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蕴含及其价值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蕴含及其价值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蕴含及其价值

蔡臻臻1,2

(华南师范大学1.马克思主义学院;2.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 任何一种思想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价值立场、价值导向和价值旨归,蕴含自己的社会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作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价值追求、生存方式和社会形态上深刻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包含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以共生共存为最高追求,既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共生共存;自由人联合体

自从人类和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共同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和人类的生命延续和生存关切,不是孤立的、直观式的,而是休戚与共、共生共存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的必然诉求,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史上,共同体经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共同体”,个体从属于共同体,个体淹没于共同体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个人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个体摆脱了共同体的自然联系,个人本位主义凸显。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性危机,人类要求重新回归于共同体,人与人的发展不再是原则式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而是要求个体和共同体相结合,再次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价值是一个属人的范畴,具有鲜明的属人性或主体性。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共识才结合在共同体中生活,没有一定的价值共识,共同体的生活就无法进行下去,国际社会尤其如此[1]。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立场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全人类共同利益在价值观上的重要体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在尊重文化多样化和发展的阶段性的基础上,能够为全世界所接受、超越差异和冲突的人类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最大价值公约数”[2]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形成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基础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渐增多,呈现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和多元结构等态势。这也从反面使不同的国家、民族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人类的存在是社会需要的存在,必然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手段的。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各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都要以其他国家利益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谋求自身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共同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世界市场。同时,在普遍交往和联系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迫切需要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使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价值总是和人的需要相联系的,共同利益则是形成和产生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客观基础。“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4]。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普遍交往和联系日益频繁,使形成人类共同价值成为现实和可能。经济全球化并不否定各国发展的多元化,但它严重冲击了各国的经济、文化和价值等,特别是在价值领域,价值矛盾的冲突日趋明显。“全球化就是以一种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5]。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这种过度张扬的工具理性,直接导致价值理性的缺失和危机性的道德沦丧。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探寻合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共同价值,重构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更加现实。

在世界历史的变化中,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人类共同价值是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6]这些价值理念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罗列,而是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价值追求。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的价值追求。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其他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和平与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保障和维护人民的公平和正义,没有公平和正义,也就不可能有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为实现民主、自由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安全保障,公平、正义则为实现民主、自由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秩序保证。这六大价值取向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但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价值追求,充分表达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具有根本区别

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共识基础上。人们只有以一定的价值共识为支撑,才能因为价值结果驱动而结合成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人们既然依靠共同体而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标准,接受约定俗成的价值秩序。例如,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国际惯例”,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各国接受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规则。“人类共同价值”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主动回应,对于重构国际新秩序、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在本质上具有根本的区别,二者之间截然不同。那种把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看作西方文明和“人类共同价值”的观念,不仅是无知的,还是有害的。因此,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批判和揭露西方“普世价值”的欺骗性和工具性。

一般而言,真理总是一元的、唯一的,价值常是多元的。这是真理不同于价值的根本所在。主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价值的多元性、具体性和特殊性。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既有普遍的、共同的一面,但人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有普遍的、永恒的价值观念,更不存在超阶级的、超民族、超时空的“普世价值”。西方发达国家企图把“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文明,这是把西方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殊价值普遍化了,因为西方文明只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首先,从倡导主体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是“普世价值”。其次,从内在特征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开放的、包容的,它认为人类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和贵贱之分,尊重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道路和发展模式。而“普世价值”则是单一、强制的,认为只能存在资本主义一种社会形态,主张资本主义全球化。最后,从实践目的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和产生的客观基础,坚持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稳定和发展。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推行霸权主义寻找借口,以宣扬“普世价值”为借口,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

高校承载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实现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应发挥作用,为更好的输出高水平的农村电商人才应该构建相对权威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并加强农村电商师资培养的师资、教材和其他资源的建设。高校建立相关的研究所等来深入研究农村电商发展的实际问题,助力农村电商发展。

求大同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儒家大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社会。“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22]。《礼记·礼运》对大同理想社会的特征做了最详尽、最完整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大同理想以“天下为公”为总原则,追求的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包括权力和财产的公有,这是区别于以往家天下的重要标志之一。儒家大同理想主张选贤与能来治理国家,推举贤能掌握国家公权力,保持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儒家大同理想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要求讲信修睦。在大同社会里,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真正实现孟子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大同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想,更是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融入社会理想中,超越了具体的社会形态,终极指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生共存为最高追求

