均数分别为2.01,0.91,2.12,不论是分项还是临床指标总分间均具有较好的反应度。3影像评价指标验证3.1一致性验证对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单髋的X线片中抽样获得的47张进行独立性评价。统计不同医师间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864、0.714和0.727,表明不同医师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6位医师经过2周后再次对同一批编号的X线片进行影像指标独立性评价。统计同一医师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3个指标重复测量的加权kappa值,均在0.7以上水平,同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在我科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且置换前曾接受保髋治疗至少2年的20髋的X线片进行动态评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股骨头形态的塌陷程度越严重(p<0.000);股骨头坏死的囊变范围缩小(p<0.000),骨关节炎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00)。置换前最后一次影像评价总分平均值为5.95±0.887分,股骨头形态平均值2.85±0.366分,坏死面积平均值0.15±0.366分,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平均值2.95±0.759分,即说明一般影像塌陷超过4mm,囊变区域几乎修复,骨关节炎发生在3级及以上程度,建议从影像学考虑人工关节置换。结论1 本研究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医师和患者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和最终的面对面共识会议,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分为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临床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屈曲度数和行走距离;影像评价指标采用髋关节X线片,包括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2经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证明了临床评价指标各分项与总分间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反应度,且操作时间短,结局指标选择及权重系数设置合理,建议作为中间指标,用于近期或较短测量时点的疗效评价。3经过不同观察者间和同一观察者的重复测量,影像评价指标各项内容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证明其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准确可靠。且从影像学角度为人工关节置换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建议作为次要终点结局指标进行动态观察或较长观察周期内的疗效评价。

毛婷[9](2020)在《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发病率高,可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脑卒中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OSAHS是房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若频繁发作,日久可进展成为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合并OSASH目前缺乏确效治疗药物,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存在明显局限性,且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房颤治疗达标率存在严重不足,其基本治疗原则如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强度均远未达标。房颤的药物治疗存在转复及维持窦律困难,易复发,且手术费用较高并具有不可预知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疾病早期就联合中药治疗有望提高房颤总体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缓合并症进展,改善预后。中医药还能够减轻西药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对于降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是将随机对照的原理应用于单一病例所进行随机、多周期二阶段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案,阵发性房颤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适用于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通过反复在同一个体身上进行多次的交叉对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应,来评价某种药物与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比较的疗效,优选出对于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中医辨证论治有相通之处。中药复方通过作用于多个靶标和多种途径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传统研究很难阐明其作用机理。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被用来系统地反映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标,多途径和复杂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平衡的整体观来探索药物与机体互作关系的学科,可反映多靶点与多疾病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研究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价值。其与中医学整体观有相通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OSAHS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献综述;并对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发现OSAHS能够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共纳入16例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患者,使用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进行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共持续23周。以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探索适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借鉴系统药理学思路,从“药物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系统阐释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中外文数据库,搜集OSAHS与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7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队列研究,包括709例OSAHS患者和975例非OSAHS患者。结果显示,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病风险[OR=3.00,95%CI(2.31,3.90),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的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OR=3.24,95%CI(2.26,4.65),P<0.000 01],其中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OR=5.60,95%CI(3.28,9.56),P<0.000 01];②采用柏林问卷调查(BQ)评估的冠心病合并高风险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也比冠心病合并低风险OSAHS 患者增加[OR=2.21,95%CI(1.50,3.26),P<0.001]。小结: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通过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方法,为寻找适用于中医药个体化的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以自身病例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案。共纳入16例受试者,采用试验药物(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自身前后交替对照,每位受试者将接受三轮治疗交替周期,每轮治疗交替周期为8周,包括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两个治疗阶段,每个治疗阶段前3周为治疗期,后1周为洗脱期,疗程共23周。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使用顺序为随机双盲。分别在3w末、7w末、11w末、15w末、19w末、23w末进行病症信息及疗效指标采集,包括房颤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1)与对照期相比,受试者4、受试者10、受试者11治疗期的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即房颤负荷)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较对照期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对照期的房颤负荷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1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三角指数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PNN50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全部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临床症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期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4)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低。13例受试者每轮各期中医证候积分合并后结果显示,与对照期相比,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治疗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期相比,治疗期的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的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8、病例12、病例13、病例14、病例1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完成全部试验的受试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指标AHI、OD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总次数、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SaO2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能够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调肝益气定悸方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未见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采用TCMSP数据库及BATMAN-TCM分析平台检索并获取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1味药物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牡蛎、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接着以“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及“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为关键词,在疾病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中检索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再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靶点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接着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靶点网络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靶点网络相映射,构建“药物候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疾病”互作网络,获得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确定关键治疗靶点;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相应靶点的信号通路,构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1)调肝益气定悸方11味药物共有活性成分214个,其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分别来源于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8、5、50、9、11、89、18、7、8、5个活性成分为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有效成分。(2)经疾病基因数据库检索得到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232个。(3)调肝益气定悸方21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将其与232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相映射,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189个活性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4)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治疗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得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3(MAPK3)、白介素-1B(IL1B)、胰岛素(INS)、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共8个关键治疗靶点。(5)通过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65条生物学过程,14个分子功能相关过程,10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及92条信号通路。其中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调节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有关。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89个主要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 疾病相关靶点,其中,IL6、TNF、VEGFA、AKT1、MAPK3、IL1B、INS、TP53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关键靶点,主要富集于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

