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隔离的技术分析与安全模型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苑凯[1](2021)在《三元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及管理系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在各国积极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成为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寿命长、安全性强、能量密度高的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在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其性能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相应的电池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组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是保障电动汽车安全可靠的关键。本文以18650型号的镍钴锰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特性,建立等效电路电池模型,对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和健康状态SOH的估计算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改进非线性卡尔曼滤波算法,得到锂离子电池状态的高精度估计,并针对13串48V的轻型电动汽车应用进行相关电池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首先,通过实验测试对镍钴锰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开路电压、内阻的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精度的电池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其次,针对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算法估计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采用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quare Root Cubature Kalman Filter,SRCKF)估算SOC,仿真结果表明,其精度高、鲁棒性强,估计误差在1%以内,并在SOC估计的基础上,对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SOH展开研究。接着对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分别探讨了电池组监测、不一致性、生命周期信息化和智能诊断的解决策略。最后,针对13串48V电池组的工程应用,采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进行应用层软件和硬件的开发设计。完成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电压、温度和电流的采集功能设计方案,同时,采用高压侧场效应晶体管策略对电池充放电进行控制,提供预充电安全措施,并设计相应的电源管理电路及二级保护电路,为48V轻型电动汽车提供一种低功耗的BMS参考设计。
蔡俊贤[2](2021)在《面向内生安全的网络恶意流量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原始设计主要用于可信环境,侧重于网络的互连,而缺少对网络安全的考虑。伴随着互联网逐渐走向商用,其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而“外挂式”安全机制虽能解决特定安全问题,但却使得网络协议越发臃肿,由此产生了内生安全网络研究。其中,网络流量安全是内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在高效、精确、低成本又兼顾用户隐私的情况下,识别出网络流中的恶意流量显得尤其关键。本文针对内生安全需求,分析了现阶段网络中恶意流量识别的问题与难点,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数据集获取困难问题,本文提出了小样本迁移学习算法EGF(EfficientNet Global Finetune),利用EfficientNet作为骨干模型并结合全局Finetune的迁移学习方法,对比了不同源域数据集预训练的模型权重,随机采样了多种比例的原始数据集中的训练集样本,在同一测试集下进行评测。在USTC-2016流量数据集下,EGF算法利用不同的源域数据进行对比实验分析,结合多种比例的目标域数据采样训练,结果显示EGF在2%目标域数据下能达到91.11%的性能。(2)针对流量数据与模型更新频繁问题,本文提出“蒸馏学习+偏差校正”的增量学习算法 DLDC(Distillation Learning and Deviation Correction),在尽量减少已知类别错误率的情况下,准确率识别出新类别,并随着数据的变化而动态更新模型,缓解了“灾难性遗忘”的影响。实验表明该DLDC算法能够在模型性能下降3%左右的情况下完成模型的更新。(3)针对用户隐私与数据隔离问题,本文提出基于PySyft框架的联邦学习算法Federal-EfficientNet,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在不分享原始数据集的情况下,每个子模型都单独训练独立的数据集最终合并更新模型的参数。本文将Federal-EfficientNet应用到恶意流量检测中,最终实验模拟的50个参与者的联邦学习的结果,比参与者用同样数据集单独训练效果提升13%。本文的这三个研究点解决了如今网络现状下恶意流量识别任务的痛点,为内生安全研究提供了支撑。
