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人际适应的中介作用论文

中学生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人际适应的中介作用

陈 良 毛亚南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摘 要: 为考察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问卷法对8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平均得分不高;(2)父母依恋总分、人际适应总分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生命意义感;父母依恋;人际适应

一、问题提出

生命意义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表现,属于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是指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自己生活意义的程度,以及觉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1〕。当前,关于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意义感的维持模型从流动和补偿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如何在失去生命意义感时再重新获得,比如,当个体的模糊性较强时,他们倾向于从亲密关系的人那里寻找归属感,从而提高个体的生命意义感〔2〕。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和过程,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坚固和持续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促使个体寻求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在生命早期,个体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父母依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3〕。如果子女对父母形成了安全型依恋,这种情感纽带将会给予人安全感、信任感和情绪方面的支持;反之,则可能会对个体人格、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有研究从社会支持的视角考察了生命意义感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例如,苗淼等人考察了临退休个体生命意义感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生命意义感与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4〕。李占宏等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考察了利他行为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结果显示,利他行为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提升个体生命意义感的路径显著〔5〕。上述两项研究中界定的社会支持均包括家庭(父母)支持的成分。诸晓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社会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家庭(父母)支持是生命意义感最重要的预测变量〔6〕。这意味着,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信任和支持的学生,更容易拥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根据依恋理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信任、理解和支持,这就间接表明,父母依恋将对个体的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

Emmons认为,无论人们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何种方法的研究,关系,一直是生命意义感最重要的来源〔7〕。社会关系可以帮助个体提高生命意义感〔8〕。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的父母依恋风格是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原型,而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早期依恋关系被内化为个体关于自我、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预期以及情感与行为风格〔9〕。人际适应是指个体如何在人际环境变换中,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父母依恋能够显著预测其人际适应。例如,屠嘉俊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相关显著,父母的肯定价值对于他们的人际互动性解释力最强〔10〕。李彩娜等人的一项针对635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证实,依恋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其中依恋回避可直接预测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同时个人自主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1〕。曾晓强和张大均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考察了父母依恋和人际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有显著影响,父母依恋对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既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产生间接效应〔12〕

综上,既然父母依恋能够显著预测人际适应,社会关系又可以帮助个体提高生命意义感,那么直接考察父母依恋、人际适应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根据已有研究的结论,我们假设人际适应是父母依恋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一个中介因素,以正处在身心剧变过程中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收集数据,将父母依恋、人际适应与生命意义感三个变量纳入考察,探索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及作用机制,旨在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生命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在四川省成都市3所中学(初中、高中)随机取样,发放问卷932份,回收问卷858份,有效回收率为92.1%。其中,男生372名,女生486名,初一学生213名,初二学生211名,高一学生229名,高二学生205名。

(二)工具

1.生命意义问卷(PIL)

采用Crumbaugh等人编制,中国台湾学者宋秋蓉修订的生命意义问卷〔13〕。该问卷共20题,采用Likert 7点计分方式,4代表中立,两端分别有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我通常是:非常无聊的/充满活力的),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其中有12题正向计分,8题反向计分,最终得分是将各题分数相加。该量表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及生活自主。问卷的分值在20分至14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越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解释总变异量约93.2%,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15。

虽说这种类型系统的划分主要是以特定语境中的句子为观察对象得出来的,但是与词层面也有着显著的一致性,也同样适合用来对汉语借代造词和词中所含有的借代意义进行分析。

2.依恋问卷(IPPA)

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差异综合考虑分组情况,将班级的学生按等级划分,避免出现同组同质,组间异质的情况,合理进行建立学习小组。组内人数一般为四到六人,组员由一位成绩优异、两位成绩中等和一位成绩较差的同学组成,这样有利于让学习优异的学生带动学习中等的学生,同时促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也是对成绩优异学生能力的锻炼,使组内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各小组中根据组员的意见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监督管理小组的学习工作,组织组员课前预习,课下完成作业和复习教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不断发展。

2.中介作用检验

父母依恋可以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如果个体与父母形成了持久而稳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纽带将会使个体有更明确的生命目的感和意义感,更容易明确并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以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面对人生的风雨。已有研究结论与此一致,李艳等人考察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关系,结果发现,幸福感指数、母亲情感温暖、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依次进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即消极应对方式负向预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其他三者正向预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19〕

