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古典爱情作品的幸福结局_团圆论文

论我国古典爱情作品的幸福结局_团圆论文

谈谈我国古典爱情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局论文,古典论文,我国论文,作品论文,爱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有人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我国许多古典爱情作品:“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这确有一定道理。即使在一些优秀的古典文学名作中也会发现这样的痕迹:《西厢记》中的张生是在中了状元之后,与莺莺“终成眷属”的;《牡丹亭》里的柳梦梅,也是赴考成功,在皇上恩准下才回乡与杜丽娘完婚的;《柳毅传》中美丽善良的小龙女几经磨难,终于与柳毅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并喜得贵子,荣华富贵。还有一类作品中的故事虽以爱情悲剧收场,但结局却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对悲剧作出“补偿”式的“团圆”处理。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之后,却化作“连理枝”“比翼鸟”永远团圆在一起了。在民间文学中此类“团圆”比比皆是,如梁山伯、祝英台故事中的“化蝶”,《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月宫相会,《白蛇传》中白娘子被封建礼教的代表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已成了悲剧,但青儿苦练成仙,奋力救出白娘子……

为什么我国古代爱情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常常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呢?为什么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也一直喜爱它们,并能引起感情的共鸣呢?王国维曾分析道:“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难矣。”鲁迅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因为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们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们报应……”王国维、鲁迅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些“大团圆”结局形成的根源,即与中国文化的世俗性特点以及中国人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绝少宗教色彩,是一种世俗型文化。由此,伦理观念、入世思想构成中国人的社会主导心理,乐天精神、世间情怀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基本支柱。

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较喜欢和谐而不喜欢残缺不全,喜欢调和而不大喜欢激烈的冲突。对那种和谐、宁静、温情而美满的生活,抱有天真而固执的信念。而儒家思想又把这种性格特点上升到理论,形成一整套相应的道德体系,即中庸平和的社会理想与温柔敦厚的美学理想,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成为一种传统的力量,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影响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心理。

在西方美学思想中,悲剧性的崇高,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方面我们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不难看出。而悲剧冲突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却不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悲剧性的毁灭正是对完满与和谐的破坏,它会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缺陷与震撼。而对酷爱美满的中国观众和读者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他们需要听到、看到故事中有一个理想的结尾,如果不是在现实中,那么就一定要在幻想中完成这一笔,所以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创作多以“大团圆”的结局来满足观众和读者的这种接受心理。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方式一方面是中国百姓纯朴善良性格的表现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具有保守、消极的因素。因为现实生活不可能圆满,温情的理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总是不免要被撞碎的,而在作品中却偏要它“圆满”,这有时实在是一种“自欺”。

如果我们掀开这些“大团圆”的面纱,不难看到在“衣锦还乡”“夫贵妻荣”“破镜重圆”的背后,也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为封建统治阶级及封建社会制度涂脂抹粉的印记。像“奉旨完婚”“义夫节妇”“子孝妻贤”之类吹吹打打的故事情节,恰恰掩盖了在封建礼教下无数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被扼杀这一血淋淋的事实。正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经过摸索探寻走到光明的尽头是幸福的,而在大漠的跋涉中发现海市蜃楼的幸福是廉价的一样。

文学作品中的结局常常是掀动千万人心底波澜的地方,对我国爱情题材的古典作品中出现的大团圆式的结尾方式,我们应学会分析,评判优劣,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

标签:;  ;  ;  ;  ;  ;  

论我国古典爱情作品的幸福结局_团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