佘彬,王华楠,张瑞明[10](2019)在《中药新药治疗肿瘤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临床试验实施要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及体会等方面,揭示目前临床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注意事项,旨在提高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试验的发展水平,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研制出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药新药,服务于广大肿瘤患者使其从新药中受益。

二、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CRO视角下中药临床研究现状评价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国内文献研究
    综述二 国外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研究法
        3.3 问卷调查法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个案研究
        3.6 SWOT分析法
        3.7 SWOT分析法
第二章 CRO发展现状
    第一节 CRO的概念定义
    第二节 CRO的服务范围
    第三节 国内外CRO情况
        3.1 国内情况
        3.2 国外情况
    第四节 CRO与中药临床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中药药物与临床研究分类
        1.1 中药药物
        1.2 临床研究
    第二节 中药临床研究的发展背景
        2.1 政策法规措施
        2.2 中药临床研究总体概况
        2.3 中药临床研究审评审批概况
    第三节 中药临床研发发展瓶颈
        3.1 临床研发热情不足
        3.2 中药临床研究的评审严格
        3.3 中药临床研究机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
第四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多层次分析
    第一节 PEST分析
        1.1 政治法律环境
        1.2 经济环境
        1.3 社会环境
        1.4 技术环境
    第二节 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2 劣势分析
        2.3 机遇分析
        2.4 风险分析
    第三节 问卷调查
        3.1 调研内容与方法
        3.2 企业调研结果
        3.3 CRO调研结果
        3.4 企业与CRO之间的差异分析
        3.5 小结
第五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政策与趋势分析
    第一节 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解读
        1.1 修订概括
        1.2 具体修订内容
    第二节 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解读
        2.1 修订概括
        2.2 具体修订内容
    第三节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的趋势
        3.1 中药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高质量发展
        3.2 注重改良型新药的二次开发和市场开发工作
        3.3 药品批文交易、技术转让市场或将成为热门领域
        3.4 传统CRO经营模式或将面临转变
第六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实证研究
    第一节 案例研究
        1.1 北京度衡之道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2 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
第七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对策研究
    第一节 SWOT矩阵策略分析
        1.1 “优势+机遇”对策
        1.2 “劣势+机遇”对策
        1.3 “优势+风险”对策
        1.4 “劣势+风险”对策
    第二节 基于市场需求下的对策
        2.1 加入中医药企业
        2.2 并购与资源整合
        2.3 转变业务模式
        2.4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1.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起源
    2.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内容
    3.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3.1 确定COS的适用范围
        3.2 初步建立结局指标清单
        3.3 深度访谈患者
        3.4 德尔菲问卷调查
        3.5 共识会议法
    4.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腰痛核心结局指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
    1. 慢性腰痛流行病学与诊疗现况
    2. 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的困境
    3. 慢性腰痛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现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法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注册和伦理批准
        1.2 成立利益相关群体COS小组
    2. 构建慢性腰痛核心结局指标集(COS-CBP)
        2.1 明确COS-CBP的适用范围
        2.2 初步建立CBP结局指标清单
        2.3 国内德尔菲调查
        2.4 COS-CBP患者共识会议
        2.5 COS-CBP专家共识会议
    3. 构建慢性腰背痛核心结局指标测量工具集(CMS-CBP)
        3.1 全面获得COS-CBP相关的结局指标测量工具
        3.2 CMS-CBP专家共识会议
研究结果
    1. 利益相关群体基本情况
    2. 系统评价结局指标筛选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结局指标的报告情况
        2.5 结局指标测量工具的报告情况
        2.6 中医相关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3. 国外相关的COS-CBP
    4. 多方利益代表德尔菲调查结果
        4.1 专家的积极系数
        4.2 专家的权威系数
        4.3 专家的协调系数
        4.4 第一轮德尔菲问卷重要性评价结果
        4.5 第二轮德尔菲问卷重要性评价结果
        4.6 中医相关结局指标德尔菲问卷调查结果
    5. 共识会议结果
        5.1 COS共识会议结果
        5.2 CMS共识会议结果
    6. 小结
讨论
    1. COS-CBP及CMS-CBP的内容
    2. COS-CBP及CMS-CBP的适用范围
    3. 结局指标总集合的构建
    4. 结局指标框架的选择
    5. 中医相关结局指标与COS的关系
    6. 医患共识异同的分析
    7. 疾病分类方法的选择
    8.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涉及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
2 涉及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学要求
3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4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建设
