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德战略矛盾分析_美国军事论文

当前美德战略矛盾分析_美国军事论文

试析当前德美战略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文,战略论文,德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打伊”引发德美战略争吵

2002年1月底,阿富汗战事未平,美国就提出“邪恶轴心论”,预示将把反恐战线扩大 到伊拉克等国,企图用军事打击手段扫平对美形成“威胁”的国家。此举引起了德国的 严重忧虑。2月15日,德国外长菲舍尔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不要将反恐战争扩大到伊拉 克。他指出,必须防止使反恐战争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军事行动,“建立反恐怖国际联 盟并不等于为入侵任何一个国家发放了通行证”。菲舍尔还强调,“目前也没有证据显 示,恐怖分子本·拉登与伊拉克政府有什么关系。”(注:Munzinger-Archiv/IH-Zeitarchiv,Deutschland-Chronik 2002.)7月底,德法首脑在会晤中发表声明,要求美 国在军事打击伊拉克前应该得到联合国授权。8月3日,施罗德在汉诺威的一次竞选讲话 中,明确反对“不计任何后果谈论并考虑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他还表示“德国不准备 参与军事冒险,而且也不再是个用支票外交取代政治的国家。”(注:德国之声:“美 国攻击伊拉克,德国不愿出人出钱”,http://dw-world.de/02-8-5.)施罗德的意思非 常清楚:第一,反对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第二,德国既不会出兵也不会出钱。施罗德的 表态使德美在对伊动武问题上的争执公开化,成为美主要盟国中第一个以鲜明立场站出 来反对美对伊政策的国家。此后,德国要员多次发表讲话,“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 坚持在对伊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双方辩论的内容也逐步扩展到战争与和平、单极与多极 、联合国的作用、盟国关系等战略问题,揭示出德美在伊拉克问题背后潜藏的战略分歧 和深层矛盾。

这些战略矛盾集中在外交与国际战略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理国 际危机能否轻启战端?这一由伊拉克问题引起的争论,折射出德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 深刻分歧。美国在历史上通过战争多有斩获,目前军事力量处于巅峰状态,加之军工利 益集团驱动和五角大楼“鹰派”掌权,黩武主义劲头十足,奉行“先发制人”战略。一 言以蔽之,“美国把以战争手段解决国际恐怖主义列为最高目标。”(注:Karsten D.Voigt,“EU-USA:Transantlantische Beziehungen in der Bewaehrungsprobe”,Integration 25.Jg.3/2002.)反观德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战争政策有深刻反思, 广大民众培植了深刻的“和平主义”信念,对美国的战争理论和政策极为担忧。施罗德 总理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应该通过非军事手段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通过“ 经济、社会、生态手段以及加强政治影响”来实现世界和平。这应该成为欧洲政策的突 出特点。(注:Munzinger-Archiv/IH-Zeitarchiv,Deutschland-Chronik 2002.)第二, 盟国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美国欲维护传统的“美主欧从”的盟国关系,而德国虽 然仍承认美国是西方领导国家,但期望在德美、欧美之间建立相对平等的、以“合作与 竞争”为特点的新型的盟友关系。德国强调,盟国之间应该“平等协商”问题,反对美 国盛气凌人的霸主态度。第三,国际事务谁说了算?美国谋求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秩 序”,即单极霸权,自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动辄“单干蛮干”,而德国则赞同 世界多极化,至少也应达到欧美共享国际治权,建立“西方治下的和平秩序”。德国外 交界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倾向予以严厉批评:“德国要加强多边行动,要用合作来取代可 能出现的霸权主义,一个单极世界不可能保持世界稳定。”“目前存在一种令人不安的 倾向,即以单极眼光看待世界,这种观点得到现代工业利润驱动和军事优势地位支持, 以‘无赖国家’等新的敌人为其行动寻找借口。”(注:“Einige Gedanken zur deutschen Aussenpolitik”,Rede des deutschen Botschafters Joachim Broudré-Groeger vor der Zehnten Jahrestagung der Chinesischen 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land-Studien,29.Oktober 2002 in der CASS.)第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全球 治理政策?“9·11”后,布什政府非但未改变冷战思维,反而更加倚重新保守主义治理 观,信奉“霸权稳定论”,谋求建立“新帝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就像“旧世界的代表 ”,霸道、自私,蔑视国际法。德国则提出“文明国家”、“文明国际秩序”等新的全 球治理观:信奉相互依存理论,把多边主义作为外交的重要原则,强调解决国际危机应 发挥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与地区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注重联合国的权威 作用;在安全问题上提出“预防冲突和危机管理”原则,以预防外交和发展援助等综合 手段解决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国际社会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等 。

