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俄罗斯核战略的调整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俄罗斯论文,核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为夺取战略核优势进行了殊死争夺,核军备竞赛轮番升级,各自的核武库均达到“超饱和”状态,双方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法定继承者接收了前苏联70%的战略核力量和大部分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仍然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超级核大国。俄罗斯在经历了七八年政治经济转轨的演变过程和对核战略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后,基于所处的地缘政治和国内外的“现实”情况,已改变了前苏联冷战时期的核战略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实遏制”核战略。俄罗斯核战略的取向不仅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俄罗斯核战略的宗旨是通过核威慑防止核大战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爆发,在地区战争、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大国地位的目的。俄罗斯的“现实遏制”核战略与前苏联的打赢核大战、称霸全世界的核战略相比,更符合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现实,俄在地区战争、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首先使用非战略(战役、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空前增加,因而具有更大的威胁性。
一、俄罗斯核战略理论的演变过程
对于俄罗斯来说,核战略是俄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是军事战略的主要支柱。在俄核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为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外交战略服务的本质,而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外交战略过程中,往往以核战略为主要内容。确立核战略理论的前提是要明确核战略对手。只有首先明确核战略对手,才能解决对谁使用核武器,如何研制、发展、部署核武器,如何组建核武装部队,何时以及如何控制使用核武器的问题。这一点对俄罗斯的核战略理论尤为重要,因为俄在探寻和明确核战略对手的过程中走过弯路。俄最初认为,俄罗斯现阶段没有敌人。后来经过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才认识到美国及北约军事集团是危及俄生死存亡的主要敌人,同时对民族、种族分裂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危及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威胁也要认真、坚决地对待。冷战后,俄核战略理论形成及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91年12月~1993年初为继承阶段
苏联解体前,已经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准备融入西方。在军事战略上,奉行“单纯防御”的战略思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采取军事行动”、“不使作战行动越过边界”的“三不”承诺是其核心内容。苏联只要求拥有“合理足够”的核武器作为还击力量。俄立国初期也全盘接受了苏联解体前的国家安全理论和核战略思想,继续陷入亲西方的迷途,自认为是与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完全一致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并且主张与美在销毁俄境外核武器和军事安全方面进行合作,主动提出要与美共同建立“全球防御体系”,甚至曾一度希望加入北约。俄军的军事原则是“重视全方位防御,重视小规模争端特别是边界争端”。所谓全方位防御,是不规定特定国为“潜在敌国”,而是视所有国家为防御对象。俄的武装力量分为核遏止力量和常规战斗力量。避免过分依赖核遏止力量。根据与美国达成的协议,俄将大幅度地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在政治上的亲西方倾向和单纯防御思想的指导下,1993年1 月俄美共同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2)。为此,俄作出重大让步, 同意削减全部多弹头陆基战略洲际导弹,使俄战略武器的强项蒙受严重削弱。前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多次表示,俄罗斯在现阶段不把任何一个国家看做是自己的敌人,“俄罗斯把同美国的合作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俄军事战略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和应付来自独联体内部和邻近国家的威胁。“俄军将以欧安会的旗号在前苏联各共和国冲突地区采取维和行动”。除了自我防御外,俄联邦不对任何国家动用武力。核武器首先不被看做是采取军事行动的手段,而被看做是遏制发动侵略的政治手段。
(二)1993~1994年底为调整阶段