陈璐露[3](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王旭[4](2021)在《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承担全球七成以上光伏组件测试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集团)、青海光伏产业科研中心以及国家“领跑者”计划中山西大同的户外实证测试平台等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实证测试平台的发展成熟,也引发了对于微电网中其他关键设备检测的问题研究。本文以交直流混联微网为研究对象,基于分散采集和集中控制原理设计了集实际运行与在线检测为一体的关键设备实证检测平台,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对设备状态及系统能效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建立设备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为其打分定级,实现了并网设备实际运行环境下的性能检测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微电网实证检测意义,同时阐述了混联微电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微电网并网设备的入网检测技术规范及标准,为后续设备检测项目的确定奠定基础。(2)基于交流、直流微电网典型拓扑结构,提出微电网源侧效率分析方法,建立含光伏的交流、直流微电网损耗数学模型,对新能源交、直流微电网进行能效分析,根据直流负荷率与能效损耗的关系,导出不同直流负荷率对应的最佳供电方式;根据光伏变换器、储能变换器、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接入交直流混联微网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并参考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各设备的测试项目;根据检测需求对现有测量仪表的性能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微电网实证检测平台的监测终端进行选型。(3)对交直流混联微网实证检测平台进行现场设备层、通讯层、监控层的设计;基于电科院建立的交直流混联微网示范工程,对光伏变换器、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设计了实证检测平台,并将其集合于同一供电母线,形成了交流母线380V,直流母线±375V的实证测试接口,实现了微电网系统实际运行与实时检测的统一。(4)介绍了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运算步骤,并结合熵权法思想提出了基于改进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通过模糊综合分析确定了可将指标值划分成状态区间的隶属函数,并结合组合赋权法建立了基于改进AHP-熵权法的并网设备模糊综合评估模型。(5)建立了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多因素多层次的性能评估体系,将实际运行测量到的数据代入岭型隶属函数从而形成评判矩阵,运行改进AHP-熵权法组合赋权法的Matlab程序得到综合权重,最后模糊综合评价运算得到混合微电网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的性能表现等级和百分制得分。(6)基于直流750V的供电系统开展实证检测平台实验,利用监控层软件并向主机插入加密锁进行环境开发,建立数据库组态,在全局脚本中对辅助变量进行编程并设计窗口界面,最后运行系统,监控系统界面将各设备信息成功并正确显示出来。
李凌书[5](2021)在《拟态SaaS云安全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将计算、存储等能力从用户终端转移到云服务商的“云端”,大幅减少了用户部署和管理应用的成本。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 S)云作为当前较为成熟的云计算交付模式,具有多租户、透明访问、按需弹性使用、组合服务等特点,同时用户对资源、数据、程序的控制权也转移到了云端。Saa S云在遭受部分传统网络安全威胁和IT系统安全威胁的同时,其多租户共存、功能虚拟化、物理边界消失、内部通信机制暴露等特点,使得Saa S云也面临诸多新型安全挑战。现有Saa S云安全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外挂式安全技术向云上迁移,或是研究云上的动态性机制设计。网络空间拟态防御(Cyber Mimic Defense,CMD)综合利用动态、异构、冗余机制,基于拟态构造、拟态策略产生结构性内生安全增益,实现对拟态界内服务功能的安全防护,近年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将拟态安全防御思想应用于Saa S云场景的研究方兴未艾,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如何建立具有内生安全效用的Saa S云架构,提升云基础设施及Saa S云服务安全性能;2)如何在保证Saa S服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减少因引入安全防御框架、部署拟态伪装等技术对Saa S服务性能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分别针对Saa S云内生安全架构、拟态Saa S服务部署及拟态伪装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基于动态异构冗余(Dynamic Heterogeneous Redundancy,DHR)架构,提出一种基于Kubernetes的拟态化Saa S云内生安全架构。面向可实现性、实现代价以及安全增益对Saa S云系统进行拟态化改造,并基于容器云组合服务的特点设计了三种核心安全机制。然后,在多云融合的场景下,在Saa S服务部署阶段进一步提高拟态系统的异构性,并通过合理选择物理资源以降低业务端到端时延,提出一种基于多云融合的拟态Saa S服务部署方法。最后,针对拟态异构云资源池中的网络嗅探和同驻攻击,综合考虑使用动态迁移、蜜罐部署、指纹修改等方法,分别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博弈的容器迁移与蜜罐部署方法和一种基于指纹匿名的多容器协同拟态伪装方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Saa S云服务攻击面增大、安全管控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拟态化Saa S云内生安全系统架构Mimicloud。首先,基于Saa S云组合服务模式进行二次开发,构建基于DHR模型的拟态化系统架构,利用云计算技术降低拟态技术的实现代价,实现对原有系统的良好兼容与过渡。其次,Mimicloud引入了动态重构、多维重构和交叉校验等安全机制,以消除攻击者获得的攻击知识,防止多个容器因同构漏洞而被攻破,提高Saa S服务的容侵能力。最后,基于排队理论动态分析Mimicloud的服务状态,进而调整拟态轮换策略和服务冗余度,实现安全与性能的折中。基于原型系统的实验测试表明,相较于普通Saa S云系统,Mimicloud可在增加28%的服务延迟成本条件下有效增强Saa S云服务的安全性。