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如何把握“创新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一定要提出一个什么概念,“创新素质”比“创新教育”或许更合适些,这更像“素质教育”概念下的一个子概念,与渐成共识的素质教育理论中的几大素质概念并列,既丰满了素质教育理论,也给素质教育理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时代色彩,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如果要提“创新素质”,在基础教育领域又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对此,有人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方面进行阐述,有人觉得兴趣、好奇心、注意力很重要,有人紧紧抓住思维方式大做文章,有人高谈主体性,有人提倡张扬个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能否换个思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整体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基础教育是为提高全民素质打基础的教育,是要夯实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培育坚实的生长点。不管打什么旗帜,提什么口号,基础教育都不能丢弃这个根本,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基础性的以人为本的“创新素质”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善于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应该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每个学生,使之能够藉此科学、客观地认识我们这个世界,知道“是什么”的问题,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一直在抓,也一直在做,只可惜现在有点抓过了头,做出了格,出现了两种极端倾向:一是片面理解“全面发展”,内容过分扩张。要求学生这也要学那也要懂,“什么都要获得规定的发展和规定目标的实现,以致那些无论是经验理智的、情感价值的,学科的、非学科的,知识的、技能的,分科的、综合的,操作的、记忆的等等,都向学生灌输”,(注:杨庆余:《素质教育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上海教育报》1999年4月9日。)全然不顾学生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能力潜能以及情趣爱好等个性差异,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均衡发展”。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的个性也千差万别,正是这两者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如果每个人都“均衡发展”,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人类社会反倒是太单调,甚至太可怕了。二是片面理解“打好基础”,形式过于死板。表现之一是过分强调“知识点”,人为割裂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北京大学前任校长陈佳洱教授认为,“在向学生讲述‘能量’这个概念时,除了让他们了解物理学家的定义、工程专家的理解,也应让他们知道能量内涵的历史演进,人文艺术家对能量的描述和想象,政治家发展能源的政策。只有这样,我们传授的知识才是完备的,创新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注:杨波:《造就创新的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述评之三》,《人民日报》1999年8月26日第5版。)目前的基础教育,这种“完备”的教学观还比较缺乏。表现之二是封闭教学、机械训练仍占有很大市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围绕教科书,学生往往机械、重复做一些摧残灵性的题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答案只能一个的“冰雪融化了变成什么”之类。此外,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平等现象也时有所见。这些,都是与培养创新人才格格不入的。“全面发展”与“打好基础”,这种指导思想或许是对的,但如何理解和操作,应该认真反思!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并不是现在就能完全把握。让现在的中小学生学那么多陈旧的知识,将来未必能派上用场。把现实生活中最常用最基础的知识完整地教给他们,把现代社会选择、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教给他们,把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他们,使之能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终身善于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勤于思考,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人善于学习,凡事能够知道“是什么”,说明他学问大、知识面宽,这是创新的前提。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加选择、无所用心地死读书,只知道“是什么”,却不问“为什么”,无助于创新,反而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累赘。现在的孩子,智力有障碍的不多,他们聪明,吸收知识的能力强,日渐富裕的生活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使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只要愿学,他们可以学到所需要的任何知识,“是什么”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他们缺乏的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意识,这与“应试教育”有关。“应试教育”不用问“为什么”,能够知道“是什么”并准确无误地按标准答出“是什么”,便是好学生;能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教得“全都懂了”,便是好教师。在这么一种观念指导下,教师习惯于直截了当地讲和“告诉”,学生习惯于全神贯注地听和“记忆”。如果说儿童在进入小学时对一切还充满着好奇,凡事还喜欢问个“为什么”,那么,经过这种“模式化”、“填鸭式”的教育,到小学毕业时,他们的好奇心便所剩无几,“为什么”已懒得再问。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这便是中国学生的普遍现状。乘着“创新教育”的东风,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努力,多做些探索。除了要让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知道“是什么”,还应让他们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勤于思考、有分析能力的人。另外,自主意识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谈到科学发现时有三点体会:第一,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第二,对于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第三,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注:丁肇中:《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人民日报》2000年5月2日。)这三点体会,归根到底要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做事要有主见,也就是要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这既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也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是个体生活、工作、学习的灵魂。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必须始终明白: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我自己的思想,我相信我自己的判断。缺乏这种意识,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盲目崇拜、迷信权威,被他人意志所左右,其行动必将带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和盲目性,连做人的尊严都丢失了,还谈什么创新?
勇于进取,做一个有闯劲的人。“创新教育”固然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说到底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个性突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的创造者。知识也好,思想也罢,两者只有被结合起来运用于创造性的活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威力和应有的作用。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除了人有知识、有思想而动物没有外,还在于人能够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在不断的改造与创造中,世界才日新月异、精彩纷呈,人生才丰富充实、回味无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一句流行歌词,唱出了人生的几多感慨,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精彩的世界需要你我去创造,无奈的世界也需要你我去改变,这样,精彩的世界才能更精彩,无奈的世界也不再有无奈。应该让每个学生从小就确立这种永不满足现状、积极开拓未来的意识和勇气,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进取、敢闯敢为的人,这在当今尤为重要。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家致富”的家庭越来越多,随之也出现了一些“小富即安”、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人和事。在这种情况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教育不仅适合于成人,也适合于广大的中小学生。现在的孩子,生活富裕了,眼界也高了,动辄比吃比穿比车比房,而对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却很少考虑,能够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这些东西,使社会更进步生活更美好的学生更是少而又少。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学生如果连最起码的上进心都没有,能指望他成为创新人才么?除了上进心,敢闯敢为也很重要。中国人做事向来喜欢十拿九稳,一件事有了八成把握常常还犹豫不决,稳重有余而闯劲不足。中国学生也大都循规蹈距、唯唯诺诺、亦步亦趋,能够完完整整地把知识学到手,却未必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因为他们很少得到这方面的培养,既无此意识,也害怕失败。学校教育如果能在这方面多做些努力,使学生课上敢想敢说,课后敢闯敢为,则“创新”或许有望!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进取,做一个有知识、有主见、有闯劲的人,基础教育若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这三个方面并努力达成目标,将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内涵非常丰富。三个方面的事情都做好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也就打好了。有了这个基础,学生今后发展的“生长点”才算扎实丰厚,发展过程中才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必在概念上别出心裁、争论不休,重要的是行动——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扎扎实实地开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