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广东高考政治卷特点及备考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策略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是广东省高考政治科自主命题的第一年。今年的政治科试题在保持了以往高考卷特点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认清高考试题的变化,了解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有助于2006年高考备考。
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2005年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并结合考生答题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以教材为本,突出考查“双基”
近年来,高考命题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相反,考生是否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高考政治科命题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前提,也是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注重考查考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今年政治高考的一大特色。
1.从客观题上看,选项直接采用教材语言或贴近教材语言,考查的内容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如第9题: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
A.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D.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题目,如果对教材熟悉,很容易选出D项。
其它诸如第8、10、11、15、18、22、25、26、32等题,考察的也都是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的教材知识。
既然客观题知识覆盖面比较广,那么要想在客观题上取得好的成绩,前提之一是必须熟悉教材,深刻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力戒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以书为本,全面研读每年《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析、转换、比较以加深理解,将已知知识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述形式,应用于新情景、新材料和新问题中,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死记硬背上。
2.从主观题参考答案的设置上看,与前几年高考政治科参考答案相比,今年的参考答案更加详细、具体,贴近教材。如34题要点(2)“民族平等是指我国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和要点(3)“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实现了平等”出自高三教材第106页。36题要点(1)、37题要点(1)、要点(2)、38题要点(1)、要点(3)、39题要点(1)也皆直接来自课本。这些答案紧扣教材,非常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真正体现了学什么考什么,题在书中,理在书中。
而从考生答题的情况看,不能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失分的普遍原因,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话不会说。例如34题,许多考生都知道考的是“民族平等原则”,但什么是“民族平等”却回答不出来。这就存在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不清的问题。
第二,有话不好好说。同样是34题,对于“民族平等”的表现,许多考生不能用政治术语准确回答,而是凭着模糊的记忆、肤浅的理解泛泛而言,把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等同于“享有”平等,暴露了平时学习不深入,不注意知识的层次性的问题。
第三,有话不全说。如39题第(1)问,只能回答出“两个毫不动摇”,至于二者是什么关系以及该怎么办则回答不出,这是平时学习不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不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的问题。
对此,考生在复习中,既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对所学的概念、原理、观点能够准确地复述,又要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知识网,还要把准确理解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放在知识的整体把握上,注意知识的层次性,以提高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着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考查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005年高考政治广东试卷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借重新课程的理念,强化了对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考查。“问得直接,答得具体”,是2005年高考政治广东试卷又一特色。
从主观题的设问上看,设问直接明了、显性化。如同样是考哲学,2003年38题第(1)问:“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理?”第(2)问:“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2004年38题第(1)问:“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惟一指标?”第(2)问:“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这些设问由于过于宽泛,考生答题时往往采用大包围的方式,把自认为合理的都通通搬上去,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2005年38题第(2)问:“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直接限定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回答,要求很明确、具体,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重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深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提升了能力考查的层次。类似的还有34题的“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什么原则?结合上表加以分析”,35题的“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哪一方面的职能?利率上调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作用?”等。这提示考生在平时训练时,注意“紧扣题意”“紧扣设问”,不要漫天撒网,泛泛而谈。
另外,今年的政治科高考重在考查考生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由此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思维品质。综观2005年高考政治参考答案,可以看到它强化了对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例如39题第(2)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思维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在思维过程中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有效信息的甄别、筛选、合并、加工、转化和再生,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观点统帅材料,材料印证观点。而从考生回答上看,要么是抛开材料,进行空洞的理论堆砌,要么是简单的材料复述,既没有层次,也不讲角度,或者是词不达意,观点和材料互不印证。
因此,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两种能力培养:一是培养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对有效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要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通过限时训练,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反复练习,提高解题的思维能力,达到高考的要求。
三、以问题为中心,将显性热点问题进行隐性化、主题化处理
政治试题不回避热点,但2005年政治高考广东试卷采用了显性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方法。如果仅从题面上看,许多考生都有一种陈旧感。其实不然,试题对重大事件的考查是通过考生扎实的知识底蕴折射出来的,通过考生对题目内涵的深刻领悟而实现的。
如36题考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问题,折射的热点是政治文明建设问题;38题考的是扶贫问题,折射的热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等。
而且综观整份试卷,尤其是主观题,不难发现,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卷的灵魂,是贯穿全卷的红线,这就扣住了时代的最强音。34题从民族平等的角度说明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广大少数民族的积极参与和正确的政治制度;35题从经济学角度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36题从公民的角度说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公民具有正确的权利义务观;37题从哲学角度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社会矛盾;38题从哲学角度说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搞好扶贫开发工作,进而落脚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39题分别从国家、企业和职工三个角度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必须充分尊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种以一个主题贯穿全卷的命题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行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社会、民族、公民)、不同的知识范围(政治、经济、哲学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不同的能力要求(认知、理解、分析、比较、解释、纵述、评价等)综合、立体地考查考生是今年政治科广东卷的一大创新。
从今年考生答题的情况看,许多考生仅能就题论题,不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37题许多考生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说明社会矛盾不能回避,更不能“消除”,但这些“社会矛盾”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却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既有思维方法的问题,也有高考热点专题复习方法不当的问题。
就高考热点专题复习方法而言,许多考生在备考中宁愿花很多的精力关注社会现象,甚至记忆了众多诸如原因、方针、政策、措施、意义等等热点“知识”,却不愿深思这些现象与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相联系。不在运用上下功夫,只在记忆下苦力,自然考不出好成绩。有鉴于此,在2006年高考的热点专题复习中,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好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基本知识,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
第二,构建基于热点问题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重组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
第三,关注并理清热点问题之间的联系,把相关的、零散的热点问题组合成为整体。
第四,开展课堂形态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一个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进行资料收集、信息处理、集体研究和综合阐述,切口宜小不宜大,从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大视野上进行分析和归纳。力求新颖,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然性、意义等角度,要在热点的背景分析,对策探究等切入点上多下工夫,以体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2005年政治科试题提示我们在备考复习中要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只要我们尊重科学,注重方法,狠抓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