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生德育资源探析
吴丽娜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摘 要: 道德教育是一种塑造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质就是注重道德教化。文章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适用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从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方面寻求借鉴,并初步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大学生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种塑造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其最显著的特质就是注重道德教化,其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理念是和谐教育。“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从修身、齐家开始,然后走向治国、平天下。首先,只有通过修身,人才能去除贪念、物欲、自私等弱点,完善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身心和谐。其次,只有通过修身,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处理好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伦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最后,只有通过修身,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要不断修为自己,把自我的生命精神融入到天地的生命精神,与天地共同参赞世间万物之化育,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其总的特质就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中间过程,以道德行为为终极目标,其价值取向就是受教育者身心的和谐发展[2]。当前,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来培养学生,往往忽略学生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道德失范问题,如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美丑不分,存着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诚信缺失等现象。甚至还出现过因个人矛盾或一己私利,不惜违法犯罪的现象。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理念,以和谐文化构筑心理与道德防线就显得尤为必要。
1.2.5青县苤蓝 叶丛较直立,有叶15片左右,灰绿色,有蜡粉,长圆形;叶柄细长。球茎扁圆形,皮浅绿色,肉质白色,细嫩,水分较多,味稍甜,适于生食、熟食及腌渍加工。该品种早熟,从定植到收获50~60天,宜作秋季栽培。单株球茎重700克左右。
2.7 不同喂养组行为比较 母乳喂养组24 h内开奶与采取泌乳措施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母乳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目标是塑造理想人格。人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指道德水平。因此,一定的人格便成为一定道德层次的标志。对于圣贤人格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3]。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整套修为路径:士人、成人、君子、贤人、圣人。其中,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而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理想与生命境界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指通过内在修养,拥有圣人之德,这就是修身的过程。“外王”则是将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个人人格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习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4]。”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塑造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能够唤起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
(一) 个体道德
全面推开市县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将主要和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全面清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更好履行公益服务职能。
(二) 家庭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从注重整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出发,特别注重社会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注意对包括忠、恕、恭、惠、耻等德目在内的社会公德培养,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尊德尚礼的社会公德思想。当代大学生往往强调个体价值,忽视群体价值,甚至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社会适应性差,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等现象。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上所倡导的贵“和”持“中”,团结和谐的理念,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道德规范,均能帮助大学生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三) 社会公德
中国传统文化用孝、悌、和、勤、俭等传统家庭美德建立和规范家庭伦序,使之成为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处理家庭内部矛盾和问题时所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每个个体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中,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但是,孝道的意义不仅止于家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一个对父母充满爱与感恩的人,才可能“亲亲而仁民”,将对家人爱扩展为对他人的爱。不只如此,《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6]。”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道德和品行,才能齐家,尽而治国、平天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的付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对父母只知索取,不懂回报。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双亲都不能孝敬,那他更不可能生发出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可见,孝道是大学生立身处事的前提。
二 大学生道德教育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积极有益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要如何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切实有效地转化应用呢?
(一) 首先,学习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当代大学生,他们一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感自豪,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方面又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奥难懂,因此,要想达到教育效果,学习原典是前提。只有对经典反复学习、琢磨、慎思明辨,才能入脑入心。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说教和强烈灌输极其反感。因此,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第二课堂、选修课、辩论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多采的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仁、义、礼、智始终一以贯之地起着文化规范和精神导向的作用。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5]。”孟子关于人的四善端理论,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而非他物,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本性,这是人作为人类与其他类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传统道德的价值经过市场经济的涤荡后,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观念与规范体系存在于社会生活。大学生由于缺少道德意识的积淀,难免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传统道德认识模糊甚至质疑和否定,从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生心存善念才会助人为乐,知荣明耻才会坚守道德底线,有敬畏之心才不会狂妄自大,明辨是非才不会误入歧途,诚实守信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因此,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思考、道德判断、道德自省和自律,锤炼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其次,认同是关键
大学生只有从心理上认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激发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尽而去传承和实践。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和社会文化的重塑,另一方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导致一些大学生不了解、不关注传统文化,看不懂甚至看不起传统文化,当然在他们身上也就不会有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原典解读、经典诵读比赛、经典阅读分享会等多种渠道,不断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德育资源的认同感。
(三) 最后,践行是目的
荀子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就是强调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把学习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小人之学”是入乎耳,出乎口,仅仅是在口耳之间的“四寸之地”,是为了在他人面前“作秀”而学习;而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不仅是要往心里去,而且要“布乎四体”,是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上。孔子考察一个人的德行,也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可见,儒家精神重在力行。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必须努力让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上的认知转换为道德意识,内化为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才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2]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第1版)[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44.
[3] 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第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34.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摘编,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2.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大学,2011:307.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大学2011:5.
本文引用格式: 吴丽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生德育资源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69):251-252,26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9.099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6G56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丽娜,女,汉族,黑龙江省桦川县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德育资源论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