2.针对云中同构同源漏洞的威胁和云服务提供商不可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云融合的拟态Saa S服务部署方法PJM。首先,在研究内容1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云部署和碎片化执行提高拟态Saa S系统的异构性,利用云中的异构池化资源配置和动态调用分配机制,使得攻击者难以掌握跨平台拟态服务的变化规律并找出可利用的脆弱性条件。其次,将Saa S业务的部署过程建模为一个虚拟网络映射问题,提出容器同驻惩罚机制和多云部署奖励机制,通过优选合理的异构云基础设施来减少攻击者逃逸的可能性。最后,为减少拟态机制和数据跨云传输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近端策略优化的拟态化虚拟网络功能映射算法PJM。实验结果表明,多云部署的拟态Saa S服务可使攻击成功率下降约80%,所提算法PJM通过优化映射策略,较对比算法可降低约12.2%的业务端到端服务时延。3.针对Saa S云服务容易遭受容器逃逸、侧信道等同驻攻击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迁移和虚假信号的容器拟态伪装方法CDMFS。首先,通过环境感知和自身形态的迭代伪装来造成攻击者的认识困境,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欺骗的容器拟态伪装方法,提高云系统的“测不准效应”。其次,综合利用移动目标防御、蜜罐等技术进行防御场景重构,降低攻击可达性,并诱使攻击者入侵蜜罐容器,进而暴露出更多的攻击意图和手段。最后,建立信号博弈模型对攻防双方的行为及收益进行均衡分析,为选择最优的拟态伪装类型和防御时机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降低同驻攻击达成的概率,较对比算法获得约19%的防御收益提升。4.针对攻击者通过多维指纹信息交叉验证来锁定攻击目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指纹匿名的多容器协同拟态伪装方法CFDAA。首先,在研究内容3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Saa S云服务拟态伪装的欺骗性,通过修改云资源池中容器的指纹满足匿名化标准,制造虚假的云资源视图,提高攻击者网络侦查与嗅探的难度;其次,通过建立容器指纹数据集的语义分类树,对容器指纹修改开销进行量化评估;最后,为实时在线处理快速大量实例化的容器,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流匿名的动态指纹欺骗算法,通过时延控制和簇分割对容器指纹修改策略和发布时限进行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额外时间开销可控的情况下,显着提高攻击者定位目标云资源所需的攻击开销。
葛丽萍[6](2020)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身房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增强,人们在健身上投入的费用逐渐增多。健身成为获得健康的一种方式,各种规模的健身房随之出现。然而,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可投入健身的时间有限。在智能手机普遍推广前提下,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健身房行业相结合的管理系统成为可能。本系统用于管理中小型健身房的基础设施及健身服务,同时满足不同顾客在线查看健身房基础设施使用情况、预约健身服务。系统在保证系统功能完整、操作简洁易用的基础上要注重隐私保护与透明化管理相结合,而且也要考虑健身房使用者广泛性,系统应兼顾不同手机型号、不同操作系统及对手机熟练程度不同的各种用户。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身房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走访调查多个中小型健身房,以访谈、调查问卷、报表分析等方式收集了中小型健身房实际管理情况及会员健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健身服务方面的需求。(2)在需求分析阶段使用UML构造软件需求模型。以用例图描述系统使用者和需求的关系,采用流程图描述系统对象之间的动态关系,采用E-R图描述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将系统用户划分为系统管理员和会员两类,分别通过电脑浏览器和手机微信小程序/APP的方式登录系统。系统管理员在电脑上登录系统后,管理用户信息,记录健身房内的器械、课程信息;会员登录系统后查看健身房使用情况,在系统中预约课程。(3)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功能模块的概要设计。系统以电脑端、移动端两种方式实现。电脑端基于B/S模式,采用J2EE服务端架构,按照分层的思路将系统整体划分为3层:用户界面层、逻辑处理层和数据层。移动端由发布为微信小程序/APP的界面展示和部署在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接口组成。(4)在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对系统界面展示风格、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详细设计。系统实现编码语言选择为java,以Spring Boot集成SSM框架的方式提高开发效率。数据库采用My SQL以保证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保证数据安全。(5)在系统实现过程中以单元测试的方式保证每个系统功能的正确性。系统开发完成后采用黑盒测试的方式,以系统整体测试用例为指导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测试。