二 德美战略矛盾根源探询

美国历来将德国视为自己的“模范学生”,德国人也对战后美国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 ,过去双方即使有矛盾也能在内部协调解决。这次德国突然在伊拉克问题上公开对美国 “发难”,大出世人意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德美战略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有多方面的原因。

冷战后德美在外交利益、外交战略和外交理念上的差异是导致德美战略冲突的根本原 因。德国统一后,外交界和学界对德国的外交环境、外交利益和外交战略做了认真研究 ,政府也对外交政策和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到世纪之交,新的外交战略轮廓已经显现 :(1)以“正常国家”心态面对自己,面对国际社会。施罗德表示:“在任何人面前不 亢不卑,这正是一个成熟民族应有的自信心。”(注:德国总理施罗德1998年11月10日 在政府声明中的讲话。)(2)敢于大胆宣示自己的利益。“德国外交涉政策公开宣称:外 交政策的任务是一个国家在它所处的外交环境中,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实现自己的利 益。外交政策是一种利益政策”,“我们提到自己的利益并要在外交政策中得以体现” 。(注:Friedrich-Ebert-Stiftung Abteilung Aussenpolitikforschung,“Interdependenz-und Konfliktmanagement,Deutsche Aussenpolitik am Beginn des 2 1.Jahrhunderts”,Studie zur Aussenpolitik Nr.74,Bonn,Juli 1998.)(3)“在世界 上承担更大责任”。(注:Tatsachen ueber Deutschland,s.191,Societaets-Verlag,Frankfurt/Main,Juli 2000.)德国确定要为欧洲和世界承担应有责任,成为“世界政治 大国”。(4)欧盟政策为外交“重中之重”。其要点有:确定德国的主要利益在欧洲; 德国“就其人口规模、地缘政治和经济实力”而言,不应回避对欧洲的“领导责任”; 推动欧盟深化和扩大,建设一个成为世界一极的“大欧洲”;应将欧盟作为体现德国“ 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注:Konlitionsvereinbarung SPD-GRUENE 1998.SPD-Verantwortung für Europa,Entwurf,30.04.2001.Günter Verheugen,damaliger Staatsminister im Auswatigen Amt,am 8.Juli 1999 vor dem Deutschen Bundestag .)(5)强调德国外交政策的理念基础是:和平为最高原则;多边主义为外交与安全政策 基础;(注:Gernot Erler,“Zwischen internationaler Verantwortung und neuer Friedenspolitik”,S + F 2/2002.)采用非军事手段预防危机并加强危机管理;促进国 际关系法制化,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世界的平等与公正。(注:Gernot Erler,“Grundsaetze fuer deutsche Aussenpolitik nach dem 11.September 2001” ,IPG 3/2002.)德国主张,全球化下的相互依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各国竞争的重 点是经济与科技,而不是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为此提出了“文明国家”、“国际关系 文明化”等全球治理理念。(注:“Einige Gedanken zur deutschen Aussenpolitik” ,Rede des deutschen Botschafters Joachim Broudré-Groeger vor der Zehnten Jahrestagung der Chinesischen 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land-Studien,29.Oktober 2002 in der CASS.)

