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过程中肿瘤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的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李培先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过程中肿瘤缩小而癌胚抗原(CEA)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部瘤体缩小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依据其癌胚抗原状况分组,其中40例肺部瘤体缩小而癌胚抗原增高(研究组),另40例为肺部瘤体缩小而抗原降低(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观察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57.50%低于对照组9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存率30%低于对照组57.50%,中位生存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其肺部瘤体缩小,但癌胚抗原增高则可能表明疾病预后不良,其他位置病灶未得到控制。

【关键字】癌胚抗原;肿瘤缩小;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

因细胞毒药物具有毒副作用明显,且无选择性,给予化疗治疗存在平台趋势,及时延长治疗时间、增大给药剂量均很难提升治疗疗效。为进一步突破治疗瓶颈,低毒性、高选择性的靶向药物在临床得到广泛关注,分子靶向药物则明显的延长了NSCLC患者生存时间,目前为止仍未明确确定评估治疗疗效的统一指标。目前临床肿瘤血清学标记物中检测频率较高的为癌胚抗原(CEA),我院也不例外。为此,本研究纳入我院80例NSCLC患者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瘤体缩小,但CEA指标增高或降低的患者进行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部瘤体缩小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依据其癌胚抗原状况分组(对照组40例vs研究组40例)。患者均接受经皮肺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得到确诊。入选标准:①患者均接受经皮肺穿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得到确诊NSCLC;②患者均知晓并自愿同意此次诊治方案者;③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④均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无药物禁忌或过敏史者。排除标准:①无法接受化疗或手术治疗者,已完成化疗或化疗失败者;②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均正常;③精神、治疗正常,可正常沟通者。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5-72岁,平均为(62.4±1.3)岁,鳞癌8例,腺癌32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4-71岁,平均为(62.8±1.2)岁,鳞癌7例,腺癌3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口服150mg厄洛替尼片,1次/d,或250mg吉非替尼,1次/d,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若存在吞咽障碍者,可用白开水冲服药物。也可经胃管或鼻管给药,无需根据性别、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给药剂量。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

1.3 指标判定

治疗前后患者均接受肺部CT检查,记录肿瘤大小,根据结果评估疗效,进展(PD):发生新病灶,或原有肿瘤病灶长径增长;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长径总和降低≥25%;稳定(SD):肿瘤病灶长径总和增加或缩小低于PR,但高于PD;完全缓解(CR):肿瘤病灶消失。总疗效=CR+PR。

随访患者1年时间,记录其生存率,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57.50%低于对照组9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2.2 生存状况

研究组生存率30%低于对照组57.50%,中位生存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3.讨论

肺组织EGFR过度增高与患者不良预后和肿瘤恶性程度存在关系。大约60左右的NSCLC患者体中EGFR表达均过度。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属于EGFR-TKI选择性药物,对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有阻断作用,抑制病灶转移和生长,阻止血管生长,促肿瘤细胞凋亡[1]。目前临床诊断肺癌疾病的主要工具为胸部CT,CEA、NSE、CTFRA2 1-1为常用肿瘤血清标志物。肿瘤生长速度快,体积增大,供血不租,部分瘤体坏死,此时CEA则呈溶解片段进入到人体血液中[2]。可反应病灶生物学状况,且血清学指标比影像学方式更先显示出病情状况。

现治疗NSCLC疾病多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有关血清CEA水平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报告仍然较少。有学者称评估吉非替尼药物治疗疗效的敏感性指标之一则为血清CEA增高[3]。本研究中共纳入80例患者进行讨论,结果显示,研究组总疗效、生存率、生存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两组患者治疗方式一致的基础上,血清CEA增高的患者疗效和疾病预后均更差。且研究结果与以往报道相符。综上,NSCLC患者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其肺部瘤体缩小,但癌胚抗原增高则可能表明疾病预后不良,其他位置病灶未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贺腾.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7, 57(6):104-106.

[2]于梦迪, 王明霞, 王海东. 姜黄素逆转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耐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7, 33(12):1633-1637.

[3]金静思, 贺巾钊, 周黎明.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15, 42(17):881-885.

论文作者:李培先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  ;  ;  ;  ;  ;  ;  ;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过程中肿瘤缩小而癌胚抗原升高的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李培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