1993年4月, 《俄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基本原则》从俄切身利益出发,决定奉行全方位外交,提出加强俄罗斯联邦和独联体内部的关系,要恢复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这预示俄要与西方拉开距离。同时,俄军界对“新思维”中的“单纯防御”战略进行了批判,认为那是“明显地反映了某种政治情绪,而没有考虑到武装斗争的法则。实质上,这对于国家来说是在未来战争中预先决定了必然失败的死亡原则。”1993年11月《俄罗斯军事学说基本原则》提出要以“积极防御”取代“单纯防御”,强调“攻防并重”,并放弃(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宣布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要向独联体国家提供核保护伞,以加强独联体的凝聚力,同时声称向对俄发动进攻的核大国及其盟国首先使用核武器,以便以核武器遏制核战争和大规模的常规战争。俄此时隐约意识到“核大国及其盟国”对俄的安全构成威胁。这标志着俄根据战略形势和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在深刻的反思之后,已着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调整冷战后奉行的核战略理论。
(三)1995~1997年底为确定阶段
1995年9月,北约理事会不顾俄的强烈反对,强行决定向东扩展, 正式通过《北约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10月,俄国防部研究所在《对付俄国家安全主要威胁的构想》中明确指出:“美国和西方对俄政策的目标是不让俄成为经济、政治、军事方面有影响的力量,而是要把俄在内的前苏联各国都变成自己经济、政治的附庸及原料产地”,“北约是俄安全的主要外部威胁和潜在的敌人,用武力对抗北约东扩是一项紧迫任务”,该报告又指出:“遏制北约惟一省钱的办法是依靠战术核武器来弥补常规部队的不足。”至此,俄开始看到了西方“弱俄”、“分俄”的伎俩,认清了敌人,初步提出了对策。1996年1月, 俄撤换了亲西方的外长,放弃了“科济列夫主义”,它标志着俄已与西方拉开距离,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1996年6月, 叶利钦在《总统国家安全咨文》中提出“现实遏制”战略,声称俄“奉行以坚决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反击侵略为基础的现实遏制原则”,并强调俄的核武器“在全球范围内是战略核力量,在地区范围内是战役和战术核力量。”1997年2月, 俄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战略核力量处于战略状态,并将其置于优先地位。1997年12月,叶利钦正式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重申俄奉行“现实遏制”核战略,进一步提出,北约的存在和东扩对俄安全构成威胁,要用核武器防止核大战、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和地区战争,要保持足够的核力量,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俄罗斯保留使用其拥有的所有手段,包括使用核武器手段的权力”。至此,俄罗斯的核战略基本形成、定型。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联盟, 更坚定了俄核战略理论中核战略对手的概念。同时,俄与周边国家及俄内部矛盾急剧上升也加剧了俄的危机感。俄进一步充实、完善其核战略并根据其安全战略以及形势的变化使之具体化。
二、俄罗斯核战略的特点
(一)“现实遏制”核战略的核心是核威慑
核战略的主要作用是核威慑。首先,加强宣传攻势。一方面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充分表明俄为维护国家安全不惜打一场核大战的意志和决心;另一方面,一反苏联涉及核力量的消息严格保密的做法,加大一定范围内的透明度,显示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核武器的巨大威力。通过媒体公开报道战略导弹部队训练和演习的情况。其次,临战前公布敌方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工业中心或重要民用设施为核打击目标并实施核佯攻和实射演习,以阻止和打消敌人的进攻企图。俄的核威慑目的主要是防止核大战和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其威慑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先发制人、迎击、核报复——第二次核还击等。
50年代,北约的常规力量远比华约的小,但北约用核威慑遏制了华约的进攻。现在俄罗斯也企图以核威慑遏制北约的进攻。俄打算按照“肯尼迪准则”来保证国家安全。肯尼迪在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中讲的“准则”内容是,对美国来说,即便是单个核弹头袭击美国城市也是不允许的。鉴于西方对核大战的恐惧心理,俄使用较少的但有效的核武器似也能够起到遏止西方的作用。美国目前霸气正盛,处处以一超自居,惯于自行其是,动不动就对别国实行经济制裁,甚至蛮横动武。尽管如此,美也不敢过分开罪俄罗斯,逼俄打一场全面核战争。相反,还会以少量援助为诱饵稳住俄。
(二)“现实遏制”核战略注重“双重遏制”作用
俄“现实遏制”核战略是依据俄国内外形势提出来的。俄面临的“现实”态势是:1.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北约东扩和西方渗透使俄比原苏联在西部减少了约2000公里的战略缓冲地带,以致俄的战略防御前沿收缩至前苏联腹地,离莫斯科仅400多公里。 南部受到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和西方的威胁,独立离心倾向加剧,东部与日本有北方四岛悬而未决,有美日等敌对势力,对俄的包围圈越来越小。2.俄的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与前苏联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与美和北约的常规军事力量相比,仅是一比三,不再存在均势,更无优势可言;经济连年持续滑坡,无力维持现有常规军事力量;军事装备老化,士气不高,难以在一场大规模的常规战争中取胜。3.独联体矛盾重重,已形成两个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俄构筑的集体安全体系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俄对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重新认识和定位。