(一)人的“类”属性要求共同体的社会关系形式

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由于早期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0]。在马克思看来,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对“类本质”的直观理解不同,马克思把人的“类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人正是在类本质的活动中完成对以往一切社会形态的超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1]人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证明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生命的活动,也恰恰证明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获得生存资料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12]。因而人具有“类”属性,人的“类”属性就蕴含在人的社会性中。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既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存在的过程。

人的“类”属性为结成共同体的社会关系形式提供了现实的道路。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的“类”属性或“类本质”呈现出新的时代要求,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人类社会”或者“社会化的人类”正在走向“真正的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自然共同体”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虚幻的共同体”的积极扬弃和超越,是对一切统治于人的抽象力量的全部否定,实现的将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6]。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致力于实现世界各国双赢、多赢、共赢的目标,坚持共生共存,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生都在探寻和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体现。

21世纪以来,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与马克思当年面对的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从资本主义条件下“虚幻的共同体”到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多阶段的社会历史过程。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23]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各民族的普遍交往这一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趋向一致,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在全球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泰州大桥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建立了层次分明的责任体系:重大风险需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由公司安全办公室直接负责;较大风险由公司安全部门直接负责;一般风险由基层管理单位负责人负责;可忽略风险由生产现场作业人员根据需要合理控制.

(二)共同利益的联结使人类共生共存的方式日益突出

恩格斯指出:“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人,是伟大的人类大家庭的成员。”[20]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厚植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各成员的利益互利互惠,以共同利益共谋共享,建立稳定的、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共生共存的国际社会中,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对外依赖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均衡、不平等,各国获得实际利益有大小之别。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掺杂任何私利,坚持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对接相关国家的发展战略,谋求各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逐步形成平等互利、经济融合、成果共享、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小飞机每次放送值大子儿三枚,任何好事的出了钱,皆可自己当场玩玩,亲手打发这飞机“上天”,直到这飞机在“地面”失去为止。

人类社会的发展攸关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时代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使得人类社会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尽一致,但是共同利益的联结使人类相互守望、共生共存这一方式日益突出。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谈到全球化说道:“由于每天都面对着相互依存的迹象,我们会迟早认识到,没有谁有权把地球,或地球的任何一部分,视为他的个人财产。从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共同命运’(solidarity of fate)并不是选择问题。”[17]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复杂,而且直接决定着国与国之间的选择是合作还是对抗。尽管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但人类所遭遇的风险和挑战不再是区域性的、民族性的,而是对整个人类的威胁。因此,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应当保持理性和克制,学会妥协和包容,求同存异,从利益交叉点和利益边缘上寻找利益相关性和共同利益。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人的“类”属性的逻辑要求,还是共同利益的联结推动人类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指向当下,还指向未来;不仅是当今时代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还是走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深层次的角度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中国水利:《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时间已经过半。请您谈谈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以及工作亮点。

(一)古代中外对社会发展理想形态的追求

古代中外文化都憧憬美好的理想社会,在轴心文明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由于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他认为“善”在城邦中是最高的理念,“正义”则是“善”的理念在城邦中的最高体现。柏拉图认为,城邦的产生来源于人的非自足性,即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实现自足。个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有立足之地。城邦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出于各种需要而组成的一个公共生活的共同体。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他所构建的理想国的重要基础,只有在理想的城邦中才能实现正义。建立理想的城邦的目的就是为了正义,是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使城邦达到和谐发展。在理想的城邦内,财产是公有的,没有暴力、贫困,男人、女人也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同时,城邦内也是有等级的,如哲学家、武士和贫民等。城邦的正义恰恰在于不同等级的个人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从事不同的职业,干好分内的事互不干扰。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治理城邦是实现城邦正义的重要条件,“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21],否则城邦将不能实现正义、保障和维护全体公民的幸福。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后人的影响很深远,其中的“城邦共同体”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是通过实现正义达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是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存在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历史过程,仍然任重道远。同时,“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贡献的中国方案,代表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的主动回应,“这种回应既不是出于抵制西方价值的民族主义情感,也不是出于对普世价值论的先入之见,而是出于中国数千年政治实践和文化传统的内生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经验的高度凝结”[9]

儒家大同理想和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大致形成于同一个时期,即轴心文明时代。大同理想和理想国都闪耀着光辉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由于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道路,只能是一种空想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恰恰契合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儒家大同理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儒家大同思想是古代中外思想家对于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迈向理想社会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共生共存是“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相互补充的理念”[18]。“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人类的‘类存在’决定了人类利益上的‘类存在’,同为人类意味着天然也理应具有共同利益,整个人类同属于一个利益共同体”[19]。在各个主体结成的整体利益关系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合作机制框架下,各利益主体在围绕共同利益而展开的行动中,必然同时存在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各国出于自身特殊利益希望其他国家多承担一些责任,而自己少付出一些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造成全球治理成效的滞缓。虽然从短期来看,一些国家获得暂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各国在全球化时代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合作共赢的理念关乎人类自身发展和利益的实际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向世界各国人民表达的正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理念和原则。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趋向一致

