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新特点及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高技术论文,领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下,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经营战略的调整,重组全球各个经济体和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变化将对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及时把握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脉搏和方向,制定适时的经营策略,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21世纪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的新特点
在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及制药、仪表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巨型跨国公司主导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这是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特征所决定的。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征: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全球生产一体化程度高。在世界500强的行列中,他们的身影无所不在,如IBM、诺基亚、波音、西门子、摩托罗拉、微软、默克、索尼、三星、强生等等。这些引领行业发展,乃至对竞争格局产生直接影响的商业巨子,面对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断变革与创新。其变革和创新涉及到经营理念、战略思想、技术演进、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组织调整等企业运行的所有方面。
(一)经营环境的变化促使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三个因素促使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调整:
1.第一个影响因素是技术变革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是全球化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可以用九个字概括: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商务的全球化步伐,网络的蔓延使得地理上分离的公司在网络上近在咫尺,这注定要求改变以往的商务模式。
2.第二个因素是经济自由化的加速发展
从80年代中期起,在全球经济迅速变化和更广泛的市场导向改革的背景下,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外资政策进行了修改,旨在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近十年来,各个层次的国际投资和与投资有关的缔约活动不断加强,其主要方向是加强投资保护和投资自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截至2005年年底,已签署的双边投资条约共2495项,双重征税条约2758项。世界各国促进投资自由化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简化手续、加强激励、减少税收,以及加大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力度等。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规范世界贸易行为准则、解决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第三个因素是企业竞争加剧
在技术变革和经济自由化的影响下,市场边界在延伸,行业垄断逐渐打破,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企业之间在研究与开发、市场、人才、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争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变革和创新成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的必要条件。
(二)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发展策略的主要趋势
1.趋势之一:以知识为基础,整合市场和技术,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转型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实现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在全球生产网络(GPN)来布局和实现的,即以跨国公司总部为核心,根据价值链分工或者全球供应链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形成以跨国公司作为旗舰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
在高技术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技术能力和创新速度。在竞争压力的影响下,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重要的选择,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国际生产体系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专业化道路,集中资源以加强核心竞争能力。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甚至售后服务几个环节上不惜重金。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被外包到低成本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是以实现技术优势为前提的。以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为例。英特尔通过整合其生产体系,使其达到“将特定的活动部署在最合适的地方”的战略部署。英特尔将半导体成本结构中高附加价值部分——硅片生产与加工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留在美国,而将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装配和测试活动转移到低成本地区。目前,英特尔大约2/3的制造劳动力在美国、11%在马来西亚、8%在菲律宾、4%在爱尔兰、3%在以色列、1%在中国。英特尔因此保持了其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内部化。英特尔的许多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NEC等也先后以同样的企业内部分工为基础,重新组织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世界投资报告)。
2.趋势之二:技术创新全球化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只有在技术这一战略要素上取得主导权,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就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利用,整合全球的技术和知识资源,以达到实现和保持技术优势的目标。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科技产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步伐,一改以往单一在母国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做法,根据不同国家在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分散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发明能力与东道国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跨国R&D活动显然正在随着跨国公司其他职能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而走向全球化,尽管速度要慢一些。随着跨国公司建立新的沟通与组织系统,内部交易与协调成本的不断下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增长必然导致更多的国外(适应性和支持性)R&D努力。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全球分散化。Kuemmerle(1999年)在对医药和电子业世界最大32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跨国公司共在海外建立了 156个R&D分支机构,平均每家有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如日本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8家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摩托罗拉在7个国家建立14家研究机构。随着海外研发机构的增多,跨国公司海外 R&D投入也大幅增长。二是以技术为主的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单独承担研发的成本及风险。
以医药行业为例。医药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90%表现为国际技术战略联盟。现代生物医药的研发过程表现为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资金投入、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表明,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一种新药需要3亿—8亿美元的投入,研发周期为7-10年。因此,随着研发活动对资源投入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跨国公司对自身资源有限性和全球战略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医药业特别是生物制药行业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持续发展,呈现出一种迅猛上升的趋势。资料表明,生物医药行业占总国际技术战略联盟的比重从1995年前的14%提高到1999年的28%。