周怡燕[7](2020)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安全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因素或者恶意的攻击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确保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及业务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及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戴传浩[8](2020)在《基于XBee3的矿用低功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开采这种工况环境复杂的采矿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加快推进煤矿开采的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建设,需要在煤矿井下安装种类繁多的传感器和智能化设备,而这些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所获取的数据为煤炭开采、工作计划制定、环境状态监测提供了稳固的数据基础,所以如何对煤矿井下产生的数据进行稳定高效的采集、传输、分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XBee3模块的矿用低功耗数据采集系统,为“智慧煤矿”的建设提供底层传感器数据感知和数据传输通道。首先,对煤矿井下数据采集的功能需求及现场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及嵌入式技术等制定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为了降低系统的功耗,保障无线通信的稳定性,选用XBee3模块作为智能终端的主控模块,搭建覆盖综采工作面的簇状拓扑结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对煤矿井下液压支架油缸压力和护帮板位置的数据采集;为了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功能完整性,选择STM32L431RCT6低功耗单片机作为协调器的主芯片,将接收到的数据分析后通过以太网或CAN总线通信技术上传至数据监测分站或云端,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时显示。对整个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设计后,使用XCTU软件对通信质量、距离和数据传输速率进行联机调试,使用CANScope、示波器和绝缘耐压仪等设备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功耗低、安装方便、兼容性强、通信距离远、通信信号质量稳定等优点,能够实现对煤矿井下数据信息的采集、转发、显示、备份存储和超限报警等多种功能,为煤矿井下安全高效的生产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
霍贝贝[9](2020)在《基于RFID的车间智能工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工业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具种类逐渐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工具成本与工具基数也不断增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如何让工具管理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中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车间工具管理现状,针对目前车间现场工具遗失频繁、借用归还过程复杂、工具盘点耗时长、工具丢失定责难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对工具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了基于RFID的车间智能工具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分为智能终端设备(智能工具车)和远程管理系统两大部分。智能工具车作为系统的智能终端,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其核心是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和工具车硬件控制电路的设计。人机交互界面通过Android操作系统实现,硬件电路主要包括Cortex-A17套件开发板、RFID读写器控制模块、锁控板控制电路以及其他外设电路组成。该智能工具车具有工具行迹管理、自动实时上传工具借还记录、快速实现工具盘点、逾期未归还报警等特点,实现对现场工具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简化借还方式与坏件报备方式、减少工人盘点的劳动量。远程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以ASP.NET为系统开发架构,采用Java Script脚本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实现在移动设备中通过浏览器实时查询智能工具车的功能,使得管理者轻松获取一线车间智能工具车的操作数据,将工具最大限度保持在可控状态、尽量减少工具丢失,从而降低资产损失,降低企业成本。智能工具管理系统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工具借还、盘点、报备等功能的智能化管理。经过实际工程测试,系统效果良好,在RFID读写的准确性、人机交互的友好性、工具借还和盘点的响应速度等方面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对提升车间工具管理效率,进而保证企业生产高效、安全的进行,有着积极的作用。
梁亚从[10](2020)在《基于5G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故障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时代,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将广泛应用到各个垂直行业。大规模机器类通信中设备种类多样,复杂度低,连接密度大,可以支持需要大规模部署MTC设备的行业应用,比如医疗体域网。但是大规模MTC设备组成的医疗体域网络中,由于医疗传感设备体积小,资源受限等原因容易出现故障节点。故障节点不仅导致网络中数据传输受阻,而且会产生偏离生命体征值的错误测量即故障数据。