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经济圈农业发展与邻区比较研究_种植业论文

华南经济圈农业发展与相邻地区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南论文,农业发展论文,经济圈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华南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华南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华南三省耕地面积虽只有410.8万公顷,仅占全国耕地面积(9543万公顷)的4.3%,但养育着全国近9%的人口;其二,广东省的粮食、稻米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相邻六省之一的湖南省(见表1);其三,华南三省的薯类、甘蔗、蚕茧、茶叶、水果、鱼虾等产品均居全国第一位;其四,1992年广东省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166.41亿元、737.1亿元,居相邻九省之冠(见表2);其五,1992年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65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居全国第五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0.29元,居九省的第二位。因此,华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优美的旅游胜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有巨大的综合利用价值,对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表1 1992年华南经济圈农业产量与相关省份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1992年华南经济圈农业总产值与相关省份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改革开放前华南农业发展沿革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华南农业连年获得好收成,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广东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4.7%,①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4.3%,林业产值增长41.8%,牧业产值增长2.7%,副业产值增长1.1%,渔业产值增长9.1%。在农、林、牧、副、渔业中,林业和渔业产值增长最快。同期,福建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7.5%,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2.6%,林业产值增长29.7%,牧业产值增长9.8%,副业产值增长16.8%,渔业产值增长13.4%。在农、林、牧、副、渔业中,林业和副业产值增长最快。

(2)1958-1962年为人民公社时期。由于农业政策严重脱离华南实际,加上严重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下降。这一时期,广东农业总产值平均下降3.4%,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2.8%,林业产值增长5.2%,牧业产值下降5.8%,副业产值下降6.1%,渔业产值下降10%。在农、林、牧、副、渔业中,渔业、副业和牧业产值下降最快。同期,福建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9%,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1.8%,林业产值下降17.9%,牧业产值增长0.7%,副业产值增长17.0%,渔业产值增长2.2%。在农、林、牧、副、渔业产值中,林业和副业产值下降最快。

(3)1963-1965年为经济恢复时期。由于贯彻中央大力发展农业的方针,使华南农业得到全面好转。这一时期,广东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4%,其中,种植业年产值增长11.3%,林业产值增长14.8%,牧业产值增长33.5%,副业产值增长16.4%,渔业产值增长16.6%。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同期,福建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11.5%,林业产值增长19%,牧业产值增长7.4%,副业产值下降1.5%,渔业产值下降4.4%。在农、林、副、渔业中,林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

(4)1966-1970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华南农业遭到解放以来最严重的破坏,由于片面强调以粮食生产为主,使农村的经济作物(如蚕、茧、茶叶、水果等)和多种经营(如林、牧、副、渔等)遭到摧残。这一时期,广东农业总产值年均仅增长2.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2.5%,林业产值增长5.2%,牧业产值增长1.2%,副业产值增长6.1%,渔业产值增长5.2%。同期,福建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0.4%,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0.9%,林业产值下降4.5%,牧业产值下降2.2%,副业产值增长8.8%,渔业产值下降0.3%。

(5)1971-1975年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当时中国农村的高度集中、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使广大的华南农村陷入了贫困。这一时期,广东省农业总产值年均仅增长1.4%,其中,种植业产值年增长6.1%,林业产值年仅增长0.4%,牧业产值增长4.2%,副业产值下降6.0%,渔业产值增长3.2%。同期,福建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5%,其中,种植业产值年增长2.0%,林业产值增长1.5%,牧业产值下降1.6%,副业产值增长3.9%,渔业产值下降0.1%。

(6)1976-1980年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和恢复了华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这一时期,广东省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5%,其中,种植业增长3.7%,林业增长6.5%,牧业增长2.5%,副业增长28%,渔业产值下降1.1%,同期,福建省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1.4%,其中,种植业增长10.5%,林业增长11.0%,牧业增长19.0%,副业下降1.5%,渔业增长17.9%。

改革开放前华南农业所经历的六个阶段,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农业发展道路崎岖不平,发展极不稳定,几上几下,几经摧残,使中国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提高不快,本该充分利用的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沿海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农业发展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尤其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年代、“文革”时期,农业同全国经济形势一样,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已解放30年的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有较大部分农民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

3.农业发展方向不明,政策多变,导致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经营管理十分落后,农业生产者既无自主权,又无积极性;

4.农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77年在中国安徽开始的“包产到户”、1979年开始并在以后逐步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体制改革揭开了序幕,农业也开始走上发展繁荣的道路,开辟了新的农业增长源——这也是我写这一节的基本用意。

