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鉴”的开创性工作--“九五年中国年鉴”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中国年鉴”的开创性工作--“九五年中国年鉴”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我国民族年鉴的开先河之作——《’95中国民族年鉴》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鉴论文,民族论文,之作论文,中国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鉴作为“信息密集、知识密集、时间密集”的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具有“集万卷于一册、缩一年为一瞬”的特点,一向为出版界和广大读者所重视并受青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年鉴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80年代初,我国仅有6种年鉴;1991年初,全国已有400多种年鉴;到1997年,我国年鉴已发展到1000多种,其中中央级年鉴百余种,均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某一部门、某一系统、某一领域全面、系统的情况,囊括了从中央到基层大量翔实、准确、浓缩的典型信息资料,成为全面了解我国各方面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出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富裕、繁荣的大好局面,极需编写一部中央级的反映各民族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性年鉴。然而,全国性的民族年鉴在我国年鉴之林中始终阙如。为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中国民族图书馆于数年前创意和着手筹备《中国民族年鉴》的编纂,在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一些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组成了包括以费孝通、司马义·艾买提、阿沛·阿旺晋美领衔的总顾问及实力雄厚的顾问、编委会、编辑部的编纂组,并于1995年初在大连召开了《’95中国民族年鉴》编纂会议。会议讨论了该年鉴的总体框架,制定了详细的编纂方案和编写细则,为该年鉴正式编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编写人员经过年余的艰辛劳作,《’95中国民族年鉴》于1996年正式由中国民族图书馆和民族出版社携手推出。该书一经面世,立即引起社会和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政协报》等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介绍,并在民族问题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中反响强烈。纵观这部160万字的国内第一部综合性的民族年鉴,由于民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信息富集、具有诸多特色,受到社会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紧密围绕各民族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集中、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进步与共同繁荣的大好形势。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即占了55个。民族是依附于国家的人们共同体,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生存在一个具体的国家里,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并获得自身的发展。有了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才会有民族的兴盛和繁荣。该书编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正确理解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及利益的一致性,国家荣辱盛衰与民族荣辱盛衰的密切性,在资料的梳理中,以弘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为宗旨,以事实资料为依据,全面、系统、客观地进行报道。如在“特载”中,收录了“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司马义·艾买提的重要讲话,转载了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各界少数民族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方针、政策、措施。书中还记述了有关民族法规、民族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民族事业的发展。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方面,用大量事实记载了我国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自由及各民族宗教界如何把爱教、爱民族、爱国、爱党进行完善和统一;记载了中央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维修、修复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白居寺、塔尔寺及重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佛教、伊斯兰教的著名寺庙;记载了各民族举行的各种宗教庆典活动和宗教工作会议,体现了党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观点,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综合性、系统性、现实性、动态性、便览性的特点;突出了编写民族年鉴的民族特色。

2.1 权威性、可靠性

年鉴是全面、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上一年度发生的与某一领域、主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汇辑的工具书,既是“信史”,又是“鉴史”。年鉴应具备权威性,要求所收资料真实、准确、可靠和完整。《’95中国民族年鉴》信息源丰富、资料可靠、筛选严格、加工精细,具有极强的可信度。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丰富,仅我国各民族文字的报刊即有1300余种5万多册。丰富的信息源,成为该年鉴原始信息的“源头活水”。由于所选资料大都来自报刊、政府公报、统计资料、通讯社电文稿、每日电讯等,所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该年鉴为避免某些年鉴仅把“概况”作为“门面”文章进行一般情况的综述,起不到对某一领域鸟瞰全局作用的弊病,就不设“概况”一栏,采用著而不述的办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并侧重收录政府和中央自治区各级领导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政策性、决策性、战略性的各种文章和讲话,以增强其权威性,弥补了一般化“概况”权威性不足的缺陷。

2.2 综合性、系统性

《’95中国民族年鉴》属中央级的民族综合性年鉴。所谓综合,即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为了反映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各项事业方面的发展,全书包含了民族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14大部类,并以“条目”贯穿,具有我国民族事业百科的性质。它既不是民族学等性质的专业性年鉴,也不是有关民族知识的工具书,它综合地记载了一年内55个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可为各级领导对民族问题进行决策服务;为民族工作者从事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实际工作服务;为关心民族事业发展的广大读者服务,是一部民族问题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具书。

2.3 现时性、动态性

年鉴收录上一年度的信息资料,由于时间跨度短,决定了其时效性较强的特点,但这只是对其时效性的一般说项。而《’95中国民族年鉴》除体现年鉴时效性的共性外,在部类的涵盖和条目的立项上,还体现在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民族问题新出现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所侧重,以其时效性和动态性强为现实服务。如反映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贫富距离拉大的问题及栏目中设立扶贫、减灾抗灾、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双语教育、寺院教育等问题,颇具民族地区的特点。而在民族法规、文献“分目”中,为了体现依法治国,以及当前民族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尚无法可依和急需立法的现实问题,该年鉴收录了大量少数民族地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和自治区政府颁布的各种法律的具体管理办法、条例、规定、细则、政策的公告,除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外,更具有为现实服务的时效性。年鉴中民族经济、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族科研“分目”中的大量“条目”则极具动态性信息的特点。