3.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人际适应分量表

由于人际适应、父母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及其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根据前文假设,使用AMOS21.0软件,以父母依恋为自变量,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人际适应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各路径及其标准化效应值见图1。

(三)数据处理

近几年,河北省沧县、献县、泊头、青县、大城,山东省乐陵、无棣、庆云,天津市静海、北辰等金丝小枣产区普遍发生枣果浆烂病,严重者烂果率达到70%~80%。苏安仁、阎振华等对金丝小枣浆烂果进行了初步观察,认为轮纹大茎点菌为致病菌。田敬义等做过枣浆烂果病药剂防治试验。但在生产实践中,金丝小枣浆烂果发生日益严重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我们于2015—2018年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使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相关性检验;使用AMOS21.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状况

其中λ 2/df =6.91,CFI =0.92,NFI =0.91,IFI =0.92,RMSEA =0.08,模型拟合度符合标准。父母依恋显著正向预测人际适应(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51,t =9.256,p <0.01),人际适应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25,t =8.383,p <0.01),父母依恋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35,t =3.459,p <0.01)。父母依恋与人际适应、人际适应与生命意义感、父母依恋与生命意义感三条路径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假设得到验证。

(二)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依恋、人际适应的关系

1. 相关分析

在tk时刻,船舶i与船舶j之间的距离为d(i,j)(tk),船舶i与船舶j之间的相对方位为rb(j,i)(tk),rb(j,i)(tk)为从船舶i与船舶j中心连线到船舶i航向线之间逆时针方向的夹角,其范围为0°~360°,且rb(i,j)(tk)≠rb(j,i)(tk)。

使用SPSS19.0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得分、人际适应的总得分及父母依恋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将父亲依恋得分和母亲依恋得分相加,得出父母依恋得分),结果显示,所有主要变量之间均为显著的正相关(p <0.01)。其中,生命意义感的各维度(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活自主、生命价值)与人际适应、父母依恋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1)(见表1)。

表1 父母依恋、人际适应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矩阵

注:**表示p <0.01。

采用IPPA中文版问卷〔14〕,分为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三个分问卷,信度系数分别为0.87、0.89、0.92,前两者(父母依恋)重测信度为0.93,后者的重测信度为0.86。每个分问卷均有25题,包含3个维度:信任、沟通和疏离,采用5点评分,由1分到5分,表示该题项描述情况的发生频率,“从无”还是“总是”。该问卷各维度分数用平均分表示,其中信任和沟通维度正向计分,疏离维度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依恋安全性越高。三个分问卷既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本研究选用该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两个分问卷,其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0.83。

采用陈建文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人际适应性分量表〔15〕。共18题,包含4个维度:乐群性、信任感、社会接纳性、利他倾向,采用5级评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其中有6题反向计分。个体人际适应性的总分为分问卷各题得分相加,得分越高,人际适应性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平均分为94.93,介于92-112之间,标准差为17.31,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异很大。同时,各维度每题平均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生活态度(5.01)、生活目标(4.85)、生活自主(4.61)及生命价值(4.41)。另外,根据PIL量表的使用方法,将生命意义感总分进行分组,低分组(92分),中分组(92-112分),高分组(112分),高分组仅占18.18%,中、低分组占81.82%,这表明具有明确生命意义及目标的中学生较少,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不高。

图1 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运用bootstrap方法计算得出: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影响的总效应为0.642,p 值为0.008,其中,间接效应为0.407,p 值为0.011,直接效应为0.235,p 值为0.007,均达到显著水平。所以,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人际适应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3.4%。

四、讨论

(一)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状况

2016年,一篇名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作者报告了他的一项调查研究,某大学30.4%的新生患上“空心病”,生命意义感严重缺失。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仅在大学生群体出现,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也时常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与无意义感,所谓“存在的空虚感”普遍存在〔16〕〔17〕〔18〕。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高分组不足20%,总体水平不高。中学生正进入人生中的“疾风骤雨”时期,自我同一性尚未形成,他们处在人生目的和自我价值的探索阶段,繁重的课业压力加上其他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和烦恼,以及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等,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怀疑。同时,青少年常有的易受暗示性、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等心理特点,也可能影响他们的生命意义感。