这对于依靠数据进行病人生理状况判断的医疗远程诊断或医疗监测来说,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医疗体域网中的故障检测技术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面向基于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场景,围绕医疗体域网中出现的故障数据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故障检测的医疗网络分簇方案,提出了利用生理数据相关性进行故障数据预测,以及进行故障数据分类的故障检测方案,在降低虚警率的同时提高了故障检测准确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医疗体域网中MTC设备能量受限问题,面向mMTC的医疗体域网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故障检测的医疗网络分簇方案,其中对能耗敏感型的穿戴式传感器和植入式传感器进行了优先级划分工作,并根据转发设备的复杂度进行了中继转发方式的选择,以降低医疗传感器在分簇工作以及数据转发中的能耗。其次,针对故障数据检测以及故障数据被剔除后生理数据缺失的问题,提出基于高斯回归过程的故障数据检测方案。利用生理数据相关性,预测相应的生理指标值,并根据预测结果与动态阈值进行对比,对故障数据实现分类。该方案考虑了检测结果对于医疗诊断的影响,将生理参数真实值尽可能地还原,并对病患的身体状况依据生理数据做了初步判断。仿真结果表明,该故障检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并降低虚警率。最后,针对故障数据特征复杂以及故障数据先验知识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故障数据检测方案。在方案中,采用了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算法,并调整聚类算法参数分类出具有不同数据特征的故障数据,以达到提高检测精确度的目的。此外,利用数据聚类确定了不同故障类型的概率值,对结果分类为故障和非故障概率值相近的向量进行标注,做进一步判断处理,以提高检测准确率。仿真结果表明合适的聚类参数能够增加正例概率值,且系统检测准确率与单纯的预测算法相比得到了提升。
二、网络隔离的技术分析与安全模型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隔离的技术分析与安全模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元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及管理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新能源汽车 |
1.1.2 锂离子电池 |
1.1.3 电池管理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三元锂离子电池特性分析及模型建立 |
2.1 三元锂离子电池测试及特性分析 |
2.1.1 锂离子电池容量测试 |
2.1.2 开路电压测试 |
2.1.3 内阻特性 |
2.2 锂电池模型分析及建立 |
2.3 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辨识 |
2.3.1 参数在线辨识 |
2.3.2 在线参数辨识结果 |
2.3.3 参数离线辨识 |
2.3.4 离线参数辨识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锂电池状态估计算法研究 |
3.1 荷电状态估计算法 |
3.1.1 SOC估计分类 |
3.1.2 SOC估计算法优缺点对比 |
3.1.3 基于模型的SOC估计方法 |
3.2 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原理及步骤 |
3.2.1 非线性高斯滤波递推公式 |
3.2.2 CKF算法 |
3.2.3 SRCKF算法 |
3.3 SOC估计算法仿真验证 |
3.4 锂电池健康状态估计 |
3.4.1 State of Health估计方法 |
3.4.2 基于SOC估计值的可用容量估计 |
3.4.3 基于SOC估计值的内阻估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MS技术分析与策略研究 |
4.1 基于AUTOSAR的 BMS开发 |
4.2 BMS的主要功能 |
4.3 BMS关键技术分析与解决策略 |
4.3.1 电池组电压电流测量问题分析 |
4.3.2 电池组状态估计分析 |
4.4 电池组生命周期信息化与智能诊断 |
4.4.1 锂离子电池数据存储 |
4.4.2 锂离子电池数据传输方式 |
4.4.3 锂离子电池智能诊断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BD技术的BMS软硬件设计 |
5.1 BMS应用层软件开发设计 |
5.2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2.1 BMS硬件拓扑架构 |
5.2.2 模拟前端电路 |
5.2.3 高压侧MOSFET保护电路 |
5.2.4 电源管理电路 |
5.2.5 二级保护电路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2)面向内生安全的网络恶意流量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创新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流量分类和恶意流量识别技术 |
2.1.1 基于规则的流量识别方法 |
2.1.2 基于机器学习的识别方法 |
2.1.3 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方法 |
2.2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
2.2.1 深度学习简介 |
2.2.2 迁移学习简介 |
2.2.3 增量学习简介 |
2.2.4 联邦学习简介 |
2.3 恶意流量数据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数据集获取困难的小样本迁移学习恶意流量识别算法 |
3.1 问题描述 |
3.2 相关研究 |
3.3 基于EicientNet的全局微调迁移学习算法 |
3.3.1 算法整体框架 |
3.3.2 流量预处理流程设计 |
3.3.3 骨干网络模型EicientNet选型设计 |
3.3.4 迁移学习策略设计 |
3.4 EGF算法模型实验方案设计 |
3.5 EGF算法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5.2 EfficientNet和LeNet的迁移学习性能对比 |
3.5.3 不同源域数据对迁移学习性能的影响 |
3.5.4 目标域数据量大小对迁移学习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流量更新的增量学习恶意流量识别算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相关研究 |
4.3 基于蒸馏学习和偏差校正的增量学习算法 |
4.3.1 算法整体框架 |
4.3.2 损失函数设计 |
4.3.3 全连接层偏差校正方案设计 |
4.4 DLDC算法模型实验方案设计 |
