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明与文化视角的中外历史专题教学探索——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二单元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以人论文,视角论文,单元论文,中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垚先生在《世界文明史·导言》中说:“文明史只是重构历史的一种方式,是以文明为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要求,可以说是体现了文明史的精髓。因而,“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1],理应成为我们进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运用单一的文明史视角,在深入解析一些问题时尚有难以逾越的陷阱,唯有运用具有文化视角的文明史观,才能全面认识与评价古今中外不同的文明,激起观点碰撞,提升历史思维,把握历史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图以文明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在阐释人类文明史教学方面做一些尝试,谨以一孔之见求教于方家。 一、弥补体例编写缺陷,追根溯源东西方文明 高中历史新课程模块加专题、中外历史混合编排的结构,理论上讲有很多优点,但实施中遇到很多问题。如教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就有诸多问题让师生感到疑惑:古希腊的民主是不是意味着希腊诸邦都是民主的,雅典能够代表整个希腊、代表整个西方吗?希腊其他诸邦状况为什么不在教科书中作适当介绍呢?古罗马的法律十分完善,对西方国家甚至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不是古代只有罗马有法律?其他国家的法律不重要吗?对世界不曾产生影响吗?罗马之前的希腊有没有法律?在上完该单元后,无论是温故知新,还是提升思维,在教科书编排的暗示下,大多老师都会将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课例学习与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虽然老师一再强调古代政治制度无论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都给后人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历史财富,但还是有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比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好更文明,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是那么的专制,不能像雅典一样的民主? 笔者认为,学生的疑问与教科书的表述、老师的讲述以及自己的认识相关。当复杂的历史被割裂成几个点的时候,历史的时序性与整体发展乃至事件之间的联系也被割断了。这样的割裂不仅影响学生对历史整体的感觉,也影响学生对那些所谓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重点知识核心概念的理解。实际上,这既是当下模块编排、专题史教学的瓶颈,也是教学中师生最主要的困惑。试想,必修1中的西方古代历史,只留下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其结果,无论是以老师还是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容易将西方古代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而这样的对比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政治特征,缺乏对历史深层次的洞察,则容易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误读。如何在模块编排、专题史教学中纠正这种误读?“追根溯源”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根据希罗多德等古典学者传统的划分,古希腊大致有三种政体:贵族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在不同的政体下,公民的权利也不尽相同,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所说的雅典民主,实际上指的是古希腊公民权利最发达的平民政体[2]。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于不同的文明圈内,其时间、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历史传统、文化结构、思想意识及法律政治层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差异性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和各具特色的古代政治制度。两种不同文明在人类历史上都曾经创造了各自的辉煌,二者之间的优劣都有其存在和消失的独特理由。显然,古代雅典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与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其必然性。基于这一认识与思考,我们发现文明的发展从来也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各种文明因不同的因素产生不同的形态,使文明呈现出多元的形态,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也正是如此,才使世界文明多元;各地区的文明因为差异性因素呈现不同的状态且都适应了各自地区的发展,因而东西方的古代政治各自有其优势,各自有其弊端。同时,还要避免两种不科学的看法:因为现在对专制的否定,进而否定历史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实际上抹杀了历史上古代中央集权的合理性;因为现在对民主制度的热爱进而拔高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忽视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 二、材料解析探究学习,分析东西方文明利弊 要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其把握历史内在的联系,选择恰当的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做法。如关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可以选择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希腊早期法律文献是颁布于公元前5世纪,在19世纪发现于克里特岛刻在哥尔琴古城墙上的《哥尔琴法典》,同时期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也是在考察了希腊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摘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词:我们的政体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体,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政体是为了多数人,而不是为了少数人。我们的法律,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保证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所偏私;尽管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不同,但在选拔某人担任公职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他的阶级出身,而是看他有没有真才实学。任何人,只要他能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在政治上所享有的这种民主自由,也广泛地体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摘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所有官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所有的官职都应通过抽签来任命;官职完全不应在财产方面有要求……所有的公民都有审判权;公民大会对一切事情至少是最重要的事情拥有决定权。 ——摘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四 在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明显低于男性,且这种差距已经成为一种命定的原则。 ——摘自刘杨《古希腊女神与女人的两种角色》 材料五 雅典思想家柏拉图曾严厉批评古代民主:“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摘自柏拉图《理想国》 再如,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选择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商朝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哈雷彗星的记录;《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定的药典;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元代郭守敬主持编制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历法……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 ——摘自李建国《自然科学简史》 材料二 (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摘自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摘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利与弊,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明辨之。