5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人才队伍建设
6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主要特点
7 近五年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情况分析
8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
9 展望

(5)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关键问题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整体质量要求
    1.1 申办者负责建立临床试验整体质量管理体系
    1.2 研究机构建立适合中药新药的质量保证体系
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
    2.1 中药新药既往人用经验安全性数据的收集
    2.2 申办者对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的判断与报告
    2.3 研究者对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发生安全性事件的判断
3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有效性数据
    3.1 主要疗效指标数据的可溯源性
    3.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医证候数据的质量
    3.3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盲法的质量

(6)新政策环境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环境变化情况概述
        1.1.2 新政策环境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国内外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理论综述
    2.1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理论
        2.1.1 创新药物的定义
        2.1.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概述
        2.1.3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的特点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风险的概述
        2.2.2 风险管理的概述
    2.3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理论研究综述
        2.3.1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识别、评估的相关研究
        2.3.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
        2.3.3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2.3.4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相关研究
        2.3.5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2.3.6 新冠疫情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政策环境分析
    3.1 我国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1.1 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程序逐步优化
        3.1.2 临床试验机构管理逐步完善
        3.1.3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逐步加强
    3.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3.2.1 国际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3.2.2 国内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策略
    4.1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理计划
        4.1.1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理计划概述
        4.1.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理计划模板
    4.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识别
        4.2.1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工作分解结构
        4.2.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因素的识别过程
        4.2.3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因素的解释
    4.3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评估
        4.3.1 风险评估的评价标准设定
        4.3.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的定性评估
        4.3.3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的定量实证研究
    4.4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应对策略
        4.4.1 政策法律风险应对策略
        4.4.2 临床试验机构风险应对策略
        4.4.3 试验方案设计风险应对策略
        4.4.4 伦理审查风险应对策略
        4.4.5 受试者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4.4.6 试验用药物风险应对策略
        4.4.7 生物样本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4.4.8 数据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4.4.9 安全性报告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4.5 建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保障机制
        4.5.1 建立风险管控组织协调机制
        4.5.2 建立风险管控专家咨询机制
        4.5.3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
        4.5.4 建立风险管控评估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因素问卷调查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技术要求历史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回顾
    1.1 起步阶段
    1.2 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阶段
    1.3 科学化深入阶段
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技术要求的影响因素及展望
    2.1 影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发展的因素
        2.1.1 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的影响
        2.1.2临床试验相关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2.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展望
        2.2.1 历史的启迪和发展方向
        2.2.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发展展望

