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与实证缺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缺陷论文,理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口替代已经被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作为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基本经济战略。对幼稚工业保护的理论也已被许多经济学家接受。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采取过进口替代的国家都经历了挫折或失败,因此,这似乎并非是一条通往经济发展的实际而成功的途径。而取得了经济发展奇迹的韩国则是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取代原来的进口替代战略而获得成功的。我国在1996年也对外贸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降低进口关税,取消减免税,下调出口退税等,向着外向型发展方式又迈进了一大步。这些都大大削减了进口替代理论的影响。本文将论述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给消费者带来的相对福利损失和给生产者及资源配置带来的效率损失,并驳斥保护主义者的一些错误论点。通过分析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好选择。我国的外贸改革也应向着这条道路发展。
一、进口替代缺陷的理论分析
进口替代是通过建立关税或其它壁垒,用国内生产来代替某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这种政策可以减轻低价格高质量的外国同类产品的竞争从而避免国内产业被挤垮,并使把资金投向某些目标产业的本国投资者有利可图,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尽管这类政策也导致了低效率,甚至造成经济扭曲和停滞,保护政策的支持者仍认为只要保护是适度的,比如合理的税率和税收的时间限制等,保护政策还是有利的:只要收益超过损失,它就会带来好处。他们还认为,在没有关税的情况下,完全自由的价格体系将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中的劳动训练、技术、要素配置等的最优水平。他们为保护政策所举的另一个论据则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在世界市场上下降而遭受持续的损失,所以当今世界的所谓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和有害的。
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经不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运用基本的供求规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出保护政策对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保护政策有多种形式:配额是指直接规定进入本国的某外国产品的数量;关税则是用来提高面向消费者的价格,降低该产品对本国生产者带来的价格上的竞争性;政府的补贴广义上说也是一种用来降低本国生产者的风险及提高利润的保护手段。
保护政策带来的直接损失包括生产扭曲损失和消费扭曲损失,最终可归结为一种净损失(deadweight loss)。短期内保护的影响有正向和负向两方面,比如:关税可带给本国生产者一定的好处,因为它提高了国内该产品的销售价格,但同时本国消费者也因价格的升高而遭受损失;政府提高的关税税收收入是明显的收益,而同时由于价格扭曲带来的效率损失使国内生产者低效率地生产了更多产品。用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可分析出关税最终的效应(把收益与损失加总)是负值,即净损失。当然,关税可能会引起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下降从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衡量某国出口一单位的商品所能换回的外国产品的多少,外国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很少能显著地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这种贸易条件收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征收关税带来的好处理论上是不可能超过其损失的,也就是说,保护将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进口配额或进口许可证,是一种数量的直接限制,也可以同样实现关税带来的保护效应,并且似乎更加有效,因而它被许多保护主义者所推崇。但是,这种方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大大高于保护性关税。例如,政府将不再有关税税收收入,尽管政府可能获得一些销售配额的收入或手续费之类,但这往往会导致掌握配额的权力机构的腐败受贿等现象,引致社会不稳定,损害经济。配额还会导致垄断,因为得到配额的少部分国内商人可漫天要价以实现最大垄断利润。此外,配额目前也被世贸组织严厉禁止。自愿出口限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配额。从社会福利方面,它带来的损失尤为严重。由于限制了数量,外国出口者可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价格,使进口国的贸易条件大受伤害。
保护政策另外还有许多间接损失:由于高质量的外国产品不再供应或少量供应,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本国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由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不再是自由的,就有一些因权力的丧失而带来的损失;管理不同的保护手段还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而这都是由纳税人及消费者所承担的。同时,由于保护主义提高了价格降低了质量,引致了不必要的管理费用,都将降低整个社会总的生活水平。
保护政策不仅有这么多明显的缺陷,保护主义者用来支持保护主义的种种论据也有明显的漏洞。
其一,保护主义者认为如果不采取保护政策,本国遭受竞争的行业将会损失大批就业机会,而保护政策则会通过保护本国民族产业不受外来竞争而保留住这些工作机会。这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没有看到由于采取了保护政策,另外一些行业的工作机会将被损害,有些行业新的就业机会则将永远不可能再被创造出来。例如,如果汽车进口受到限制,首先那些依靠汽车进口谋生的商人们直接受损,汽车进口商、汽车零售商以及他们的雇员将首先落入失业大军。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消费者因汽车价格上升在购买汽车时多付出M元,他就会在其它物品的消费上少花M元。那么其它行业的生产者也将会成为这种保护政策的牺牲品。这样,非汽车行业的工人也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虽然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很难估算出保护的就业和损失的就业孰大孰小,但损失是明显存在且不可忽视的。