重点阐明:希腊法是欧洲最早产生的法律文明,虽没有罗马法体系完整宏大,但在历史上仍有重要地位。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法律的演变是相辅相成的。其民主政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公民参政和民主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但是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雅典民主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且是对男性公民而言,妇女及外邦移民、奴隶都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而且,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易摧毁文明,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修筑、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因而,在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有值得肯定之处。而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是我们研读中国古代史经常连用的两个词,也是值得重视与讨论的,即使在中国古代,皇权的专制到明清时期才突出表现出来,政府与皇室之间始终存在着权力斗争,到明代相权才彻底废除,而此前的中国用君主专制来概括是否准确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之,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应以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来区分。中国和雅典的政治制度源于不同的国情,即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并非本国随心所欲地选择。想要在这两种制度中,非要比较出个高低优劣的结论,显然也是徒劳的。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对方身上得到借鉴和启示。至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东方文明的衰落,用侯建新先生的话来分析,那就是:“西欧与中国的传统因素不同——主要是法律政治层面的传统因素不同,所以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程度也就不同;当近代文明来临时,一个似乎水到渠成;一个则百转千回仍不得要领。” 三、双重视角增强思维,升华东西方文明对比 基于上述思路对两个单元进行讨论分析后,仍有思想敏锐的学生穷追不舍:包含了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古代文明之间到底有没有优劣之分?虽然说每一种文明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每一种文明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与其民族或者种群是相适应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文明没有差异,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相对野蛮与相对文明之分。确实,给文明定性很难,通过定性再比较高下就难上加难了。当然,文明具有多样性,如同自然界物种具有多样性一样。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本着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在与学生交流中说出自己的认识:文明存在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人类文明史也告诉人们,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繁荣的必要条件。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要求。学生则打破砂锅问到底:既然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毁灭,却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显然,提出这一问题的学生看过“李约瑟难题”。虽然这个话题在学习必修3第三、四单元后解答更合适,但不妨碍我和一些思维超前的学生私下交流。因此,我还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反思与感悟表示感谢。 上述疑问、困惑也说明,运用单一的文明史视角有难以逾越的陷阱。然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任鹏杰主编提出了如下一些视角和观点,供我修改时参照—— 在中外关于“文化”与“文明”概念的一二百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很值得关注:文明“因时代而异”(因时而异),的确有高下之分;而文化则“因民族而异”(因人而异),可能不好区分高下。文化的因素没有截然的先进与落后之分,文明的因素却有先进落后之分,先进代替落后,是不争的事。我们不能强迫人们接受任何一种观点,但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文化与文明之间,从而文明史观和文化史观之间,是有联系、重叠和交叉的,但不能完全画等号。……早在人类社会出现的最初阶段就出现了文化,他们可以是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也可以是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而文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所以,文明是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文明是不能离开文化单独存在的,文明蕴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其中的精华。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同时文化也需要文明来显示,没有文明的内核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要使一种风俗习惯或者其他的意识传承下去,必须有一定的精神内涵支撑着它,而文明就是文化发展的支柱。…… 历史教师必须注意掂量文化重“人”与文明重“物”的区别对于教研和教学的意义。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文化的本质在于伦理,伦理注重人的心灵、精神和道德等内在的东西,这一特征决定了,文化是人精神生存的内在基因,它给予个人和群体一种共同认可的、持续稳定、不因时而发生重大改变的人性观、道德观和奋斗目标;文明则不然,它注重物质、技术和消费等外在的东西,它总是因时而变,衡量它的标准也同样会因时而迁,纵使文明包含了一些伦理表征,也不过是时尚性表现,本质为何是捉摸不定的,尤其要命的是“文明的标准不一,但不包括道德标准倒是一致的”。 ——根据任鹏杰主编讲座内容整理 运用这样的双重视角,上述疑问、困惑迎刃而解:“李约瑟难题”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广大学者的关注,有的从社会建制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对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不过,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在我看来,这一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些百家之言都有其合理性,但是都不够全面,而要解释这一难题,我们必须从全方位阐述其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即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进步,以文化重“人”与文明重“物”的双重视角来看待“李约瑟难题”,帮助学生对东西方科技史演进历程的理解,从多元角度分析史事,帮助学生领会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这样,我们就不仅要探讨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还应当探讨中国有哪些传统科学可以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与并存,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科学中汲取哪些有价值的内容。东方的科学是不是“昨日黄花”,它的出路在哪,是继续发展赶上甚至超过西方科学,或是与西方科学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问题。 师生的思想交流仍在继续,我想,历史课如果注重从文明发展进程中汲取精神成果,以文明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审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涉及的一些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通过有意义的问题引起课中、课后的碰撞和激辩,不仅可以拓展教学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还能从本质上领悟历史教与学的真正魅力与价值。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政治论文; 第一世界论文; 希腊历史论文; 希腊移民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中外文化论文; 法律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