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成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成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启动,长江流域沿江各省、市进一步加大了开发与开放的力度,非常重视将自身的经济战略重点选择与长江经济带跨世纪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地方经济的振兴融入了长江经济带超前发展的宏大巨流中。成都是长江上游近江的重要中心城市,位于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和沱江上游地带,是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经济发展对于长江流域整体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构造和优化组建,对于长江上游的开发开放,调整我国东西部经济关系等都有不容忽视的战略作用。
一、成都在长江经济带跨世纪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成都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游地带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极
1.成都是长江经济带重要构成部分。成都地处长江上游,是四川省省会城市,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中心,土地面积12.2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1.6万人,成都是海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一直是中国西南和长江流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建国以来,成都在国家重点建设与投资的支持下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建立了良好的规模和基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经济发展对长江流域上游开发有重大作用。
2.成都是长江上游地区改革开放早,发展快的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主要经济发展极。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带县制,成都就成为具有大郊区、腹地广阔的最大中心城市。1985年成都被国家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所有这一些改革的实践极大的促进了成都的发展,在长江上游经济改革和开放发展中起着带头和推动的作用。
(二)成都经济的实力和优势决定了它在长江经济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成都经济实力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规模的总量巨大。1995年成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3.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59元,在全国16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5位。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由1990年1%提高到1995年1.4%,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列第8位。
2.科技实力雄厚。成都市是长江上游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5万,占全国科技人员量的2.5%。全市有19 所高校,2500多处科技与技术开发机构,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100个博士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 “八五”期间市及下属单位获国家级奖15项,平均万人拥有科技人员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始建于1988年的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评比中,名列第4。
3.市场体系发育快,市场容量大,辐射面宽广。199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集市贸易成交额分别达到286亿元和229.43亿元。 1990年到1995年年平均分别增长27.1%和50.7%,全市商业网点24.4万个,在全国城市中居第4位,其市场辐射西南北800个市县,出口商品发展到67个国家地区。成都市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已成为西南金融中心。
4.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完善,成都是长江上游最大的陆空交通枢纽和西南通讯信息的中心之一。是宝成、成渝、成昆三条跨省骨干线的交汇枢纽,火车北站与南站是西南最大客运中心站,成绵、成渝、成乐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主要干线通车使成都成为长江上游主要的陆路交通中心。成都双流机场是长江上游及西南最大航空港,也是我国第4 大国际航空港。成都还是全国六大通讯交换中心和九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通讯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成都在长江上游和西南交通、通信中心枢纽作用已非常重要。
5.城市建设较快,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有重大提高。自“八五”以来,成都城市建设成绩显著,新建了50多条主干道,现代化城市路网初步形成,市区绿化水平和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从1990年7.5平方米提高到1995年8.8平方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成都第一家被评选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成都与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990年到1995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1.5%,现有6 个国外及港澳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了办事处。成都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收入达到4709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49元,城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成都名列第11位,领先于长江上游地区所有城市。1993年成都被国家确定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三)成都独特经济区位使它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经济中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1.行政区划调整后,成都是四川唯一的大城市,成都对推动川南、川西南沿江地带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对整个长江上游开发开放有直接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开放发展的前沿基地,在80年代重点发展的四川江油——成都——峨眉一条线经济带形成中成都是经济中心,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通车与启动成都同样是前沿基地。
2.成都作为西南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位于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位置,可以推动西北、西南发展及内陆西南腹地与长江沿江中上游的经济联系。成都还是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纵向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通过宝成线可直接沟通长江与黄河、陇海兰新带的发展关系。
(四)成都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大战略作用
1.成都在长江经济带有独特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带动上游地区内陆开发的战略作用。
首先,成都在长江上游各大中城市中综合实力最大,经济增长也名列前茅。其次,对外开放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有极大改善,“八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达17.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1%。成都对外开放的发展对促进长江上游经济带投资环境改善,引进外资、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成都作为西南的交通、通讯枢纽对直接沟通成都与上海、南京、武汉等长江中下游城市的发展关系、东中西地区的关系有重大作用。在长江开发中,上游地区只有充分发挥重庆和成都水陆两大枢纽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开发。
3.成都在促进区域联合和发展上有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上海是龙头和最大发展极,其次是南京、武汉、三峡,构成中下游增长极,而上游的重庆成都是上游增长极,上游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可以形成增长潜力巨大的经济圈,推动上游开发和经济带发展。
