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型新经济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新经济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ll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2)03-0054-06
世纪之交,当世界经济尚稳步发展之时,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以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所引发的新经济问题的讨论。而今天,由于9·11恐怖事件使本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经济状况普遍恶化的时候,再来分析新经济问题是否具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关系到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转变中,一国经济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尤其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里经济发展呈现巨幅起落的国家,更是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前一时期,人们对20世纪90年代迟迟走不出泡沫经济崩溃阴影的日本,究竟有没有新经济现象曾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致绝大多数人持否定的态度。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由于对新经济定义的不同认识引起的;第二,是由日本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冲突所造成的。抛开学术界对新经济的种种界定不论,本文的分析,将立足于把新经济作为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待。从更广的角度看,这种增长方式包括随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引发的经济结构变革及经济形态的转变。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过程,目前的日本正置身于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之中,因而日本模式与新经济方式的冲突,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日本模式突出政府对企业的指导与协作,而新经济则突现市场竞争和风险投资的作用;日本模式以“会社主义”、协调一致为特征,新经济则以个体创新、持续变革为旗帜;日本模式视大企业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经济则以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担纲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等等,不一而论。日本究竟如何面对这种新的增长方式的变革?运用历史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工业经济时代的历史遗产对日本经济结构的影响
以发展应用技术为重点推进工业化,是日本发展工业经济的真实写照。这一模式有它的历史作用,即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历史性赶超过程中,奠定了日本第二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
也正是这种赶超模式,使日本在技术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不能不打上工业经济时代的历史印记。第一,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践,使日本形成了从引进应用到超越的技术结构发展定式。经济资源的严重匮乏、技术发展水平的落后,使日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确立了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日本企业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入手,在应用中吸收,在吸收中改造和创新,以至建立起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使日本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缩短了与欧美主要国家的技术差距。1950~1975年的25年间,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吸收了全球半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而为此支付的外汇总额不到60亿美元,却使日本节约了2/3的时间和9/10的研究开发费用,对其工业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技术结构发展定式也使日本过于依赖外部的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减弱了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二,后起者所处的竞争弱势,使日本形成了超稳定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企业系列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二战后初期的日本企业与欧美相比,发展起步晚,进入世界市场的历程短,整体竟争实力还不强。为克服单纯的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非效率性,解决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它们采取了系列化这种交易方式,包括产品衔接、信息交换和人事交流在内的各种活动构成了企业间长期关系的基础,从而成功地弥补了单个企业的竟争能力不足、信息获取不充分的弱点,使企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的成功则是例证。但是,它对系列化以外的企业却是具有明确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阻断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第三,长时期的赶超式发展,使日本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的特点。二战后日本的赶超是以引进欧美先进技术为起点的,是以发展重化工业化为主要推进手段进行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精益求精、重化工业化发展中激烈的市场竟争,造就了日本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工艺水平的制造业。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重要基础。而在今日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无疑也令日本面临着重大的改造课题。