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灸疗法作为一种易学、易操作的中医疗法,其有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艾灸的中医治疗作用机理和心衰病的中医治疗机理十分相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抗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艾灸治疗,已在医学理论和临床试验及临床经验等方面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但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医师对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视不足,普及度不高,心衰患者知晓率低,科研与临床脱节等。
【关键词】艾灸;慢性心力衰竭;机制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40-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因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导致的,表现为胸闷、水肿等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见于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案虽在临床中获得了一些疗效,但仍有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患者仍胸闷、活动量下降,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艾灸治疗作为一种中医疗法,简单易操作,患者通过学习可以在家中完成治疗,是一种很好治疗慢性心衰的辅助疗法。近年以来对加用艾灸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日渐增多,并逐渐深入,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艾灸治疗疾病和近代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对今后艾灸治疗慢性心衰的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在中医古医书中很早就有了“心衰”的记载,但字同意不同,其与西医的“心力衰竭”并不统一,而在各朝各代医家的医书中,却发现对很多病证的描述和现代西医的“心力衰竭”的症状很相符。根据西医“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中医古医籍中的“心胀”、“心痹”、“喘咳”等病症。1997年的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正式提出了病名:“心衰”,将中医的“心衰”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相对应。 2012年的《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将“心衰病”首次加入了心系疾病中进行论述。
在中医古医书中并没有对心衰病病因病机的直接论述,只是散见于各朝各代医家对不同疾病的论述中。近现代医家对心衰病的认识虽有所偏重,各有推崇,但多数医家认同心衰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心阳虚或心气虚为本,血瘀、水停等实邪为标,在临床上多以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为表现[1-3]。故临床对心衰病的治疗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治疗原则,且临床收效显著。
2.艾灸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艾灸治疗是将艾绒或艾条点燃,作用于穴位或体表病变部位,发生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借助人体的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传入体内,产生气血阴阳的调节作用,达到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是《内经》中最主要的外治法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内经》中记录了艾灸可治寒证和虚证;可治内科病、神志病、外科病等。经过各代医家的发展应用,唐代医家王焘提出艾灸可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学科的多种疾病;唐代医家孙思邈和宋朝医家王怀隐都在自己的书中记载了艾灸可以治疗热证。宋朝医家陈自明用艾灸治疗痈疽。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对艾灸的应用可以看出,艾灸不但可以治疗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的多种疾病,还涉及寒热虚实四证。
3.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依据
《内经》记载“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其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艾灸辩证治疗人体的疾病。《素问》中有“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讲北方人以游牧为生,喜欢吃牲畜的乳汁,而牲畜的乳汁性凉味甘,多食易致阴寒过多,阴寒凝于中焦伤于脾胃,脾胃之阳伤于内则运化失司而生胀满之病。这里的满指的就是水肿,灸焫指的就是艾灸,即在《素问》中已提出治疗水肿用艾灸。《神灸经纶·卷一·说原》有“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是逆者得顺,滞者得通”。其概括了艾灸的作用在于温通,使气血运行通畅。《医学入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阐述艾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对人体产生或扶正或驱邪的作用。在古医籍中的记载阐述中,可以得出,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人体的特点、疾病特点可以辩证应用艾灸治疗疾病,艾灸具有温通的作用,可驱邪可扶正。《素问》中还提出艾灸可治“满病”(满即是水肿)。现代中医概括艾灸具有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4]。而心衰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或气虚或阳虚,有血瘀有水停,临床多表现为胸闷和水肿,治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可见艾灸的中医治疗作用机理和心衰病的中医治疗机理十分相符。所以在临床治疗慢性心衰时,除了常规治疗,再辅以艾灸治疗,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现代文献的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也十分支持这一观点。在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用艾灸治疗的实验中发现:艾灸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降低血浆ET水平[5]。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配合艾灸肺俞、心俞,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衰的相关指标,比单用西药优势明显[6]。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常规西医抗心衰治疗组与加用艾灸治疗组的临床对比中发现:气虚血瘀水停型和阳虚水泛型心衰水肿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中脘、气海、关元及双三阴交穴可更快得消除水肿,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7]。
4.结语
艾灸疗法治疗慢性心衰从理论、应用经验、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各方面表明,艾灸疗法辅助治疗心力衰竭有其临床价值和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但目前艾灸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许多未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医师重视不够,临床应用率低,心衰患者知晓率低,临床与科研脱节等。因此,提醒我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应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标准化、多系统的方法,做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实验和临床治疗的研究,甄选出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的穴位组合,制订出合理规范的临床操作方案,以期减少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丽辉.心衰常见证型的诊断性症状构成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56-1457.
[2]解海宁,张艳,胡晓虹.气虚血瘀水停在慢性心衰实质研究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03.
[3]潘光明,邹旭,盛小刚,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与实施的经验与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54-155.
[4]周恩华,吴焕淦.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695-1696.
[5]王茎,曾永蕾.艾灸对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及ET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4):326-328.
[6]王茎,曾永蕾.艾灸肺俞、心俞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91-93.
[7]唐波炎,马碧茹.艾灸治疗心功能衰竭水肿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8):145-146.
论文作者:张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艾灸论文; 心衰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医家论文; 中医论文; 患者论文; 水肿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