冷战后,美国外交界、学术界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围绕对外战略与政策进行了一场长达 十多年的激烈争论,涉及国际格局、国家利益、面临的威胁、战略对手、战略方针等一 系列重大问题,核心思想是在新时期如何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注:参阅张林宏:“ 评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大辩论”,《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尽管美欧在向全球推 广西方价值观念和制度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但从国家利益考虑,美国明确把防止欧亚大 陆出现一个敌对的霸权国家列为事关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9·11”后,在美决 策层中强调“单边主义”、“霸权稳定论”等主张的新保守主义占据上风,(注:William and Robert Kagan,“Toward a New-Reaganite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6,pp.18-32;William C.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Summer,1999,pp.5-41.)美对外政策愈加 强硬,引起了欧洲国家的不安。据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研究所分析,“9·11”后,美 国外交政策转向“帝国主义路线”,“这个十字军国家总统的权力加强了,奉行先发制 人的战争原则,这就使欧美关系变得疏远和困难。”(注:Peter Rudolf,“Krise der deutsch-amerikanischen Beziehungen?”SWP-Aktuell 51,November 2002.)

这样,谋求改变自己国际战略地位的德国与坚持西方霸主地位的美国在一些重大问题 上势必发生战略冲突。

(一)从双边关系层次来看,德国不再甘心继续充当美国的“小伙伴”和“忠实奴仆”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和被占领国家,西德政府为了生存、安全和统一,在外交上皈依 西方,采取加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一边倒”政策,对美十分顺从,这种特殊环境 中形成的美德关系是一种极为不平等的“主仆关系”。冷战结束后,德美关系的客观环 境发生巨大变化,德国认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期望美能以“平等的 盟友关系”对待自己,能够听取德国的意见,以协调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然 而,美国对德国的态度并没有实质变化,依旧把德国当成“小兄弟”,仍习惯于对德国 “颐指气使”甚至随意打压德国的意见。德国在NMD、《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庭 等问题上与美内部协调一再碰壁以后,决定在对伊动武问题上不再忍让,公开大声对美 国说不。施罗德表示,盟国之间的协商“不应该是早两小时以前得到的一个电话,被告 之‘我们将要开战’”,反映出德国对美国傲视盟国态度的愤怒。(注:德国之声:“ 伊拉克之战,德国对美说不”。http://dw-world.de/02-9-7.)

(二)就利益层次来讲,德美之间出现诸多战略分歧。以欧洲政策为例,如上所述,建 设一个“强大的欧洲”符合德国的根本利益,为此德国付出很大代价推进欧洲一体化进 程。美国虽然声称支持欧洲一体化发展,但决不允许欧洲强大到可以挑战美国“生死攸 关的利益”和单极霸权的地步,不能允许欧洲建立独立的防务力量,不能允许欧洲成为 “世界强大的一极”,因此对德国和欧盟的发展始终抱有戒心。不久前美国策划“新旧 欧洲”的分裂,就是遏制欧盟发展的战略举措,这种立场必然损害德国外交战略的核心 利益,引发德国的强烈反弹。

再如,德美两国在对外利益结构上也存在很大差异。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 量,目前军费开支达到3646亿美元(相当于后边12个军事大国的总和),军事工业和军事 集团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举足轻重,采用战争手段不仅容易达到战争目标,而且可以为军 工集团和相关利益集团带来巨大好处,因此“偏好使用武力”。德国出于对战争的反思 和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理解,重在发展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军火工业力量相对弱小且 对政治影响力有限,在外交上多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对使用军事力量非常谨慎并有 严格限制。