日本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的特点,在与美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总之,以追赶欧美为目标形成的日本型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在战后日本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以信息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造成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与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由金融危机表现出的金融体制的不适应性,由巨额赤字暴露的财政体制的不适应性,长期萧条所昭示的产业结构、产业体制的不适应性,都表明了这一点。本来已完成经济上追赶欧美的历史任务,进入经济发展成熟期的日本,这一时期正处于从“追赶型”向“协调型”发展的巨大历史转折中。然而,相当一段时间里,日本对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和经济发展中的这种历史性转折,缺乏本质上的认识和深刻的反省,对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一个清晰的分析和明确的目标,加上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制约,束缚了其体制改革行动,导致经济结构调整上的严重滞后。高科技产业技术选择上的失误,使日本在二战后首次出现产业结构升级上的空白点,因而拿不出像20世纪70、80年代那样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能形成新的消费、投资热点的新产品。长时期的基础性研究薄弱、投入少,并且始终沉浸在追赶战略的成功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优越感中,使其产业结构未能实现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实质性升级。结果,造成日本经济增长动力匮乏。个人消费和产业投资方向迷茫,致使其产业竞争力遭到严重削弱。
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看目前日本的新经济现象
在以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发展为背景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虽然反应迟缓、发展落伍,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重新夺取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强烈愿望,使日本并未放弃行动与努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而信息产业稳步增长就是例证。同时,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无论人们认识如何,依旧伴随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逐步进入日本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一)日本的产业结构及其政策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日本的行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实行科技和产业政策上的方向调整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二战后工业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领域,以经济进步为目标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政府利用各种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转换进行的一种干预行为。尽管在二战后经济学的论战中对产业政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是它对推动一国工业化的进程所起的作用,已为工业经济时代的历史所证明,并且为主要工业国家所普遍认可。(注:1970~197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写了该组织中14个成员国的有关产业政策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产业政策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日本作为在世界上率先应用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国家,在总结以往成败的基础上,其今日所施行的政策带有一种明显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逐步融合的倾向。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在政策的运用上更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高科技为导向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这是由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竟争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与日本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而决意赶超相联系的。
日本这一时期施行的产业政策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制定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技厅发表的科技白皮书指出,由于已经在技术领域完成了追赶进程,必须创造本国的新知识、新技术。为适应整个日本经济的这种转变,1997年初桥本内阁提出了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从“经济大国”迈向“高科技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它所强调的变革,是从过去的那种重技术开发、轻基础研究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在科研和开发方面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脚步;它所强调的创新,是指学科研究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技术创新,以及新知识、技术的扩散、推广和转移。近年来,日本开始实行结构性战略调整,即由技术与产业上的追赶型战略向独创型战略转变,使产业成长与经济增长的基础由“移植”转向“内生”。在2001年度开始实施的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日本进一步明确提出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强调重视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决定将科技开发和应用的重点放在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和纳米技术四个领域,进行重点投资,并已开始新的“赶超”竟争。其研究开发费用的上升趋势表明了这一点(见图1)。(2)按照科技发展的不同领域,相应地制定专门的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与计划。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下,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实现“科技创造立国”的新目标,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政府部门,相继牵头制定和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计划。