4.成都作为我国现代化产业的重要基地,电子及通讯设备、机械及汽车制造、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在长江流域有较大优势,高新技术,生物工程以及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积极参予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改变长江流域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局面。
5.成都是四川经济的龙头,对推动四川与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强大作用。行政区划调整后,四川在经济总量上有一定变化,人口由全国第一位退居第3位,国内生产总值由第4位移到第8位, 并且经济区位进一步内陆化,农业大省和资源大省的特征显化。长江流域开发需要以四川的水能、工业矿产、生物、农业、劳动力等资源开发为依托,而四川经济发展也需要处理好与长江经济带的关系,与三峡工程和库区建设的关系,与重庆的关系。正确处理以上关系,关键是要发挥成都的优势和带动作用。因此,成都在带动四川参予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具有龙头的作用。
6.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广泛的横向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发展和培育流域性的统一市场。促进长江经济共同体形成大市场体系需要大力发展沿江的资金市场、劳务市场、产权市场、要素市场等。目前成都金融、保险、商贸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金融活动和金融发展速度居西南各城市之首。进一步强化成都“三中心”功能对长江经济带市场体系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二、成都参予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区段的重要中心城市和综合实力强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开发开放制定成都战略措施。
(一)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成都经济的要求
长江经济带是一个跨世纪建设和发展过程,国内外经济环境为这一经济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准确地把握机遇抓住重点是当务之急。
1.从成都发展目标看:主要要体现“大城市、三中心、两枢纽”,支撑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服务和带动上游开发的意识,打出大成都牌,打出长江牌,打出西南中心牌。
第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带开发开放,成都正在成为投资机会大、投资成本低、商贸、金融发展快的地区。要真正立脚于“三中心、两枢纽”使成都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发展极,成为西部最大的商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中心。
第二,构建“大成都”经济圈,使成都成为上游经济带最大强势发展极,成都发展目标应有推动长江上游及西南发展的功能。成都应成为参予长江上游开发的创新、示范、扩散、带动、服务、支撑的特大城市。成为长江带改革开放前沿。
第三,打出长江牌,应突出上游实力最强的城市综合经济优势,利用三中心两枢纽功能主动推动成渝联合,成渝两市历史上经济联系紧密。各有优势,应互利互惠形成“成渝经济”共同体。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应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特点,调整结构,大力发展交通、通讯、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强占信息经济时代的制高点,同时加强大工业化进程。
2.长江经济带当前主要重点是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和开发、对外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协作,市场体系建设等关键性的战略问题,在这些方面成都可积极参予且能大有作为:
第一,通讯建设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这需要沿江、近江各省市和大中城市合作,特别是金融、商贸合作要突出与上海加强联系,形成龙头、龙尾两大金融中心的呼应。三峡工程投资巨大将带来系列经济需求和要素重组,具有广阔市场潜力。为此,成都在发展上:①加快现代商业发展,继续实施“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战略,下力气组建一批大型商业集团,特别是跨区域与中下游城市联合组建商业集团,推行综合商社试点;②加快金融业发展,关键是对外开发鼓励长江流域和国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成都设立分支机构,对此措施应更有效和灵活;③主动支持服务三峡工程和库区建设,成都应组织力量,参加工程建设,并在贸易、农产品、劳务等方面提供服务。
第二,加快成都内外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目前,长江流域交通投资与规模是空前的,据估算,仅航运开发需投资120亿元(1992 年价格),其中航道51亿元,港口60亿元,支持保障系统9亿元, 在陆运上京九铁路、合肥——南京、南京——上海等高速公路以及几条国道建设已铺开,流域主要城市交通建设空前发展,谁能提高运力和水平无疑在竞争中会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成都交通应超前发展。
(二)配合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成都结构调整
1.长江流域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应引起成都的高度重视。据调查:“九五”计划中,沿长江绝大部分省市均提出了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第二产业的战略。但在具体确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时,明显地趋同,几乎都是汽车、电子、石化11个行业大类,且产品结构也相同。如电子工业沿江7省2市(上海、重庆)都以计算机、终端通讯、大型成套设备及新型家电等为主。沿江省区高新技术产业雷同,主要集中于微电子、新材料、光纤通讯、生物工程与医药、机电一体化五类。这种情况是新的一次产业结构同构,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国家要加以控制和调整,因此成都在产业开发上打“长江牌”要正确认识产业优势,找准发展空间,避免重复建设。
2.成都产业结构调整与支柱选择。首先,应正确处理好城市一、二、三产业关系。1995年成都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产业为14.6%,二产业为43.3%,三产业为42.09%。产业结构比例为14.5∶44.0∶41.5。 1990年到199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3.1%,18.2%,9.2%;二三产业增长较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产业结构调整要推动其进一步高级化,就应突出成都农业优势,加大金融保险、通讯等第三产业开发。其次,搞好支柱产业选择。①电子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成都是我国电子工业基地、主要产品是彩显管及玻壳、录象机、电子原件、电子电视设备、雷达、仪表、汽车电子产品等,在长江经济带,竞争对手主要是下游,特别是三角洲沪、苏、浙等,在中上游有优势。②机械及汽车制造,成都是机械中心、重矿、通用机床、电子电器基础件、工程机械等有2000多个品种,竞争主要是沪、苏、皖、江西、湖南、湖北等。汽车制造在成都规模小,力量弱,是否选为支柱产业就应认真研究。③冶金、化工,目前是成都主要产业,产品结构也需要调整,立脚于四川资源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等仍有发展潜力。④现代农业及农产业加工业,这是成都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应进一步加强开发。⑤运输、通讯、金融、信息、旅游等应着力培育为支柱产业。
(三)配合沿江开发开放,搞好高新区的建设
成都是西南重要的科技中心,是沿长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构成部分。长江高新技术开发带(上海、苏、锡、常、南京、芜湖、武汉、宜昌、重庆、成都)是新生产力的生长带,成都应进一步搞好开发区建设,促进长江上游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实现高科技产业化。
(四)加强成都与重庆各层次,多类型的经济协作,规划和组织成渝经济协作区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港口和工业、外贸大城市,需要成都及其广大腹地的协作,需要成都及四川农副产品、燃料市场,成都发展也需要重庆这一长江出海港口以及大工业的拉动,产业分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是推动成渝经济协作区形成的重要基础。
(五)加强成都与浦东经济联系,逐步实现成都经济发展与浦东经济的多方位协作
一是要制定适合成都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成都等内地资源优势,为此,要用好开放城市政策加快成都开放步伐,加快成都经济与浦东的经济协作。二是在市场建设上要加强与上海的联系。成都要兴办一批区域性大市场,并与浦东上海相互依托和连接,共同走向世界舞台;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参予流域分工,特别是要搞好与上海等城市产业分工,利用长江龙头,带动成都经济结构调整。
标签:长江论文; 长江流域论文; 长江经济带论文; 经济论文; 四川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成都发展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四川成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