三、80年代华南农业的发展变化

80年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年,也是华南农业取得重大成果的十年。在这十年间,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调整了农产品价格,使华南农业面貌一新,不仅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增长,而且林、牧、副、渔业也得到了全面稳步发展,从而推动与支持了本省工业、特别是以农业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华南农业的发展可概括为:

1.农业大发展的10年

不论从农业总产值的总量增长看,还是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看,华南经济圈三省都是全国最快的几个省份。

表3 华南经济圈农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广东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福建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3可看出:华南三省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出全国2.4-6.5个百分点,三省(除福建省略低于广西省外)也均高于相邻、相关6省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广东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0年期间,年均速度高达19.9%,是国内外农业发展史上所不多见的。

2.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10年

华南三省在改革开放前,如同全国一样,始终贯彻着“以粮为纲”的单一农业结构,那时,为提高粮食产量,可牺牲林业,进行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可牺牲畜牧业,毁牧地、草地为耕地,造成非农非牧的局面;可牺牲副业,割掉一切资本主义“尾巴”造成副业萎缩、农民难“富”;可牺牲渔业,过度捕捞,造成渔业枯竭,等等。改革开放、特别是8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调整了农业发展政策,使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华南三省农业结构朝合理化、高级化方向迈进了一步,比全国和相邻、相关省份有较大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在“五业”(即农林牧副渔)比重中,农业(指种植业)所占比重,1990年全国为58.49%,而华南三省均在50%以下,其他6省除浙江(为48.67%)外,均高于50%。这说明华南三省均朝着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业结构较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4 华南经济圈农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3。

3.农业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变动最大的10年

华南三省虽海外华侨颇多、近邻港澳台,并与东南亚也相距甚近,但改革开放前同全国一样是“封闭”的,工业封闭,农业更封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扩大,华南三省外向型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如珠江三角洲的广大农村瞄准海外市场,以出口为导向,生产高、精、尖农副产品、养殖高附加值海、淡水产品;福建设立台商投资区,农业良种引进隔离岛,建立创汇农业试验区,与外国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海南引进热带作物良种,发展中外合作种植、养殖产业,等等。总之,由于华南三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使三省的外向型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表5可以看出:(1)华南三省出口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海南省居全国首位;(2)出口商品国内收购总值年均增长率,华南三省均居全国和相邻、相关省份前列,其中,海南省增长居首,福建第3位,广东第4位(云南第2位);(3)出口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年均增长海南省居首位,广东省次之(福建缺统计数字)。

表5 华南经济圈农副产品出口比重

注1:缺可比较数字;注2:缺统计数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4.农业发展积极性充分发挥的10年

改革开放后华南三省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外开放旅游区、创汇农业试验区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格局为农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环境,加上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开放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鼓励广大农民个体经营手工业、服务业、养殖业、运输业、销售业等一系列政策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带来了农业的迅猛发展。这种由于政策变动而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又由于生产积极性而带来的发展变化,人们往往对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意想不到的。如广东省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1979年的8:2,下降到1990年的6.8:3.2,而粮食产量却从1980年的1681.91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1896.29万吨,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785.39亿元,比1980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高达35%。再如,华南三省由于农业政策落实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农业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1981-1990年间广东省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福建省年均增长7%;海南省从建特区前的1987-1990年年均增长13%,而全国农业总产值从1981-1990年间只为6.4%。

四、90年代华南农业发展对策与趋势展望

1.关于华南农业持续高速发展问题

我认为,这里关键问题是三个:一是如何把地区优势与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一是如何把联产承包与规模经营结合起来;一是如何把农业开发与外向发展结合起来。如果华南能抓住“科技进步、规模经营、外向发展”三个发展要素,做到三个结合,华南农业就完全可以取得持续高速的发展。

(1)把地区优势与科技进步结合起来。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一个优良品种的推广,一个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的问世,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能把农业向前推进一大步。这里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将地区的多种优势与科技进步最佳地结合起来,以发挥各生产要素的最大效率。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学习日本,是把“人脑与电脑”结合起来,发挥“两脑合一”的超高功能;二是瞄准市场、创造市场、驾驭市场,并用最新的产品、最佳的服务、最好的信誉去占领市场。为此,需要占领技术的制高点,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在这方面,广东省汕头市给我们许多启示:它以农业专业公司为龙头,不断创新(包括引进)和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发挥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带动千家万户,建立果菜、水产、加工业三大商品生产基地,如水果蔬菜发展公司、养虾养鳗公司、特区农业发展公司等,并按一定规模、统一标准、技术规范、质量要求进行生产,使一批拳头产品得到较快发展。