当然,高科技产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表现出国际分工的阶梯性特征。一般而言,母国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基础性研发,核心技术仍然被保留在其总部;设立于海外的研发机构则侧重于开展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研发或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以及利用其他国家丰富资源等,这种动机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图1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动因、形态、效果互动模型
图1是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动因、形态和效果的动态互动系统模型图,在大的边框内的箭头表示系统内各因素的作用方向。左边横跨边框内外的虚线箭头表示系统外因素对投资诸动因的作用,诸如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性因素、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的技术性因素、产业组织系统的竞争与垄断及其相互关系带来的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和科技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资源组合的结构性变化因素等等。这些都是系统外变量,它们会不断地以错综复杂的动态形式影响海外R&D投资动因,我们用两条虚线表示这一影响路径,意思是这种影响是不断进行的、反复进行的。如果再将它和系统内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就表示投资动因的动态变化还会因系统外因素的变化而进一步作出调整。图1最重要的还是要说明投资动因、投资形态、投资效果三个模块之间的动态关系。上述分析已经说明了投资动因的二种或三种因素组合便会带来投资行为,而且决定了不同的因素组合会采取不同目的或不同性质的投资形态;投资行为的结果是带来投资效果,因投资形态的不同也会相应地带来不同的效果。
3.趋势之三: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内容的“归核化”
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经营业务进行调整。有人把它称为“归核化战略”,即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通过实施战略性外包以扩大公司的差异性竞争优势。
归核化战略不等于专业化战略,多数大企业在实施归核化战略后仍有多项核心业务,只是它们的多元化程度有所降低。归核化战略强调的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保持和增强,因此,也可以把归核化战略概括为“围绕核心能力的适度多元化战略”。
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第一,将市场前景黯淡、盈利能力差的业务部门“砍掉”。松下电器集团从2003年开始进行彻底的事业结构重组,把原有的200多个事业部改造为14个新的事业领域;索尼公司也从2003年4月开始将100多个业务领域重组为7个分支机构,包括4个网络公司和 3个业务集团。第二,通过兼并与收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世纪末,世界排名前列的跨国医药公司大多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兼并、重组,形成了一批超大规模的制药企业。目前,世界前20家制药跨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度达到60%。第三,对附加价值低的业务进行战略性外包。据2001年华尔街公布的一份有关业务外包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电脑及外围设备、电子通信、工业及仪器制造、医疗设备、航空航天、消费类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200家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主要厂商和240位产业专家进行的调查,得出了目前全球业务外包/专业代工的特点: 77%的OEM主要厂商计划在未来几年里下达高额的业务外包订单,这种订单占销售额的比例从1998年的30%提高到2002年的54%,其中电子通信产业从36%提高到 63%。伴随着跨国公司外包业务的扩大,合同制造商的兴起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生产体系的新趋势。目前,全球最大的四家合同制造商的年营业额都超过了100亿美元。
4.趋势之四:以战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间合作进一步加强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经营权。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总会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或各种各样的合作成为众多软件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例如,英特尔(Intel)公司与微软的“Wintel联盟”就是软硬件企业间合作的一个典范:在个人计算机(PC)大量涌现的时代,在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而价格则为原来的一半)的推动下,作为世界主要芯片制造商的Intel不断推出速度更快、功能更强的处理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微软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领域双方则有Intel架构的服务器与微软NT4和Windows Server 2000等服务器软件、 Intel安腾处理器与微软Server 2003操作系统的配合。在双方的努力下,Wintel联盟的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个人计算机市场和一大部分低端服务器市场,给两个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可以预见,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软硬件企业间、不同层次上的软件企业间甚至同一层次上的直接竞争对手之间,各种类型的战略联盟、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将日益增多,呈现出一种交叉型的立体网络化态势。
5.趋势之五: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速度——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
20世纪末,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快速变化,并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此时,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因素,企业进入了快速竞争的时代。面对变化,跨国企业分别进行了称为“企业流程再造”及“企业X再造”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公司组织结构更趋网络化、扁平化,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授权和分权更为普遍。一方面,这种组织结构缩短了信息流程,促进了信息的充分利用,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贴近市场,易于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理性决策;另一方面,这种管理结构使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抛开具体的管理事务,集中精力研究和把握公司的整体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世界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均已采用网络管理结构。
6.趋势之六:注重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软件产业的成长,兼并和收购将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被兼并和收购的对象也将扩大到一些行业内的某些大企业,近年来软件产业中的一些行动,比如Microsoft拟收购Google、Symantec、SAP等, Oracle拟收购PeopleSoft等,已经充分印证了这种趋势。IBM由一个传统硬件厂商转变为一个软件企业,就以兼并与收购为主要手段,迅速实现了转型:1995年,以35亿美元收购莲花公司(Lotus),同时将软件部门划出,组建成一个独立的子公司;1996年收购Tivoli,并将 Java推向工业标准;2001年,斥资 10亿美元收编Informix,并拥有 524项专利;2002年12月6日, IBM斥资21亿美元收购工具软件制作公司瑞理软件公司(Rational Software);此外,IBM还先后收购了Candle Corporation、Cyanea Systems等软件公司以及普华永道顾问咨询公司。至2003年年底,IBM软件已经拥有WebSphere、DB2、 Lotus、Tivoli、Rational等五大业务群和品牌,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7.趋势之七: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处于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与一般工业企业相比,高技术企业的资产中知识等无形资产占的比重更大,日常经营中的总成本费用支出中,与人工有关的费用所占比例也更大。可以说,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传播、利用知识。在这种情形下,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高技术跨国公司各项企业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处于核心地位。
所谓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实现最大价值。企业知识管理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企业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IBM公司的知识管理主要集中在九个方面:团体和团队,知识战略,专家网络管理,客户知识,技术的目标,知识经济,创新,灵活性和响应能力,社会资本。IBM在每一个领域内主要进行一些最基本的研究,以求建立未来跨国公司的学习框架。
另一方面,提倡人本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软件企业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人本管理将人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倡导围绕调动企业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其核心是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不仅落户中国,而且纷纷提升了中国市场的全球战略地位,加强对华业务的战略性重组与调整。高科技产业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争夺市场最激烈的领域,对华投资战略的演变是其全球战略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升级,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扭转
