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战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虽然我国仍维持规模较大的货物贸易总额,但我国各种产品贸易盈余状况差别较大。未来,推进典型大额逆差产业发展,具有战略重要性。
一、中国当前产业贸易盈余格局
我国产业贸易盈余格局表明,我国产业发展及其国际地位存在较严重的“偏科”问题。
(1)贸易盈余集中在少数中低端产品上。2007年,发生大额贸易盈余的产品种类包括纺织服装、家电、微机组装等。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六大家电”、“显示器与微机”盈余分别占所有盈余的68.3%、8.3%、26.1%;以上3类产品贸易盈余占比总和达102.7%。
(2)典型重要产品发生大额贸易逆差。我国发生大额贸易逆差的重要产品种类包括:以石油及制品、铁矿砂为代表的矿采炼品;集成电路;以飞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工具;塑料;大中小型计算机。2007年,集成电路、石油及制品、塑料、飞机、小轿车等5种产品逆差额相当于货物贸易盈余总额的40.0%、33.5%、7.1%、3.5%、2.9%,五者总计达87.0%。
2007年全部货物贸易盈余总额为2622亿美元;记这一数值为S。按照《中国商务年鉴(2007)》(p85)“2007中国出口/进口主要商品量值表”的分类,并将贸易货物分为顺差品和逆差品两大类,进一步计算揭示,该年:(1)全部顺差品顺差总额约2.1S,其中约1.0S集中在纺织服装、家电、微机组装三大类产品上;接近占到全部顺差品顺差总额的一半。(2)全部顺差品顺差总额中约有57%(1.1S)用于弥补全部逆差品逆差总额,其中前面提到的5大类重要逆差品逆差总额达0.9S;另有1S表现为全部货物贸易盈余额。其中的关系如图1所示。
这种贸易盈余格局初步提示:我国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分化态势明显;下一阶段,我国应该将典型大额逆差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的战略产业。
二、中国典型逆差产品的全球生产体系特征
考察我国典型大额逆差产品——集成电路、石油、塑料、飞机、汽车共5种产品全球生产体系,我们将发现其格局特征,既有相同性,也有相异性。表2是这些相同、相异特征的总结归纳。其共同点包括:企业生产规模经济性强,资本需求强度大,生产技术含量高,国际化程度高。这些特征意味着企业进入实力壁垒高,进入难度大。由此也决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前期,这些产业起步发展较晚。
就国际化格局形成原因、国际化布局特征而言,各产品间也表现出程度不大的差异性。
(一)为什么会形成高度国际化的产业格局
1.跨国生产驱动因素
是指为跨国公司集中关注,并体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产品价值链环节。比如,集成电路跨国公司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价值链的“技术”环节;石油体现在“资源”环节;飞机和汽车跨国公司则着力在“生产”环节构建比较优势。至于“塑料”跨国公司,随塑料品种不同,关键比较优势环节在“资源/技术/生产”上都会有所体现;如同时开采原油、生产聚乙烯的跨国石化企业,会同时致力于在资源控制、生产规模上构建比较优势;生产树脂材料的跨国公司,会致力于在创新技术、生产规模上构建比较优势。
2.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
这一因素是“跨国生产驱动因素”的利益体现;它既在促使企业选择跨国生产上起到关键作用,又直接导致非跨国企业在竞争中淘汰退出,乃至促使本产业形成高度国际化的生产格局。“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本身受企业生产资本需求强度、规模经济性、产品研发换代周期、资源要求等因素影响;同时,正是基于“关键利益”和国际竞争驱动,企业会力图通过分支建设,在资源、制造、贸易等多方面构建全球性网络。
(1)集成电路。产品研发换代在3~20月左右,研发周期相对较短;由此,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优势技术标准,迅速大规模锁定消费者”上面。
(2)飞机。资本需求强度非常大,产品研发换代周期较长,研发费用相对规模较高,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利益主要体现在“以规模生产分摊研发成本”上面。
(3)汽车。资本需求强度较大,产品研发换代周期居中,贸易壁垒对企业市场影响大。由此,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规模生产/接近消费者/规避贸易壁垒”等多方面。
(4)石油。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主要体现在“资源控制权”上面。
(5)塑料。因产品多样性,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可以体现为“资源控制权/规模生产/接近消费者/规避贸易壁垒/分摊研发费用”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形成怎样的产业国际化布局