其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认为,在某进口商品的价格高于该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时,将会吸引更多资金投向该产业,来同外国生产者竞争。他们认为,关税将提高国内产品的价格,这样从国内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对这些产业的技术追加投资将变得有利可图,从而能推进技术进步。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外部性问题十分严重,企业不愿投资技术,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能保证自己花费巨大成本的技术创新或改良不被其它行业无偿地模仿或运用。所以,大部分企业没有动力使用先进技术开发更好的产品。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关税解决不了的。相反,保护性关税只会对落后的技术加以“保护”,因为被关税保护的行业只需拥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即可谋取利润,而无需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再加上技术外部性的存在,就更无开发新技术的动力了。
其三,幼稚工业保护论认为,保护政策可以使企业有动力对职工进行培训。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国内企业应对职工进行培训,由于培训成本的存在,国内企业在一开始只可能发给工人低于其由于受培训而提高了的边际生产力的工资来抵补这些成本。但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在其受培训后将会离开原企业而转移到能够提供与其边际生产力相当的工资却并未付出任何培训费用的企业。因而,企业不愿对工人培训。保护主义者认为,如果对这类企业实施保护,保护性关税或直接补贴将使企业有实力支付培训员工的费用,从而能在一开始就可以发给员工足够的工资而保证职工培训与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际上这种看似有理的观点过分理想化了。这些关税和补贴所能带来的只是使产品的价格高到足以使企业不需培训员工即可以保持高利润,这样,企业有何动力提高员工素质呢?
其四,保护很容易导致垄断,这一点是保护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的。这种市场扭曲不仅会影响新兴工业的进步,也会损害整个经济,因为保护政策下的价格体系将会给投资者和生产者带来错误的信息。
总之,幼稚工业关税保护不仅扭曲了消费,也使生产要素在新兴产业中不能有效配置,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这并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二、进口替代缺陷的实证分析
尽管保护主义政策有得有失,但失大于得,尤其在一些小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往往代表着一部分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但却是以大多数人的损失为代价的。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实际研究,可以提出我们更有说服力的论据。
韩国是一个工业化成功的典型例子。其工业进程包括两个明显的阶段:60年代以前的进口替代阶段和60年代以后的出口导向型阶段。在发展初期,韩国政府对某些产业的进口产品课以重税,这种重税被看作是保护国内产业的大墙。尽管韩国农业人口在劳动力中占很大的比重,但由于技术落后,韩国的农业并无比较优势。当时韩国的比较优势也不在机械产业。所以,6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种类的机械产品都依赖进口,造成了当时韩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为摆脱这种困境,韩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等保护措施。比如:韩国对汽车进口课以高关税,甚至到1967年加入关贸总协定时,轿车关税率仍为150%;韩国在1967年时的进口自由化比率仅为58.5%(1991年已达97%);韩国当时对外汇也实行严格管制,使得本币严重高估,1962年1美元=130韩元。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措施推动了其幼稚工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工业是依靠大量进口原材料发展起来的,而此类工业品的出口则不多,因此其巨额的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结果,韩国在那段时期严重缺乏外汇和资金,其经济也远没实现出口替代战略制定时所预测的目标。从这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保护主义不仅阻碍了进口,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某些产业的发展,保护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6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韩国的关税有了一个急剧的削减。1967年韩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后,采取“主动出击”方式,扩大出口,放宽进口,推行以“开放式”保护方针为主的贸易政策。首先把工业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由36%减半至18%。在新的出口导向型战略确立的初期,即60年代早期,韩国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那个时期,韩国这类产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样,通过开放和把本国经济与世界市场接轨,大力开展与发达国家的直接贸易,韩国逐渐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步伐。
70年伐以后,韩国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逐渐变弱。韩国制造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在1960年为2.30美元/天,只有美国的1/23;到1970年即上升到1/7;而到1989年已达1/4。为了继续促进出口,韩国开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一阶段,韩国政府对某些重要的产业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比如汽车工业。韩国的这种保护政策明显地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而并没有带来像我们所分析的那些缺点,其原因是这样的:韩国采取的是暂时的适度的有选择性的保护,同时注意有效地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在采取某些限制汽车进口的政策时,韩国在国内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金融和汇率政策来支持其汽车工业,使汽车成本降低、质量提高。汽车工业的国产化率1967年为21%,1971年为50%,1980年小轿车为93.5%,中型轿车为69.4%,货车为79.5%。更重要的是,它积极鼓励本国汽车制造厂走向世界市场,这是外向型战略中的保护与进口替代中的保护的根本不同。同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韩国在几十年中逐步削减了保护,这种保护即使归之为替代也是外向型的进口替代。因此,韩国的这种保护所取得的好处反而大大超过了损失,使当今的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