如原通产省从20世纪80年代“新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开始,到1998年度的“创立新产业型产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制度”,运用系列性的计划指导科技创新与开发。从2000年开始,在席卷日本的IT革命中,日本制定了经济效益为90万亿日元的“电子政府”构想,各省厅都具体制定了相应的本领域IT化计划,例如,厚生省的构筑医疗信息提供系统,劳动省的IT时代的职业能力开发,邮政省的光纤通信计划等等。(3)实施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立新产业的资金优惠和政策优惠措施。以国立科研机构、民间企业和大学联合攻关,迅速向企业实行技术转让、实现高技术的产业化为基础,日本又制定了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主要有振兴产业技术的贷款制度和促进企业研究开发的税收制度。前者是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着眼点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后者则是为促进企业的新技术开发和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而提供的一种税制优惠,其中包括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税额抵扣制度、特别试验研究费税额抵扣制度、促进基础研究开发税制和中小企业技术基础强化税制等。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企业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费用是其标志(见图2)。
图1 研究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01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由统计看日本的科学技术研究》。
图2 产业政策推进下的企业研究开发投入
(万亿日元)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01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由统计看日本的科学技术研究》。
2.科技创新体制的组织所发生的变革
为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日本开始着手进行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组织改革。
改革国立科研机构,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饱受经济长期萧条之苦,背负痛失最具潜力的成长产业竟争主动权的惨痛教训,日本开始从改革部门体制做起,切实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1999年日本通过立法程序对国立科研机构进行彻底改革。从2001年4月起,89所国立科研机构由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变成59个具有较大自主权的独立行政法人。实行理事会制度,在人员编制、预算使用、知识产权、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等方面,进行类似民间企业的自主运营。例如前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的8所中央研究机构和7所地方工业技术研究机构,改革后合并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拥有2400位科学家和847亿日元年预算,负责进行工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地质勘察、制定计量标准和进行技术指导及成果普及等。设立纳米技术、生命信息科学、生物信息解析等23个研究中心。每一中心由10~20名年富力强的科学家组成。在3~7年的期限内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实行人才流动制度,约半数的负责人将从外部聘请。
着手企业创新体制的组织建设,发挥企业在新经济中的主体作用。这是以IT革命为口号的日本新经济发展中其企业行动的最主要内容。近年来许多企业纷纷行动,从若干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例如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丰田公司,在企业上下强烈的危机意识驱动下,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从事创新体制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建立为庞大的客户群体提供便捷的、多样化的信息和金融服务的机构;二是运用信息技术强化汽车生产与经营的体制创新。在日本被公认是IT革命先行企业的索尼,更是大刀阔斧地进行创新体制的改革。在2000年6月,索尼建立了“新出井体制”,即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出井伸之的号令下,为实现“电子化索尼”的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企业体制改革,使公司的实体业务与电子网络业务融合。索尼等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一种新的科技创新体制。(注:关于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参见《新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系列报告:《大企业的行动与日本型新经济的探讨》。)
(二)由产业结构调整看日本新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增长模式的新增长方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由于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配置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经济结构问题上表现出自己新的特征。而与投资、贸易和消费结构相比,对一国乃至国际经济增长起决定性影响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则是这种新特征的最直接、最集中和最明显的反映。从目前的调整和发展情况来看,由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所反映的日本新经济现象,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强势带弱势争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尽管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一蹶不振、在新经济的发展中起步迟缓,但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的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排序,日本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技术大国。(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世界竞争力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9年。)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中,虽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多数产业领域落后于美国,但在一些领域(如新材料领域)仍保持着发展强项。因此,日本以强势带弱势争夺高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行动,正是在这样一种技术经济背景下进行的。
