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天津市综合配套改革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市论文,着力点论文,阶段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2-0013-04
一、发展阶段性约束下的改革目标设定
从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任务和目标分析,上海、天津、深圳在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应当取得三个效应,即先行先试的“先发效应”、体制创新的“示范效应”、聚集扩散的“区域振兴效应”。如果试点城市自身不能通过改革实验加快发展,没有先发效应,非但试验区所在城市不能保持先行支付改革成本的积极性,其他城市也不能发现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好处,示范效应就无从谈起。如果改革实验的最终结果是仅限试点城市可以做到,其他城市无法拷贝和复制,即只有特殊性没有一般性,只有聚集性没有扩散性,非但先行先试的改革成本不能通过区域扩散进行摊薄,而且与其他城市还会形成新的发展矛盾。
为完成上述三项主要任务,关注三个试点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必要的。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各个国家发展的变化可以发现,人类从农耕文化向工业化发展并进入到后工业文明是呈阶段性的。借助上述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针对中国各个省区发展的阶段特征,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见图1):
图1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示意①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内地只有北京、上海、天津三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阶段的成熟期,另有十个省区处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十八个地区尚处在起步期。深圳因为不是省级建制而没有统计在内。
从2006年中国各个省区的GDP排名情况看,天津市已经成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第三个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省市。按照世界银行2002年的标准,与上海和北京一样进入了中等国家平均收入水平。依同样统计角度分析,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上海和天津还要快。据统计,深圳市2006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8200美元,到2007年,将达到10000美元。在这样的前提下考虑三城市的综合配套改革思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央为什么要在上海和天津(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本身就拥有相同的任务)搞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仅仅是要发挥三城市区域发展龙头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区域增长极?依笔者所见,上述意图是题中本有之意,毋庸置疑。但更为深层次的用意恐怕还应当在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去领会,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去领会,才更加准确和科学。
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从上海、天津、深圳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只能说同时具备了两个相同的试点条件:即有充足的地方财力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而无需中央再给予差别性优惠;同时,本地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就前一个条件而言,并非只有上述三个城市具备,例如,国内人均GDP排在北京、上海、天津之前的城市(不是省级城市)就有广州、苏州、大庆、珠海等城市,如果从减少试点风险的角度看,这些城市似乎更合适。但从试点的本意分析,则上述城市成功后的典型意义和发挥区域增长极作用的意图就要打折扣了。
从试点的大背景考虑,仅仅从上述两个条件去理解试点的任务,仍有将问题简单化的弊端。虽然三城市的试点可以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但是,若三城市的试点思路基本一致而无重大差别,就笔者所见,恐怕仍不能完全反映中央的全部意图。在充分理解上述条件和任务的前提下,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思考三城市改革侧重点的基础,并以此来体现出三地的改革特色,则会使三城市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更加具有典型意义和地方特色,也更有“普适性”。对国内其他地区而言,可以参照的可能性也更大。
就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虽然三地都已经进入中等国家平均收入水平,但具体情况并不一样。上海早已超过7000美元,深圳的人均GDP达到8200美元,2007年将超过10000美元,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期进入成熟期。按照世界银行2005年的标准,人均GDP在3466~10725美元之间就是进入了中上等发达国家的程度,深圳目前可以理解为已经达到上等发达水平。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城市的增长明显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上海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天津2006年人均GDP达到5177美元,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因为城市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积淀不同,客观上,在改革的侧重点的确定方面也必将明显区别于沪深两市。例如,中央对天津的试点要求和上海就不同。这种差别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特质和发展线路,而且也反映了中央对不同试点城市的期望。上述观点从国务院20号文件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复中就可以明显体会出来。
天津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经济基础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社会发展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改善迅速;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从全国各省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上看,天津居全国第三位,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和上海。
图2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排序图
从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指数比较,天津明显居环渤海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发展成本优势能力、发展质量、社会发展水平、管理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安全水平等方面,天津也明显处于中国最具优势的行列(见图3至图5)。
图3 中国区域发展总成本排序图
图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排序图
图5 中国区域社会发展水平排序图
相比之下,上海的相关指标大部分在天津之上。深圳基于外来人口远远大于常住人口,若按照其他城市以常住人口为计算基数的办法计算,则深圳市的相关指标大部分也将在天津之上。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在发展阶段的约束下,天津因为较上海和深圳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时间稍晚,加之城市产业结构相比沪深两市制造业比重更大,第二产业发展对城市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影响也更大。虽然城市本身第三产业发展也已经步入快车道,但是与上海和深圳相比,比重仍低,2006年甚至因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而降到40%左右,因此,天津的综合配套改革也将更多地呈现出工业化成熟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特征,沪深两市则更多地表现出工业化后期的特征。同理,三城市中,天津市的综合配套改革也更应当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有作为,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避免简单重复先经济发展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探寻一条又好又快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区别于上海和深圳目前以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突破点的改革探索。
二、比较视角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着力点设定
