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际储备的历史演变与结构优化_国际储备论文

新中国国际储备的历史演进及结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结构优化论文,历史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2)05-0143-08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那部分流动资产。自从进入信用货币制度体系后,国际储备资产就成为信用货币币值稳定的物质保证。世界范围内,从国际储备资产的演变来看,其构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一战之前的金本位时期,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英镑;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则主要是黄金、英镑、美元、法郎等关键货币;二战后,国际储备资产主要由黄金、美元构成,1977年后又增添了GDR(General Drawing Right,普通提款权)、SDR(Special Drawing Right,特别提款权)等。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元与马克的崛起,国际储备货币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进入21世纪,马克被欧元所代替,国际储备货币变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黄金和外汇储备一直是各国国际储备的主要内容。新中国的国际储备资产也主要由外汇储备与黄金储备构成。本文拟分四个时段分析新中国国际储备资产的历史演变,并从长时段视角来讨论中国国际储备的结构优化问题。

一、极度匮乏期(1949~1973)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继承的是极其匮乏的国际储备。这种局面的产生一方面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期饱受列强的欺凌,通过贸易逆差以及其他途径外流的贵金属非常多。据统计,仅1932~1936年间,中国就有共计价值近10亿关两的金银净流往国外。①而根据《黄金武士》中所提供的档案数据,二战期间,日本仅从南京掠走的黄金就超过6000吨。②另一方面,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全面溃败之际,曾于1948年冬和1949年2月,分两次将剩余的257万两黄金运往台湾,外汇储备更是全部被转移。③另据吴兴镛在《黄金档案》里引用台湾“中央银行”档案的记载:从1948年底开始,国民政府曾分三批向台湾运送黄金。第一批分三次将200.4万两黄金、57.3万两黄金和400万枚银元运往台湾,作为稳定新台币的准备金。第二批分四次将99万两黄金、纯银1亿两、银元3000万枚以及8000万美元运往台湾。第三批将黄金20万两以及纯银1000余万两运往台湾。吴兴镛认为,国民党撤退前夕,将共计约480万两黄金,外汇、纯银折算约合400万两黄金,全部相当于黄金800万两运往台湾。④这部分黄金储备除少量用于军饷外,主要用于货币准备,对稳定台湾局势、振兴台湾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大陆,人民政权接管时只有黄金6180两,白银29979两,银元1546643枚,美钞8678美元,英钞153英镑,港币38852港元,以及少量的加币、澳币和菲币。⑤经过三年的积累与生产,1952年,国家的黄金储备仅有500万盎司,约合156吨。在此后的16年里,大陆的黄金储备都维持在一百多吨的水平上。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年大饥荒,需从国外进口粮食等物资,多用黄金进行国际支付。1962~1964年间,中国的黄金储备不断下降,跌至历史最低点93.3吨。

1965年后,国家开始重视黄金生产,源自国内积累的黄金储备开始增多。1968年,我国又从国外购入黄金62吨。经过国内国外的双重累积,到70年代初,黄金储备已达280吨。从表1可以看出,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里,国家黄金储备持续慢速增长,一直没突破300吨。由于面临着国际上的经济封锁,外汇储备的获取渠道极少。相对于外汇储备的不易获得,黄金在管制生产与流通体制下更容易获取,除少部分工业用金外,黄金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值得注意的是,“文革”期间,中国黄金储备量巨幅增长。1968年和1971年,我国两次增持黄金400万盎司。1971年后,由于美国政府宣布对外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价开始上涨。1973年3月,我国又增持黄金380万盎司,到1973年底,我国共持有黄金储备280吨。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汇储备也同样匮乏。其时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包围和孤立的外交政策。1949年11月,在美国的牵头下,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该委员会旨在限制向苏联、东欧国家及中国等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其中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东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接着,美国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因为中国的援朝而对中国进行了全面的贸易管制。面对国际经济封锁,我国与西方国家正常的贸易往来中断,仅维持香港地区的部分周转贸易,及与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往来贫乏使得外汇的获取十分不易。

1950年,经过一年的努力积累,新中国拥有了1.5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积累缓慢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小,多数年份不到2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时断时续,负增长年份频出(见表2)。1960年8月,为解决国内粮食危机,中央决定大规模进口粮食。1961~1965年间,我国每年进口小麦500万~600万吨⑧,粮食进口导致1960年后中国的外汇储备随之减少。

从总体上看,1949~1973年间,我国国际储备可谓极度匮乏。尽管实行统收管制,黄金储备的积累一直未能突破300吨;外汇储备方面,由于出口不够稳定,总量也很小,本阶段年外汇储备额最高仅为5.43亿美元。

二、突破性增长时期(1974~1978)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开始突破坚冰。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同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首次访华。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中日邦交先后实现正常化。随着外交关系的恢复与新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遏制逐渐被打破。我国的出口增长迅速,外汇储备加快,黄金重要性淡化。在本阶段里,黄金储备除1974年有所增持外,一直没有变化。而此次增持黄金储备,与陈云的国际战略观有很大关系。