4.5 DLDC算法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5.2 增量学习与联合训练的性能对比 |
4.5.3 旧数据比例对增量学习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用户隐私保护的联邦学习恶意流量识别算法 |
5.1 问题描述 |
5.2 相关研究 |
5.3 基于EfficientNet的联邦学习算法Federal-EfficientNet |
5.3.1 算法整体框架 |
5.3.2 基于PySyft的联邦学习模拟worker架构设计 |
5.4 Federal-EfficientNet算法模型实验方案设计 |
5.5 Federal-EfficientNet算法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5.2 Federal-EfficientNet与普通深度学习性能对比 |
5.5.3 Federal-EfficientNet联邦学习算法中work数量对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
2.3.1 心理认知 |
2.3.2 社会空间 |
2.3.3 历史文脉 |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混联微电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微电网并网设备相关检测规范和标准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电网能效及检测技术分析 |
2.1 含新能源的交、直流微电网能效比较 |
2.1.1 含新能源交、直流微电网系统 |
2.1.2 系统损耗率 |
2.1.3 结果与分析 |
2.2 微电网关键设备测试技术 |
2.2.1 光伏逆变器测试技术 |
2.2.2 储能变换器测试技术 |
2.2.3 母线接口变换器测试技术 |
2.3 监测终端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并网设备检测平台设计及研究 |
3.1 检测平台架构设计 |
3.1.1 现场设备层 |
3.1.2 网络通信层 |
3.1.3 监控层 |
3.1.4 交直流混联微网系统 |
3.2 微电网各测试接口设计 |
3.2.1 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检测平台 |
3.2.2 光伏逆变器检测平台 |
3.2.3 交流380V母线各测试接口 |
3.2.4 直流母线各测试接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网设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
4.1 改进层次分析法 |
4.1.1 一般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1.2 改进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4.2 改进层次分析法-熵权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组合赋权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1 模糊数学基本知识 |
4.3.2 隶属函数确定 |
4.3.3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步骤 |
4.3.4 评价结果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AHP法-熵权法的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综合性能评估 |
5.1 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评判因素确立 |
5.2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指标集的建立 |
5.2.2 指标标准化处理 |
5.2.3 隶属度确定 |
5.3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5.3.1 项目层及子项目层权重系数分析 |
5.3.2 指标层权重系数分析 |
5.4 模糊综合评价 |
5.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3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检测平台实验 |
6.1 实验平台介绍 |
6.2 开发系统 |
6.2.1 数据库组态 |
6.2.2 全局脚本 |
6.2.3 窗口 |
6.3 运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表A.1 交流测量仪表 |
表A.2 直流测量仪表 |
表A.3 无线测温装置 |
附录 B |
表B.1 380V/±375V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检测报告 |
表B.2 380V/±375V光伏逆变器检测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拟态SaaS云安全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云计算简介 |
1.1.2 SaaS云 |
1.1.3 SaaS云安全问题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传统SaaS安全防御技术 |
1.2.2 新型安全防御技术 |
1.3 课题提出 |
1.3.1 SaaS云与拟态架构的兼容性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拟态化SaaS云内生安全系统架构 |
2.1 引言 |
2.2 系统架构 |
2.3 核心安全机制 |
2.3.1 执行体动态重构 |
2.3.2 执行体多维重构 |
2.3.3 多执行体交叉校验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实验环境设置 |
2.4.2 基于Matlab的仿真评估 |
2.4.3 基于Kubernetes的系统实际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云融合的拟态SaaS服务部署方法 |
3.1 引言 |
3.2 威胁分析 |
3.3 面向多云融合的VNE模型 |
3.3.1 总体概述 |
3.3.2 虚拟网络映射问题 |
3.3.3 拟态化虚拟网络映射模型 |
3.4 基于近端策略优化的MVNE算法 |
3.4.1 智能体的交互环境 |
3.4.2 算法框架 |
3.4.3 神经网络构造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环境与参数设置 |