中国加入WTO以后,按照规则的要求,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保护也将进一步加强。因此,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开始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种投资战略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华单项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投资技术含量水平的提高及建立了研究开发→生产→现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式全方位投资上。当中国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以后,为了使产品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加快产品当地化的步伐,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与开发基地就成了必然选择。商务部最新资料显示,外商投资的独立研发机构总数已经超过700家。这些研发机构多集中在电子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及软件、办公设备等高技术行业。虽然,近几年设立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和适应性,但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跨国公司则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研究,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2009年海外研发地点的首选,美国以41.2%位列第二,印度以 29.4%排在第三位。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
在外国技术的溢出效应和我国政府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高技术的研发速度有所提高。截至2006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受理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108.95万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2.7%。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56.49万件,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51.9%。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主要仰仗三资企业
1996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商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呈直线上升趋势,2003年,这一比值达到25.2%。1996年,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都在 30%左右,可谓“三分天下”。如今,跨国公司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地位已经确立,并表现出继续上升的势头。与“十五”初期的2001年相比,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项数据都有很大改观。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5.1倍和2.9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全国商品进出口中的比重则分别提高了 11.5个和4.9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的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分别为 1974.6亿美元和2478.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2%和33.5%,占比分别达到79.8%和81.1%,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我国的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电子与通讯设备、医药、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等高技术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国子公司出口贡献率接近九成。我国高技术进出口结构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仍然继续着“大进大出”的局面,大量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产品仍然依靠从国外进口,产品出口效益有待提高。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我国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的产品进出口增长均高于高新技术产品整体增速,尤其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产品进出口增速分别达到 51%和72.8%,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三)有利于加快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组和战略联盟
近几年,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有加快发展的趋势,而且, 70%以上的合作都是水平型的,即发生在直接的竞争对手之间。2003年10月,索尼宣布将与三星组建生产液晶显示器的合资企业;飞利浦与摩托罗拉、三洋与夏普、日立与西门子、索尼和爱立信、三星与 LG、LC与飞利浦、东芝和三洋等都发生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战略联盟。这种竞争对手的合作有其深刻的根源。首先,随着市场的分化,竞争的激烈,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占有优势,只有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技术发展和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研发的风险加大,需要通过合作共担风险;第三,战略联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避免重复投资。
随着我国市场更加开放,以及并购政策的放宽,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的并购意图明显增加。例如,在医药行业,国际上排名前 20位的大型跨国医药巨头中已有 18家进入我国,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国内站稳脚跟,至今已经占据国内近 50%的医药市场份额,且呈稳步上升趋势。为了与超大规模的跨国医药公司相抗衡,保护民族医药产业,前国家经贸委在医药行业15年规划中提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现有大型企业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养10个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尽管我国医药企业战略重组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与国外医药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相比,范围及规模均相差很远。
在另一方面,更多的跨国公司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也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中国企业缩小与外国企业的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四)我国高技术产业内分工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在企业规模、利润水平、技术能力、品牌价值、管理水平等各方面,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内的分工处于下端。跨国公司掌握资本、技术、营销网络、品牌、标准、供应链等关键资源,其经营活动集中于高收益率部分——研究与开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我国的一些高技术企业在分工中主要集中于低收益率部分——产品的组装和加工。中国市场和本土企业成为向跨国公司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给养的“超级吸盘”。中国本土企业的角色更多地是“加工车间”。由于企业的行业地位被锁定在微利的低端,更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能力。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是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高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竞争加剧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本土化。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并加强了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的功能,这势必造成企业间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争夺。跨国公司先进的用人理念、用人机制和优厚待遇,将从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吸引大量高级人才,从而导致逆向技术扩散问题。
(六)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系统化、全方位投资,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这势必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在跨国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不仅使中国企业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学到了市场规则和竞争意识,从而培育了中国企业的“后发”能力。