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1]2004年在《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温州市瓯北镇的乡村基督教作为研究个案,以城镇化为当地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将宗教视为一个社会组织形态看待,采用组织分析的视角,在开放系统理论的框架内,通过对教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目标,信徒的社会构成及其与当地社区基层权力组织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互动关系的探讨,了解在社会变迁和急剧转型过程中,教会所呈现出的组织特征以及基督教在当地社会结构中的位次问题。这两个问题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对教会组织特征的探讨是确定社会结构性位次的前提,而教会的组织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由其在社会结构中特定的位置所决定的。 通过组织研究来分析教会的特征应该说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对此本文大致上是从教会组织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个体水平、以及教会与周边相关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等几个变量层面入手。系统结构主要探讨的是教会内部的组织架构。而运行机制考察的是教会组织的运作过程,对此又可分解为群体水平的互动方式、教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输出方式以及资源输入方式叁个方面。群体水平包括教会内部的沟通和决策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会内部的权力和权威结构;教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输出涉及的是教会组织实际的内部运行过程;资源输入方式讨论的则是教会的工作人员招募及物资募集的具体方式。通过这些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看出教会组织的某些内部特征及其宗教性和社会性表达的途径,而这也正是教会组织存在的合理性资源之一。在教会运行过程中,组织的结构及其成员的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对教会的实际组织过程和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组织结构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因此,沿着这种思路,本文所要探讨的第四个变量就是教会组织在个体水平方面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对信徒社会特性的分析,这既是教会组织与外界间界限的表现形式之一,又可以通过信徒的社会构成与城镇化乡村阶层情况进的对比,看出教会与当地社会的某种关系。前面四个变量基本上都是对教会内部因素的横向分析,第五个变量——教会组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则属于纵向的分析,它主要考察的是教会与当地基层权力组织及相关行政管理机构间的互动方式,而这些关系又能够反映出教会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以及外界对教会组织及信徒的期待,那么这两者在何种层面上能够统一,其一致性程度怎样?它们又在何种层面上出现分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分歧? 围绕以上五个变量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教会的宗教性、社会性表达方式以及同周边相关环境因素的互动过程中,把握教会的组织特征;厘清它们在现实中的基本界限,确定基督教在当地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本文认为,当地教会是一个互益型非营利组织,其整个组织系统的运作过程
程冉[2]2011年在《乡村基督教的信仰与传播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信仰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以鲁西平原后高庙村的基督教信仰为个案,用民俗学的研究视角,以该村的基督徒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田野作业的方法,分别对信徒所处的社会背景、信徒的皈依过程及其宗教生活、信徒信教后日常生活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描述,力图呈现一个普通村落基督教信仰的真实状况,以期获得有关基督教与当地具体文化传统互动状况的全面认识。本文首先考察了村落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信仰环境的变化,给本文为中的基督教信仰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时空背景。由于环境的变化,信教成为个人的私事。接下来,笔者分析了基督徒的皈依过程。信徒在皈依动机及皈依过程中对灵验的强调,体现了基督教信仰与传统民间信仰的契合。最后是对信徒的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考察。其宗教生活从时间安排到仪式过程都顺应了当地基督徒生产生活的需要,虔诚与随意并存。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基督徒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对传统习俗做了有限的变通,虽然给民俗生活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仅限于基督徒自身,影响的范围及深度都很小。
参考文献:
[1]. 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D]. 李峰. 上海大学. 2004
[2]. 乡村基督教的信仰与传播现状研究[D]. 程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