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论文_晏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论文_晏文

晏文 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中心小学 444100

【摘要】课堂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很好的促进作用 ,而且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是落实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时代需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融合;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06-0099-02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拥有着绵延不断的文明。这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过去,同样也是我们可以用来展望未来的宝库。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重点是融会贯通。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都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涉及和渗透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和失误。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了,不适合灌输此类比较”专业”的知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去触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渗透和融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在对比教学中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开发,将优秀的古典诗词与课文(现代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对比阅读,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现代文与古典诗词之间走个来回,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是作家郑振铎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和春天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补充关于燕子的诗歌——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刘禹锡的《乌衣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中,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燕子》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回顾作家郑振铎借燕子这位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然后出示《绝句》和《乌衣巷》这两首诗,看一看哪一首诗和课文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判断,说出理由。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绝句》中的画面和课文第二段中的哪些句子描绘的画面类似,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为什么《乌衣巷》表达的主题和课文不一致?可以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课余时间研究。学生在课堂鉴赏和课余研究中就能达到融合贯通、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教学目标。又如学习第二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与第一篇课文对比理解。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和第一篇课文的哪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学习朱熹的《春日》的第二句时,让学生找一找“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可以第一课的哪句话来代替。还可以把这二首诗的第三句对比学,让学生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写春风的动态描写,只不过前者吹拂的是柳丝,后者吹拂的朱熹的满脸胡须而已。)学习第三篇课文《荷花》时,让学生欣赏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在学习第四自然段“小鱼在我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可以让学生背一背《江南》里面的句子——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背诵中回味荷花之美大自然之乐!在吟诵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本册其它课文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末以表格形式呈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实证明,将古典诗词与当现代文阅读相对比的方法教语文,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让学生感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好用、有用,从而达到了渗透、融合、贯通的效果。

2、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

正如《增广贤文》所言: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最好的语文教学,是牢记教材和现实生活之间相互联系的必要性,是致力于发现教学内容的生存、生活、生命意义。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是用优秀的文化充实和丰盈自己的生命,改善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灵活运用所学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争做有涵养的翩翩君子和有底蕴的谦谦淑女。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开展综合性学习——调查了解周围的环境时,教师举行了吟诗说词比赛,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用学过的诗词吟诵出来,比一比谁能“触景生词,七步成诗”。在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王馨怡同学看到满地的落花时说出了: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等“积累运用一”里面的描写花草的成语。王奥林同学吟出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诗句,还有不少学生面对当时的情景吟诵了以前学过的其它古诗,这次综合性不爱好诗词学习的人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此发生了巨变。

3、在口语交际和习作实践中渗透

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让家长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附近的当阳关公文化园、屈原故里旅游,有的还到老家曲阜孔庙等文化圣地进行了观光。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充分触摸历史文化的印迹,心底深深地烙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本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中,我们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照片,介绍自己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为单元习作——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第七单元是一次旅游)奠定了基础。在第五单元的歌颂母爱这一单元的小练笔中许多学生写出了关于母爱的诗和词,虽然学生的笔法还显稚嫩,但学生习作中享受到爱国情怀、忠义、尊师、孝心等优秀文化的熏陶。在今年春节期间,我让每位学生收集十幅春联,收集了关于十二生肖的一些成语,调查了解春节的一些良好的习俗。还利用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我们周围的环境”的机会讨论了燃放孔明灯和烟花爆竹的等习俗有无保留的必要。这些活动虽然不能让学生得到较高的考分,但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4、在书法练习和经典诵读活动中渗透

当前,语文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少学校将书法和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把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传承给学生,使传统的书法艺术教育回归到正常轨道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结合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渊源流长,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感受到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幅画。通过赏析名家字帖,在临摹练习中,透过点画、结体、章法等感受到汉字独特的神韵,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和文化的自信。同时,我们把经典诵读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让学生课余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吟唱,这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很有效果。孩子们在诵读中都能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尽心演唱,对传统节日都有了又深刻的领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如何准确适度地把握形势与内容,深度与广度的关系,正如屈原《离骚》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立足当下,立足时代特色,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用信念的刻刀,雕刻最美的教育,培育优秀的人才。让我们牢牢把握课堂这个主战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地使用这些文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之石,成为立德为首的素质教育之根。

论文作者:晏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  ;  ;  ;  ;  ;  ;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论文_晏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