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分析#183;分配结构#183;市场模式--对当前社会转型管理的三点思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类别分析#183;分配结构#183;市场模式--对当前社会转型管理的三点思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阶级分析#183;分配结构#183;市场模式——关于当前社会转型管理的三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点论文,阶级论文,分配论文,社会转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是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加强等。这些成功,归结为一条经验就是:社会主义是可以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的。本文将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社会阶级状况和分配结构等问题等作出新的探索,提出新的对策。

一、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阶级的过渡过程分析

社会转型包括文明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制度转型和体制转型等。伴随着中国社会这一全方位的转变,中国的阶级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正确地进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之一,但是过去我们搞阶级分析是为了革命,分析的方法是采用二元矛盾法。今天的分析是为了建设,是为了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利益协调,以达到共同致富、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对当前的阶级关系应采用过渡过程分析。

“过渡过程”分析是这样一种分析:首先对中国的国民人格结构进行个体分析,然后采用三个变量、三个阶段进行动态分析,最后对阶级产生造成的两种结果进行预警性分析。

当前国民人格结构个体分析。由于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传统与现实错综复杂的作用,中国的国民人格结构具有特殊的“富集性”。具体说来,是指个人本位、家庭本位、集体本位和民族本位等很丰富地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国民人格的多变化、多趋向的丰蕴性。这种丰蕴性是伴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随着经济状况的递变而递变。如果把公民的人格意向比作子系统,把国家的建设目标比作大系统,那么,中国国民的这种富集人格的丰蕴性,正是实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先富到共富的国民基础。一旦集体的富利事业好起来,民族本位就会体现在生产、生活上,归根意识、大中华信念、炎黄情结成为先富者尤其是海外华侨的精神情愫。怎样利用中国国民这一富集人格的丰蕴性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富裕和政治上的统一,是有待探索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处在同一个贫困线上,是党的新时期的“先富共富”政策作导向,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分化。这个分化过程是由三个要素在较低的均等线上开始出现阶层、阶级及冲突,因此应采取描述性的阶层分析、定性化的阶级分析和释警性的冲突分析相结合的过渡过程分析方法。“阶层分析”是针对社会体系一体化范围内的不同差异分析,而“阶级分析”是对阶级矛盾的扩大所导致的失调情况的分析。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先富者与大部分贫困者的失调而带来的一些冲突。拉开社会结构差距的因素不仅是经济的,还有政治的、文化的。因此,在分析新时期中国阶级形成的过程,应采用经济、政治、文化互相透视的方法。就是说,一开始中国人是处在一个贫困的均等线上,一部分人以个人、家庭为本位,为了使自己和家庭摆脱贫穷,以自己特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社会角色为致富条件开始致富的。作为举例,试谈出一些“先富”的阶级类型。

经济——政治型 这是拉开社会阶层的一个主线,少数个人本位比较强的人,受党的先富政策的影响,离岗离田下海经商成为先富者。在部分人满足了自己和家庭的需要之后,还有余款在手,他们的人格结构就由个人、家庭本位升华到集体、民族这些社会本位上。主要想用经济影响并参与政治,希望党的致富政策稳定不变,使他们的劳动所得不致减少。

政治——经济型 政治——经济型的这一部分先富者是少数在反腐败斗争中被查出的和有待查出的经济犯罪者,他们先占据一定的企业经营或行政管理权,然后用行贿、受贿等办法将公款“洗”为私钱,这部分人的“致富”程度是与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成正比的。他们的心态是希望政治上保持“计划手段”不变,而在经济上可以更市场一点,更自由一点,以在社会转型过程的落差之间,用政治之网“渔”经济之利。

文化——经济型 这一类型的先富者和政治——经济型的先富者一样也是“越轨”的致富者,他们是利用自已的知识优势所获得的社会角色,利用社会的信誉系统,以知识换货币。如新闻媒体中有偿新闻,教育部门的卖文凭、卖学位,出版部门的卖书号等。这部分人的致富程度是与社会的信用系统的失信程度成正比的。

