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晒课场域中教师的三度蝶变
赵 敏
摘 要: 教研活动中的上课—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教学专业生活中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行动研究过程,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我国教研活动中存在“存而不美”“华而不实”“量而不优”的质量性缺陷问题,未能达至教研活动本体价值追求。基于此,从质量的视角提出晒课场域中教师的三度蝶变,重构教研活动行动框架,为我国教师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晒课;教师;教研活动;蝶变
教研活动是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专业性活动,是教师教学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之间互促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向。有学者提出,“要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围绕“备课—上课—交流—反思—科研”等流程,构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运行系统。”[1]然而,当前我国教研活动存在突出的“质量性缺陷”问题,未能达至教研活动本体价值追求。因此,我们需要从质量的视角对教研活动进行思考,探究教研活动存在哪些质量性缺陷问题?如何构建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实践行动框架?以此,为我国教师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3.由主题开始,用粗线条表示主分支,将每一个主要的观点或内容与主题相连,并在线条上写下可表示该观点或内容的一个关键词。
一、教研活动中质量性缺陷的现实表征
长期以来,囿于自上而下的任务控制驱使等技术理性所致,上课—听课—评课只被当作是一种领导对教师的业务考核、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仅关涉到教师奖惩、晋升等物质利益问题,忽视了上课—听课—评课这种教研活动本体的专业价值所在,遗弃了教研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精神追求,从而造成了教研活动的如下“质量性缺陷”。
(一)存而不美
当前教研活动中,教师上课,他者听课,而后评课,形成了教师之间僵硬的“评价”与“被评价”关系以及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考核”与“被考核”关系。这种线性角色凝固的机械关系、工具性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技术理性生活方式,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鼓励、互帮互促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关照。这种不平等的教研生活方式造成了令人窒息的教研活动。简单的“好”与“不好”的终极性评课标准,忽视了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诊断的文化价值诉求,看不见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付出,无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仅仅重视学生欢呼雀跃的课堂“繁荣”景象,等等。对于评课中他者提出的所谓意见或建议,授课教师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甚至对教研活动产生排斥或抵触情绪,从而形成了一种令人惶恐或不满的教研活动局面。虽然教研活动真实存在,但是缺乏开展教研活动所需要的温暖与期盼之情,缺乏教研活动文化价值之美。因此,教研活动没有达到改善教师教学现状以及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作用,教研活动缺乏本真所应具有的内在价值之美,没有形成美美与共的美的文化品格和基于持续改进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二)华而不实
第二种“质量性缺失”的教研活动表现在“上课者”与“评课者”基于各自利益目的而开展教研活动。“上课者”为了展示、张扬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能力,从而引起领导或者教研员的关注而获利;“评课者”主要是为了完成听评课的教研工作任务,而对于上课的效果似乎并不特别关注。上课的教师对评课的质量不在乎,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正如有学者指出,“开课目的仅是为完成任务。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主动愿望,而是迫不得已为了完成管理层安排的任务。”[2]从表面上看,这种教研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有模有样,然而对于当事双方却没有任何促进成长的实质意义。
(三)量而不优
教研活动存在“质量性缺陷”的第三种情况是教研制度的实施异化。按照学校教研制度的规定,每个学期领导、教师都有一定数量上的听课任务,各层各级的领导与教师大多数是为了应付工作。领导为了应付教师,给教师起“带头”作用,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教研规定。评课中主要是领导发言,一般教师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这种“任务驱动型”教研是一种异化的教研活动。各级层层应付,最终都做了一些无用功,以致教师教学专业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教研活动缺乏应有的活力与动力,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也无从提升,等等。
例如,研究者上周听了两位教师的授课,他们的晒课是非常成功的。两位教师的晒课教学风格迥异,研究者真实地感受了“读”教育现场中“人”的能力。教研活动中,两位晒课教师共同具备的优点是:上课准备得都非常充分。一位教师是为本次晒课准备了大量的PPT 课件图片、生活案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讲解内容熟练、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实实在在地为听课教师普及了有关心理健康标准方面的知识。另一位教师授课以概念的明晰阐释为其教学特色,讲解透彻、自然、语言流畅、思维清晰、教学环节紧凑。一方面,通过观察两位晒课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反观自己教学实践,为审查自身的教学提供了参照,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教学,尽力提升教学能力。