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国会论文,成为世界论文,工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国内外都有报刊在评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国外评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工厂。如,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提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2001年7月日本《产经新闻》连续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今年将加盟世贸组织,巨大的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2002年3月23日,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指出,中国正在加强“世界工厂”的地位。国内经济学家们则提出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其发展也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国际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国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还没有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但在新世纪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为了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关系中国新世纪经济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作一些深入探讨。
一、世界工厂的涵义
正确判断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或者新世纪有无可能成为世界工厂,首先必须正确把握世界工厂的内涵和特征。
英国在18世纪中叶完成产业革命后,由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工厂”。185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1870年上升到36%。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1870年英国产煤量仍占世界的51.5%。英国是当时世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也是工业制成品的最大提供者,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地之一,美国工业生产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开始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美国生铁产量1899年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钢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3%。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0年的17%上升到1890年的31%,居世界第一位,同期英国从36%下降到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成为历史上第三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1955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高达9.8%,制造业生产增长10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产量都在世界前三名之列,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上家用电器、汽车、船舶和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国,其中半导体生产甚至超过美国,占了国际市场的一半以上,不少生产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引导着制造和消费的世界潮流。英国、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表明,世界工厂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的工业品生产供应基地,是世界工业制成品的主要提供者。世界工厂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制造业不是少数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一批企业和一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不仅在制造业规模和产量上占优势,而且必须具备很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技术和资本优势。世界工厂是制造工厂,而不是简单的加工厂。加工厂只是进行来料加工,从事一般的组装和装配工作,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核心技术依赖别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谈不上拥有什么原创技术、核心竞争力,赚取的只是最基本的加工费,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制造工厂相对于加工厂而言,除了进行加工之外,在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具有支配和领导世界制造业的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拥有原创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在世界分工中处于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世界工厂不一定只有一个,也可能会有几个,当然也不会很多。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时,美国和德国也是世界工厂。
以上述世界工厂的涵义和特征作为标准衡量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显然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因为中国目前只是在轻纺工业和家电产品等部分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上拥有优势,在不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中还比较落后,缺乏研发能力,不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即使是某些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供应者的制造业,主要不是制造厂,而是加工厂,不少是加工组装的“贴牌生产”,还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发达国家发挥自己在技术、知识、资本和服务上的优势,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会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以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美国抓住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两大机遇,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使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动力和支撑点,更加稳固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日本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立国”战略,力图以信息技术实现第二次振兴。欧盟积极发展电信业与“电子欧洲”,力争在移动通信领域赶超美国,重振欧洲产业优势。而中国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正在努力进行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和升级,既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又要赶上经济信息化、知识化的潮流。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将制造业特别是生产基地向国外大量转移,中国成为首选地。不少跨国公司开始把生产基地,甚至研发中心迁移到中国,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向。正是在这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国有了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机遇。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缓解中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调整中国的就业结构
中国现在存在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也存在着2000-3000万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将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增加,能够吸纳更多的各层次的劳动者在制造业部门就业,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制造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促使中国的就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就业为主逐步向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转变,实现农民的非农化,从而提升和优化中国的就业结构。
2.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发达工业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可以通过发展制造业,利用外资和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改造,促进汽车、机械、电子、通信等制造产业的成长,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
3.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从历史上看,成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面对新的机遇,如果中国能够抓住成为新世纪的世界工厂,必将实现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极大地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加快资本积累,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
成为世界工厂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数量增加,输往国外的数量随之增加,对外贸易更加繁荣,外汇收入增加,这将为中国经济建设积累更多的资本,克服中国资金不足的困难,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5.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从而加快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意味着中国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增大,工业产品将产量增加、品种增多、档次提高,这都会加快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提高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但新世纪中国很有可能会成为世界工厂。这是因为中国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1.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将长期存在,且劳动者素质在不断提高