1.企业控制特征
企业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可能表现为完全内部(股权)控制、完全外部发包;也可能表现为介于这二者之间的部分参股、形成供应链战略联盟等。UNCTAD(见《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第五章)研究揭示:“跨国生产驱动因素”和“企业控制特征”存在联系。跨国生产驱动因素为“营销”的服装企业控制主要表现为外部发包,“跨国生产驱动因素”表现为“技术”、“资源”的跨国企业,如集成电路、石油、飞机企业,都倾向于采用股权(内部化)方式,控制海外生产分支;至于“驱动因素”表现为“生产”的汽车、塑料企业,则有时采用股权,有时采用外包方式控制,或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控制。
2.全球产业组织特征
除塑料、石油外,几种产品均呈现出单、双、多寡头(准)垄断的全球产业格局特征。
(1)集成电路。据Gartner公司调查,2007年全球集成电路(芯片)销售收入前10大公司分别是英特尔,三星电子、东芝、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现代半导体、瑞萨、飞利浦、NEC,10公司占全球商业芯片销售收入的53.1%。需注意,集成电路(芯片)是中间产品;某一具体最终产品所使用芯片,往往由单个或为数不多的若干芯片制造商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比如,对个人和办公用微型计算机(PC)产品来说,因英特尔与微软共同拥有所谓Wintel事实技术标准,英特尔公司凭这一标准对既定消费者群体的锁定,至少在CPU芯片供应上,处于单寡头垄断地位。至于其他芯片产品,也以少数寡头垄断供应居多。
(2)石油。在欧、美、日发达国家范围,石油采炼行业中大中小型企业都存在。2006年,就原油开采来说,世界前10大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5%左右。
(3)飞机。大型民用客机市场被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双寡头垄断;中型客机也由两大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4)汽车。2007年,全球10大汽车制造商分别是通用、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大众、本田、雷诺—日产、标致、现代、菲亚特,他们销售额占该年全球汽车销售额的66.3%;全球前20大汽车制造商占全球汽车销售额的84.2%;呈现出多寡头准垄断的格局。
(5)塑料。塑料产品呈现出多样性,不同塑料产品产业组织略有不同,但从全球范围看,都呈现出大中小企业都有的产业组织格局。以聚乙烯为例,2007年全球前10大聚乙烯制造商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5.0%。
3.具有主导权的技术标准分布
“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全球产业组织特征”共同决定了“具有主导权的技术标准分布”,大致情况是:“集成电路”产品“具有主导权的技术标准分布”集中在单个或少量寡头企业;“飞机”分布在双寡头;“汽车”分布在多寡头;“石油”、“塑料”则呈分散分布。
4.企业分支地域布局
“企业分支地域布局”的共同特征是国际化,由于当前全球产品市场呈现出区域集团化特征,随着“规避贸易壁垒”在“企业国际化关键利益”所起作用不同,企业分支布局特征会有所不同。对汽车和某些塑料产品而言,因“规避贸易壁垒”会成为企业分支布局考虑的重要因素,企业分支布局会呈现出以区域市场为背景的特征。区域化的主要表现是:企业选定世界区域市场后,往往在区域中选择经济相对不发达、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地区)布设制造分支,而销售则集中面向整个区域市场。至于集成电路、石油、飞机和某些塑料产品跨国公司,其生产分支布局则完全是以全球市场为背景。
(三)启示
中国典型逆差产品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机制和格局特征表明,中国逆差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企业在资本和生产规模上赶超国际对手;企业发展起点必须高度国际化;企业必须适应产品研发换代周期的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研发体系;企业必须依托研发体系,逐步在产品技术标准领域占领制高点;企业国际化必须以全球范围较强的股权控制分支机构为依托,同时辅以恰当程度的价值链外包;企业必须在原有全球(准)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中有破有立,要推动形成本国企业深度、有效参与的全球产业组织新形态;企业必须适应全球竞争需要,形成全球性、区域性恰当结合的全球生产体系。