首先,以发展超高速光纤通信来强力推进整体的产业信息化步伐。在信息技术领域,日本依靠引进美国的技术,依靠优异的工艺流程和先进的加工制造技术,20世纪80年代在信息工业的基础半导体工业上占据了领先地位。但在20世纪90年代需要自己创新和开发技术时,却因基础研究薄弱和在新技术捕捉方向上的失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个人电脑技术等的标准化方面远落后于美国。前者主宰了芯片结构的创新,在微处理器、微型控制器和微型周边设备芯片市场,与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2%:21%。(注:[德]康拉特·赛康德著:《争夺世界技术经济霸权之战》,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而在移动电话、光纤通信、信息通信终端等方面的技术,日本尚优于欧美国家。于是日本将发展以超高速光纤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革新现有产业、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重点发展网络高速化技术、高速计算技术、相互联系技术、设计技术和软件技术。决意五年后要成为信息通信最先进的国家。同时通过发展网络事业缩短与美国的电子商务差距。由于日本开始利用遍布各地的营销配送网优势,实现电子商务的高效率,B2B的市场规模与2年前相比扩大了1.5倍,截止2000年底交易额约1860亿美元;B2C的市场规模仅2000年就扩大了1.5倍,交易额增至约70亿美元。(注:据日本电子商务推进协议会2000年底至2001年初所进行的调查,引自《日经BP社》,2001年2月2日报道。)
其次,在有发展前途的弱势领域刻意追赶,将建立和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在生物工程的研究开发方面,美国比日本乃至世界遥遥领先,它拥有几百家新成立的高新生物公司。在已投放市场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中,美国以2:1领先于日本。美国计划在生物工程领域每年投入的政府预算,高达日本的4倍多。而日本只是在新生物工程工业的各种物质发酵和净化分离工艺流程方面保持优势。鉴于人们对生物技术发展前途的认识,以及生物工程的应用包括广泛的产业领域这一事实,在1998年8月内阁总理大臣决定中,将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的战略基干技术,并推进研究开发的产业化。1999年1月相关5省阁僚确定“面向建立生物工程产业的基本方针”。决定进行重点投资,搞好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用10年时间(到2010年),将生物工程市场规模扩大到25万亿日元,生物工程风险企业增加到1000家左右。为主攻落后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各省、厅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在基因商务方面,日本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荣研化学、日立等企业已开始与临床机构和美国的生物风险企业合作。同时,日本农业领域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亦在有步骤地进行。
最后,力求保持领先优势,推动纳米技术研究开发尽快走向产业化。由于日本资源小国的特点,在工业化进程中它就十分注重物质的利用和新材料的开发。在新材料领域中的精细陶瓷及一系列复合材料的研制开发方面,日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这一领域新的革新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产业应用前景,各国都在加快进行新技术开发,竟争表现得异常激烈。例如,在电气和电子技术中最有望获得突破的超导材料开发方面,美国和日本都投入大量资金平起平坐地进行着竞争。因此,为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日本利用自己积累的高科技资源,进行综合性战略开发。为全力推进研究,日本的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立了推进纳米技术恳谈会,制定实施战略。其具体课题包括研究开发纳米信息装置;用于人体内部诊断、治疗用系统的开发等。而在材料领域,则重视发展基础技术,重点研究物质和材料技术;高附加价值的能源、环境用物质和材料技术;保证拥有安全生活空间的材料技术。即加速纳米技术的实用化和实行有重点的新材料开发。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的国际技术交流,带来了其技术贸易的快速增长。1999年它的技术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4103亿日元和9608亿日元,技术贸易收支比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技术贸易额的增长情况见图3。
图3 日本20世纪90年代技术贸易额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01年科学技术调查研究:《由统计看日本的科学技术研究》。
2.确立制造业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制造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的中心内容。制造业的技术优势是日本在工业经济时代建立经济奇迹的“秘诀”。它曾以制造技术的“高、精、尖”为特点,以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快速的产品技术创新为武器,推动了一个日本制造业的全球时代。1995年它的制造业产值接近3万亿美元。同期日本制造业主要行业创造的产值、增加值及其就业情况见表1。
表1 日本主要制造业行业的产值、增加值及其就业
资料来源:曾涤、王廉:《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进入21世纪,日本仍将其视为立国的基础。政府与经济界都认为,信息化离不开发达的制造业。在信息时代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不是下降而是增加了。首相咨询机构“制造技术恳谈会”2000年向政府提交的报告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经济产业省2000年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其核心也在于研制新材料和开发新的制造工艺。
为从事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日本在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研究先进的制造技术时,特别强调研究有助于根据信息通信技术和生物原理来革新制造技术的下一代技术。同时,政府设立了专家小组拟订重点研究课题;经济产业省设立了“尖端技术研究中心”,将优良的制造技术和技巧存储在数据库中,制成专家系统软件。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是日本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机器人技术,目前却在产业机器人制造与应用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欧盟统计,1999年末时全世界投入使用的机器人742000个,日本就占近402000个,美国和德国仅分别为93000和约81000个。产业机器人的世界供给者主要是日本,其需求在世界和日本国内都在增长。目前日本正在积极从事非产业用仿真机器人的研制开发。伴随日本高龄化社会和服务经济的到来,预计到2020年,家庭用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6000亿日元。(注:三菱总合、《日本经济新闻》,1998年9月,共同调查,引自[日]新井义男:《21世纪技术的时代》,载[日]《经济学家》,2000年11月27日。)本田技研工业公司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发的仿真机器人,反映了目前日本机器人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同时,日本的高技术公司正在联手开发新型半导体制造设备,以进军国际市场。为集中先进的科技力量,开发出使用廉价的电子束为光源的芯片制造设备,日本的著名企业索尼、日本电气、大日本印刷、凸版印刷等12家高技术公司组成LEEPL技术财团协力作战,新的制造设备将于2003年投放市场。(注:《参考消息》,2001年6月15日报道:《日高技术公司联手开发新型半导体制造设备》。)