由于人是类存在物,人类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共同体内。同时,人类社会也只有通过共同体的社会形式才能真正走向“自由人联合体”。人类之所以能够共存,人类与自然之所以能够共存,“关键在于人类所生活的物理世界在空间上的广延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足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可能性”[13]。共生共存原则要求每一个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都应当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看待“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高清海等人认为,“人类生存于由‘过去’展开的‘现在’,总是以未来规范现在的”[14],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人既然并不只是一种个体的存在,而是一种类存在,那么个体只有在共同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等社会交往体系,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因而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5]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4],“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5]。无论是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还是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走向“自由人联合体”还有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并不是同一个社会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的共生共存,走向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的现实需要。“自由人联合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判断,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形成“自由人联合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进程中,将进一步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加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逐步发展到高级的过程,是不断释放人的本性、实现人越来越自由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6],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27]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工业水平等方面为人类从命运共同体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奠定了物质基础。今天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只是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还不足以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从顺应时代潮流、增进人类福祉的角度出发,呼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8]。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在一些领域取得积极成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

MRAA+LDA:诊断过程中,能够快速从三血管序列切面发现异常的右位主动脉弓;经弓降部冠状切面显示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顺序发出L-InA、RCCA、RSA,可见DA位于气管左侧;且AO发出的左侧分支不与降主动脉相连。

根据电气箱的高度,结合机柜的高度,进一步确定电源连接器在商店中的高度以及预留电缆到配电箱的长度,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现成的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沿着电缆桥架放置,则必须在电缆安装完成后进行下一个过程的构造。首先,在安装电缆之前,应对计算机进行绝缘和遥测,以确保电阻值达到10兆欧。施工只能在确定后开始;此外,手动升降时应将其固定在升降工程中,以防止人身伤害和材料绝缘。破坏层;最后,主电缆悬挂后,中间部分应逐一加固,不应检查电缆是否卷绕,标准卡设置在电缆的开头和末尾。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与其他民族的文明进步并行不悖,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人类各种文明形态。人类以共同体的方式存在不仅是当下的发展趋向,还是人类未来的存在状态。遵循“真正的共同体”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一条重要的基本原理。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基础上,经过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发展到“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承载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需要,形成“人类共同价值”,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天下情怀和历史担当,为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方案”。

注释:

王树林30岁的时候,认识了23岁的辛娜。他们是经人介绍的,第一眼,王树林就被辛娜两条修长的大腿所吸引,辛娜虽不算貌美如花,皮肤却白净,说笑的样子也是王树林喜欢的款型。但王树林更喜欢辛娜的两条腿。他之前是交过女朋友的,也到过卿卿我我肌肤相亲的阶段,自然也见过不同长短粗细的大腿。当着介绍人的面,王树林低着头,一边暗自打量辛娜的长腿,一边懊恼之前的几段恋爱是捡到篮里都是菜的饥不择食了。

①《礼记·礼运》。

②《孟子·梁惠王上》。

参考文献:

[1]杨宏伟,刘 栋.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基础[J].教学与研究,2017(1).

[2]肖 河.中国外交的价值追求——“人类共同价值”框架下的理念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7.

[4][24][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295,287.

[5][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7][8][10][11][15][16][20][23][26][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135,55,56,1,199,83,166,166,202.

[9]袁敦卫.论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科学社会主义,2016(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1.

[13]王存刚.论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

[14]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19.

[17][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8.

[18][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31.

[19]江应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哲学基础[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56.

[22]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

[28]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

Implication and Value on the Theory for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ai Zhenzhen1,2
(1.School of Marxism;2.School of Life Sciences,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 Any kind of thought or theory of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has its own value stand,value orientation and value purpose,which implies its own pursuit of social valu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the theory for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unity of scientificality and value,and it has abundant value implication.The theory for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profoundly answers the proposition of the times like“where do human go”in value pursuit,survival mode and social form,including in-depth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destiny.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contains the common values pursuit by human beings,and the practical mode of advocating symbiosis and coexistence,and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wards the“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communist society.

Key words: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Human Common Value;Symbiosis and Coexistence;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156(2019)04-011-07

【基金项目: 2017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岭南乡村文化生态建构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编号:2017GZMZQN09);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红色文化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研究”(编号:17SK11)的阶段性成果】

【蔡臻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蕴含及其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