除了成功的工业化策略外,韩国还从其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中获得了很多益处。首先,出口的扩展使国民生产总值极大上升。根据世界银行最近报道,韩国出口的上升给国内生产总值带来的增长在1960年以前少于10%,而到70年代末便已达到33%。另一个显著的影响是在就业上。在韩国外向型的进程中,生产就业机会迅速扩展。在1966年,韩国制造业中1/3的就业机会是由出口创造的,到1980年这个数据上升到45%,1985年为52.2%。
同时,不同劳动力的平均实际工资水平的稳定上升也使韩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得到了加强,这也是贸易自由化对社会福利的重要贡献之一。我们可用指数“生产力工资弹性”(Wage Elastisity of Productivity,简称WEP)来衡量。生产力工资弹性指的是工资率(制造业中)的百分比变化除以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的百分比变化所得的商数。1965~1970年韩国的生产力工资弹性为1.08,1970~1976年为0.93,1985~1991年为1.22.1965~1991年,劳动生产力上升了4.3倍,而工资率却上升了5.8倍。这证明,韩国工人的收入总体上是相对快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收入的平等。尽管韩国政府在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时并没有刻意注意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本身促成了这一趋势,并帮助了其经济从贫困走向富裕。
三、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
韩国的成功总的来说是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之上加上暂时的、有计划的、合适的保护政策取得的,而自由贸易政策则是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尽管韩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但也是以外向型为导向的。二战后韩国经济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教训:使国家摆脱贫困和增加社会福利的最优选择应是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以保护主义为基础的进口替代战略只应是过渡性的。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曾把41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增长结果相比较(参见下表),结果是在1963~1973年及在危机的1973~1985年间的比较中,三个实行外向型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香港、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最高,而许多实行内向型贸易政策的国家则经济增长最慢。
41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类型与增长结果
41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类型与增长结果
贸易政策类型 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的年平均增长率
1963~1973年1973~1985年
强烈外向型 6.9%5.9%
中等外向型 4.9%1.6%
中等内向型 4.0%1.7%
强烈内向型 1.6% -0.1%
注:“外向型”意味着政府实行低贸易壁垒,并实行适当的出口补贴。“内向型”则意味着依赖于贸易壁垒。在这两个时期,强烈外向型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韩国和新加坡。在1963~1973年,强烈内向型国家有16个(阿根廷、孟加拉、布隆迪、智利、多米尼加、埃塞俄比亚、加纳、印度、巴基斯坦、秘鲁、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土耳其、乌拉圭和赞比亚),在1973~1985年,14个强烈内向型的国家则是上面16国除去智利、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土耳其、乌拉圭,加上玻利维亚、马达加斯加和尼日利亚。
这些进口替代壁垒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虽然进口替代战略对某些国家的某些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二战以来的国际经济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有些观点在当今已经过时了,它不再适应当前日益联合和开放的世界经济环境。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实践的验证,它对发展中国家都是弊大于利。所以,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已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和欢迎。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内市场,加入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去,成为贫穷国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1996年我国外贸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从1月1日起,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7%、13%、6%再次下调至9%、6%、3%;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从4月1日起由35.9%降至23%;一些进口税收的减免和优惠也被取消。从1997年10月1日起,关税又降至17%。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在实施开始导致了进口增长和出口下滑的势头,但却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步迈向自由化的重大标志,三项涉外税制的改革对我国外贸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将起到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为我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总之,从长远来看,贸易自由化趋向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正面效应,我们应认真研究这些政策会带给我国的促进作用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冲击,适时适度地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以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