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结构失衡原因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因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馆藏结构是描述馆藏状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特定馆藏体系内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载体、不同出版时间的各部分文献,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构成的馆藏整体的量化模式。特定的馆藏结构,体现出馆藏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价值取向。结合各馆自身的任务、性质以及用户对象而确立的合理的馆藏结构,有助于建设有特色的馆藏。同时也为馆藏评价工作和开展馆际协作,实行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由于馆藏体系所反映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进行文献资源的补充、调整与更新活动,馆藏结构也呈现出相对的动态性。在实际工作中,来自诸多方面的因素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影响与制约着馆藏结构的变化及走向,使之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馆藏体系的价值取向偏离预定的目标。
造成图书馆馆藏结构失衡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试从图书馆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馆藏建设规划。
馆藏结构的合理与否,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它主要是相对于图书馆自身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及其需求,以及图书馆所处的地区经济文化背景而言的。图书馆在制定长期或短期的馆藏建设规划时,均应对所有上述因素加以认真的分析、综合,并力求使之在人员、技术手段及购书经费等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平衡。以此确保馆藏结构的良性趋向。在这一环节出现的错误有两种,一是办馆思想陈旧保守,孜孜致力于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体系,其结果必然是藏书利用率极低,馆藏体系无重点、无特色可言,导致馆藏结构相对于客观存在的需求构成状况的失衡。二是不经调查分析,仅依据表面现象,主观片面地对本馆主要用户群体及其需求作出判断,其结果与第一种情况并无二致。图书馆在调整平衡自己的馆藏结构时,既应注意到实际存在的读者需求,又不能一味迎合读者的口味,对一些不健康的需求,更要有意识地以适当方式加以限制、引导,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规范其价值取向。套用一句文艺创作的格言,馆藏建设规划应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才能使馆藏结构达到真正平衡,合理的状态。
2、采访工作
经过科学的分析、归纳,确定了合理的馆藏结构,并不意味着情况就会按着计划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在采访这一具体操作环节中,若不按预定的规划去办,仍就会使得馆藏结构陷入不平衡状态。
在采访工作中,有两种极为类似的现象。一是遇到书展时抱着少花钱多买书的态度,大量采购参展单位残留的较为廉价的样品书籍;二是部分图书馆在本财政年度行将结束时,倾其所有的购书经费突击采购。二者都是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加选择的方法,却颇令人担忧。可以断定,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馆藏结构的倾斜。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须从管理上着手,使采访工作在详尽的计划而非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展开。
3、馆藏剔旧与补充
馆藏剔旧也是保持合理馆藏结构的重要环节。随着政治、科学、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成熟的、错误的观念被成熟的、正确的观念所代替,旧的文献逐渐失效,若干年前很有价值的重要文献,日益变得陈旧过时,甚而失去了生命力。部份图书馆出于达标、升级的考虑,单纯地追求馆藏数量指标,对于这部份书籍不加剔除,导致馆藏的时间结构严重倾斜。在一些图书馆的书库里,至今还可以看到失效的技术标准、规程资料,以及应该被淘汰的技术教材。如此,不论其馆藏规模如何可观,其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
与藏书剔旧紧密相联的,是藏书补充。内容老化的严重破损的书籍被剔除后,决不能只列份清单交财务部门注销就完事,应该反馈到以后的采访计划中去,购进相关的书籍,避免原有的馆藏结构出现漏洞。
4、其它因素
图书馆统计工作滞后的现实,也是馆藏结构失衡的原因之一。它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对馆藏现状作出客观、精确、量化的判断,并进一步导致馆藏结构在惯性的作用下日益偏离预定的目标,最终陷入积重难返的局面。此外,由于管理不善,反馈机制运转不灵,图书馆服务对象及其需求状况的重大变化,无法及时有效地通过基层,如流通、阅览等部门传达到决策部门,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今天,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处于巨大转折的形势下,情况更是如此。
二、外部因素
1、近年来,在文献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 出版业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调整自己的目标。一些重要的学术、技术专著,甚至包括新的技术规程标准,由于利润低而备受冷落,出版量小,发行范围狭窄,发行渠道不畅,图书馆难以购入。而馆藏体系中原有的这方面的书籍,又因时效问题亟待剔旧更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馆藏结构的平衡。
与此相反的现象,是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的热点效应,如琼瑶热、金庸热、席慕蓉热、《废都》热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一些馆在满足读者需要的动机驱使下盲目购入这一类书籍,而且复本量过大,对馆藏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 现有的分类法体系已无法包容大量出现的新的边缘学科,这部份书籍往往无法反映到图书馆的采购计划中去。
3、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巨大转变,使馆藏结构呈功能性倾斜。 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多功能、多层次的特征。要求图书馆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信息的开发者,更是帮助人们学习了解新观念、新事物,适应、参与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设施,原有的馆藏基础及馆藏结构受到巨大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转变。
4、书价的迅速增长与购书经费的短缺, 使得图书馆既难以维持合理的馆藏结构,又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据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平均书价为0.36元/册,到89年时为7.87元/册,10年间上涨22倍。而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1978年为5487万元,1989年为26737万元,仅增加4.9倍。其中还包括新建馆舍、购置、更新设备等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图书馆迫于无奈,只得大量减少入藏图书的品种与复本量,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983年入藏图书1541万册,1993年仅为625万册,下降了60%。这中间,《中国大百科全书》, 各类年鉴等重要的工具书因其昂贵的价格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92 年甚至有 344个图书馆全年无购书费,馆藏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受到严重的损坏。
图书馆要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地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服务,就必须解决馆藏结构失衡这一重要问题。馆藏结构的合理性,是目前图书馆界,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书馆办馆条件困窘、人员素质偏低,业务规程、标准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在图书馆开发馆际协作,调整文献资源布局以及转换职能的过程中,合理的馆藏结构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现状得到改善。
标签: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