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马王堆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2、湖南马王堆医院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亦在逐渐上升,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中笔者现就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防治策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缺乏明确病因的、起病时间长、病情迁延不愈及非传染性的一类疾病[1]。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相关报道显示,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我国居民的数量已经超过社会居民总死亡数量的80%,对我国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2]。因此,为了提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笔者根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现综述如下: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渐进步,以往对人类健康造成重点威胁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均已获良好的控制,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现有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已超过两亿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0%以上,其中又以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的危害最大,它们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我国现今因病死亡人口总数的63.4%[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亦在逐年上升,现今我国大于60岁的老年人约已有1.3亿人以上,已经接近我国人口总数的10%,其中约有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700万左右的人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死,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最多,已经超过20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总死亡率的80%[4]。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上升,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青年人和中年人逐渐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同时,据相关报道显示,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及恶性肿瘤等多种并发症的好发年龄也在逐渐减少,这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5]。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策略
3.1 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关报道显示,若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可有效预防约80%左右的糖尿病、中风及心脏病,并防治约40%左右的恶性肿瘤[6]。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具有许多可改变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饮酒、吸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精神因素及缺乏体力运动等,同时有许多无法通过外力改变的危险因素也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及种族因素等。因此,要想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首先应该着重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3.2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主要是指从患者、家庭及社区等3个级别上进行预防,而临床医师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床医师能够帮助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构建和施行筛检试验,选取和研究最恰当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方案进行观察及评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相对比较简单,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然后再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最大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确保患者的身体生命安全[7]。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参与到疾病的预防工作中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定期进行随访。
3.3 同时做好全人群及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
政府应根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卫生政策,积极在我国全体人群中开展社区干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并鼓励和引导人们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降低和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效果。同时,对于具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针对其特点,对其主要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和干预,并积极进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其中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并早期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及康复训练,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3.4 加强对患者心理因素的调节
首先,应该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认知治疗,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并使其正确的面对疾病,消除患者以往的怨天尤人和自哀自怨的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其次,应指导患者主动克服治疗和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困难,争取获得最优的康复效果。最后,指导患者掌握松弛疗法,以便其进行自我调整,或通过生物反馈法等方式来减轻患者自身的头痛和失眠等症状。
3.5 加强健康管理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近10年间提高了约15%,严重威胁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疾病的进展,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探索和构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健康管理是医学理论下的一种医学服务,其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进行收集,然后根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评价患者的健康情况。按照患者健康评估的结果,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出专门的健康管理方案,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督促服务对象定期进行健康查体,再根据查体结果对健康管理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8]。
4 结语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患者的饮酒、吸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精神因素及缺乏体力锻炼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降低,发病率日趋年轻化。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倡导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庆伟,刘艳,范昕等.黑龙江省贫困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及疾病经济负担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2):21-23.
[2]秦江梅,王国建,殷泰平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8-2008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430-433.
[3]廖燕,程立群.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的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105-106.
[4]王维民.综合性医院启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6):63-64.
[5]戚玉琴,温金锁,刘传耀等.陕西省宝鸡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12):903-904,908.
[6]陈勃江,李为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研究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260-1261,1272.
[7]丁琳,唐海沁,李结华等.中国慢病防治指南现状分析及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04(4):308-312.
[8]王嘉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400-4401.
论文作者:彭倩, 薛智 (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疾病论文; 非传染性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我国论文; 健康论文; 危险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