三、中国战略产业国际化发展基本要领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应该选定以下类别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以集成电路(芯片)、塑料化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若干高新技术产业,以飞机、汽车为代表的生产规模性强、上下游产业关联程度大的交通工具制造业,以油气、金属矿资源为重点的矿产资源采炼业。中国战略产业发展,基本原则要求是:以高国际化为起点,以全球市场为背景,以国际同类强势企业为竞争标杆,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具体要领涵盖到跨国公司启动和公共政策扶助、逐步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统筹建设境内外产品和要素市场、策略地开展国际经贸关系合作等四方面。
第一,跨国公司启动和公共政策扶助。(1)企业启动。引导和促进具备实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进入汽车、航空器、计算机、集成电路、IT软硬件、生物医药工程、塑料化工、油气采炼等产业领域。(2)企业国际化。企业要尽快“走出去”,以本行业世界一流跨国公司为标杆,构建全球性与区域性恰当结合的研发、生产、销售网络。(3)政府战略扶持。政府选择好战略产业(潜在)优势企业,运用R&D资助、财税优惠、优惠性融资、出口补贴、“走出去”资助,外方优惠政策争取等措施,积极推动本国战略产业厂商国际市场份额上升。(4)开展配套公共和社会支持。政府和科研机构、社会各界要面向战略产业,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度;加强与科技项目、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相关的配套公共管理和服务。
第二,逐步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1)培育自主技术标准集群。以某些技术单点领先标准建设的初步成就为基础,加强产品价值链上下游环节技术创新和专利开发,以点带面,形成自主技术标准群。(2)技术标准国际化。将谋求事实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认定结合起来,持续推动本国战略产品技术标准国际化;实现产业国际化成长和技术标准国际化相互促进。(3)构建企业或产业联盟。以技术标准建设为纽带,积极构建横向、纵向产业联盟;以横向联盟总合横向同行技术实力,并增强本标准综合竞争力;以纵向联盟建设为自主标准形成和关联产业成长提供纵向伙伴支持;努力争取外方技术标准强势企业加入中国产业联盟。(4)加强技术标准公共管理和服务。政府不断完善技术标准共同管理,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国际组织和论坛,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合作机制改革。
第三,统筹建设境内外产品和要素市场。(1)培育国内流通市场主体。以信息引导、业态示范、信贷优惠等方式,促进战略产品流通主体的组建和发展。(2)改善消费设施。不断扩展和提升大国内机场、公路、通讯、电力等与战略产品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3)搭建流通市场平台。积极开展战略产品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加快物流业现代化步伐,促进战略产业展会和电子商务活动充分发展。(4)提升国际贸易效率。运用现代交通通讯技术,改善通关效率;通过跨国采购外包中心建设等方式,创新战略产品国际贸易方式。(5)提升贸易伙伴消费环境。面向发展中经济贸易伙伴,以政府发展援助(ODA)、企业公益行动等方式,帮助建设交通通讯基础设施。(6)提升贸易伙伴贸易能力。面向发展中经济贸易伙伴,以指导贸易制度建设、改善贸易设施、培养贸易人才等方式,开展贸易能力援助。(7)完善FDI相关法律体系。适应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投资保障(险)、融资财务等方面法律法规。
第四,策略地开展国际经贸关系合作。(1)保护国内市场。在本国战略产业厂商成长早期,不断完善进口关税、市场限额、投资准入、合作规制等市场保护措施。(2)稳定市场开放承诺。保持在WTO多边框架下战略产品开放承诺的稳定性;对在战略产业上和我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发达国家,要较长时期稳定市场开放程度。(3)拓展战略产品自由市场范围。积极面向发展中国家、面向在战略产业发展上与我国具有互补性的经济体,通过FTA/RTA和其他经贸协议,形成(准)共同产品市场关系。(4)优化企业对外投资环境。以国际投资协定(IIA)和其他协议形式,加强对外投资税收、保障等领域的各层次条约合作;努力通过双边协商,破除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进入障碍;在区域、双边层次,积极探讨和启动共同要素市场合作。(5)渐进扩大本国市场开放。在我国战略产业度过成长期之后,再通过多边、区域、双边等多种途径,与所有经济体之间,加大市场相互开放力度。
标签:石油论文; 标准石油论文; 战略控制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集成电路论文; 塑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