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挑剔”_高考论文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挑剔”_高考论文

高考语文试卷“求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试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评价,就目前各方的反映看,叫好者居多。这样一份极具权威的、维系着千万考生命运的试卷,质量应是生命。唯其如此,对这样一份试卷的科学性进行“吹毛求疵”应该也不算为过。

这份试卷的“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八题A项, “前两句”“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这里的“感受”太笼统,是什么“感受”?自然会引导考生去揣度。其实,“雨声”和“蛙声”对诗人的情绪影响是变化着的,变化的转折点是“有约不来过夜半”,也就是说,在“夜半”之前,“雨声”和“蛙声”给诗人的“感受”应该是“闲适恬淡”的,只是“夜半”之后,它才给修养极好的诗人带来欲掩还露的烦躁。因此,“时间差”造成了诗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感受”,如把“时的感受”4 字删去,考生就不会在这里枉花精力了。

2.第二十二题(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其中一个答案是“便于抒发感情”。这个答案不严密,因为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写同一主题的文章,照样可以很好和很准确地抒发出这种情感,而且第一人称也适合用拟人手法,只是表述的角度和写法不一样罢了。虽然答案很谨慎地用了“便于”一词,也难掩纰缪。

3.第二十三题题目“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首先“惟一”的“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用法,应为“唯”。其次说外层空间能看到长城,这种说法已被科学家否认,在“外层空间”用人眼看长城,无异于站在地面上看十几公里以外的一根电线,谁有这样的眼力?况且还隔着厚厚的大气层。但这只是材料的不科学,与题目无关。

4.第二十五题。此题得分率为全卷最低,据抽样统计,平均得分仅为0.25左右。这道看上去并不很难的题目为何得分率如此之低?除了答案要求全对才能给分之外,题干的表述也欠科学严密。“那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这句话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之嫌,“必须”这个关键词所透露出来的限制性太弱,如果把这句话改为“非保留不可的词语应有哪些”,得分率恐怕就会正常得多。

5.第二十七题“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因“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和“考试前夕——我”的限制性又太强,考生很难发挥。特别是前者,思维被严重制约,使得考生的答案大都雷同。这道题太“死”,没有创意。

6.作文。作文是整张试卷中最被行家叫好的,但认真分析,其不足也很明显。

首先是话题本身以偏概全。应该说,有些答案是可以“丰富多彩的”,但有些就只能是唯一的;有些答案是部分“真理”,有些答案则带有欺骗性;有些答案具有不确定性,随时间、空间、因果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等等。因此,这道题目貌似开放,其实具有很强的制约性。

其次,材料说是“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提出这一问题的,而这个话题内容本身却无法“创新”了,因为它只能围绕“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创新”这个话题来作文。而这个主题就像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步步高杯”青年歌手大奖赛里的最高分,无法再对其擢升和突破,这使得有思想深度的考生很难在立意上再对它进行挖掘和引申。

再次,话题与前面的阅读材料《长城》在相关内容上联系太紧,造成部分考生就近取材,给评卷工作带来难题。而且,话题没有避开热点问题(如“创新”),很多考生都做过类似的作文。

最后“等级评分标准”的操作性不强。既然是“话题”作文,而且“范围是宽泛的”,那么如何区别“切合题意”与“符合题意”?又如何辨别“基本符合题意”与“偏离题意”?既然提倡“淡化文体”,又为什么要求文章要“符合文体要求”?再者,“发展等级分”如何量分?因其要求很高,如果严格按其标准打分,则估计会有半数的考生得不到“发展分”,那么这部分考生的作文总分应是60分还是50分?他们有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吹毛求疵”,也许“吹”出来的并不都是“疵”。

标签:;  ;  ;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挑剔”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