1972年,陈云加入国务院业务组,主抓对外经贸工作。当时国际上,美国政府不堪对外兑换黄金的重负,实行了黄金非货币化。陈云经过对黄金和美元的比较分析,建议把中国当时存在瑞士银行的一批外汇拿出来购买黄金保值增值。李先念副总理接受了陈云的建议,指示有关部门动用外汇购买黄金。1974年,我国从国际金融市场购入黄金118吨,黄金储备增至398吨。建国25年后,我国黄金储备首次突破300吨大关。

再来看本阶段外汇储备的积累与使用情况。突破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封锁后,我国的国际贸易不断扩大。1973年1月,国家计委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时称“43方案”。由于落实“43方案”及动用外汇买入大量黄金等,1973年我国外汇储备有较大幅度减少。从1974年起,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较大增幅,1975~1977年外汇储备持续突破性增长,1976年突破10亿美元大关,1977年突破20亿美元大关。1978年,我国以现汇方式引进了22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宝山钢铁厂一期工程、大庆炼油厂等,我国外汇储备又出现较大幅度减少。(见表3)

1974~1978年,我国国际储备出现突破性增长。黄金储备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以及两次从国际金融市场购入,到1978年时已经累积为398吨。外汇储备的积累起伏较大,一方面与西方国家经济贸易逐渐正常化而得以逐步累积,另一方面多次进口重要设备,加上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多次从国际上购入物资支持灾区复建,因此,到1977年时,作为本阶段外汇储备最高的年份,我国积累的外汇储备仍然不多,仅为23.45亿美元。因外汇资源短缺,国际储备资产仍然以黄金为主。

三、快速增长时期(1979~1990)

本阶段,我国国际储备的积累速度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总体上还是平缓的。

(一)外汇储备方面。1979年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贸体制从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走向允许多种体制经营。相互竞争促使企业的出口能力提高。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对外贸易往来的国家增多,经贸往来的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增加。因此,从本时期起,外汇储备资产的增长呈快速趋势。1983年,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对出口经济是一剂猛药,出口大幅度增加,当年的外汇储备增加到89亿美元。1984年后,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倾向,进口猛增,经常项目出现逆差,致使到1986年,我国外汇储备减少到21亿美元。1988年,经济再次过热,进口快于出口,经常项目逆差,但由于此时国家已开始注意招商引资,外资流入的增加弥补了经常项目逆差,使得1988年、1989年外汇储备在低位维持。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际储备基本上保持在一百多亿美元的水平,说明这段时期的积累速度虽然较改革开放之前有所增加,但增速仍然平缓。1989年和1990年,人民币汇率两次下调,货币贬值推动了出口,同时资本流入平稳增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1990年我国外汇储备迅速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110.93亿美元。

(二)黄金储备方面。1978年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后,黄金市场也在酝酿松动。1979年,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铸造发行纪念币和投资性金币。198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国内销售黄金饰品的通知》,中断20多年的黄金饰品市场重新得以恢复。而与其他经济领域内改革开放的步伐相比较,黄金市场的放开是十分缓慢地进行的。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确认管理金银的主管机关为中国人民银行,对金银实行统一管理、统筹统配的政策。直到下一阶段的1993年,黄金市场才启动改革。与此同时,黄金储备的积累亦慢速进行。从1981年开始的20年间,黄金储备始终保持在395吨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1979~1990年间,我国国际储备可谓快速增长。从国际储备结构上看,外汇储备比重很快超过黄金储备,多数年份外汇储备占总储备的比例高于85%(见表4)。

四、规模猛增及外汇储备畸重时期(1991~20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储备的增长大大提速,从1989年的185.47亿美元,到1996年跨入千亿时代,仅用了7年时间,从千亿进入万亿美元大关也用了7年时间(见表5)。国际储备资产的迅猛增长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到1994年,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创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从1993年到2002年,GDP增长了近3倍。“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2%。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国家领导人对出口创汇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特别是1994年1月我国推行外汇体制改革,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官方汇率大幅下降,大大刺激了出口。汇率并轨后,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规定,除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规定头寸额度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中央银行一般作为市场上的接盘者,买入外汇以积累国家的外汇储备,由此国家持有的外汇规模迅猛增长。1996年12月,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这一时期,国家还出台了各种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这些措施有利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2002年,我国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成为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重要基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促进外汇储备增加。自2002年2月起,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开始贬值,人民币盯住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造成币值低估。升值压力最终促成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国家放弃盯住美元,转盯一篮子货币,同时宣布人民币汇率立即升值2.1%。这次汇率改革使之前豪赌人民币升值的游资获益匪浅。随后几年人民币的汇率走势证明,汇率弹性依然有限。这部分是因为政府一直将维持汇率稳定作为宏观经济目标之一,频频干预外汇市场。人民币升值的市场预期仍然持续。一方面是资本项目顺差。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刺激国际资本继续向我国流动,以谋求人民币升值的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是经常项目顺差。稳定的汇率消除了汇率风险,促进我国的出口增长,外汇收入增加。外汇储备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越日本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又突破2万亿美元,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拥有的外汇储备达3.181万亿美元。外汇持有量连续六年居世界之冠。巨额外汇储备引发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表6来看,2005年汇率改革后,我国汇率水平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外汇储备总量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量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见表7)。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为10.38%。2002年开始,随着入世效应逐步显现,我国外汇储备的积累提速,到2006年突破万亿大关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也突破了20%。到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持有量约占全球外汇储备量的1/3。