已公布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具体设想是,“一个围绕、九个推进、五个突出”。具体说,“一个围绕”就是围绕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努力把天津建成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九个推进”是指深化推进企业改革,形成充满活力,自主创新的现代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深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深化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建设;深化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培养金融市场,创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管理模式,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能力;深化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深化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新区整体优势的行政管理体制。“五个突出”是着重从建设现代研发转化基地出发,突出科技体制改革;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出发,突出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发挥新区土地资源优势出发,突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从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资本运作环境出发,突出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出发,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比如说,方案提出,要紧密围绕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从功能定位看,“把天津建成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无一不是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思想。对比之下,上海的改革思路是“两个作用、三个三”。即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要发挥好对上海和对全国的双重示范带动作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要坚持三个立足、三个结合、三个提供,具体说即是要把浦东改革和国家改革结合起来,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舞台和经验;立足上海,把国家确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结合起来,为上海实施科教战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立足浦东,把浦东的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为浦东又快又好提供动力。
依笔者所见,对天津滨海新区上述改革措施的理解可以用“一条主脉、两个视野、三个基本”来加以概括并组织实施。一条主脉:即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为改革的主脉;两个视野:从国际与国内、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理解方案并组织实施;三个基本:着重在基本制度、基础条件、基础组织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条主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是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可回避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和深圳基于历史的原因已经超越了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进入了5000美元以上的后工业化时期,各自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定位也与国内大部分城市和省区不同,所面对的发展瓶颈和主要任务与国内大部分地区也不一样。用一句不太准确的话说就是:上海、深圳已经基本解决了民生问题(有资料统计说,2005年上海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645元;2005年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经达到16276元;北京2006年1~9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09元,2006年天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3元),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前提下探索同步解决“民享”、“民主”的协调发展之路,天津的改革重点则更应体现在以探索解决民生问题为主时,如何以不损害环境和生态为代价,不以放慢社会事业发展为手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天津的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特征与很多城市具有可比性,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地条件在世界特大城市中少有,与省级区域有相似之处;在过去发展长期保持14%左右速度,也比较注意社会事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较好、社会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多、直辖市中第一个被评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如果能承担起在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的同时注意“民享”、“民主”问题,则天津的改革经验对国内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向3000美元甚至是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发展的其他省区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两个视野:即要充分注意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下天津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已经没有当年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外部环境,没有在特殊优惠政策下的自然集聚效应,而且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环渤海及东北亚合作发展的责任。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滨海新区的改革必须立足天津的整体发展,同时不能与邻为壑,发展顺序上与临近省区不能主观上搞恶意竞争,还要起到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空间上要协调共进,改革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三个基本:基本制度、基础条件、基础组织改革是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基本制度方面,天津的改革将涉及科技、涉外经济管理、金融、土地、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层面。例如,以建立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为目标,突出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以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为目标,突出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以发挥滨海新区土地资源优势为切入点,突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以营造和国际接轨的资本运营环境为方向,突出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基础条件方面,改革应当在基本制度改革探索的同时注意国内和国际两个环境的营造。例如对滨海新区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提出要注意“一个加强、两个延伸、一个建立、一个形成”。即加强新区管委会的统一规划的组织、协调、服务职能;促进功能区的经济开发职能向行政区延伸,促进行政区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向功能区延伸;建立与之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新区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国际环境的营造要求天津在落实中央给予的定位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故有“面向东北亚”的要求,这些提法与对上海和深圳明显不同。天津为此积极努力,2006年成功促成了中、日、韩十城市合作机制建立,又成功构建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机制,不但为天津自身下一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而且也在改革发展中实现了国家外交、经济等战略意图。
基础组织方面,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需要探索原有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转变途经,探索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的融合之路,特别是在国家税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特区不能再特,开发区不能再优(惠),应当如何使机构精简高效,经济功能区中随着生活区的扩大,社区如何定位等问题,都将是下一步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问题解决得理想,对国内其他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几点结论
其一,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要面向未来,积极向沪、深两市学习,汲取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城市定位,先行先试,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经,为其他省区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普适性”经验。
其二,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可考虑以金融体制创新为核心和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事业及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一条主脉、两个视野、三个基本”的大思路展开,使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性更加明显,成效更加突出。
其三,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应当重在探索解决“民生”问题,而且是在实现环境保护、生态维护良好、土地利用合理、产业升级有序、对外开放扩大、城乡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同步的基础上实现,与上海和深圳的改革实验一道,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其他省区,分别提供今后发展可能面临不同问题的解决之道。使先行先试的体制示范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注释:
①《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