(三)从战略理念来看,双方差异极为深刻。德美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对世界的认识 和感受也有很大不同。美国主要从自身的全球战略角度看待问题,现实主义及其变种是 其主要外交理念,外交政策强调力量、利益和维护霸权。美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通过军事 扩张获益的国家,目前又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加之高科技战争带来的“零伤亡” ,因此民众比较能够接受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倾向通过“预防性打击”把恐怖主 义威胁阻止在国门之外。德国外交政策深受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影响,注重发展经济竞 争力,信奉相互依存理论,强调建立网络状安全结构,它所提出的“多极世界”、“多 边主义”、“文明国家”、“国际关系文明化”等一系列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与美国的 “世界秩序观”存在巨大鸿沟,致使德美对制定全球制度的分歧增大,由此引起双方在 战争与和平、多极与单极、多边与单边等一系列“国际政治顶尖级”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揭示出德美战略分歧的深层根源。由于二战的特殊经历,德国人对战争特别敏感,对 战争的反思也比较深刻。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战后德国社会形成的普遍共识。近期 ,德国国内对历史学家约尔格·费里德里希的新书《火灾,1940—1945年空袭战中的德 国》进行了热烈讨论,人们对以“正义战争”为由带给民众的灾难表示深深的遗憾,希 望当代世界不再重演历史悲剧。(注:Jorg Friedrich,Der Brand:Deutschland im Bombenkrieg 1940-45,Propylaeen Verlag,2002.)这一讨论加深了民众中的反战情绪。 鉴于历史原因,德国高层注意在军事安全领域进行自我约束,例如军事上纳入北约一体 化、放弃制造和拥有ABC武器等,形成一种“军事克制文化”。德国驻华大使薄德磊称 “像德国这样的非军事国家,从根本上对动用武力持怀疑态度,它更倾向于使用政治手 段来解决冲突。”(注:“Einige Gedanken zur deutschen Aussenpolitik”,Rede des deutschen Botschafters Joachim Broudré-Groeger vor der Zehnten Jahrestagung der Chinesischen 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land-Studien,29.Oktober 2002 in der CASS.)因此,德国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使用军事手段不仅是不 必要的,而且是不公平的。

(四)还应考虑两国领导人以及内政因素。其一,施罗德公开反战有大选考虑。据德国 有关材料透露,施罗德竞选班底在认真研究选民对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的态度后得出结 论,德国选民中反战情绪非常强烈,打反战牌可以扭转大选前社民党落后的颓势。(注 :Joachim Riecker,“Schroeder und der Irak-Krieg”,Die Neue Gesellschaft,Frankfurter Hefte,Nr.12,2002.)这一建议成为施罗德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公开与美对 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社民党在伊问题上坚持反战立场的国内因素。其二,内外严峻 局势限制了德国政府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努力。大选后,施罗德政府几次谋求改善对美关 系,但美国在对伊动武问题上咄咄逼人,进一步激起了德国民众对布什政府的反感。据 德国《明镜》周刊民意调查,53%的人认为美国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远远超过伊 拉克的28%和朝鲜的9%,(注:“Gespaltenes Verhaeltnis”,Der Spiegel,8/2003.)把 德美关系恶化归咎于布什本人的也占50%。(注:Peter Rudolf,“Krise der deutsch-amerikanischen Beziehungen?”SWP-Aktuell 51,November 2002.)与此同时,德国经 济形势严峻,失业率攀高不下,改革四处碰壁,红绿政府民意持续走低。在内外压力下 ,施罗德政府只能在比较得人心的伊拉克问题上坚持反战立场,这就缩小了与美国改善 关系的余地。第三,美国的强硬立场迟滞了德美关系的改善。施罗德在公开反战的同时 ,也强调德美关系基础稳固,注意给德美关系改善留有余地,在大选后多方努力寻求与 美和解。然而布什政府对施罗德极为恼火,对德态度非常强硬,几乎没有留给德国回旋 的空间。施罗德、菲舍尔等人也决非能够一压就垮的人,他们在60年代就参加过反美学 生运动,执政后又以重扬德国人自信心为己任,对美国霸权“敢怒敢言敢顶”,不会跪 下对美求饶。美国还在不同场合表态支持德国在野的亲美势力,对红绿政府打压拆台, 从而增加了彼此的恶感。

