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背景下的学生真阅读_文学论文

论生活背景下的学生真阅读_文学论文

试论生活化背景下的学生本真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真论文,试论论文,生活化论文,学生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两种视线:内隐式阅读与外显式阅读。

      内隐式阅读是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来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读成怎样,教师不预设,不干涉,不品评,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名之为“回到阅读主体的生命原点”。有人鼓吹这是最原始、最本真的阅读,完全不顾教学文本的主旨和特定表达艺术的制约。这对学生真正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对学生的人格发育,对语文教学返本归真、守本务实、教文立人等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外显式阅读是在教师的严格规定之下,带着目的、任务、问题开展顺藤摸瓜式的阅读。如:读完文章后,用一句话概述全文的内容;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是一个________(怎样)的人”等固定句式说说你的阅读初感;用三部曲“此处运用什么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或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来完成你对以上佳句或片段或人物的阅读鉴赏;等等。这种目的与任务驱动型阅读,看似目标明确,经济有效,但实质上只是教师自我感觉尚好罢了,至于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多少,阅读期待是否得到满足,阅读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似乎并不在阅读指导的范围之内。这种外显式阅读,则正是当前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和拼力践行的。

      以上两种阅读视线,前者看似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需求,但更多地流于“放羊式”,收效甚微;后者看似经济有效,却更多地扼杀学生的自主阅读需求,收益了了。

      以上两种情况,同时都忽略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在阅读开启之前,至少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背景,他的前阅读经验、当下的阅读期待、已有的阅读策略、将来的阅读建构等等。综合所有这些,我们提出“在生活化背景下展开学生本真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此处,生活化背景主要指作者生活、课文生活、生活情理、生活积淀等的综合显现。本真阅读则是在考量学生的这些生活化背景之下的有预设亦有生成的深度阅读。

      一、真正回归作者生活去阅读

      每一个作者都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不管他用什么样的文体来表达情意志趣,必然会受到其个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情趣、理想追求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必然带到其语言表达中,呈现出这一作家的独特风味与别样气息。

      《再别康桥》一诗,意象缤纷,意境深远,意蕴悠远,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下手,做好先导工作。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心中,都有一个有别于故土的家园——精神的归属地(精神家园)。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沈从文的湘西边城,鲁迅的百草园,朱自清的月下荷塘,季羡林的荷韵清塘……那么著名诗人徐志摩的精神家园又在何处呢?曾经志摩先生就读于剑桥(康桥)大学,后来两次返回母校。《再别康桥》是他在故地重游后写的回忆性诗歌。

      这样,从作者的生活剪影入手,并定位这是一首“回忆性诗歌”,自然地带领学生走进徐志摩诗中英国剑桥的异国风情中,在语言文字中感受他的呼吸,触碰他的心灵。

      诗歌的赏读环节,可以用一个主问题带动作者的生活经验:在“康桥”,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诵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当独立康桥河畔时,他看到:金柳如夕阳中的新娘,美丽动人;她的艳影在心头荡漾。他甘愿:做水底一条油油的水草,与康河的柔波合二为一。

      当徘徊拜伦潭边时,他渐入梦境:那儿有彩虹与浮藻交辉,沉淀着七彩的美梦。他荡舟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梦回现实:陡然发现,欲歌不能,惟有悄然、沉默。

      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通俗化的语言与徐志摩诗意化的语言之间的差异,触摸徐诗清爽浪漫的风味与情韵。

      而在诗歌欣赏的最后环节,一般的解读止于淡淡忧愁与哀伤,至于这一份忧愁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读者无从知道。我们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徐志摩本人的散文集、胡适的追悼文章。以下是学生搜集并整理的系列资料:

      资料一: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我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我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猛虎集·序文》)

      资料二:“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资料三:“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胡适《追悼徐志摩》)

      资料四:现实是,志摩遭遇了婚姻的破败与爱情的危机,他不得不在皓首穷经中写作、写作,以应付太太(陆小曼)的高消费。志摩回到中国的大学讲台,用全英文讲学,却遭到了师生的非议,他陷入恐慌之中……(胡适《追悼徐志摩》)

      对学生整理的资料,我们相机诱导,追问一句:“由此可见,作者究竟向什么道别?”

      所谓的“道别”,实质是对已往在康桥自由、浪漫、美好生活的道别,对留洋梦的道别,对过去的自己的道别。

      最后点出,康桥,不过是承载“千万孤独、万千寂寞”的容器,它用3个“静静的”,3个“悄悄的”,反复渲染这种无奈的离别,诗歌动静交织、形神兼备,而又一波三折。真正体现了“诗是语言的钻石,诗是情感的中轴”的真谛。

      当我们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生活,触摸作者情思,那么精读他的某一作品,就会更快地抵进他的灵魂,而背诵他的诗篇自然就成为简而又简的事情,因为语言的张力已然融化在作者的生活中,一起融进学生的血液。