总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一部分人从均等线上变为先富阶层,其中极少部分是个人本位膨胀向社会本位的越轨而畸型致富的。这一部分人由于中国国民人格结构多本位这一共性,决定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自己成了中国的一个高消费阶层,在满足了个人和家庭的高消费之后,开始利用自己的所拥有的财富实现集体或民族本位,即以财富换荣誉。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说,应着手研究如何一边引导先富阶层进行合理的消费,一边利用其集体本位和民族本位的人格结构发挥其社会功能,带动全社会致富。

与先富者这一少部分阶层相对应的是“后富”阶层,他们是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村的贫困农民。作为后富者的城市失业人员是政治——经济型先富者的牺牲品或利益受损者,就是说,随着国有资产流失到少数先富者手中,导致国有企业亏损而使一部分人失业沦为“贫困者”。农村中的穷困农民,他们常常被子女上学、就业拖得贫困潦倒,而这正是“文化——经济型”先富者利用社会的信用系统进行“致富”的反映。由于经济压力使这部分人由原来集体本位还原为个体本位或家庭本位。

介于“先富”和“后富”这两个少数部分之间的,是数量最大的“共富”阶层,他们包括城市中在岗职工和农村中收入较高的农民。他们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普遍而又合理的受益者。这一阶层对改革开放既不感到失望,也并非抱有充分的信念,他们希望个人、家庭、集体和民族走向幸福、和睦、安定和统一。

所以,中国目前的阶层结构是两头尖、中间粗的结构。顶部是少数先富阶层,底部是少数的后富阶层,中间是多数的共富中层。其中又分上中层,包括:独资、合资公司的高级职员、高级知识分子、艺员;中层包括:国家公务员、企业中层职员、教师;下中层包括:工人和店员等。

一般而言,社会阶层分析主要限于社会一体化的范围内,是描述性概念,用于描述社会的等级系统;阶级分析是定性化概念,用于定性分析社会矛盾被激化的动态及其结构的根源;社会冲突分析则是释警性概念,用于释警因某一阶级矛盾激化而产生的社会冲突。

新时期中国是从一个普遍贫困的均等线上开始发生社会分化的,就目前而言,中国社会已从平均社会进入了阶层社会,作为释警性的阶级冲突分析,中国社会由阶层向阶级过渡过程中,将产生两种冲突:其一是社会结构失调、越轨问题增多;其二是自然环境恶化加剧,其中第二个结果又是第一个结果的结果。这是因为,由于社会贫富阶级的出现,先富的富裕阶级利用资源进行畸形的高消费,加剧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后富的贫困阶级,尤其是贫困地区缺乏必要的生活保证,不得不过度地利用有限的责任田,造成土地更加贫瘠化。而要解决这种阶级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双重矛盾,就需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配关系。

二、通过采用将资源的演化时间纳入社会分配结构的办法,来协调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向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双向转轨,需要突破经济理论局限,解决“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双重矛盾。首先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局限。微观市场经济学假定:一边有一大堆抽象的资源,一边是一大堆抽象的需求。通过几个市场要素,如经营者的智力、工人的劳动及技术、资本就能创造财富,这就予以了按要素进行分配的资本主义的分配机制。这种分配机制在产生了巨大的积累资本效用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了对资本家智力的影幻效应,意为唯有资本家的智力才是创造财富的根源。至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了怎么办,社会贫富分化了又怎么办,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不是他们管的事。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产生剩余价值的秘密,并提出“按劳动价值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推动了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按劳分配”在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了对劳动的影幻效应,认为唯有劳动,唯有劳动时间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带来财富。现在,一个作为市场的效率原则,一个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相对相关地并存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结构中。

在我国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由计划到市场、由粗放到集约的过程中,如何可持续地协调“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既需要分配理论上的整合,更需要分配制度上的创新。“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原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区别的,可以说是异质的分配体制。就是说,他们之间不具备可协调性,要达到协调,就必须从理论上对二者进行还原与整合。按间接整合法可以把“按要素分配”比作m[,1],将“按劳分配”比作m[,2],现在我们需要将二者还原到一个同位结构m[,0]上。这个同位结构m[,0]就是生产要素和劳动时间共同发生的前提:资源演化时间。用这一还原后的整合理论给社会财富下定义,应该是:社会财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资源的演化时间,通过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转化而来,并且是以竞争中的失败者失去一部分利益为代价的,这个定义同时承认分配中的若干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经营者的智力、工人的劳动时间、资源的演化时间及失败者的生存权。

