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的修心之钥论文

《瑜伽经》的修心之钥

方 丹

(淅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07)

摘要: 公元前一世纪古印度圣哲帕坦伽利(Patañjili)编撰的《瑜伽经》(Yoga-sūtra)是一部基于数论哲学建立起来的古代印度流传的各种冥想文本的汇编和提炼,《瑜伽经》提供了一条全面、系统、完整的瑜伽修习之路——阿斯汤加瑜伽——教导人们通过专念走向圆满。通过《瑜伽经》的教化,修习者了解到阿特曼的存在,明白人因为无明而导致的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困境。通过修习阿斯汤加瑜伽,修习者学习控制心的意识波动,实现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有限走向无限,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短暂走向永恒,最终登上自我掌控和灵性自由的顶峰。

关键词: 瑜伽;瑜伽经;阿斯汤加瑜伽

1 《瑜伽经》简介

瑜伽关注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通过不同进路实现身心灵合一。作为古代吠陀文明的一部分,瑜伽得以传承的核心方式是瑜伽士和瑜伽典籍。公元前一世纪古印度圣哲帕坦伽利编撰的《瑜伽经》(Yogasūtra)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部,被瑜伽派奉为圣典。《瑜伽经》是一部基于数论哲学建立起来的古代印度流传的各种冥想文本的汇编和提炼,包括瑜伽目标、瑜伽修习、瑜伽经验和瑜伽解脱四部分,共195节经文。《瑜伽经》最大的贡献是:它为当时的人,为后面的人,为当今的人提供了一条全面、系统、完整的瑜伽修习之路——阿斯汤加瑜伽()——教导人们通过专念走向圆满。阿斯汤加的意思是八支,所以也称八支瑜伽。八支分别是:禁制(yama)、劝制(niyama)、体位(āsana)、调息(、制感(pratyāhāra)、专注()、冥想(dhyāna)和三摩地(samādhi)。

我离他们几百米远都能听到迟羽几乎破音的咆哮:“记住要领!用你肌肉最发达的地方着陆!着陆!你着陆!你倒是着陆啊!!!”

2 《瑜伽经》中的哲学理论

《瑜伽经》认为阿特曼(ātman,使存在者成为活物的力量)无所不在,遍及一切,临在于每一个生命体之中。阿特曼是萨埵(sattva,代表能量、觉知力、照亮),罗阇(rajas,代表运动、无常、流变)和答磨(tamas,代表静止、维持、惰性)的三位一体,也被称为三德。三德显现在一切事物中,但始终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瑜伽修习者若想达至三摩地,需先通过修习阿斯汤加瑜伽前五支将心改造成不易受到外界干扰的萨埵状态。然后继续修习后三支断除无明(avidyā,把无常、不净、苦和非阿特曼认同为常、净、乐和阿特曼),因为无明阻碍个体生命中的阿特曼认识至上存在的阿特曼。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众多的膨润土矿床。不同的膨润土矿床在地质背景、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上。表3为部分不同产地膨润土矿床间的化学成分对比。对比发现,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矿成分上与其他矿床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富Al2O3、 Fe2O3、 Na2O、TiO2,贫Si2O、K2O、MgO特点。Ti和Al被认为在风化、沉积、成岩和变质过程中化学性质是稳定的。巴里坤膨润土矿床的母质为基性非富硅物质。另外,CaO、K2O和Na2O一般是层间阳离子含量的反映,而新疆巴里坤膨润土中Na2O的含量远远大于CaO,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巴里坤膨润土为钠基膨润土[2]。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1∶2)。在数论哲学中,心(citta)包括末那(manas,判断和想象)、菩提(buddhi,感知)和阿汉姆卡拉(,认同于身体)三部分。人的眼、耳、鼻、舌、身总是受到感知对象色、声、香、味、触的刺激而使心不间断做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波动。心的波动从出生开始便从未停止直至生命的结束。《瑜伽经》把波动分为五种:正知(,直接知觉、推论和经典证言)、谬误(viparyaya,错误的认识)、分别知(vikalpa,语言与实在不符)、睡眠(nidrā,有关虚无的意识活动)和记忆(,未遗忘又返回到意识中的感知对象)(1∶6-1∶11)。心的意识波动给存在者带来痛苦。痛苦亦有五种:无明、我见(asmitā,把意识本身认同为意识的反映者)、执着(rāga,总想着欢愉)、厌弃(,总想着痛苦)和对生命的贪恋(abhiniveśa,不想死)(2∶3-2.9)。当心的意识波动逐渐停止,个体生命的阿特曼显现,心即消融于至上阿特曼,痛苦消失,在此状态中,终极智慧生起,现实世界仿佛只是梦幻泡影,瑜伽师成为在世解脱者。在世解脱者也会如常人一般经历世俗之事,但他们再也不会沉迷其中,并永远喜乐和满足,死亡之后也不再受业(karma,怀着欲望做出的努力)的束缚并脱离生死轮回。