三 德美战略矛盾的影响与评估

二战后,德美战略同盟关系一直是大西洋联盟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因此,在揭 示德美战略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们目前仍然存在的、广泛的利益一致性,以及相互 之间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德美战略矛盾的激化,势必对欧美关系、西方联盟内部的 关系、欧洲一体化建设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全面看待德美双边关系。经过此次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对峙,德美关系可以说受到 了严重伤害。其间双方都有一些过激的言词,施罗德在公开场合把布什形容成是一个“ 爱好开枪的德克萨斯牛仔”,(注:德国之声:“美国大哥对德国小弟有点烦”,http://dw-world.de/02-8-20.)德国前司法部长格梅林把布什类比为希特勒。(注:德国之声 :“大选的输家,德国司法部长下台”,http://dw-world.de/02-9-24.)作为反击,美 国报刊对德国“忘恩负义”大加鞭挞,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甚至把德国与古巴和利比 亚等“流氓国家”相提并论。(注:Interview,“Gilt Deutschland in Amerika als Schurkenstaat?”Die Zeit,07//2003.)基辛格警告说,德国对美态度是民族主义情绪 上升的结果,告诫欧洲要警惕“新的德意志道路”。(注:Peter Rudolf,“Krise der deutsch-amerikanischen Beziehungen?”SWP-Aktuell 51,November 2002.)甚至有观 点认为,德美关系已经到了“难以修复的地步”。(注:江建国:“德国这面镜子”, 《人民日报》2003年3月3日。)这些观点不无道理,通过这次较量,美国对德国形成了 深刻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是基于情感、利益和战略理念分歧之上的,因此德美关 系决无可能回到以前,修复如初。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夸大德美矛盾,“德美之间已 经从朋友变成敌人”的说法过于极端。(注:Karen Andersen,“Freund oder Feind?” Der Spiegel,40/2002.)从全局来看,德美关系并未脱离盟国关系的轨道,双方的各种 联系仍非常密切:(1)德美冲突主要涉及安全、全球治理等国际事务层面的战略问题, 在维护民主、自由、人权、市场经济等西方基本价值观念上双方并无冲突,在向全球推 广西方基本价值观念和制度方面双方具有高度的战略一致性。就伊拉克而言,法德与美 在促使萨达姆下台,对伊进行民主改造问题上是一致的,分歧只是采用什么手段而已。 德国还对美对伊军事行动提供间接帮助(如对驻德美军基地提供保护,对美开放领空, 为以色列提供爱国者导弹,参加北约对土耳其的空中保护,指示驻科威特德军“狐式” 坦克部队随时为美军和科威特提供防御等),为德美关系缓解留下余地。(2)德美之间在 政治、文化、社会和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年来,德美之间建立了多重交往联系 机制,各阶层互动十分频繁,基础较为牢固。二战后,美国在改造德国方面颇著心机, 在德国政经商军界以及民间培植了浓厚的亲美情结,特别是西部民众普遍对美国抱有好 感。虽然多数民众支持施罗德政府的反战立场,但反战不可简单等同于反美,大部分人 是在抗议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和极端黩武主义,在他们心目中,布什政府与“美国”的 概念还是有些差距。近来,德国学界和舆论界对施罗德的美国政策多有指责,他们不满 施罗德采取公开与美对抗的方式,要求施罗德采取措施弥补德美关系。反对党更是直接 指责施罗德的对美政策,认为施罗德应对德美关系恶化负责任。(注:Ansgar Graw,“Merkels Mission:Retten,was zuretten ist”,Die Welt,24,Februar2003.)(3)德美之 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也会制约德美矛盾的发展。目前德国出口的10%输往美国,美国是德 国在欧盟以外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两国的相互投资达到的2200亿欧元。在德国有2000家 美国公司,就业人数为50万人。德国在美国有约3000家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 注:德国之声:“战争对德美经济的影响”,http://dw/world.de/03-2-17.)德美关系 紧张后,美国以减少给德国公司的订货相要挟。代表德国经济的组织——德国工业联合 会立即发表声明,公布了德美四项从战略上加强双边经济关系的活动项目,以保持同美 国关系的稳定基础。经过对德美关系的综合研究,德外交智囊提出了日后德美关系的三 项战略原则:即连续性、平衡双边关系和合作抗衡原则:既承认美国的大国领导权,又 寻求盟国内部关系平等化;既反对美国任意诉诸武力破坏西方整体利益,又不让美国对 世界事务袖手旁观。希望通过“斗争”、“协调”等手段,使美国成为一种“善意的领 导力量”。(注:Peter Rudolf,“Krise der deutsch-amerikanischen Beziehungen? ”SWP-Aktuell 51,November 2002.)