(二)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依恋、人际适应的关系

粒径dp = 0.5 mm时混合物流速和爬坡高度不同,泥浆流经爬坡管段后截面垂直中心线上颗粒的体积分数见图6和图7。

父母依恋可以通过影响人际适应中介影响生命意义感。究其原因,一方面,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早期就养成了与人互动的模型,从而在遇到人际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很好地适应和调整,从而有助于个体生命意义感的提高;另一方面,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归属感、稳定感与幸福感,这些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比如,有研究探讨了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结果证实,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呈正相关;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20〕。另有研究发现,中学生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中学生亲子依恋不仅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且还通过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21〕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丰富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关于读者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整体评价:非常满意占21%;基本满意占40%;一般占35%,不太满意占4%;非常不满意为零。说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比较认可,但还是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缺乏技术创新。所谓理念创新,是指社会根据自身发展的真实需求,对传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改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自动化本身的生产效率,从而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生产出更多产品,这对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重要的作用。但是,自动化是一个十分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只有通过多个方面的创新才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如果缺乏技术的自主创新,我国制造产业的竞争力也将在世界中低人一等。

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较为零散,不够深入,不足以揭示问题的全貌。比如,现有研究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通过早期教育来帮助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而对于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是否可以通过后天干预使其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进而增加其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呢?有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思路是可行的,依恋回避者能够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用反复在威胁性刺激下进行应答性微笑面孔搜索的方式重构安全基地图式,是依恋回避者获得依恋安全感的关键,其中,威胁刺激、应答性微笑面孔以及搜索过程的重复是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形成的条件,并且,对依恋回避者的行为和认知进行干预,均能够促进其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22〕。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

2.加强对学校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人际适应是很多人的苦恼,中学生人际适应不良导致生命意义感降低。如何采取辅导措施,有效地帮助中学新生或者转学生较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获得较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值得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基于本研究的结论,要有效应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的问题,除了可以从父母依恋找到一些线索外,也要通过训练提升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研究表明,主动交往对青少年学生学校适应有显著正向影响,它是影响人际适应、心理适应和生活适应的首要因素〔23〕。因此,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实现良好的人际适应,进而获得明确的生命目标与意义感,最终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当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的一条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Steger M F. Meaning in Life. //Snyder C R, Lopez S J.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679-687.

〔2〕赵娜,马敏,辛自强.生命意义感获得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7(6):1003-1011.

〔3〕邓伟,朱志惠. 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恋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5):746-750.

〔4〕苗淼,朱菡,甘怡群. 临退休个体生命意义感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341-346.

〔5〕李占宏,赵梦娇,肖紫瑶,刘亚楠.利他行为与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18(5):92-96.

〔6〕诸晓.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7〕Emmons R A.Personal goals, life meaning and virtue:Wellsprings of a positive life.//Keyes C L M,Haidt J. Flourishing: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105-128.

〔8〕Van Tongeren D R,Green J D, Davis D E, Hook J N,Hulsey T L. Prosociality enhances meaning in life〔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5, 11(3): 1-12.

〔9〕李彩娜.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6.

〔10〕屠嘉俊,万娟,熊红星,张璟.父母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4):964-969.

〔11〕李彩娜,黄佳,刘凤.依恋与大学生人际适应〔J〕.心理科学,2012(6):1366-1370.

〔12〕曾晓强,张大均.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1):78-81.

〔13〕宋秋蓉.青少年生命意义之研究〔M〕.彰化: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92.

〔14〕宋海荣.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5〕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1):182-184.

〔16〕钟乃良.高中新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民族教育研究,2015(3):87-94.

〔17〕覃丽,王鑫强,张大均.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65-170.

〔18〕沈清清,蒋索.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8):634-640.

〔19〕李艳,何畏,张贤,郭锋,蔡静,郭巧红.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683-1685.

〔20〕王忠会,蔺秀云. 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其城市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284-293.

〔21〕郭明佳,刘儒德,甄瑞,牟晓红,庄鸿娟.中学生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师生关系及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3):351-358.

〔22〕钟歆.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的形成条件及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3〕牛端,张杰锋,方瑞芬.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7(5):50-55.

中图分类号: B84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10-0026-05

作者简介: 陈良(1979-),湖南长沙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毛亚南(1991-),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多维测评系统研究”(编号:EBA120332)。

(责任编辑:张 敏)

标签:;  ;  ;  ;  

中学生父母依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人际适应的中介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