新的社会分配结构形成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在整合的分配理论的前提下,所要进行的分配制度的创新思路是:采用微观和宏观双向分配原则。

微观分配以效率为先,实行按要素分配,以利润、利息、工资等形式进行分配;宏观分配以公平原则为先,其中包括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公平、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实行“按劳分配”,以税收形式进行分配。具体的作法是,以控制社会的消费结构为手段,征收少数先富阶层的个人所得税和高能耗、高污染之类的高消费的“反熵税”,“反熵税”和企业生产过程的资源税和环境税一并,采用“收支两条线”的办法。由劳动、环保、科委、计委等部门组织城市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后富阶层以及城乡科技力量进行非盈利性的,但具有生态效益的新兴产业——可持续业。由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越紧缩,可持续业的发展余地就越大。可持续业包括:荒山荒漠绿化、废弃河滩复育、水土流失整治、城市垃圾处理以及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的技术开发和普及。鉴于这些产业纯属生态效益,用“反熵税”支持,实行“按劳动时间分配”。这样,理论上讲就是,资源的演化时间通过企业工人的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作为经营者先富阶层手中,再利用中国国民富集人格的丰蕴性,引导自我实现成功者的先富阶层交纳一部分“反熵税”,来解决由于自己的先富带来的两个社会负面:另一个社会阶层贫困化和社会再发展、个人再致富的环境限制。通过可持续业,用社会的劳动时间换取环境资源的再演化时间。

至于作为“反熵税”支出渠道的可持续业,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原则,以不同的效益来划分产业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传统划分的第一、二、三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被提出来,或作为一个附带效益被附加进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是文化产业,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第二产业是基础产业,包括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以及三者相混合的综合产业;第三产业是可持续业,以追求生态效益为目的,受益对象是子孙,因此可持续业从业者的报酬只能通过国家的宏观计划用“反熵税”来支付,按劳动时间来分配。狭义的可持续业是指生态农业、清洁工业、环境保护的全面普及;广义的可持续业是指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废弃地复育、荒山植树、沙漠绿化、城市垃圾处理等。

作为探索社会空间上协调和时间上持续的发展思路的“反熵税”与“可持续业”,其运行的关键是先靠“按要素分配”原则,用市场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再采用“按劳分配”原则,用计划手段补充市场经济带来的两个负面:先富阶层有钱、高消费,后富阶层失业,贫困;由社会阶级冲突导致生态环境失序。

三、通过建立“序参模式”协调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世界上相同的市场经济有不同的模式。比如有以美国为典型的市场主导型,以日本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和以德国为典型的社会市场型。中国无论建立什么样的市场模式,都应体现如下三个要索,即它是公有制的、大中华的、可持续的。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大中华的是指“一国两制”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是指保证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序参模式”是针对这三个要素的概括而提出来的,它不仅是一个一般性的市场原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具体的定性数据化调控方法,即同时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序列和时间持续序列。

1.序参模式的基础理论。序参模式的理论来源是由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与当代横断科学“新老三论”的一些原理相结合形成的发展理论。这个发展理论有三维,第一个是“基旨维”,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个是“现象维”,是可以描述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指标;第三个是“分析维”,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样一些问题:每一种重大的社会指标总要坚持执行到所有潜在的可能性全部发挥出来为止,但它同时抑制了其它社会指标的发展,而最后失去了补充自身的外在条件,变成封闭系统,走向混乱。如果不想让自己选择的社会指标走向反序,就需要有序参量作为信息输入,“序参模式”由此而来。

2.序参模式是世界经济形势的双向选择。“序参模式”要求发展有一个主序,它是自变量,如公有制的与计划性的。有一个参序,它是应变量,如私有制的与市场性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演变的结果来看,当前世界经济下降。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国营公司上升。这意味着由国家来管理生产是一种事实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它可能成为在世界范围内维持资本主义的适宜的组织措施。说明以市场指标为主序的资本主义为了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将社会主义的计划指标作为参序来补充自身。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维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主序而将资本主义的市场指标作为参序来补充。

