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均衡发展到经济有效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到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和发展有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一种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另一种是物质生产力系统优先发展,即倾斜式发展。采取了倾斜式的发展战略,但倾斜式发展战略受到日益严重智力资源短缺的制约,诸多弊端和局限性不断暴露。我国应该调整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社会其他方面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智力资源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未来经济的有效增长。
一
长期以来,西方增长理论中的主流思想一直将劳动、资本和技术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并用几个抽象的数学公式概括要素投入与产量增长的关系。在这种理论中,社会似乎成了一台现成的“经济增长机器”,只要加速资本积累,增加劳动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便可以实现永久性的经济增长。这种理论虽然基本说明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但因为不发达国家根本不存在有效的“经济增长机器”,所以若用其分析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时,这种理论的意义则是有限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它广泛地涉及到教育、国民精神素质、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经济行为、技术、资本、人口等在内的多种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和影响,形成社会经济增长系统,它绝非如各种主要经济增长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仅与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因素有关。下面的图形说明了经济增长系统以及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较完整的生产力增长系统。系统中每一个部分和环节都与经济增长有关,其中,基本因素有七个,根据它们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
一级因素:教育和国民精神素质。
二级因素: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
三级因素:经济行为、技术、物质资本。
以上三级因素分别用A、B、C表示。
本文中国民指一国中全体公民,国民精神素质指一国公民的道德、理性、智能、技能、进取心、责任心、团体协作精神等要素,它们是一国经济中重要的智力资源。在整个经济增长系统中,国民精神素质因其支配性的影响力而处于首要位置,任何经济社会的差别首先来源于国民精神素质的差别。
教育对国民精神素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并对经济增长起到有力推动作用的教育是新型的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公平、正义、勤奋、诚实、良知、社会责任心等为道德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等为智育教育内容。
道德是国民精神素质的诸多内涵中极其重要但却经常被忽略的部分。道德并非智商,社会的道德资源存量以及它的真实程度(行动中的道德对观念上、口头上的道德偏离的程度)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良好的公民道德是价值无量的社会资本,它与产权制度、法律制度一起共同维护经济秩序,降低交易费用。而良好的智力素质则会通过影响二级和三级因素而产生普遍的收益递增的效果。
缺乏道德精神和智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系统的效率低下,使得国家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严重“贬值”,为了弥补因“贬值”而形成的短缺又必须加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物质资本的积累,致使国民经济长期处在比例失调、效率低下、低消费和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状态。
在国民精神素质的内涵中含有对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认识、态度和要求。随着国民精神素质的改善,他们对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认识和标准也逐步提高。当现代教育发展到使越来越多的人都富有道德、理性和知识时,制度也随之变迁为能够充分地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由于制度规定的利益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和公正,制度规则、制度运作中含有越来越多的道德精神和智力资源,制度的效率也必然会随之相应提高。有效率的制度也是一国经济中重要的智力资源。
经济行为、资本、技术等因素虽然与经济效率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但在整个经济增长系统的因果链中,三者都是被决定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动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环节而非增长的主因。人的经济行为包括人的目标选择,人的行为能力以及人的努力程度。行为状况取决于人的精神素质以及制度条件,因而行为问题实际上是精神素质问题和制度问题。资本积累及技术进步首先是经济动态变化过程本身的内容,二者具有工具、手段的性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才被看作经济增长的原因,但二者都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