俄认为,“如果说以前单纯把遏制美国和北约作为战略核力量的惟一任务,那么在新的军事政治条件下,考虑到俄罗斯常规力量的局限性,战略核力量还应担负起防止局部和地区战略的任务。”俄将现代战争划分为四等,即核大战或大规模常规战争(由大国或核国家发动的战争)、地区战争(由前苏联周边国家挑起的战争)、局部战争(在前苏联国境内或独联体内爆发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俄联邦内部)。俄认为,应付大规模战争或核大战是俄核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因为地区战争或局部战争也有升级为大规模战争、进而引发核大战的危险。核威慑主要是在战略上遏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发动的大规模常规战争或核战争。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是由俄的邻国在边界或者俄联邦国内的分裂势力发起的。此类战争或冲突的可能性在急剧增加,而且往往是与西方或外界的支持分不开的。为弥补经济困难造成的常规军事力量的严重不足或出于对这种常规军事力量缺乏胜利的信心,俄军事理论界首先提出,在地区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俄军遭受重大伤亡或者战争有升级的危险时,俄可先发制人,对敌实施战役或战术核打击,以尽快结束战争。俄强调实施战术核打击,对西方插手俄周边或国内冲突无疑会起到遏止作用。这样,俄核战略就可以起到既可以防止核大战或大规模战争又可以遏制地区、局部战争的双重遏制作用。
(三)将优先保证发展战略核武器列为首要任务
战略核武器是维系俄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惟一可靠保障,是俄与美平等谈判、讨价还价的仅存筹码。叶利钦说,只有在与美谈判战略核武器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到俄美是平起平坐的。俄认为,国家安全主要由军事力量保证,而目前俄军事力量中常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士气低落,只有核武器才能起到保证安全的作用。俄的世界大国地位也主要靠核武器支撑。因此,在俄罗斯的军事改革中将优先保证把发展战略核武器列为首要任务。俄在近几年放慢核裁军步伐的同时,重点提高战略导弹的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和毁伤能力,加强其机动性能和生存能力。尽管俄经济财政困难重重,但仍然保证了先进的战略导弹的研制、生产和装备部队。正如前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所说,战略核武器和军事宇航计划是不受任何节约措施影响的。近年来,俄军事改革中各军兵种都大幅度的裁员,惟独战略导弹部队未减一个团,战略火箭军反而得到加强,吸纳了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空间防御部队,保障了核打击力量及侦察、预警和防御能力。调整后的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在费用减少的情况下,却保证和扩大了其效用,虽然只占军费的15.6%,却可完成90%以上的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大国地位的战略任务。
(四)突出战役战术核武器的作用
核大战不能打,打则两亡。但这不等于说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俄认为,美进俄退、美攻俄守的形势持续下去,俄有分崩离析的危险。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的较量中,俄的核优势发挥不出来,就不能起到充分保卫国家安全的作用。
当西方国家或俄的邻国对俄发动常规地区战争或局部战争时,当俄联邦内分裂、独立势力起事导致大规模武装冲突时,俄常规部队如果不能取胜,俄便会首先使用非战略(战役、战术)核武器以夺取战争的胜利。为此,俄在实践中开始进行实实在在的准备。前几年俄军在师级的军事演习中增加了战术核武器为背景的训练科目,1998年以来,俄军演习中又增加了主动使用战役战术核武器的内容。这说明俄将使用非战略核武器的思想已经开始运用到训练实践中,为实战做准备。据悉,方面军就必须装备足够有效的非战略核武器,接到命令就可马上使用。
俄认为,战术性核打击不至于立即引起全球性的核大战。这是因为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俄罗斯,“明知不可为亦为之”,当战争在俄本土进行或遭到外敌入侵时,实施非战略核打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这样就没有出路,就只能坐以待毙。因此可以说,在俄的根本利益受到威胁而用常规力量无法解决时,实施战术上的核进攻对俄罗斯来说将会愈益现实和可能。
三、俄罗斯核战略的发展趋向
俄罗斯的核战略仍然处于调整、完善的过程之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大国地位方面俄如何使用核武器这把“撒手锏”,是各国密切注视的焦点。俄罗斯在战略核武器的军控、裁军、不扩散等领域历来是一积极而又重要的角色。但是,近来由于北约东扩和科索沃危机的压力和刺激,俄的态度开始趋硬,不仅START-2条约近期无望获国家杜马批准,且坚持ABM条约不容修改的立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俄将在目前核战略的框架内继续对其核战略进行调整和充实。俄更加依赖核武器的威慑和遏制作用,并强调首先使用或威胁使用非战略核武器已逐渐成为俄核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是,俄安全战略的实施及核武器的发展将会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严重掣肘。
(一)俄的核战略将进一步得到调整和充实,俄将对核战略思想、组织指挥系统、核部队建设、武器装备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改革还将涉及上至航天军事系统,下至组建快速反应部队。改革的目的首先是保证核遏制效果,如遏制失败,则及时发挥非战略核打击的作用。
