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救护人员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支持论文_陈卫华

灾害救护人员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支持论文_陈卫华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 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对灾害救护人员心理反应进行分析,讨论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手段,及时对灾害救护人员进行心理支持,最大程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救护人员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方法 对灾害救护人员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阴影进行分析,采用劝导、启发、鼓励、支持、说服等支持疗法,帮助灾害救护人员发挥其潜在能力,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促进心身康复。结果 灾害事件对参与救援人员有重要影响,科学的应对手段和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救护人员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结论 提高灾害救护人员的心理防护能力,要从生理反应、情绪反应等多方面进一步关注参与灾害事件救援人员的心理卫生。

关键词:心理反应;心理支持

当前,自然环境日益破坏,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种重大灾害和恐怖主义活动呈明显上升趋势,灾害救护人员在维持社会秩序,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救护人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种考验不仅在于对伤员的紧急救护本身,还包括如何应对灾害救护引发的心理应激,在灾害现场这一高应激的环境中,

面对任务重、时间紧、感官冲击、自身生命威胁等压力,救护人员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灾害破坏的影响和冲击,出现判断失误、思绪紊乱、行为异常等心理应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应激创伤障碍,导致工作能力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1、救护人员常见的心理反应

灾害对救护人员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1 生理方面 救护人员在承受心理压力初期,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就是生理方面的问题,如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呼吸率增加,容易疲倦,有时伴有失眠、窒息感、发抖、消化不良等,此外,还有梦境、错觉或反复出现的表象形式再次体验灾害,甚至引起严重的疾病。

1.2 认知方面 在灾害现场这一高应激环境下,长期与周边恶劣环境及伤(病)员接触中,会导致救护人员在认知感官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在感觉迟钝或过敏、理解困难,罪恶感、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明显增强,难以信任他人,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等。

1.3 行为方面 救援时,工作量大、节奏紧张、休息时间不足、心理压力大等各方面影响,常会导致救护人员在行为上出现异常,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常想起受灾情形等,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崩溃,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异常。

2、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分析

在每一次灾害救护过程中,救护人员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各类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

SARS期间,研究人员对1806名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测试,采取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1]问卷的方式,从结果上看,SDS分值高于临界值50分的有672例,占37.2%,且男性工作者SDS分值明显低于女性工作者,原因在于女性工作者中护士占多数,长期与灾害及病人直接接触,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概率大幅增高,最常出现的身体反应是易疲劳伴体能下降,其次为晕眩伴部不适感;最常出现的心理反应是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其次为不安全感,担心自身及家人受到伤害。

出现这些心理反应,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缺乏休息:救护过程中因伤病员数量多,大部分医护人员连续数日加班,缺乏休息时间;②工作量过大: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做好伤(病)员或其亲属的安抚工作等,导致工作量大增;③缺乏他人在心理上的专业指导,当出现一些心理崩溃感的征兆和表现时,未引起重视;④对自己期望过高;⑤工作不能得到伤(病)员,甚至是亲人朋友的理解,甚至有时还被误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待救护人员的心理支持

从上述情况看,救护人员在面对巨大的灾难,高强度的工作,多数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若不采取积极的心理救援,减轻其心理反应,则将形成恶性循环,使机体陷入持久亚健康状态。

3.1 危机心理干预

危机心理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2],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心理干预不仅受灾群众需要,参加救援任务的人员同样也需要,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

对心理反应一般程度的,通常可采用“非指导性干预”,具体措施为:①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议救援人员与家人和朋友多保持联系。②嘱同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感觉和工作的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③不管有无胃口,要有规律的饮食。④与同伴相互鼓励,相互肯定,绝不指责对方。⑤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表达和疏泄出来。⑥邀请心理专家,不定时举行一些团体心理治疗。对心理反应明显,问题较严重的,应当采用“合作性干预”,给予心理咨询治疗。

3.2 心理支持疗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二元治疗,一方面从救护人员生理方面改善症状,对救护人员适当的进行休整,使救护人员每天获得充分的睡眠,及时补充体力的透支,并指导救护人员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等来缓解疲劳,同时进行伙食的改善,增加营养,保持饮食平衡。

3.3 科学有效的倾听,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参与救援的人员,由其是长期与灾害直接接触有救护人员,要经常性的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对其表述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一方面将其内心的不适宣泄出来,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方法,将心理学、心理卫生等相关心理健康信息传播给救护人员,帮助其正确认识灾害,以达到缓解救护人员心理压力的效果。同时,对掌握的相关信息,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应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工作。

3.4 及时矫正、宣泄压抑的情感

由于各种灾害具有突发性、危险性、恐惧性等,参与救护的人员通常会出现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意志失控、情绪紊乱等心理危机。如上述所说,在产生心理压力初期,通常表现出一些可观测的生理症状,此时,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矫正,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所以,应当让救护人员学会合理的宣泄,允许存在心理问题,但要学会通过正确的手段将内心的悲伤、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如哭泣就是最直接的宣泄方式,可使内心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3.5 药物治疗

对于少数心理反应强烈、心理、行为障碍明显的人员,应当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同时配合适当的药物,使他们在心理、行为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灾害救护是一项具有持续性和永久性的工作,每一次的救援任务都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也是一场延续性长的心理战,我们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将担负救援任务,亲临灾害一线,所以,做好救护人员的心理防护工作既要注重分析研究,制定科学的应对手段,也应加强必要的心理防护训练,从深层次了解灾害的性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7(增刊):194~ 196

[2]Robert L,Leahy E,Thomas D.Clinical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ther-apy:theory And app lication|M|.New York:Springrt,2002.

论文作者:陈卫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灾害救护人员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支持论文_陈卫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