以企业为例,企业人均产量的增长不但取决于企业物质资本的增长,还取决于:(A)企业全体员工的精神素质,(B)企业的产权制度,(C)由企业员工的精神素质及企业的产权制度决定的企业管理和员工的行为,(D)由企业员工的精神素质、产权制度、管理及员工行为所决定的技术进步和由以上所有因素决定的企业生产的效率。而这一效率构成国家整体效率的基础。
经济学家习惯于将国民精神素质、制度等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的因素视作外生因素,将技术和资本等“外生”力量看作导致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但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时,上述理论思路是不适用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民精神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有效制度的建立应摆在首要位置。
经济活动中其他一些具体环节也会影响经济增长,但相对而言它们不是主要因素,如生产力的地域配置、产业类型的选择、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和方式等等。诸如此类的技术细节,都是一些行为状态,是由国民精神素质和制度条件所决定的。国民精神素质的改善和有效制度的建立将使社会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二
在经济增长系统中,A、B、C三个不同级别的因素都是影响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三者中均包含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其中,A和B是无形的,为智力资源;C中的物质资本为有形资源,用C[,0]表示,技术可以分解为附于人与附于资本物的两个部分,前者用C[,1]表示,后者用C[,2]表示。这样,社会的智力资源总量为A、B、C,三者之和,用K[,1]表示,物质资源总量为C[,0]与C[,2]的总和;用K[,2]表示,社会经济中的资源总量(K)为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总和,即K=K[,1]+K[,2]=(A+B+C)+(C[,0]+C[,2])。在劳动力供给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宏观生产函数便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Q=f(K[,1],K[,2])
在这个总生产函数中,总产量水平既取决于K[,1]、K[,2]投入的总量,又取决于二者组合的比例。如果K[,1]既定,随着K[,2]的增长,总产量也会增长,但因受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支配,总产量按递减的比率增长。
经济是呈现集约型还是呈现粗放型的增长,取决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增长系统中包含的智力资源总量。当社会整体发展良好因而智力资源的供给比较充足时,经济增长便能够由智力资源与非智力资源的均衡投入推动,因有较高的经济效率,物质资源的投入和消耗相对较小,使经济增长呈现出集约型的特征。而当社会发展不均衡以致智力资源短缺时,为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就只能大量投入物质资源以弥补智力资源的不足。由于缺乏相应的智力资源的配合,物质资源的投入必然出现边际产量递减的后果,经济效率低下,物质消耗严重,因此经济增长呈现出粗放型特征。智力资源短缺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用下面图形进一步说明:
图中,横轴K[,2]表示物资资源数量,纵轴K[,1]表示智力资源数量,Q[,1]线为社会等产量曲线,代表某一既定产量,CC线、C′C′线及C″C″线各表示三条不同的社会等成本线。当社会生产Q[,1]产量时,两类资源最佳的投入比例为E点所示的K[,1-1]和K[,2-1]。接该点的组合投入两类资源时生产成本最低,即CC线。当社会的智力资源不足时,例如,社会最大的智力资源总量在K[,1-2]点,这时,社会为实现同等的产量,必须把物质资源的投入量提高到K[,2-2]点,即两类资源的组合比例为E′点的K[,1-2]和K[,2-2],此时,社会在相同产量水平上却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即C′C′线所代表的成本水平。智力资源越短缺,社会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物质资源以弥补智力资源的不足,由于物质资源的边际产量递减,因而物质资源对智力资源替代的比率不断下降,相应地替代成本则不断上升。在同等产量的情况下,两类资源的组合比例由E点向右转移至E′点,社会成本总额由CC线上移到C′C′线。如果智力资源更加短缺,两类资源组合比例会向右移到E″点,社会总成本线则上升到C″C″的位置。
三
社会生产包括人对自然的直接生产活动和人对人的交易活动两个方面,后者涉及到人际间所有的利益竞争、合作和交换的关系。社会生产的效率既取决于直接生产活动的效率,也取决于交易活动的效率。科技进步的意义主要是提高直接生产活动的效率,而交易的效率则由人的精神素质、社会真实的道德水平以及与它们密切相关的“制度的发展水平”而定。科学技术对经济有效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是无条件的。科技若能推动经济有效增长,科技本身首先必须是高效率的,这包括研究开发的高效率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高效率。这些活动属于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都是由人来促成和推动,因此,经济增长的效率归根到底取决于决定人的行为状况的精神素质、道德水平和制度条件。
传统理论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截然分开,并将生产力要素摆在三者之首,这种理论观点的意义主要在于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但是在生产已经高度社会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当代,影响生产力的因素有机地渗透、扩展和融合到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中,因此经济的有效增长不仅是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劳动者人数的增多以及劳动技能的提高,而且还与社会整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标签:经济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国民素质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