一般而言,一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年,其经济实力加强、生活水平提高,会引起工资收入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是如此。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却没有相应的大幅度增加,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处于落后地位,使得中国的工资长期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而且中国至今仍是二元经济结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慢,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未找到出路,加之每年巨大的新增就业人口和已经下岗的失业人口,造成中国劳动力将长期处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局面,劳动力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很难提高,劳动力成本将在长时期内保持较低水平,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优势将长期存在。中国这些年教育业发展迅速,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录取比例逐年提高,高素质人才供给源源不断,高素质人才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在职培训的加强,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2.制造业生产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工业总量增长迅速且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1999年,全部工业按当年价格计算实现总产值126111亿元,为1952年工业总产值的901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上升到1999年的42.7%,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如煤炭、水泥、钢材、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化纤、发电量等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二。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工业配套能力强、大多数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为中国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世界工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经济发展态势好,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些年中国经济连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2001年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如果今后每年仍以7%的增长速度增长,中国的经济地位将大幅度提升。国内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加入WTO的有利条件,将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4.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已开始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行政干预日益减少。21世纪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在调整国有工业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深入。当前的市场秩序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市场交易不规范、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主义等,为此,中国将进一步采取各种经济、政治、法律的手段加快市场化的进程,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5.加入WTO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的制造业将在一个更大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强劲的外部压力,促使其加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国际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遵循,将为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6.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是最好的投资场所
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使得中国成为安全有利的投资场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人民币币值稳定、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加强的基础设施、高达2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深化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减少了国外企业在华投资的风险,增加了投资的回报率,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具投资魅力的国度。中国吸收国外投资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且连续8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4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2001年,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468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4.9%。“9.11”事件后,全球投资环境最好的是中国。今后,外国资本的输入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外国企业将为中国带来技术、管理经验等各种资源,加速中国迈向世界工厂的步伐,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丰厚的利润和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形成“双赢”的局面。
五、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虽然具有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只有努力克服困难、弥补不足,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工厂。
1.中国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不够大
1999年,中国的第二产业(包括建筑业)产值将近50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5%左右,列世界第四位。这一年,日本的份额是15%,美国占到22%,第三是德国,也比中国高得多,中国工业产值在全球的份额与世界强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离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距离。
2.中国工业品总体技术含量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差
目前中国在工业制造技术方面,并不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同时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因此,中国工业品的技术更新换代慢、新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制造业中的不少部门是大而不强,虽然产量多,但质量差、成本高、品种少、档次低。
3.中国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中国制造业不仅大多数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且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在全世界前50个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中国制造出口的商品,不得不冠以洋品牌。全世界最大的羊绒衫生产基地在中国。鹿王集团生产的羊绒衫,在质量和款式上都可以和世界任何名牌羊绒衫相比,每年羊绒衫出口额均在五千万美元左右,但几乎每件出口的羊绒衫都贴着英国道森公司的牌子。本身很好的东西,由于没有知名品牌,只好打人家的牌子,委托别人去卖,把本应属于自己的收入让给别人。中国缺乏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结果受制于人,不能站在世界潮流的前端,无法形成对世界同类产品的主导地位,从而不利于形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领先水平。
4.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生产经营规模过小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两国合计占了60%,中国还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位居我国汽车行业销售额首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2000年的销售额为560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排名第1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额的2.1%。2000年中国电子工业总产值1200亿美元,销售收入720亿美元,销售额仅相当于IBM一个公司的年销售额(785亿美元)。中国最大的电子企业长虹集团2000年销售额为161亿元人民币(合19.4亿美元),仅为IBM公司的2.5%。
5.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层次较低
中国制造业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运用高新技术的制造业更是不足,产业结构仍处于低档次,与发达国家高级化的产业结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六、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对策
成为世界工厂,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了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工厂,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不是要成为世界加工厂,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实现发达的工业化。如果中国只停留在发展一般制造业上,就可能会在国际经济信息化浪潮中落后,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失去优势。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不但引起相关新兴产业的诞生,还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整体的升级。因此中国不应该重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子,必须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努力实现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只靠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比较优势是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在国际分工中也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尽管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是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所以在制造业中着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尤为重要,对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3.倡导技术创新,开发自己的原创技术、新技术、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
一国没有原创技术、新技术、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就只能成为加工厂,赚取加工费,依赖别国。曾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都拥有原创技术,具有技术优势。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要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己的科技力量,学习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发自己的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真正做到世界工厂名符其实,既是生产加工基地,又是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