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中小学衔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衔接是中学教育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大面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行动计划实施总体方案”(简称“中学JIP”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于1990年5月签订的为期3年的教育革新项目,该项目在我国京、晋、陕16所中学实施。经过三年的实验与研究,达到了大面积整体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1995年陕西省教委决定在我省延安、宝鸡、西安30所中学再实施为期四年的第二轮"JIP"实验。)中,中小学衔接也是这一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有幸参与这一实验,仅就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中小学衔接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地理学科教材的衔接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中学地理的教学任务:初级中学阶段,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落实大纲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好中小学的衔接问题。
开学初,我走访了小学地理老师,研究了小学自然、地理教材,从小学地理(上册)以及自然课本中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初中地理(第一册)中,我找到了中小学教材的衔接点。
小学地理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第二部分是地球和地球仪;自然课本中的天文、地理常识与初中地理中的地球、地图、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天气和气候等章节,就是小学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形成类似接力赛一样的“知识链”。例如,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概念时,我没有先讲概念,而是请一位同学模仿预报员宣读教材中的1992年9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北京地区天气预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趁此机会,又重提小学地理中“天气状况”一节的问题:“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中的气候变化情况”。并特别强调这是小学地理中的问题,话音未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急切盼望老师叫自己回答,此情此景,十分感人。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引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再请同学看教材中的“想一想”提出的四个问题,分辨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注意学习心理和环境变化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由熟悉的环境走进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上的巨大变化,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扭转这种情况,除学校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外,作为学科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对策,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主要研究学习动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学习的迁移等问题。要做好中小学衔接,侧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与“中学JIP”的主题“主体·创造·发展”相吻合,以达到“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直接的、短暂的,当他们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他们开始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的世界观逐步形成,并逐渐产生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动机。到了这个时候,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就会变得更加稳定、深刻和持久。
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以及每一节开始的“读图”等内容,采用同桌讨论、分组准备、推选代表回答等不同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上述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也是搞好衔接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尊重、信任、重视学生。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现在的初一学生几乎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很注意,很计较,很敏感。开学的导言课上,我首先祝贺学生升入中学,欢迎他们来附中学习。特别强调我愿成为他们学习地理课的“朋友”。从学生的表情上似乎可以观察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学生们一个个通过审视的目光,开始流露出信任的眼神,我觉得感情上的“导线”开始接通了。这种情感的交流,会缩短师生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注重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比较低的,学习方法比较简单,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较多,“视、听、读、写”往往结合得不好。进入中学后,学科门类比小学显著增多,学科内容也趋向专门化,并且逐步接近科学体系。同时,开始接触许多学科教师,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法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初中学生以新的学习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新变化。因为中学的学习更要求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要求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进行一种有创见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解决学习上的衔接问题。
我们认为,注重学习方法上的衔接,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注入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满堂灌”是其特色。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则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每天都领着学生攀登知识的山峰,探索者能否找到捷径取决于引路人的水平,其中就有学习方法教育的问题。而注重方法教育,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在实验中,我们从整体上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外,正在逐步向学生传授:“课前预习找难点,上课听讲抓关键,课后复习摸规律,典型习题反复练”的学习方法。当然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教材、学校设备、学生实际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经纬线时,我先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经线、纬线,然后用比较法,找出经线、纬线的特点。课后又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在讲完地图知识以后,要求每个学生画一张上学路线图,有不少学生画了一次又一次,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对此我在班级提出表扬。实验证明,一旦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感觉”到自己不但学到了知识、技能,而且“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在增长。学生就由不会学到“会学”了,他们就会说:“我懂”,“我会”,“我会讲”,“我会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出来,学习起来就会“不亦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