因此,以晒课形式呈现的教研活动共同体为教师现场学习力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帮助教师从传统“教学活动的自在者”向“教学艺术生成者”的角色转变,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现场学习力就是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基本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晒课活动的监督下,教师在日常教学专业生活中形成的随意性、偷懒等不良习惯得以较快改正;日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在晒课活动中得以重视解决;日常教学中教师自身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在晒课活动中得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晒课对象以学习者与评课者的双重身份出现,融入授课者的晒课活动中,感受到晒课者处于精力高度集中而又适度的紧张之中,其表情动作的展示、言语的表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时间的把握等都做到恰当得体,教师个体在30 分钟的晒课活动中完成了自我超越,实现了晒课场域中自身的第二度蝶变(如图2 所示)。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日常个人授课的探索、师生交流中受到的启发、同行授课中获得的感悟、互联网上学习教学的优化等途径,在不断地模仿、学习、反思与痛苦的抉择挣扎中,教师最终选择与精心设计出能够适合自己30 分钟的最优晒课方案,教师个体实现了晒课场域中自身的第一个蝶变(如图1 所示)。实际上,教师的这个“蜕变”过程也是其教学实践性知识逐渐形成的过程: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晒课场域中教师提升教研活动质量的三度蝶变
晒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向听课教师展露自己的课堂教学。晒课是学校开展的一项新型的集体教研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晒课一次,晒课时间30 分钟,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听评教师的晒课,无学生参与。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次两位教师晒课,晒课内容与教学进度计划一致,听课后进行集体评议。教研活动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状况,高质量的晒课是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探索、同行的帮助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在教研活动场域中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路径。
教师在实现第二度蝶变的基础上,需思考晒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如何改进?等等。
(一)第一度蝶变:晒课前的自我教学修炼
由于有些传感器自身发电和输出功率(图12),而不需要外加电压,ECU通过产生的电压和频率来确定它的工况。提示:当检查发动机ECU端子电压时,NE信号、KNK信号等都是以交流形式输出的,因此,需要使用高精密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
教师要实现第一度蝶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为晒课做准备。自我教学修炼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课前教学环节——备教材、备教师、备学生,而是为了高质量的晒课而进行的自我教学修炼。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以下四条修炼路径。
1.日常个人授课的探索。有学者提出:“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必须深入教学经验呈现的现场——课堂,参与经验呈现的过程。”[4]日常教学活动中每位晒课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积极探索晒课,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自我尝试与反思能够在30 分钟内展示教学技能最好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例如,有的老师说:“下周就要轮到我晒课了。不知道怎么讲,好发愁呀。”“我这几天都没有睡好,一直在思考如何晒课。”“我最近尝试了一种教学方法,感觉效果还不错,以往上课学生就是不想参与,现在学生上课都非常积极了。下次晒课,我亮给你们看看。”“我晒课的时候要提问老师,把他们当作我的学生。”“看了其他老师的晒课,感觉他们的PPT做得不错,我得想办法学学做好课件。”“我要找几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位教师表现得都特别积极、认真地对待晒课活动。,相信教师在努力探索晒课的道路上,将会做得越来越好。
2.师生交流受到的启发。为了抓住每学期每人一次的晒课机会,教师不仅在积极地进行晒课探索,而且还通过课堂内外主动与所带课班级学生沟通交流,广泛听取学生的建议,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愿望,实现教学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新学期伊始,研究者访谈了一些学生:“在新学期,对于教师的‘教学’与你们的‘学习’,你的需求是什么?你有什么困惑?”学生很积极地回答道:“希望教师上课的时候,除了讲解书本知识以外,能否也讲点课外知识?”“怎样才能当一名中学教师?”“中考还要看什么书?希望老师给我们说一说。”“我以后想当一名幼儿园老师,但是家长都认为我是男孩子,当幼儿园老师到时候不好找对象。老师是怎么看的?你认为幼儿园男老师不好找对象吗?”等等,通过访谈与交流,发现学生需求的不仅有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有课本知识以外的适应当代考试需求等其他知识、技能技巧,还有毕业以后所面临的找对象问题,等等。因此,面对当代的课堂,教师要进行“为学而教”的课堂转向,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摈弃仅仅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设计教学的思想观念。从学生的需求、感受出发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虽然有的学生提出的需求与困惑有不合理之处,但是教师都要耐心地给予真诚的解答,从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同行授课中获得的感悟。在每周一次的晒课活动中,教师听取不同专业、不同内容的课,感受同行不同的授课风格。从同行授课的态度、表情、语言、教学设计、师师互动等反观个人日常的上课行为,尽量避免晒课者授课时出现的类似问题。同时,也积极提炼、吸纳与借鉴同行上课的优点。例如,研究者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晒课,他们讲授的教学内容专业性强,教学技能老练。语言流畅、简练而有力,教学思路清晰,PPT 制作美观,恰当地运用师师互动。但是研究者认为他们也有需要改正的地方,一是教师授课时PPT上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全部读出来;二是教师上课缺乏抑扬顿挫,欠缺教学激情。
4.网络学习教学的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人们学习带来了便捷,更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素材,例如,授课的设计、案例的选取、教学思想的运用等,特别是网络上知名专家教案的撰写、教学的PPT 制作等,借助于他人的教学设计,以此优化自己的晒课设计。