巨额的外汇储备还频频引发主要经济体与中国之间的人民币升值战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均出台了刺激出口推动经济复苏的措施。中国作为出口大国,饱受国际压力。美国一直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屡屡胁迫人民币升值;欧盟和日本也敦促人民币升值。

与上一时期的持续慢速增长相比,这一时期前十年中国的黄金储备没有任何增长。整个20世纪90年代里,我国黄金储备一直保持在395吨上。与官方黄金储备的零增长相比,随着黄金饰品市场的试点开放,居民开始持有黄金。此外,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部分国家外汇储备枯竭敲响了国际储备积累的警钟。危机之后,增持黄金储备成为亚洲国家一致的选择。这一时期,我国的外汇储备虽然已达2121.65亿美元,但自2001年起仍适时增持了黄金储备,当年增持105.8吨,2006年又增持近100吨,达到600吨的水平。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并最终拖累全球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凯恩斯主义”再次焕发生机,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复苏,纷纷启动扩张性经济政策,关键货币多因注水而陷入贬值。黄金则因其价值的稳定性优势成为官方和民间保值财富的主要手段。2009年,中国增持黄金454吨,世界排名第8位跃升至第5位。民间对于黄金的需求也处于极端旺盛状态,国际金价均价由2007年的723.6美元/盎司,跃升至2010年的1172美元/盎司。到2011年更创下了1920.94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内金价也在2010年上涨24.89%、2011年上涨了23.23%,达到327.53元/克。

综上,本阶段中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实现了大规模增长,但就国际储备结构来分析,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过度集中于外汇储备资产,尤其是近10年来,这一比重甚至高达99%,完全违背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分散原则。

结语:关于中国国际储备结构优化

国际储备的作用在于: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信用保证。从规模上看,新中国60年来,国际储备资产经历了初期极度匮乏,外交破冰后突破性增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这一增长过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实力。从组成来看,改革开放前黄金储备增长较快,外汇储备几无积累;改革开放之后,黄金储备增速缓慢,仅有三次增持。1978年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外汇储备增速迅猛,从2006年起年年蝉联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结构并不合理,黄金储备所占比例大大低于外汇储备。1990~2010年间的黄金储备平均占比仅为0.94%,大大低于3%~5%的一般标准。从黄金方面来看,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增长量受限于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及生产效率低等因素。从外汇储备方面来看,这是与我国外向型经济格局以及结售汇制度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畸重,尤其是持有过多的美元储备,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我国国际储备结构优化是一种必然。国际储备资产结构优化的一般性原则是:首先是安全性要求,可投资于高流动低风险的金融资产。其次是盈利性要求,可投资于高收益的金融资产和战略性资源储备。在经济稳定运行期,作为生息资产,外汇储备短期收益更高。在经济下行时期,黄金保值优势明显。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全球实体经济远未走出萧条,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持续性也意味着短期内信用货币不可能走出贬值趋势。相比较,黄金因其价值稳定性,表现出了更好的保值增值功能。事实证明,在经济下行期,黄金比其他任何外汇资产更具有保全资产的优势。

黄金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资产和保值手段。美国经济学家伯恩斯坦在《黄金简史》中指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拜占庭币、第纳尔、英镑,都没有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永久的统治地位。当美元或欧元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履行支付工具职能时,黄金也许会再一次充当终极总裁者的角色。”(14)主要发达经济体一直持有充实的黄金储备。传统售金主力——欧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售金力度明显下降。危机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增持黄金储备。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尚未明显复苏的大背景下,适当提升我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的比例是必要的。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庞大,大规模调整储备资产结构,必然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建议循序渐进地减持外汇储备。在增持黄金储备方面,可以采取发展黄金市场促进藏金于民,间接地增持中国的总黄金储备,最终提高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和比重。

注释:

①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②[美]斯特林·西格雷夫、佩吉·西格雷夫:《黄金武士:二战日本掠夺亚洲巨额黄金黑幕》,王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第54页。

③尚明:《新中国金融五十年》,上海:中国财政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④吴兴镛:《黄金档案——国府黄金运台一九四九年》,台北:石英出版社,2007年,第xix页。其中黄金的计量单位两为市两。

⑤尚明:《前进中的金融事业》,上海: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第110页。

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统计资料五十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及中国人民银行历年披露数据。

⑧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579页。

⑨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整理。

⑩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与亚洲开发银行披露的统计数据。

(11)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统计数据。

(12)资料来源:国际外汇管理局网站,Infobank数据库。

(13)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与世界黄金协会披露数据进行整理。

(14)[美]伯恩斯坦:《黄金简史》,黄磊、郑佩芸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8页。

标签:;  ;  ;  ;  ;  ;  ;  ;  ;  ;  ;  

新中国国际储备的历史演变与结构优化_国际储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