(二)德美战略矛盾对西方联盟及世界格局的影响。(1)在西方联盟内部形成了“不同理 念”的两大派别。德国的“反战观”、“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全球治理观” 代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或“自由民主主义”一派的治理理念,它们与美国及其追随 者主张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黩武主义、民主帝国主义尖锐对立,在西方国家内部形 成了不同理念的两大派别。鉴于两大派别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存在根本性的战略 理念分歧,以德法为首的“欧洲新观念派”与以美为代表的“霸权旧观念派”的碰撞会 时时发生。(2)对欧美关系的影响。美国以“是否支持美国动武”为线,下重手分裂欧 洲,纵容欧洲18国先后发表亲美声明,告诫德国与美对立将在欧洲陷于孤立。(注:Karen Andersen,“Freund oder Feind?”Der Spiegel,40/2002.)事实上,随着近年来 欧洲一体化取得越来越大的进展,美国对欧洲的担忧与日俱增,相当一批学者认为一个 统一强大的欧洲将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对欧制约理论逐步抬头。此次美国国防部 长提出“新欧洲”和“老欧洲”,决非一时兴起,而是反映了美国鹰派势力对欧洲的一 种新的政策取向。有些舆论认为,为了彻底摆平德法代表的“老欧洲”,美国会在对伊 作战后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扶植欧洲亲美势力特别是东欧国家与德法抗衡,扭转欧 洲一体化方向,弱化欧洲“独立”观念,继续保持欧洲对美国的依附。无论这种意见是 否有道理,美国对欧洲政策的调整是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在处理欧洲内部关 系和欧美关系方面必然也会有大的调整。首先,德国会下力气整合欧洲内部,制止美国 进一步分化欧洲。如强调欧洲共同利益,重新调整与英意等欧洲大国的关系,加强协调 ,减少分歧,继续推动欧盟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使欧盟真正向世界独立一极的方向发 展。其次,德国会更加重视东欧国家,改进东扩政策,争取东欧国家人心,把东欧地区 真正纳入欧盟势力范围。第三,德国在防范美国的同时,会努力调整欧美关系,使之向 良性方向发展。德外长菲舍尔告诉美国:“欧美盟友关系不能放弃”,“一个强大而不 是弱小的欧洲才是美国可以信赖的朋友。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解决伊拉克问题,但 是和平重建需要联合国,需要盟友,当然首先是欧洲。”(注:Interview von Bundesaussenminister Fischer mit der Wochenzeitung Die Zeit u.a.zu Irak und zu den transatlantuschen Beziehungen,am 20.02.2003.)总之,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 ,欧美将着力调整彼此的关系。但调整方向主要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如美国刻意要 压制、分裂欧洲,西方联盟的最后分裂就难以避免。(3)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德国在伊 拉克问题上与法国联手,共同制衡美国的单边主义,在欧洲和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民众以不同形式呼应德法对战争与和平、联合国作用、多极世界、 反对霸权的主张,在全球范围形成了一个二战以来罕见的和平主义运动,对美国单边主 义形成了有效遏制,使得美国对伊战争一再推后,显示了二战后世界人民对联合国宪章 和国际关系准则的认同。这种理念和力量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塑造意义深远。在这次大较 量中,德国在联合国、德法俄反战轴心、北约内部德法比集团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有 效地推动了多边力量与美国单极霸权的抗衡,是当前国际格局主要参与者之一,表明德 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地位有所上升。无论如何,德国与法国的结盟,德法与俄国的 连手,欧洲国家的“分裂”,北约内部的争吵,都预示着大国之间组合方式的变化,对 未来国际格局走向将产生深远影响。

标签:;  ;  ;  ;  ;  

当前美德战略矛盾分析_美国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