之所以导致以上教研活动“质量性缺陷”问题,主要是因为领导者、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教研活动是教师共同参与、提升专业素养、形成教学自觉与自信的专业共同体活动,没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应有的本真价值,当前迫切需要从质量的视角对教研活动进行重新建构。为此,提出晒课场域中教师提升教研活动质量的三度蝶变,构建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实践行动框架。
对城市建成区进行提取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监督、非监督分类、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等[10-12].NDBI是对植被指数(NDVI)的一个扩展应用,其结果主要反映地表的裸露状况.利用NDBI提取地物信息,需设定一个合适的阈值.NDBI的模型为:NDBI=(TM5-TM4)/(TM5+TM4).
图1 晒课场域中晒课教师的第一度蝶变框架图
(二)第二度蝶变:晒课中的展示
教师在完成第一度蝶变的基础上,如何付诸实施其晒课方案?这也是教师个体由知到行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蝶变过程,是检验晒课方案设计效果以及教师上课技能的过程,是教学方案实践化的过程,是内化教师教学素养的过程。只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设计才能在较大程度上丰富教师的经验,才会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教案”。对于30 分钟的晒课活动来说,虽然没有学生在场,晒课对象都是领导与教师,但是晒课可以说是一场“像样”的公开课。它不仅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而且也呈现了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代表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形象。
基于多源流理论中明确提到了媒体的影响,已有部分学者尝试用多源流的理论框架探讨媒体对政策变迁的影响。其中,一小部分研究综合考察了媒体本身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主要将目光聚焦于网络舆论等某一类媒介。总的来说,多源流理论对于政策变迁的机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用以分析媒体影响的研究虽不多却也提供了一定经验,故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如何影响政策变迁。
板安窑村为了帮助贫困户,提供了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一个月500块钱,但是很多人看不到眼里,觉得钱少。知道消息的郭书凤马上找到了村干部,并爽快地接住了这个工作。
图2 晒课场域中晒课教师的第二度蝶变框架图
(三)第三度蝶变:晒课后的内化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发展过程如同蝴蝶的生物演变过程一样,是一个“蝶化”的过程,即“从蚕到茧,从茧到‘蝶’,从‘蝶’到蚕”[3]的循环演进过程。因为教师由最初的年轻气盛、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技能稚嫩发展到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就像一只春蚕从“茧”开始,经过数次的痛苦挣扎脱壳而出,演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每次的挣扎都是一种蝶变。教师通过不断地自我努力,依靠学校的支持与帮助,锻炼了教学能力,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不断循环往复的教学探索、锤炼过程中,教师由痛苦挣扎到美丽的教学展现,也是一种蝶变。那么,晒课场域中教师要提升教研活动质量,需要达到三度蝶变的境界。
在此,晒课教师又以学习者与听评课者的双重身份出现,融入他者评价自己的晒课活动中。虽然评课者作为新进入他者课堂的“异乡人”,但是在评课中都能够正视课堂教学的“实事本身”,针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现象,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敢于说出事实真相,使晒课者获得启发与帮助,教研活动氛围融洽,大家逐渐形成相互坦诚直言,追求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评课教师不断地思考与追问自己:“这堂课上得好吗?晒课者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建构的?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如果是我上课,我应该怎么教学?”评课教师逐渐在评价他者教学的同时,也转向评价自身的教学实践。
依据协同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中所藴含的民主、平等、合作、协商、多元等基本精神与理念为教师教研活动的创新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评课教师围绕晒课者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视角上发表见解,帮助晒课者厘清教学思路,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建议。有些教学问题困惑晒课者很久,晒课教师在领导、同事的评课中获得了答案。特别是对于平时开展公开课活动较少的教师来说,晒课是一次获得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即使有些教师的教学缺乏激情、教学环节安排不恰当,通过晒课活动,教学能力也获得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不论是对于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来说,晒课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学习、思考、研究、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理解课程思想理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达成共识的过程。在不断磨炼教学思想与行动的过程中,晒课教师逐渐端正了教学态度,提高了教学能力,成为一个不断反思的实践者。因此,通过教研活动集约式的协同治理,晒课者个体完成了教学专业发展路途中的第三次飞跃,实现了晒课场域中自身的第三度蝶变(如图3 所示)。
图3 晒课场域中晒课教师的第三度蝶变框架图