(8)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概况、方法学及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诊治与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构建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结局指标清单
        1.2 德尔菲法实施
        1.3 共识会议过程
        1.4 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清单
        2.2 德尔菲调查问卷结果
        2.3 共识会议
        2.4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核心指标集构建的必要性
        3.2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质量与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期标准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试验类型设计
        1.8 样本量计算
        1.9 治疗方案
        1.10 观察时间节点
        1.11 观察指标及采集方法
        1.12 统计分析
        1.13 伦理审查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效度检验
        2.3 反应度检验
        2.4 录入时间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意义
        3.2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效度分析
        3.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反应度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致性评价
        2.2 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
    3 讨论
        3.1 影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3.2 影像评价指标的动态观察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件

(9)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及隐藏
        2.4 对照措施
        2.5 盲法
        2.6 试验对象
        2.7 试验用药
        2.8 合并用药及治疗
        2.9 观察周期
        2.10 疗效评定标准
        2.11 疗效性指标
        2.12 安全性指标
        2.13 试验流程图及随访时点
        2.14 质量控制
        2.15 数据管理
        2.16 统计方法
        2.17 伦理与注册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试验完成情况
        3.3 随访及指标检测
        3.4 个体化疗效评价
        3.5 疗效揭盲
        3.6 安全性评价
        3.7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及方案设计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房颤合并OSAHS中医证候的理论研究
        4.4 从肝论治房颤合并OSAHS
        4.5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作用的机理探讨
        4.6 OSAHS相关房颤的机制研究及治疗
    5 结论
    验案举例
    参考文献
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筛选
        2.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作用靶点筛选
        2.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作用靶点的网络构建
        2.4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2.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分析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作用靶点
        3.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网络图(D-pT network)
        3.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网络
        3.4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PPI分析
        3.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治疗靶点的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6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候选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主要成分
        4.3 调肝、益气、安神定悸的生物学机制
        4.4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创新点
课题来源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10)中药新药治疗肿瘤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1.2 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的水平
    1.3 对照药确定的依据及合理性
    1.4 病例数
    1.5 入选、排除标准、适应证选择的要求
    1.7 疗效指标、剂量、疗程的确定[9-10]
2 临床试验实施要点
    2.2 研究记录
    2.3 质量控制
    2.4 药物管理按
3 讨论

四、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CRO视角下中药临床研究现状评价与对策分析[D]. 陈子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D]. 万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发展概述[J]. 杨忠奇,唐雅琴,杜彦萍,汤慧敏,张磊,高蕊,胡思源,唐健元,元唯安.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7)
  • [5]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关键问题的专家共识[J]. 元唯安,唐健元,高蕊,胡思源,赵艳玲,邹冲,李博,张俊华,张磊,杨忠奇.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7)
  • [6]新政策环境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研究[D]. 安晓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7]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技术要求历史回顾与展望[J]. 刘炳林,薛斐然. 中国新药杂志, 2020(16)
  • [8]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D]. 薛志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9]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毛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10]中药新药治疗肿瘤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要点[J]. 佘彬,王华楠,张瑞明. 西部中医药, 2019(10)

标签:;  ;  ;  ;  ;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