3.5.2 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动态迁移和虚假信号的容器拟态伪装方法 |
4.1 引言 |
4.2 威胁分析 |
4.3 理论基础及框架 |
4.3.1 总体概述 |
4.3.2 实现框架 |
4.3.3 关键安全模块 |
4.4 基于信号博弈的拟态伪装方法 |
4.4.1 博弈模型 |
4.4.2 博弈均衡分析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环境与参数设置 |
4.5.2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指纹匿名的多容器协同拟态伪装方法 |
5.1 引言 |
5.2 威胁分析 |
5.3 理论基础及框架 |
5.3.1 总体概述 |
5.3.2 实现框架 |
5.3.3 安全性的理论基础来源 |
5.4 基于容器指纹匿名的拟态伪装模型 |
5.4.1 数据流匿名 |
5.4.2 指纹修改开销 |
5.5 基于聚类的指纹匿名欺骗方法 |
5.5.1 算法设计思想 |
5.5.2 算法实现 |
5.5.3 复杂度分析 |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1 环境与参数设置 |
5.6.2 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身房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面向对象和UML建模 |
2.2 相关技术 |
2.2.1 基于J2EE的服务端相关技术 |
2.2.2 WEB前端相关技术 |
2.2.3 移动端相关技术 |
2.2.4 项目管理工具 |
2.3 开发工具 |
第三章 健身房管理系统分析 |
3.1 功能需求 |
3.1.1 总体需求分析 |
3.1.2 课程管理 |
3.1.3 用户管理 |
3.1.4 基础管理 |
3.1.5 会员管理 |
3.1.6 辅助管理 |
3.2 非功能需求 |
3.2.1 非功能性需求描述 |
3.2.2 系统指标 |
3.3 小结 |
第四章 健身房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功能结构 |
4.2 接口概要设计 |
4.2.1 内部接口 |
4.2.2 外部接口 |
4.3 系统技术路线 |
4.3.1 基于SSM的PC端子系统 |
4.3.2 基于uni-app的移动端子系统 |
4.3.3 基于Spring+My Batis的自动处理子系统 |
4.3.4 基于SSM的 WEB接口子系统 |
4.4 用户界面设计 |
4.4.1 概述 |
4.4.2 用户界面设计流程 |
4.4.3 界面设计展示 |
4.5 可行性分析 |
4.5.1 操作可行性 |
4.5.2 技术可行性 |
4.5.3 经济可行性 |
第五章 健身房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5.1 数据库选型 |
5.2 概念结构设计 |
5.2.1 局部E-R模型 |
5.2.2 全局E-R模型 |
5.3 逻辑结构设计 |
5.3.1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 |
5.3.2 关系模式规范化 |
5.3.3 数据库实现的设计 |
第六章 健身房管理系统实现 |
6.1 系统开发环境 |
6.2 PC端子系统主要实现 |
6.2.1 系统登录功能 |
6.2.2 系统首页面 |
6.2.3 会员卡管理模块的实现 |
6.3 移动端子系统主要实现 |
6.3.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6.3.2 系统导航模块实现 |
6.3.3 器械功能实现 |
6.4 自动处理子系统主要实现 |
6.4.1 历史数据自动清理 |
6.4.2 自动通知功能 |
6.4.3 数据库自动备份 |
6.5 WEB接口子系统主要实现 |
6.5.1 内部接口 |
6.5.2 外部接口 |
6.6 系统的安全实现 |
6.7 小结 |
第七章 健身房管理系统测试 |
7.1 测试环境搭建 |
7.2 功能测试 |
7.2.1 测试用例设计 |
7.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3 非功能测试 |
7.3.1 测试用例设计 |
7.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程序清单 |
致谢 |
(7)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网络安全层次体系 |
2 网络安全技术机制 |
3 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
4 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
4.1 防火墙技术分析 |
4.2 VPN技术分析 |
4.3 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技术分析 |
4.4 AAA安全技术分析 |
4.5 数据加密技术分析 |
4.6 防病毒技术分析 |
4.7 系统漏洞修补技术分析 |
(8)基于XBee3的矿用低功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结构 |
2 无线通信技术分析与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
2.1 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
2.2 数据采集系统的方案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协调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3.2 终端设备的硬件电路设计 |
3.3 硬件电路的低功耗设计 |
3.4 PCB设计及工艺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
4.1 协调器的程序设计 |
4.2 终端设备的程序设计 |
4.3 设备软件的低功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及实验分析 |
5.1 无线节点组网通信测试 |
5.2 设备的绝缘耐压测试 |
5.3 设备的电源性能及低功耗测试 |
5.4 协调器的性能测试 |
5.5 终端设备的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协调器电路图 |
附录2 终端设备电路图 |
附录3 协调器PCB电路板 |
附录4 终端设备PCB电路板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RFID的车间智能工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