2.4 突出民族特色

民族年鉴实录民族事务,主题围绕民族事业的发展,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特色,而《’95中国民族年鉴》民族特色还体现在:

(1)民族不分大小、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对待。

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各民族事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少数民族发生的、可资记载的材料占了该年鉴的大量篇幅,这应是事所必然。但人数较少或边远山区或较为落后的民族,该年鉴同样给予了重视。编者以中华民族无论大小、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对待的观点,正确驾驭资料。如对直到1979年才由国务院确定为单列的、现有1万多人口的基诺族,在条目中多处报道了诸如基诺大步奔小康、依靠科技走上富裕路及教育迅速发展等内容。又如对较小的鄂伦春族大力发展邮电事业,解决了10个村不通电话难题的报道;对侗族重视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报道;佤族科技发展、布依族兴办教育、全国唯一的县市级哈尼文版报纸《奎屯报》正式创刊、达斡尔族自治县实现税收3500万元等报道,确为该年鉴的民族特色增色添彩。

(2)结合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一的客观实际,编者采取大事、要事不漏,小事视其典型性择优收录的原则,使其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收录民族地区一年中发生的大事、要事,是民族年鉴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有些我们视为一般的事物,其实对某个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却具有典型意义。如房舍的开窗透气、人畜分屋等,对先进地区根本不是问题,而对彝族某些山区却是改变其千百年不文明积习的大事。如年鉴记述了为广东曲江县茶园山聚居的52户“过山瑶”修路的小事,收录了诸如瑶族乡筹资兴建图书馆,世界屋脊有了证券交易、侗乡首家博物馆开馆、新疆最大的草原宾馆(三星级)落成……。天下大事皆成于细。这些看是小事的事物,对某一民族或地区的确具有破天荒的现实意义,并为读者提供了少数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可贵资料。这种对具有典型意义小事不漏收的编写原则的确是该年鉴的一大特色。

2.5 栏目设置合理,分类科学,体例规范

《’95中国民族年鉴》根据综合性地反映民族主题的需要,将全书分为十四大部类,下设分目和条目,层次分明,科学合理。

该年鉴十四大部类分为:特载、中国少数民族构成·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法规·文献、民族工作组织机构、民族事务、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科技·文化、民族文学·艺术、医药·卫生·体育、民族科研、民族与宗教工作、人物、’94民族工作大事记,涵盖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和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该年鉴对其主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综合汇编的特点。而“分目”则充分体现了各部类内容的系统性,如民族事务类设立的分目有:各种会议;民族节日、自治周年庆典纪念及其他活动;各级领导视察、慰问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民族干部、民族妇女干部培养;民族工作、公检法、社会治安工作;外事往来,包含了民族事务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分目设列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条目是年鉴的细胞和基本单元,是衡量年鉴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95中国民族年鉴》的条目立项采取了“大事、要事不漏,小事视其典型性严格筛选、择优收入”的原则,从而把纷纭庞杂的诸多事实通过细目进行集中、重点、有序的编排,使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的“画面”在书中得到充分的显现。

该年鉴所收条目的具体标准,可以概括为:

(1)基本情况的静态资料,如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构成、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法规文献、民族工作组织机构等。

(2)民族发展的动态信息,如民族事务、民族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

(3)具有民族特色或典型意义的信息,如民族节日、自治周年纪念及其活动、民族干部。民族妇女干部培养、民族风俗、竞赛等。

(4)纪实、纪事性的资料,如人物、大事记等。

该年鉴立目精当,且在条目控制量上能把握得当,做到了条目选材既科学严谨,又全面系统,除基本情况或法规、文献资料的条目较长外,大量的动态性信息在编辑加工中进行了高度的浓缩,使条目短小精炼,为读者检索含金量较高的信息提供了方便,这也是《’95中国民族年鉴》的突出特点之一。

由于这部工具书是综合性的中国民族年鉴的开创之作,也还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首先是该年鉴除一些基本资料为一次原生文献外,其它都是对一次文献加工的二次文献,这虽是年鉴必不可少的部分,但该年鉴完全舍弃了一般年鉴中的三次文献(主要体现在“概述”)的做法,尚可商榷。年鉴中高质量的“概述”三次文献能起到囊括全局、概述全貌和增加年鉴的“史鉴”作用,是提高年鉴的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栏目。其次,该年鉴在易检性方面,也还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年鉴是备人查考的工具书,易检性是工具书的重要功能之一,应有比较完整的检索系统,应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检索途径,不能仅以目录代替索引。《’95中国民族年鉴》检索方法过于单一,尤其是上千条条目无索引可查,只能在有关分目中寻觅,条目在正文中虽按时序编排,但在无检索导引的情况下,读者只得逐条翻检。建议在以后编写时,能扩大检索线索,按书中内容和读者易检的需要,形成自身的检索体系。此外,在排

印中还有少量错别字。

瑕不掩瑜。《’95中国民族年鉴》作为填补我国综合性民族年鉴的首部工具书,已在社会

上引起较大反响,为我国多民族的民族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功不可没。

标签:;  

“中国年鉴”的开创性工作--“九五年中国年鉴”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