3 《瑜伽经》中的实践:阿斯汤加瑜伽

阿斯汤加瑜伽是修心的瑜伽。第一支禁制是戒、心戒。修习没有了戒如同修习者没有了头,修习就无法进行下去。并非只有《瑜伽经》如此重视禁制。《遗教经》记载阿难曾在佛陀涅槃前请问:“佛入涅槃,以谁为师?”世尊答言:“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可见戒的重要。在数论哲学中身、语、意是业的源头,通过禁制可改变人的行为和语言,进而影响人的思想,引导修习者与外界和谐相处,消除张力和混乱。如帕坦伽利所言:“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2∶35)“当一个人不再说谎时,便获得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善行的福报的能力”(2∶36)“当一个人不再偷盗时,一切财富就接近他了”(2∶37)“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能量”(2∶38)“当一个人不再贪婪时,他就会认识其生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2∶35)劝制是进一步规心,是对修习者的劝告和建议,通过修习纯净、满足、苦行、研读和敬神调动习练者的萨埵之德,使习练者更加清静、快乐,身体和感官更加敏锐,更加虔信和无私奉献神。禁制和劝制可在修习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刻进行,其余六支则需要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依次修习。

第三支体位就是静心坐好,坐正,坐舒适,正确的坐法能够使能量通畅,身体稳固自如。然后开始调息,调整呼气和吸气之间停顿的时间。《瑜伽经》认为普拉那(prāa,气息)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能量,这种能量通过呼吸得到更新,调息的全部目的就是噢起生命能量。调息使心越来越平静,感观收摄回来,不再受到感知对象的影响,达到控制感观(制感)。

“专注是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和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3∶1)。”印度传统瑜伽认为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是三脉(左脉、中脉和右脉,)七轮(底轮mūlādhāra、生殖轮、脐轮、心轮anāhata、喉轮viśuddha、眉心轮ājñā和顶轮sahasrāra)。心意集中就是专注,保持在专注的状态中就是冥想。“冥想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3∶2)。”在冥想中,三德消融,回到它们最初浮现出来的地方,安住于自我,这就是三摩地。《瑜伽经》依次第共列出九种三摩地:有寻三摩地(savitarka-samādhi)、无寻三摩地(nirvitarka-samādhi)、有伺三摩地(savicārasamādhi)、无伺三摩地(nirvicāra-samādhi)、有想三摩地(samprajñāta-samādhi)、无想三摩地(asamprajñātasamādhi)、有种三摩地(sabīja-samādhi)、无种三摩地(nirbīja-samādhi)和法云三摩地(dharma-meghasamādhi)。修习者在三摩地中因关注对象不同可能获得不同知识和非凡力量(特异功能、超能力)。如专念于友善、慈悲,便可发展这些品质的力量(3∶24);专念于太阳,便可获得宇宙空间的知识(3∶27);专念于肚脐便可获得身体构造的知识(3∶30)等。但《瑜伽经》认为非凡力量是三摩地的障碍,修习者只有通过这些障碍,才能在法云三摩地中断除无明和苦难之因,摆脱业力的束缚与至上合一。

4 小结

通过《瑜伽经》的教化,修习者了解到阿特曼的存在,明白人因为无明而导致的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困境。通过修习阿斯汤加瑜伽,修习者学习控制心的意识波动,实现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有限走向无限,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短暂走向永恒,最终登上自我掌控和灵性自由的顶峰。历经千年的时间洗礼和无数人的亲证,阿斯汤加瑜伽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心理受缚之人依它而平静,身体痛苦之人依它而健康,精神困顿之人依它而解脱,更多的人则通过阿斯汤加瑜伽寻求一种更快乐、更安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印]帕坦伽利著,[印]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英译并注释,王志成;杨柳汉译.帕坦伽利《瑜伽经》及其权威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印]岚吉著,朱彩红译.《瑜伽经》讲什么[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3]王东旭;吴华军编,瑜伽梵语实用手册[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闻中.哈达瑜伽的身心整合之道[J],读书,2012(08)∶92-96.

[5]王雯玲;心清神明,健康人生——治标先治本,瑜伽经解释人类疾苦渊源[J];养生大世界(B版);2009年04期.

[6]董敏辉;刘洪春;张海平;瑜伽对中年女性体质状况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王海滨;瑜伽练习对高校女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黄荔娟;“瑜伽热”的启示——休闲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途径[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赵敬国;曹丽凤;刘俞宏;瑜伽完全呼吸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林优雨;简单5招瑜伽 改善虎背熊腰[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11]魏凯明;付洋洋;瑜伽习练者“意念调节”状态下脑电特征的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图分类号: G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3(C)-0036-02

作者简介: 方丹(1980.3-),女,新疆阿拉尔人,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宗教学专业在读博士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宗教哲学

标签:;  ;  ;  ;  

《瑜伽经》的修心之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