      二、真正深入课文生活去阅读

      深入文本生活,学生才会读之带劲;深入文本语言,学生才会甘之如饴。读贾平凹的《月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借助两个本真的问题,走进文本,走进课文生活。

      1.文章的标题是“月迹”,那么让我们抓住“迹”字来寻找文章的踪迹吧。默读课文,用最精炼的词语归纳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盼月→观月→寻月→“喝”月→找月→拥月)

      2.文章的踪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在何处呢?浏览课文,争取用三字短语来解答。(没有月→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心中月)

      这两个问题,除了带来初始感知,还成功地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行文思路,也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做了良好的铺垫。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

      3.跳读奶奶的语言,理解奶奶在文中的作用。(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4.再读带“了”“呢”“哩”的语言,看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品读奶奶“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月亮进来了!”这些话,学生足可以品出奶奶是一个童心无限、爱心无限的智慧奶奶。如果再让学生去读读文本中的精彩语段: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他们就会发现,叠词的大量使用,无不彰显那个在智慧奶奶抚育下成长起来的作者内心同样充满童真、爱心与纯粹。同时,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这样虽简朴却深刻的生存哲理。作者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口语、叠词、儿化音,一步步带我们渐入阅读的佳境:正如心怀明月,便拥有明月一般,只要心存美丽,我们便会拥有美丽。

      所以说,最本真的阅读,便是搀扶学生来到一篇美文的门口,让他自由地进出文本,在语言文字间徘徊、流连、徜徉,从深入文本生活间,慢慢习染这种语言表达的习惯,进而美化自己的言语艺术。

      三、真正回归生活情理去阅读

      许多作品,它在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时,本身就是遵循着一定的生活情理而延展的。遇到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阅读前经验,调动教师自己的生活积累,深入文本作体验和感受。

      莫怀戚的《散步》,围绕儿子与母亲要走小路与大路的问题,展开了强烈的内心斗争,而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可以从文中的对照句式(两两对出,或相同或相反方向,引人深思)找到端倪。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学生读着这些两两对照的句子,体悟着作者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分子,慢慢体会出作为大男人他何以如此犹豫寡断,但最终又像男子汉一样做了决断: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此刻,柔情绵长的父亲(儿子),仿佛顷刻间幻化成铮铮铁骨的英雄,英气冲天,豪情万丈,因为“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看看,中华传统之孝顺,最美不过如此吧,而这种深深的情理,却被作者用几组对照句演绎无痕,深入肌理。学生也在诵读低吟间成就发现之喜,体验水平自然也就涨了几分。

      再如,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由儿子保护一只无意闯入我家的受伤的鸽子写起。看着鸽子祈求的眼神,读着儿子率真的诉求,作者心底涌起的是此起彼伏的滚滚浪潮:

      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凄凄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

      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知道,无论孵化能否成功,鸽子迟早要飞走;/但不知为什么,在内心深处却特别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阳台上多逗留一些时日。

      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

      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当学生寻到这些承载作者内心浪潮的句子时,发现了与《散步》相同的对照句式,阅读前经验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本真阅读。他们明白,当生活中遇到这种类似于道德两难问题时,最好的语言形式便是采用对照句式,它一左一右,极好地展示作者内心的波澜与情思的涌动,而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波澜与涌动中,浪潮被渐推渐高,终止产生思想斗争后的结局“明天不封阳台”。

      陆游曾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这个“天”指的正是生活情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文章写作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各种艺术手法,我们几乎都可以到生活中找到其情理依据。为此,在教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要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命积淀和生活积累,与生活情理深度对接。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智慧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发现者,就会学得聪明智慧,探得深入透彻,悟得刻骨铭心。

      四、真正调动生命积淀去阅读

      此处的生命积淀,既可以是指师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也可以是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与经验积淀。如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们可以先调动学生之前学过的两首小诗来启动他们对刘禹锡硬骨头作派的初步了解: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两首小诗中都提到“刘郎”,这不是刘禹锡对自己的谦称,恰恰是对自己曾经担任过郎官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两度写游桃花观的情景与感慨,都显露出他那不与世同流合污、清高自洁的心性与气节。

      有的同学还可能记得这样的一个传说,不妨就请他讲一讲: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县,经历了从三间房到一间房的待遇变化。每次,刘禹锡都自写一副对联,贴于门上。

      住三间房时,刘禹锡贴副对联:面朝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见刘禹锡满不在乎,知县气极。

      住一间半时,刘禹锡再贴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见刘禹锡满心清高,知县气急败坏。

      住一间房时,刘禹锡写了《陋室铭》,并将其刻在门前的石碑上,知县彻底无语。

      学生接触了这则传说,自然对后续阅读《陋室铭》,理解和把握其思想内涵更有益了。接下来,再紧抓住课文对“铭”的注解(铭,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记述生平事迹的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常用韵)。由此,得出“铭”的四大特征:韵、记、赞、戒。然后以这四个字为抓手,引导学生解读《陋室铭》,他们自然会更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原来作者是要借《陋室铭》来自我激励、自我打气、自我升华。