3.序参模式是“外发”型现代化的模式。从世界现代化过程看,有所谓“先发式”、“后发式”或“内发式”、“外发式”之说。“先发式”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是从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技术是有序地提高,资本是有序地积累,制度是有序地完善,所以“先发式”的西方也是“内发式”的,像早期的英国、现代的美国等。我们是属于后发式的,“后发”意味着从一种落后的封闭状态中,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发展的,所以后发式也等于是外发式。这种后发——外发型的特征,意味着不是我们在愿望上,而是我们在调控的操作程序上稍有失调,现代化的过程就等于西化的过程。序参模式就是外发型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以外部世界作为参序,使自身有序地迈入现代化行列。参序就是参入到主序中,使主序更具有有序性。其中包括:技术的有序提高,经济的有序增长和制度的有序完善等。

4.序参模式是我国的政治体制在经济体制中的体现。序参模式还是我国政治体制转型过程在经济体制中的反映: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就是主序,维持着社会的连续力量,体现着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参政党的其它党派就是参序,以自己的知识、政见帮助执政党完善政治程序,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文明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原则上看,多党轮流执政,对政治之内是合理的,可以满足各政治派别的执政愿望,但对政治之外是非合理的,主要表现在某个党派之所以被公众选举出来进行执政的前提是,它必须满足公众对福利的追求,而环境资源是有极限的,这就是不得不迫使各政治党派为竞争执政权,而作本国公众欲望的奴隶。自以为最民主而又耗资源最多的美国就是这种对内合理、对外不合理的非持续发展政治。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内对外都有一个连续的政治程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一个主序,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若干参序,在政治过程中,既有可持续的主序,又有促进发展变化的参序,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体现。

另外,就“一国两制”而言,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主序,资本主义就是参序。社会主义的主序结构的某些方面需要资本主义的参序功能加以激活、发展,如资金、技术、管理等。而资本主义的参序功能只有纳入社会主义的主序结构中才能体现发展的方向及价值。

5.序参模式反映出的产业结构。序参模式要求的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为文化产业,包括教育、科学、信息等进行智力开发的具有社会效益的产业;第二产业为基础产业,包括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并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第三产业为可持续业,包括土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工生态、新能源开发等具有生态效益的产业。其中,基础产业是主序,文化产业和可持续业是参序。就是说,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工业、服务业是主序,为了使这个主序得到良性持续的发展,需要对其中的两个要素进行信息序的补给。这两个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产业是为人这个因素补给信息序的,如通过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使人对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更具有能力。可持续业是为下一步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环境。

6.序参模式要求贸易方式是从补偿性走向适应性。在由外部的刺激而引起发展的外发型国家和地区,拉美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在二战以后为使本国的经济得到补偿性增长,都先后采用“进口替代”的发展方式,在本地市场发育后,“亚洲四小龙”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方式,而拉美国家仍采用“进口替代”方式。由于善于利用国内外资源,政府注意培育本国本地区的市场,使“亚洲四小龙”很顺利地由补偿性增长走向了适应性增长。而拉美国家奉行的“进口替代”政策较长,导致了公民的高消费和本国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等问题,使他们很难适应今天的发展。我国的发展也必将由补偿性增长阶段走向适应性增长阶段。在补偿性增长阶段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序,以国际市场为参序,通过“进口替代”在短期内使我国经济得到有序补偿,为下一步的以出口为导向的适应性增长打下基础。这样在进出口贸易上,序参模式是一个“度”量的方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进出口什么、进出口多少,其标准是以足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而又不至于冲垮国内企业为力度。

7.序参模式体现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上是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级分层股份制。国家企业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对资产的管理是集中和民主的结合。在如何实现集中与民主、集权与分权上,序参模式所体现的改革思路是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级分层股份制,即政府以控股的方式施行对企业的主管权,单位以参股方式施行对企业的经营权,个人以分股的方式参与对企业的监督权。政府除了直接管理好文化产业和可持续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好人才条件和环境条件外,则是间接的宏观引导,一般不再直接为企业提供贷款。

标签:;  ;  ;  ;  ;  ;  ;  ;  ;  ;  ;  ;  

类别分析#183;分配结构#183;市场模式--对当前社会转型管理的三点思考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