俄将对核遏制战略方针作重大调整。鉴于北约新战略的出台以及北约空袭南联盟,1999年4月29日,叶利钦总统主持召开联邦安全会议, 签署了三项涉及核战略的重要文件。据媒体透露,俄将对核遏制战略从战略构想、作战方针到装备技术作重大调整。调整内容包括重建立足于俄本土的战略核武器生产基地;战略火箭军将采取回击和迎击的方针,放弃目前仅仅基于回击的方针;发展非战略核武器并装备陆军,导弹及火炮(射程40公里)的核弹头将为地面战争做准备;军事航天设备及太空导弹防御部队将为发展反导弹防御系统作准备,加紧导弹预警系统的重建工作等。俄核战略此次重大调整,将使俄非战略核武器的使用更加制度化、合法化。
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物力、财力。充分保障优先研制、装备先进的战略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资金不够就用军售所得补充,做到“以军贸养核”。由于受到财政方面的限制,俄对核武器及运载工具的发展提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方针,通过拆借延寿、统一和优选、减少层次和重复等措施,努力维持核武库的规模。对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进行了先后次序的调整:重点是优先发展陆基核武器,提高其生存能力;其次是发展海基核武器,降低其花费,提高命中精确度;空基的核力量耗资最多,生存能力又受多种条件限制,因而列为第三。
完善统一指挥系统,提高综合战斗效能。为保证指挥便捷有效,战略火箭军、宇航部队、航天器管理局、导弹太空防御部队合并组成战略火箭军,并加强了通讯、侦察、预警设备的研制和装备部队。俄计划于2001~2005年间,将战徊火箭军与空军合并为“空-天军”,进一步加强侦察、通讯、预警能力以及导弹的进攻、防御能力。组建20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作为实施战术核打击的中间环节。
研制中、近程导弹及小型核弹头装备陆军。研制携带核或者常规弹头的SS-X26战役战术导弹(400~500 公里)以及用远程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小型核弹头。俄决定开始研制低当量(50—100吨TNT当量)和高命中精度的中近程火箭或导弹。俄这样做的依据是:(1 )使用的资金不多。(2)技术难度不大。(3)有充足的裂变材料制作小型核弹头。据西方专家估计,俄目前仍拥有18000~20000件战术核武器。(4 )不需进行新的破坏《核禁试条约》的试验。
(二)政治、经济因素对俄核战略的制约作用不容低估
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极力削减俄的核力量。俄要振兴国家、恢复大国地位的强烈愿望与西方融俄、弱俄、分俄的既定战略的矛盾极为尖锐。以美为首的北约各国在冷战时期花费了几万亿美元才拖垮了苏联,防止俄东山再起是西方对俄战略的重要目标。西方援俄的目的已从重点促俄进行经济改革转变为首先尽力维持其稳定。目前西方的援助旨在避免俄的局势变得更糟,并不指望那里的局势会有所好转。正如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说,“美国对俄援助资金的3/4是用于减少核战争的威胁和避免大规模杀伤武器落入歹徒之手。”美国1998年援俄6.11亿美元,其中4.53亿用于“核安全”项目。俄由于经济困难,有求于西方的经济技术援助,在国际重大问题和军控、裁军、修改反导条约包括杜马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启动第三阶段的谈判等方面将面临西方的强大压力,难以坚持强硬立场。在这种情况下,俄现有核武库的规模将难以为继,只能逐步削减。
俄的经济连年衰落已限制到核武器的发展。目前,俄经济的产值仅占全球总产值的1%左右。到1998年底,俄的外债达1508亿美元。 1999年是偿还外债的高峰年,本息达175亿美元。 冷战时期苏联的国防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高于15%,而1997年只占3%。 目前俄国防费用最多仅占80年代苏联国防费用的10%,约为美目前国防费用的4~5%。据俄新闻媒体报道,俄1999年的国防费用仅为60亿美元。经济的负增长与俄优先发展核武器的庞大计划是制约核武器发展的又一矛盾。俄经济上不去,核武器尽管受到重视也难有像样的发展。不仅研制生产各种新式武器缺乏经费,新一代主力战略导弹“白杨-M”也难以如期按计划装备部队。核武库的维护、保养、更新难以按计划完成。
在俄国防战略体系残缺不整的背景下,核武器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苏联解体,不仅原苏军及武器装备被瓜分,而且原苏联完全的战略预警系统、完整的战略防空系统、统一的战区指挥系统、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也都遭到结构性破坏。俄至今尚未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国防战略体系。这对俄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武器体系也起到极大的制约作用。
结束语
俄罗斯核战略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渐趋成型。在国力空前虚弱的情况下,俄要想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要取得地区战争和局部战争的胜利,依靠常规部队难以达到目的,只有依赖核武器才有可能威慑、遏止战争的爆发或取得战争的胜利。俄的“现实遏制”核战略通过核威慑达到“双重遏制”效果。
俄在确保战略核武器并提高其质量的同时,决定发展战役战术核武器,用小型化的核弹头和中近程导弹装备陆军,以对付地区/局部战争。这既可弥补常规力量的不足,又可减少耗资。但是,即使对敌军实施战术核打击,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和冒险性。
在西方不愿意、也无能力包揽俄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俄下世纪初在探索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将经历艰难历程,俄的经济腾飞仍需时日。俄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也必将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俄将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其核战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