      总之,无论是为了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还是为了真正品出作者谋篇布局和运招用技的原由,都需要师生充分调动生命积淀,与作者的生活、生命相融通。

      五、真正读写一体化地去阅读

      读写结合,我们在很多课堂可以看到。然而一定要问一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底是怎样写的?又为什么非要这样写?读文悟写,读写一体,首先要自然,其次要适切,其三要联想,其四要坚持。还以前面提到的那五篇文章的阅读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读写一体化训练:

      1.为《再别康桥》写几句感悟性评价。

      学生例文:

      康桥是诗人生活的梦、爱情的梦、艺术的梦,诗人像呵护自己的情人一样,不忍心打扰她。同时诗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康桥带走了自己的一切,带走了自己的灵魂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梦想;这美好的一切,永远地留在康桥。

      2.借用《月迹》的思路设计或语言运用,写一写《________迹》(如,萍迹、花迹、绿迹、竹迹,等等)。

      学生例文:

      雪花漫天飞舞,寻找大地的怀抱,去滋润那稚嫩的麦苗;蚂蚁小跑,正在寻觅可口的美食;蒲公英风中梳头,飘洒着万千种子,投身温润的自然;玫瑰初绽,向路人释放满腔的生机与播发的力量;月儿投影淳碧的湖水,探寻生命的美妙与神奇……

      3.读完《散步》,尝试用对照句式写一写你们一家三口出行的情形。

      学生例文:

      犹记得五六岁时,晚饭后,爸妈便会牵着我的小手,左一个,右一个,到城南花园漫步。爸妈喜欢走大路,而我总是在花台边沿上跳上跳下。妈妈走在前,爸爸垫在后。走到健身区,爸爸噌一下就跨上了一米多高的双杠,妈妈嗖一声依然混入踩踏鹅卵石的人群,而我就淹没在孩子们翻筋斗的海洋中,有时头朝下等着爸妈来找我,听着他们大而急的呼喊声,我把头缩进脖子,让他们一阵好找……

      4.《明天不封阳台》在阳台不封之后的一个月,阳台上出现了别样的情景,请结合文本,以文中儿子的身份,作一描述。

      学生例文:

      阳台朝阳的一角,已然支起了一个高朗的花架,上面有两盆吊兰,细细密密的绿叶一嘟噜一嘟噜地垂挂而下,像恣意流泻的绿色瀑布,在阳光下发着绿光,然而并不刺眼。仔细聆听,有一两声轻轻的鸟鸣声,从绿叶间软软传出,我知道,那是鸽子的小鸽儿出生了。阳台外,碧天白云间,有两只鸽子飞过,其中一只,正是先前带伤的那只,如今变得如此矫健壮硕,他们正为孩儿们找食,而无需我的照料了。

      5.读《陋室铭》行将结束,我让学生用“一身傲骨笑桃花,________。”这个对子来总结刘禹锡在写完《陋室铭》后的心情。

      学生例文:

      “一身傲骨笑桃花,满心得意铭陋室/两袖清风记陋室/两度换房赞陋室。”

      读写一体化,必然要落脚在语言表达的契合点、构思运作的巧合点、主题传达的承载点上。这样的读写一体化,才是本真阅读的旨归。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教学课文来教学生学说话和写文章的,不论什么体裁的课文教学都是如此。教师一定要最大化地利用好“课文”这个资源,教学生学懂悟透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写的奥妙,还要指导他们在课外长期坚持这样学和悟,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关注读者生活,并且充分调动师生的生活积淀来体悟课文何以这样写,进而指导学生如何艺术地写好自己的作文,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学生深入课文,紧紧抓住课文生活中的某个契机点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即境进行祝福语、主持语、颁奖词、点评、发言稿、启事等。这样的写作契机点就融在课文生活之中,这样的写作训练活动就展开于课文学习的活动之中,最容易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最令学生兴趣盎然,也最能取得学生人人都爱写作、都有好收成的教学效果。

      最后,笔者再强调几句。生活化本真阅读不同于内隐式阅读,也区别于外显式阅读,更有别于社会性阅读,如不受教学文本制约的纯知识阅读、获取信息阅读、文学欣赏阅读、休闲阅读等。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本真阅读应该具有其独特而鲜明的功利性,即全程皆指向学会赏读和表达,始终紧扣着作者生活、文本生活、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生命积淀来切实地品悟语言表达艺术以及语言运用的张力、韵味、情思等。不仅如此,还要于读、诵、赏、写之间朝揣摩,午演读,晚体悟,在朝朝暮暮间诵于口,悟于心,练于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拿阅读当日子过,成为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学生才会养成一种人生的自觉和习惯,并使阅读成为人生的一种自动化行为。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持久且自然地去发现美的语言,描摹美的画面,表达美的情意,从而于潜移默化间历练自己的精神底子,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练成一个心口如一、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喜爱创新的人。

标签:;  ;  ;  ;  ;  ;  ;  

论生活背景下的学生真阅读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