制造业本身也在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交易与管理。这方面例子很多:电子产业自不待言,这种改造亦同时发生在更为古老的钢铁和纺织行业。新日铁在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积极投身信息业、开发金融衍生工具管理系统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以从美国引进的系统软件为基础,与实际的客户需求结合,对钢铁制造过程中从材料筹措、生产、物流、库存到销售的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以达到产量和工程最适化。纤维产业的老企业帝人公司在探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工程中,坚决地进行用人制度、经营组织改革和事业集中,在全球化意识下重新构筑纤维产业,使企业焕发了生机。
3.选择符合国情的新产业经济增长点
从基本国情和产业发展的现实出发,确定科技研究的重点和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以带动结构调整,重新夺回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竞争的主导权,这是当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的一大特征。1996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的报告和1997年内阁会议确定的“行动计划”,具体指明了21世纪初日本的新增长领域。前日本通产省在《新产业创造环境调整计划》中,对今后15个重点发展产业的雇佣状况、市场规模的现状和2010年的前景进行了预测(见表2)。
表2 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及2010年的成长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日]《经济学家》,2000年12月11日号,第57页数据整理。
其中创造就业数量最多的产业是医疗福利,而市场规模最大的将是信息通信产业。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以超大型电子产业和信息通讯业对经济的影响最大。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从1990年至1996年增长幅度达36%。同期,与信息通讯相关的产品和领域亦呈现很强的发展势头。如光纤制品在这6年间增长了2.8倍。
与此同时,日本选定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和环境技术等作为重点的科研领域,有些已经初见成效,并逐步向产业化阶段迈进。例如其环境技术已经创造2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节能技术也不断投入应用。最近日立制作所等开发出使用超导净化处理工厂废水和污水的系统,其性能是现有水净化系统的100倍。(注:[日]《日经产业新闻》,2001年11月19日报道:《利用超导净化污水》。)日本超导研究实验室主任田中昭二指出,作为21世纪的核心技术,它将被进一步应用到包括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在内的所有工业领域。(注:[日]田中昭二:《超导研究》,载《日本了望》,2001年8月号。)日本是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推进能源与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的。国土资源的特点和已经具有的技术优势,决定了此类技术研究开发对于日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在环境技术研究开发上的主要课题是:实现资源循环型技术、有害化学物质风险极小化技术和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技术。而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方向,则是燃料电池、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新一代原子能及安全技术和节约与高效利用技术。世纪之交,日本的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企业,汽车和建筑业企业,都在积极致力于燃料电池的开发,为解决高成本和氢的稳定供给、早日实现商品化目标而努力。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丰田汽车公司已试制成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并着手在道路上试运行。(注:[日]《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6月15日报道:《丰田公司试制燃料电池车。)早些时候本田技研工业公司以2003年实现商品化为目标开发的新型燃料电池车,也充分反映了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成效。
综上所述,目前日本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伴随其经济转折,正处于从传统增长方式向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尽管这一转变是艰难的。近年来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即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的新技术改造,以及符合日本国情的新产业选择,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转变。由产业结构变化反映的日本型新经济的主要特点可以说有三点:其一,是要建立一种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其二,是要打造一种以新型制造业为基础的新经济;其三,是要成就一种以选择符合国情的重点产业为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注:与欧美国家的比较和进一步详尽的分析,见李毅的研究报告:《探索日本型的新经济之路:关于日本新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200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日本的情况表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终归是要完成对原有方式的取代。只不过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取代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收稿日期:2001-12-15]
[修回日期:2002-01-07]
标签:新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日本科技论文; 经济论文; 日本经济新闻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 美国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