1.2 车间工具管理现状 |
1.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及关键技术分析 |
2.1 车间工具管理模式分析 |
2.1.1 车间工具类别分析 |
2.1.2 工具流动环节分析 |
2.2 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
2.2.1 系统需求 |
2.2.2 智能工具车需求 |
2.3 RFID技术研究 |
2.3.1 RFID基本工作原理 |
2.3.2 RFID超高频近场天线 |
2.3.3 RFID与 EPC技术 |
2.4 其他关键技术 |
2.4.1 物联网平台的构成 |
2.4.2 B/S软件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工具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智能终端设计方案 |
3.3 硬件通信方案选择 |
3.4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4.1 工具入库 |
3.4.2 成品出库 |
3.4.3 报废管理 |
3.4.4 日常借还使用记录 |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E-R模型构建 |
3.4.2 数据库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终端智能工具车设计 |
4.1 工具车车体设计 |
4.2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4.2.1 核心处理器选择与设计 |
4.2.2 模块单元电路 |
4.3 锁控板模块设计 |
4.3.1 模块方案设计 |
4.3.2 硬件电路原理 |
4.4 RFID读写器控制模块设计 |
4.4.1 读写器与天线的选型 |
4.4.2 天线安装位置研究 |
4.5 通讯模块设计 |
4.6 RFID读写器软件接口设计与调用 |
4.6.1 接口结构 |
4.6.2 接口详细说明 |
4.6.3 接口调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智能工具车软件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1.1 应用软件程序框架设计 |
5.1.2 核心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远程管理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
5.2.1 B/S云平台系统结构设计 |
5.2.2 系统首页 |
5.2.3 系统主界面 |
5.2.4 员工管理 |
5.2.5 设备管理 |
5.2.6 工具管理 |
5.2.7 库存管理 |
5.2.8 借出单管理 |
5.2.9 检查单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硬件控制系统测试 |
6.1.1 硬件平台 |
6.1.2 抽屉状态检测与控制测试 |
6.2 人机交互软件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5G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故障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医疗体域网络的故障检测技术分析 |
2.1 医疗体域网络 |
2.2 体域网故障分类 |
2.2.1 节点级故障 |
2.2.2 通道级故障 |
2.3 体域网节点故障检测技术 |
2.3.1 集中式节点故障检测方法 |
2.3.2 分布式节点故障检测方法 |
2.4 基于分布式节点故障检测方式的医疗网络分簇方案 |
2.4.1 分簇方案 |
2.4.2 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疗体域网中的故障数据检测方案 |
3.1 系统模型 |
3.1.1 网络模型 |
3.1.2 系统方案 |
3.2 算法结构 |
3.2.1 预测模型 |
3.2.2 阈值选择模型 |
3.2.3 生理状况判断模型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故障数据检测方案的优化分析 |
4.1 系统方案 |
4.2 算法结构 |
4.2.1 异常实例检测 |
4.2.2 不确定性 |
4.2.3 分类故障数据以及生理异常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网络隔离的技术分析与安全模型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元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及管理系统技术研究[D]. 苑凯. 汕头大学, 2021(02)
- [2]面向内生安全的网络恶意流量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D]. 蔡俊贤.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D]. 王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拟态SaaS云安全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凌书.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6]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身房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葛丽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分析[J]. 周怡燕.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0(07)
- [8]基于XBee3的矿用低功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D]. 戴传浩.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基于RFID的车间智能工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霍贝贝.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10]基于5G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故障检测技术研究[D]. 梁亚从.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