(2)把联产承包与规模经营结合起来。改革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是按照人头或人劳比例平均分配土地的,形成“家家种地,人人包田”的局面。华南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每户分得土地面积很少,加上近地和远地、好田和坏田、坡地和平地需平均分摊,使土地使用格局支离破碎、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1992年中国农民家庭平均每人负担的耕地面积是0.1373公顷(合2.1亩),而广东只为0.0667公顷(合1亩),福建0.0627公顷(0.94亩),海南0.0807公顷(1.21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喜的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大批精壮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户承包土地向农村种植能手集中。广东省顺德县自1988年以来,共拿出70万元的无息贷款,支持专业户购买农用机械、生产资料和优良品种,这对农业的规模经营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已初步形成了经营规模化、耕地机械化、服务系列化的现代化农业雏形。如果华南三省都能把联产承包象顺德容里管理区那样,同适度规模结合起来,如果各级政府和银行系统也都能象顺德县那样,贷款支持农业的规模经营,那么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大大缩短,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3)把农业开发与外向发展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华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大温室”和“自然植物园”之称,加之毗邻港澳,旅居海外华侨颇多,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充分发挥华南地区资源丰富和侨胞人多面广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农业和创汇农业将是农村工业化的一种理想选择。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针对出口创汇而精心组织的农副生产及其加工体系,是一项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包括生产、科研、加工、检测、包装、储运、组织出口等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在珠江三角洲、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均已建立起类似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厂,但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需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采用更新更先进的技术(包括对现有生产基地和出口厂的更新、装备),引进更新的品种,运用更新的生产、栽培方式和饲养方法,采用更先进的加工、包装、检测手段,以生产质量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产品。目前,汕头市建立的果菜、水产、加工三大农业创汇基地,潮州柑、鲜冻对虾、蘑菇、蔬菜等生产基地,以及佛山、珠海等农副产品基地等均需发展、扩大,谋求更大的国际市场;福州、厦门的农副产品出口也有巨大潜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漳州地区建立的“四带一岛一场”的创汇农业区。四带是:沿漳汾公路两旁的15万亩荔枝带,九龙江下游两岸的5万亩香蕉带,山区三县丘陵连片的11万亩柑桔带,九龙江口和宫口湾的17万亩水产养殖带;一岛是:东山县的2万亩芦笋岛;一场是:漳州平原的百里蘑菇场。现漳州市已形成绿白芦笋、优质蔬菜、珍稀水产、四季竹笋、畜牧产品、花卉香料、食用菌、乌叶荔枝等八大创汇农业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及加工品远销港、澳、台、日、朝、美、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关于华南农业发展前景问题

关于华南农业发展前景,我将做以下三种判断和预测:

(1)必将形成南中国经济圈。为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未来的华南必将逐渐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地域的、包括广东、福建、海南、广西东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以及香港(1997年回归后)、澳门(1999年回归后)、台湾(海峡两岸统一后)等在内的南中国经济圈,发展区域经济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农业必然在这一大地域形成诸多跨港澳的地域性集团公司。那时,南中国经济圈必将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将更加有效地仿效香港的运行机制、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使经济运行效率更加敏捷高效。但要看到,现华南三省的外向农业绝大部分是与港澳、或通过港澳进行的,港澳回归后对华南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不利的因素,对此应予重视。此外,“中国复关”、出口商品结构等也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也有一个“适应环境”“战略转变”问题。

(2)必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随着华南农村社会、乡镇、村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土地,或从事“离土不离乡”的非农产业活动,或加入“民工潮”涌向大中城市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或参与就地建设小城镇的行列。不论是从事和参加哪一种活动,实际上都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8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农-工-贸、或农-贸的巨大变迁,由于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域的飞速发展,使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走进工厂、整村整乡的农民步入外向型农业行列,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华南农业发展中,还将有更多的农民和更多的农村转向城镇,转向非农产业、务工经商、进入第三产业,其转移速度之快将高于全国,高于相邻、相关各省市,高于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并将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最快、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必将发展“高优高”生态农业。华南地区系东南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的南大门,加之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山多地少,因此,农业的综合开发区势在必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不仅要对现有各类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还要把荒山、荒地、荒坡、荒滩、荒水、海域、草地等也都很好地利用起来,扩大农业的发展空间,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农业之路,用生态农业的思想指导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就是生态系统内部潜力的深度开发,是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高产、优质、高生产率的一致体现,是资源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立体开发、合理配置的唯一有效途径。因此,华南农业的发展必须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视为发展之前提,必须选择生态农业的模式,必须实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规划、综合发展、综合治理。

1994年11月

注释:

①本文数字来源根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资料汇编》(1949-1989)数据计算而得。《广东省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

标签:;  ;  ;  ;  ;  ;  ;  ;  ;  ;  

华南经济圈农业发展与邻区比较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