晒课活动深深植根于每位教师(包括行政领导)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直接、具体、可行的帮助,教师由最初晒课的惶恐不安,逐渐走向乐意晒课、大胆晒课。正如有学者所说:“在评课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脉络环境,真正发挥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专业研究引领的作用,在合作分享的过程中,形成教师、同伴、专业研究者之间的协作文化和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关系,在精神层面给予教师更大的支持和力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学会做研究。”[5]教研活动由教研制度的强制执行转向教师的自主自觉行为,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成为教师度过的一种愉快的日常教学专业生活。但是教师无论怎么晒课,为了怎样的目的,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正如有学者所说:“观课文化是学校专业精神的集中表现,把学生放于第一位,虚心地互相观摩、批评,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应该做得到的。”[6]因此,晒课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由听评教师的课推断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学生能否接受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展示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场,课堂氛围如何?学习效果如何?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如何更好地推进晒课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依据利益相关者与协同治理理论,为了共同的目标,各利益主体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晒课前的准备、晒课中的展示、晒课后的评价,每位晒课教师不仅发挥了最大潜能,也借助于同行的专业力量获得了实际功效,获得了最大利益,教研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合作、互利的模式与机制,打破了教师之间各自互守课堂的封闭状态,扭转了以前教师不愿意开展公开课活动,不愿意听课,也不愿意晒课的现象。虽然每位教师在晒课活动中获得的教学经验是丰富的、多元的,但是目前这种教学经验还处于个体化状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实际上,中小学教师积累起来的教育(学)经验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是没有作出理性概括的,往往只是热闹了一阵,开了花不结果,有人说叫‘过眼云烟’,不能立起来成为可以分享的教育成果。”[7]因此,如果能够使这些丰富的经验系统化与公共化,让更多的教师获得分享,这种教学经验所富有的财富价值则会更大,给学校的发展以及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围绕晒课前中后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教学诊断、反思、改进的素材与平台。晒课活动是一种完全基于学校状况、基于教师教学实践的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晒课不仅是一种工作义务,而且更是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一种自我需求。晒课就如同日常人们“照镜子”一样,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自我认识与自我改进,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质量。可以说,教师努力为晒课所做的自我教学修炼、展示、内化是每一位晒课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三度蝶变过程,是教师在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中成长的三度蝶变,也是教师要达到的三种境界。三种境界环环相扣,最终走向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教师在教研共同体的晒课活动中逐渐培养了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师的教学蝶变意识、教学蝶变的方法、教学蝶变的能力,更是一种教学蝶变的惯习。
集成数据库建立以后,需要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集成处理。FLUDW中关于流感病毒数据的集成处理包括基因组标注和序列的对齐。
参考文献:
[1]李森,崔友兴.论复杂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J].教师教育学报,2015,(02):19.
[2]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09):38.
[3]伍叶琴.教师蝶化发展论:基于文化身份的考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
[4]魏宏聚.教学经验的本质、概念化路径及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7,(09):46.
[5]王鉴,李泽林.教师研究课堂:意义、路径和模式[J].教育研究,2008,(09):91.
[6]郑丽娟,朱嘉颖.通过改良同侪观课的模式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A].黄显华,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53.
[7]休谟问题—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EB/OL].https://www.douban.com/note/217550200/2017-1-23.
课题来源: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研究”(项目编号:17JJD880001);2019 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生课堂反思者角色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B197);2019 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喻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调查研究”;2018 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基于OBE 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018JG32);2018 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基于OBE 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018JG3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赵敏/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许爱红)
标签:晒课论文; 教师论文; 教研活动论文; 蝶变论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论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